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出徵!「01」指揮員揭秘幕後故事

2020-07-28 中國軍網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將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中國由此邁出了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文昌航天發射場再次成為萬眾焦點。緊隨「五、四、三、二、一、點火」口令的,是巨大的轟隆聲、空氣的撕裂聲和觀眾的歡呼聲,火箭發動機噴出的尾焰在天空劃出了優美曲線。

負責本次任務測試發射的技術總體、組織指揮和計劃協調工作的「01」指揮員王光義坐在測試發射大廳正中央,一夜未眠帶來深深倦容,但他臉上還是難掩興奮之情。還沒到高興的時刻,他緊盯著指揮大屏上火箭飛行的速度高度曲線,仔細辨聽調度傳來的測控跟蹤聲音。30多分鐘過去,跟蹤結果表明器箭分離正常,大廳內頃刻間掌聲如雷,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此時,王光義向後靠上椅背,腦中緊繃了兩個多月的弦終於慢慢舒展開來。

和時間賽跑,搶回第一發射窗口

探測火星必須飛出地球,這是中華民族千年的夢想。

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具備將火星探測器送到地火轉移軌道的能力,但這樣的機會每26個月才有一回。因此,在發射窗口前沿實現「零窗口」發射將為「天問一號」節省下更多燃料,可用於後續的探測工作。

「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次應用發射,一開始我們就是奔著發射窗口前沿和『零窗口』發射目標去的。」王光義說。早在2017年4月20日的長徵七號火箭首次應用發射——「天舟一號」任務中,王光義擔任「01」指揮員就成功實現了「零窗口」發射。但是這次任務遇到了更多挑戰——由於前續任務的調整,留給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恢復時間也跟著縮短,從48天直接壓縮至35天,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再壓縮出4天時間才能在第一窗口發射。

「天問一號」出徵!「01」指揮員揭秘幕後故事

王光義在和分系統指揮員討論。

「要搶回失去的時間,關鍵在於找出短線、制約因素和系統間的耦合關係,非常不容易。」儘管要和時間賽跑,但王光義仍然堅持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所有環節他都在一線全程跟進,因為他深知需要在保證質量、不減流程的情況下,通過優化流程安排,實現再壓縮4天的目標。

「前期在研究長徵五號活動發射平臺恢復計劃時,我們針對串行工作安排不合理、室外射後恢復工作時間偏長、應對惡劣天氣裕度不足這些問題,找到優化和解決方法。」王光義說。

「天問一號」出徵!「01」指揮員揭秘幕後故事

王光義在試驗現場檢查狀態。

擊破層層挑戰,見證白日焰火

本次火星探測任務,火箭於7月23日正午發射升空。

7月22日晚上11時,發射場的參試人員在短暫休息後進入各自崗位。0時26分,大多數分系統已進入工作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新的一天,在夜色中開始了。

「天問一號」出徵!「01」指揮員揭秘幕後故事

王光義在通過調度機下達口令。

通宵工作,是中午發射帶來的一個小挑戰,有部分崗位甚至需要連續36小時「作戰」。「我相信大家即使在夜裡也會有很好的精神狀態,因為所有人都明白,自己在參與的是多麼重要的事情。」王光義說。

「天問一號」出徵!「01」指揮員揭秘幕後故事

休息間隙,王光義和其他參試人員交談。

而整流罩內溫度上升過快,則是中午發射帶來的又一個挑戰。塔架的迴轉平臺打開後,火箭頂端的整流罩將完全暴露在直射的陽光下,特別是在射前整流罩空調斷開後,整流罩內的溫度將迅速上升,而對溫溼度非常敏感的火星探測器將面臨嚴峻考驗。

通過數學建模理論分析、梳理歷次任務空調保障情況,王光義立刻帶領團隊提出3項措施:「首先推遲整流罩內停止空調送風的時間;其次增大進風面積,提高換熱效率;最後採取雙機組空調保障,儘量降低空調停止送風前的初始溫度。」再經過模擬發射演練的驗證,措施效果良好,增強了後續順利完成探測器環境保障的信心。

披星戴月的努力之後,才能乘風破浪

王光義說話語速總是不自覺放快,他認為這是因為每天要在不同的試驗現場奔走,也因為長時間的高負荷工作狀態讓腦袋始終保持著高速運轉。每天發射場的十幾個分系統都有大量的工作數據,需要他進行判斷、決策,工作進展、問題隱患和處理方法在他電腦裡9萬餘字的雙想記錄中都清晰可查。這是他第一次擔任「01」指揮員時就有的習慣。

在成為「雙料01」之前,王光義面臨著從「長七」到「長五」指揮員的跨越轉型,這一挑戰是巨大的。不同的火箭設計思路、發動機類型、地面設備設施、崗位培訓方案,都是他的必修課。

2016年6月25日,王光義在長徵七號火箭測試發射大廳的正中央,下達了人生中也是這座發射場裡的第一個「點火」口令。他常說航天人的工作只有兩種狀態:執行任務和準備執行任務。但是在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後,他和發射場都進入了漫長的「準備執行任務」狀態,這一準備,就是908天。

作為發射場系統的牽頭人,王光義需要讓自己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才夠格當其他人的「老師」。於是,為了把長徵五號火箭的「脾性」摸得更準更透,他索性當起了「小學生」,先後三次奔赴火箭研製生產廠家,把零件部件、設備原理、應急處置從頭學了遍。

針對部分年輕參試人員基礎知識不紮實、組織協調能力偏弱等問題,王光義組織編寫新的訓練考核大綱,帶領團隊全系統、全要素、全流程參加任務仿真訓練,設置的70餘個演練項目涵蓋了發射任務的每一個環節。

此外,王光義還帶領各系統負責人完善任務總體文書和應急預案,開展50多項各類應急演練項目,正如他在工作日誌裡寫的一句話:「問題少一個,勝算多一分。」也正是由於那兩年多漫長而紮實的準備,「長五」復飛之戰才能一鳴驚人,如今探測火星的步伐走得更加自信而堅定。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奔火星「01」指揮員是吉安人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圖片均來自網絡)」指揮員,就是通常所說的航天發射任務的「大管家」,這一崗位既要有豐富的經驗,還要有紮實的技術功底,責任非常重大。等指令,就是由「01」指揮員下達的。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中國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首次前往火星探測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了預定軌道,從而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當時下達點火指令的「01」指揮員,就是來自吉安縣官田鄉江夏村的王光義。
  • 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
    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李佳飛通訊員 徐斌如 李寒劍「五、四、三、二、一、點火!」7月23日12時41分,緊隨一聲指令的,是巨大的轟隆聲、空氣的撕裂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動機噴出的尾焰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上空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將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發出「點火」指令的,就是此次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他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雙料」指揮員。
  • 《Hi,火星》:「天問一號」的幕後故事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 圖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
  • 他為火星探測發射搶出4天時間——記"天問一號"01指揮員王光義
    曾參與北鬥組網、嫦娥一號等50多次國內外衛星發射任務,擔任長徵七號火箭首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以及長徵五號復飛發射任務01指揮員。7月23日中午,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就此開啟新篇章。確認火箭發射成功後,01指揮員王光義也徹底放下心來。這已經是王光義第四次擔任01指揮員。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01」指揮員: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將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衝出地球、飛向火星,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多彈道宇航發射。文昌航天發射場再次成為萬眾焦點。
  • 獨家揭秘中國火星探測幕後故事
    今天,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火星探測器和「胖五」背後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科研人員怎樣工作、生活?「天問一號」工程如何打開中國行星探測的大門?CCTV-9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每集5分鐘,獨家揭秘中國火星探測的幕後故事。精彩內容,7月25日起播出,敬請期待!
  • 01指揮員王光義:太空夢至今未變
    閱讀提示伴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取得圓滿成功,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受到了廣泛關注。8月24日,記者電話採訪了正在休假中的王光義和他的女兒。01指揮員是如何煉成的?歡呼和掌聲背後,發射場裡發生過怎樣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航天人堅守孤獨?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隨著採訪的深入慢慢浮出水面。
  • 「天問一號」出徵火星,這群湖北小夥不淡定了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皓 通訊員李康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一道焰火刺破南海蒼穹,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徵,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次探火背後,有這麼一群湖北小夥,他們在航天戰線的各個崗位上煥發著光和熱,匯聚成攬星九天的「湖北力量」。
  • 「天問一號」點火發令人 大家都叫我「王01」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05秒,「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將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下午4時,已經3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部副部長王光義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疲憊的眼中儘是喜悅的神採。「『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衝出地球、飛向火星的太空飛行器,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多彈道宇航發射。」
  • 長徵五號、長徵七號01指揮員:堅守寂靜無聲的椰林
    本報記者 王維硯閱讀提示伴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取得圓滿成功,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受到了廣泛關注。8月24日,記者電話採訪了正在休假中的王光義和他的女兒。01指揮員是如何煉成的?
  • 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部副部長王光義:「天問一號」點火任務發令人:大家都叫我「王01」
    「『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衝出地球、飛向火星的太空飛行器,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多彈道宇航發射。」作為「天問一號」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戲稱自己是發射場裡的一名「導演」,負責本次任務測試發射的技術總體、組織指揮和計劃協調工作,同事們常常叫他「王洞腰(音,「零」和「壹」的另外讀法)。蘇聯科學家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中國人的故事 | 送「天問一號」出徵的航天人
    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宣告中國進入了行星探測時代。 按照計劃,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也將在今年實施發射,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21年一季度,長徵五號B火箭將再次出徵,執行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任務。
  • 【中國人的故事】送「天問一號」出徵的航天人
    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宣告中國進入了行星探測時代。按照計劃,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也將在今年實施發射,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21年一季度,長徵五號B火箭將再次出徵,執行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任務。
  • 「天問一號」探火丨地月合影怎麼拍?揭秘合影背後的故事
    一張由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奔火途中回眸拍攝的地月合影火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團隊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試驗隊密切配合,控制「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了地月合影,國家航天局對外正式發布了這一影像。這麼遠的距離、這麼快的速度,地月合影的拍攝難度可想而知。
  • 「雙料01指揮員」王光義:擊破挑戰,才能見證白日焰火
    北京理工大學供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通訊員 徐斌如 李寒劍 哈楠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發射,將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這次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坐在測試發射大廳正中央,儘管一夜未眠帶來的深深倦容,臉上還是難掩興奮之情。但還沒到高興的時刻,他依然緊盯指揮大屏上火箭飛行的速度高度曲線,仔細辨聽調度傳來的測控跟蹤聲音。30多分鐘過去,跟蹤結果表明器箭分離正常,大廳內頃刻間掌聲如雷,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所有人都早已忘了一夜未眠。
  • 天通一號02星的幕後故事:絕不放過任何細小問題
    新華社西昌11月13日電 題:絕不放過任何細小問題——天通一號02星成功發射的幕後故事李國利、王玉磊、楊銀軍結束了17天的沉寂,四川大涼山腹地的群山間又一次響起震天轟鳴。11月12日23時59分,乳白色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著天通一號02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拔地而起、直刺蒼穹。
  • 中國人的故事|送「天問一號」出徵的航天人
    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宣告中國進入了行星探測時代。按照計劃,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也將在今年實施發射,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21年一季度,長徵五號B火箭將再次出徵,執行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任務。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在分享了「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視頻集錦後,張榮橋以「一條簡訊和一個電話」「記者的一句問候」「指揮員的一句感嘆」「登機前的一個報告」四個故事為引,分享了中國火星探測的發展歷程和展望。從「中國首次進入星際空間」的深遠意義到「一次完成繞著巡」的跨越發展,從「三新工程」的巨大壓力到疫情之下各部門通力合作,張榮橋將「天問一號」偉大工程娓娓道來,也將滿腔愛國情懷盡數展現。
  • 央視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
    央視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讓我們來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抵達火星。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途中,那麼在這上億公裡的路程當中,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並且保持姿態穩定的呢?這就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裝置,叫作星敏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