「天問一號」發射成功!「01」指揮員: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

2020-07-24 紅星新聞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將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衝出地球、飛向火星,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多彈道宇航發射。

文昌航天發射場再次成為萬眾焦點。緊隨「五、四、三、二、一、點火」口令的,是巨大的轟隆聲、空氣的撕裂聲和觀眾的歡呼聲,火箭發動機噴出的尾焰在天空劃出了優美曲線,整個發射場都為之震顫。

這次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坐在測試發射大廳正中央,儘管一夜未眠帶來的深深倦容,臉上還是難掩興奮之情。

但還沒到高興的時刻,他依然緊盯指揮大屏上火箭飛行的速度高度曲線,仔細辨聽調度傳來的測控跟蹤聲音。30多分鐘過去,跟蹤結果表明器箭分離正常,大廳內頃刻間掌聲如雷,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所有人都早已忘了一夜未眠。

此時,王光義向後靠上椅背,腦中緊繃了兩個多月的弦終於慢慢舒展開來。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01」指揮員: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

26個月才有一次發射窗口期,第一發射窗口是如何搶回的?

探測器要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必須至少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蘇聯科學家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探測火星必須飛出地球,這是中國千年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突破口之一。

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具備將火星探測器送到地火轉移軌道的能力,但這樣的機會每26個月才有一回。因此,在發射窗口前沿實現「零窗口」發射將為「天問一號」節省下更多燃料,可用於後續的探測工作。

「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次應用發射,一開始我們就是奔著發射窗口前沿和『零窗口』發射目標去的。」王光義說道。

這是王光義第二次擔任新型火箭的首次應用型發射「01」指揮員。早在2017年4月20日的長七火箭首次應用發射——「天舟一號」任務中,他就成功實現了「零窗口」發射。

而這次探火任務則遇到了更多挑戰——由於前序任務的調整,留給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恢復時間也跟著縮短,從48天直接壓縮至35天,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再壓縮出4天時間才能在第一窗口發射。

儘管要和時間賽跑,但王光義仍然堅持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要搶回失去的時間,關鍵在於找出短線、制約因素和系統間的耦合關係。所有環節他都在一線全程跟進,因為他深知需要在保證質量、不減流程的情況下,通過優化流程安排,實現再壓縮4天的目標。

「前期在研究長徵五號活動發射平臺恢復計劃時,我們針對串行工作安排不合理、室外射後恢復工作時間偏長、應對惡劣天氣裕度不足這些問題,找到優化和解決方法。」王光義說。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01」指揮員: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發射倒計時狀態

見證白日焰火前,他們的工作從前一天的夜晚就已開始

本次火星探測任務,火箭於7月23日正午發射升空。

7月22日晚上11點,發射場的參試人員在短暫休息後進入各自崗位。零點26分,大多數分系統已經進入工作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新的一天,在夜色中開始了。

通宵工作,是中午發射帶來的一個小挑戰,有部分崗位甚至需要連續36小時「作戰」。「我相信大家即使在夜裡也會有很好的精神狀態,因為所有人都明白,自己在參與的是多麼重要的事情。」王光義說。事實上,他已經習慣在晚上工作,這次任務期間有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天數裡,他都會在廠房或測試大廳加班。

整流罩內溫度上升過快,則是中午發射帶來的又一個挑戰。塔架的迴轉平臺打開後,火箭頂端的整流罩將完全暴露在直射的陽光下,特別是在射前整流罩空調斷開後,整流罩內的溫度將迅速上升,而對溫溼度非常敏感的火星探測器將面臨嚴峻考驗。

通過數學建模理論分析、梳理歷次任務空調保障情況,王光義立刻帶領團隊提出3項措施:「首先推遲整流罩內停止空調送風的時間;其次增大進風面積,提高換熱效率;最後採取雙機組空調保障,儘量降低空調停止送風前的初始溫度。」再經過模擬發射演練的驗證,措施效果良好,增強了後續順利完成探測器環境保障的信心。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01」指揮員: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

披星戴月的努力之後,才能乘風破浪

王光義說話語速總是不自覺放快,他認為這是因為每天要在不同的試驗現場奔走,也因為長時間的高負荷工作狀態讓腦袋始終保持著高速運轉。每天發射場的十幾個分系統都有大量的工作數據,需要他進行判斷、決策,工作進展、問題隱患和處理方法在他電腦裡9萬餘字的雙想記錄中都清晰可查。這是他第一次擔任「01」指揮員時就有的習慣。

2016年6月25日,王光義在長徵七號火箭測試發射大廳的正中央,下達了人生中也是這座發射場裡的第一個「點火」口令。他常說航天人的工作只有兩種狀態:執行任務和準備執行任務。但是在長五遙二火箭發射失利後,他和發射場都進入了漫長的「準備執行任務」狀態,這一準備,就是908天。

在成為「雙料01」之前,王光義面臨著從長七到長五指揮員的跨越轉型,這一挑戰是巨大的。不同的火箭設計思路、發動機類型、地面設備設施、崗位培訓方案,都是他的必修課。

於是,為了把長徵五號火箭的「脾性」摸的更準更透,他索性當起了「小學生」,先後三次奔赴火箭研製生產廠家,把零件部件、設備原理、應急處置從頭學了遍。作為發射場系統的牽頭人,他需要讓自己知識和經驗的庫存富足,才夠格當其他人的「老師」。

如果要談王光義對航天事業的最初印象,需要追溯到1990年,「亞洲一號」從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彼時還是初中生的他在政治期末考試中的一道題就是我國第一顆商業衛星在哪發射的,第一次接觸到「商業衛星發射」這個詞,第一次知道航天發射,第一次知道在祖國的大西南有個叫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地方。

直到1999年秋天,他走進了西昌大涼山,作為少年時所驚嘆的航天事業的一份子,開啟了一幹就是21年的航天人生涯。

至今,已是眼有星空大海,胸有丘壑萬千,心有繁花似錦。

通訊員 徐斌如 李寒劍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張炎良 攝影 高傑 胡家鍇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01」指揮員: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奔火星「01」指揮員是吉安人
    中國江西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彭曉華報導:「01」指揮員,就是通常所說的航天發射任務的「大管家」,這一崗位既要有豐富的經驗,還要有紮實的技術功底,責任非常重大。發射時人們在最後時刻聽到的「5、4、3、2、1,點火!」等指令,就是由「01」指揮員下達的。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中國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首次前往火星探測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了預定軌道,從而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當時下達點火指令的「01」指揮員,就是來自吉安縣官田鄉江夏村的王光義。
  • 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
    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李佳飛通訊員 徐斌如 李寒劍「五、四、三、二、一、點火!」7月23日12時41分,緊隨一聲指令的,是巨大的轟隆聲、空氣的撕裂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動機噴出的尾焰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上空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將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發出「點火」指令的,就是此次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他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雙料」指揮員。
  • 「天問一號」出徵!「01」指揮員揭秘幕後故事
    負責本次任務測試發射的技術總體、組織指揮和計劃協調工作的「01」指揮員王光義坐在測試發射大廳正中央,一夜未眠帶來深深倦容,但他臉上還是難掩興奮之情。還沒到高興的時刻,他緊盯著指揮大屏上火箭飛行的速度高度曲線,仔細辨聽調度傳來的測控跟蹤聲音。30多分鐘過去,跟蹤結果表明器箭分離正常,大廳內頃刻間掌聲如雷,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 他為火星探測發射搶出4天時間——記"天問一號"01指揮員王光義
    曾參與北鬥組網、嫦娥一號等50多次國內外衛星發射任務,擔任長徵七號火箭首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以及長徵五號復飛發射任務01指揮員。7月23日中午,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就此開啟新篇章。確認火箭發射成功後,01指揮員王光義也徹底放下心來。這已經是王光義第四次擔任01指揮員。
  • 「雙料01指揮員」王光義:擊破挑戰,才能見證白日焰火
    ,將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次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坐在測試發射大廳正中央,儘管一夜未眠帶來的深深倦容,臉上還是難掩興奮之情。但還沒到高興的時刻,他依然緊盯指揮大屏上火箭飛行的速度高度曲線,仔細辨聽調度傳來的測控跟蹤聲音。30多分鐘過去,跟蹤結果表明器箭分離正常,大廳內頃刻間掌聲如雷,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所有人都早已忘了一夜未眠。
  • 「天問一號」點火發令人 大家都叫我「王01」
    而作為「天問一號」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戲稱自己是發射場裡的一名「導演」,他負責本次任務測試發射的技術總體、組織指揮和計劃協調工作。蘇聯科學家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王光義說:「披星戴月的努力,就是中國航天人的精神!」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穩了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通過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穩了。今年疫情以來,中國的航天也出現了兩次重要型號的失敗:3月17日新型號長徵七號甲與7月10日新型號快舟十一號發射失敗,許多人也開始質疑中國航天怎麼了?不嚴謹了?人才流失了等等。
  • 01指揮員王光義:太空夢至今未變
    閱讀提示伴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取得圓滿成功,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受到了廣泛關注。8月24日,記者電話採訪了正在休假中的王光義和他的女兒。01指揮員是如何煉成的?歡呼和掌聲背後,發射場裡發生過怎樣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航天人堅守孤獨?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隨著採訪的深入慢慢浮出水面。
  • 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部副部長王光義:「天問一號」點火任務發令人:大家都叫我「王01」
    「『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衝出地球、飛向火星的太空飛行器,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多彈道宇航發射。」作為「天問一號」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戲稱自己是發射場裡的一名「導演」,負責本次任務測試發射的技術總體、組織指揮和計劃協調工作,同事們常常叫他「王洞腰(音,「零」和「壹」的另外讀法)。蘇聯科學家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 長徵五號、長徵七號01指揮員:堅守寂靜無聲的椰林
    本報記者 王維硯閱讀提示伴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取得圓滿成功,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受到了廣泛關注。8月24日,記者電話採訪了正在休假中的王光義和他的女兒。01指揮員是如何煉成的?
  • 嫦娥五號成功飛天,安徽80後小夥再任"01號"指揮員!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發測站副站長、嫦娥五號任務01指揮員胡旭東(中)激動鼓掌慶祝髮射任務成功曾多次擔任01指揮員的80後優秀青年胡旭東,是嫦娥五號任務整個發射系統的大管家,負責協調整個發射任務流程和進程狀態控制,容不得任何疏忽和失誤。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火星機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長這樣在成功著陸之後,「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將進行「拍照留念」、探測物質和元素、探測環境和偵測火星淺層地質結構天問一號火星車設計壽命為 90 個火星日,但實際能服役多久不好說。比如設計壽命同樣是 90 天的火星車機遇號,卻因為沙塵暴吹開了太陽能電池板的塵埃得以繼續工作。最終機遇號在火星上工作了 15 年,以秒速 1 釐米在火星表面行駛了超過 45.16 公裡,創下了火星車的行駛距離記錄。
  • 送「天問一號」奔火,「長五人」還在奔跑
    01指揮員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發射中心和長五團隊一起分析研判,很快找到了問題的原因,決定排除故障。當時,距原定的發射「零窗口」只有3.5小時,何況發射燃料已注入,再要派技術人員登上發射塔架排故,所有人都捏著一把汗。「長五人」義不容辭地站了出來:一定要以最快最精準的操作解決問題。指揮部果斷決定:發射推遲,立即排故。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記者連線 「湘」當有力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匡春林 通訊員 何玲 孫宇新 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
  • 發射成功!關於天問一號的疑問和誤區都在這裡了
    拍攝:Tea-tia這樣的時候,想必關於天問一號的科普是全網鋪天蓋地目不暇接。考慮到這時候講太細了反而不太能get到重點,所以這期的目標就儘量簡單地讓大家一文了解關於天問一號的整體情況吧。01 天問一號包括哪些?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帶你看看我們的火星機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一號」將一次完成「環繞、著陸、巡視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火之路要經歷什麼?
    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張高翔攝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火星你好,中國來了
    據央視新聞報導,剛剛,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天問之旅正式開啟。 所以今年有3個國家都要探測火星,周一,阿聯在日本發射了「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接下來是美國。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有人心態崩了
    如下圖所示,在推特上不少關於中國「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資訊帖文下面,就都能看到這些印度網民在發表諸如「火星要被新冠病毒/中國病毒感染了」「別把新冠病毒帶到火星去」之類的言論。,都已經給中國的「天問一號」發來賀電,並祝願「天問一號」接下來的任務一切順利。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有人心態崩了
    但也有一些人,對於我們的成功,流露出一種很「酸」的態度…從境外社交媒體「推特」來看,目前正在拼命「酸」中國「天問一號」的,主要是來自印度的一些網民。如下圖所示,在推特上不少關於中國「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資訊帖文下面,就都能看到這些印度網民在發表諸如「火星要被新冠病毒/中國病毒感染了」「別把新冠病毒帶到火星去」之類的言論。還有一些印度網民,因印度曾成功向火星發射過一個小型探測器,居然寫出了中國探索火星是在「抄襲印度」這樣既無知又自大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