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適合與物理老師有仇者閱讀 | 一刻 · 專訪

2021-01-09 一刻talks

這是一刻講者吳寶俊@一刻talks 的分享。他追隨理想,從事物理學工作;又興趣廣泛,涉獵寫作、出版、節目策劃等科普工作。這次他帶來翻譯作品《爆笑科學漫畫物理》,分享對科普工作的想法和自己的人生感悟。

科普就是一種營銷,它需要吸引更多人,讓你對科學知識感興趣,然後一步一步從簡單到深入去慢慢學習。科普書要市場化,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這是一門學問,科普要好好地去學習營銷的工作。

本書適合與物理老師有仇者閱讀

大家好!我叫吳寶俊,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系,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現在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大學。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本書是我幾年前翻譯的,叫做《爆笑科學漫畫—物理探秘》,一本適合全年齡段的漫畫科普讀物。全年齡段,當然也有一個下線,大概是10歲到畢業工作的人,甚至跳廣場舞的大媽大爺都可以讀。

我的朋友們有很多對物理學一點興趣都沒有。我採訪過很多人,問他們為什麼不喜歡物理。他們說,當年物理老師怎麼怎麼樣,當年的物理老師長得不好看,又是個禿頭,她要是個大美女,或者超級帥哥,我肯定樂意。當然了,我覺得可能還是教學方式的問題。

而且十一二歲,物理學剛啟蒙的孩子,我們如果按照傳統的教育去講,老師上課的時候,有整整一黑板的板書,讓他們抄下來,還要回家複習,整個過程當中,可能會顯得有一點點枯燥,強制性多一點,簡單粗暴一點,有一部分孩子會失去興趣。

所以漫畫就是彌補這個缺陷,採取一種比較幽默的方式,讓你能夠理解,原來物理學的概念是這個樣子。

潮汐這部分,講漲潮落潮,地球月亮太陽之間的關係,我覺得是講得比較有意思的,比較通俗,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

其實從整體框架來說,它是和我們中學教材裡面講授的內容對應的,只不過裡頭沒有計算,全部都講概念。如果說讓我評價這本書適合什麼人,我要補充一句,這本書適合那些對物理課和物理老師有仇的人讀。

我做這本書的時候,是跟編輯談好了,要做中英對照。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滿足於簡簡單單把一本書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給大家看了,我要把英文原文也放在這裡。讓孩子們,或者任何一個年齡段的人看這本書的時候,能夠看到英文的原文。

有幸榮獲中國科學院當年的十大優秀科普讀書第二名。因為在 2014 年的時候,這種漫畫類的科普書國內基本上沒有,所以它算是比較新穎的。

科學院的前五名推送到科技部,後來這個作品得了全國第九名。出版社的編輯說他沒想到,因為這屬於科普出版社有史以來最好的名詞了,我三年的時間花得還是比較值得的。

科普書籍選擇之我見

在 6 歲到 10 歲之間,去讀一些博物學的書會比較好。動物的、植物的,建立對這個世界感性的認知,這個時期孩子的智力去讀這樣的書比較合適。我不太贊同給 6 歲以下的孩子讀什麼量子力學等等的書,真正的物理、數學這樣的課程,它是建立在一個層狀知識結構之上的。你要學過最底層的概念,才能學上一層的概念,就像蓋樓一樣,你打完地基才能蓋一層,蓋完一層才能蓋二層、三層,你不能直接把第十層的東西往那一堆,然後讓他爬到十層,沒有電梯上不去的。

第二個建議,你在買這本書的時候,如果是翻譯的作品,你自己先讀一讀,看看翻譯的語句通順不通順,確定它是一本翻譯質量高的書再買。

第三個建議,要相信國家和政府評的各種各樣的獎項,我們每年評出來的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也好,或者各種各樣評出來的優秀獎項,他們是組織了專家團隊做科普和做科研的,在背後把每一本書都審議過,所以他科學的準確性上是不會有問題的。

第四個建議是可以考慮多給孩子買科學史方面的著作。物理學史、數學史,當然是大牛寫的著作最好。

第五個建議是,儘可能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太早接觸奧數。

成人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所以你會發現,一些針對成人的節目,或者手機上推的 APP,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全部在利用成年人的碎片化的時間。

一本全是知識羅列的書,你指望他還像在學校那樣坐在教室裡,或者坐在一個地方看,臨了還做做題,複習一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成一個有趣味性的,打開看幾眼就能學到一些東西的,能隨時合上,隨時再打開接著讀下去的一本書。

最適合成人閱讀的,我認為就是漫畫。而且形式上不一定拘泥於書,像微信科普的漫畫作品,就是未來發展非常好的方向,當然它可以再整理成書,有人願意讀紙質的書,一頁一頁去欣賞。但是微信的傳播量更大,舉個例子「混子曰」,他是一個純商業的媒體,既做自己的歷史知識,也做廣告,只不過他做科普層面的,也做科學知識,他和張炫中合作,和北京科協一起做過引力波專題,「混子曰」這種模式,我認為在未來會是非常受歡迎的模式。

當然要能寫成小說也好,我讀過《三體》兩個章節,我覺得寫得很好,寫成小說,成年人可能會被吸引,可能去讀。

科普本身的目的不是培養專家,不要一開始奔著要成為這個領域專家的目的。如果有人通過看科普書就能成為專家,那專家早就失業了。所謂科普,本身的目的就是讓你對某一行業,或者某一專業的知識,有個大概的認識。這個認識到什麼程度呢,到你提到這個東西,你知道它本質上是什麼。別人如果要騙你,你不會輕易上當,這就足夠了。

追尋自由與愛

我爸爸是教師,收入不高,而他自己又是個無線電愛好者。為補貼家用,他給鄰裡街坊,一開始修電視,修洗衣機,修收音機,修各種各樣家用電器,

再後來,他就開始維修各種各樣的電子遊戲機。從小霸王學習機,任天堂紅白機,然後到後來的十六位機,超級任天堂,還有土星索尼的。一直到後來咱們商場遊戲廳裡面那種大型的機器,全都修。所以我家的實驗室裡頭什麼電子遊戲機都有,這是我最崇拜我爸的地方,讓我從小想玩什麼都能玩。

我對物理學的興趣,啟蒙是接觸到那個環境,家裡的實驗室,想怎麼擺弄就怎麼擺弄。我沒少被電烙鐵燙,但還是覺得有意思。

真正受影響還是在我小學六年級到初一的時候。那個階段,我父親從學校的圖書館,經常拿各種各樣的書到家裡。我小的時候就是讀了一本愛因斯坦的傳記,忘記作者是誰了,是很破舊的一本愛因斯坦傳記,但是讀完之後,就一輩子都忘不了。裡面講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其實是個普通人,說話都說不利索。那本書是對我影響最大的。

我很小的時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想成為一名物理學家,但是後來上大學,接觸網際網路,慢慢我就跑偏了,一跑偏就收不回來了。

我覺得我這三十多年一直在走彎路,有自己的原因,有客觀的原因。如果我生在這個年代,依舊生在我的家庭,那我可能會成為一個做學問做得很好的人。但是我出生的那個年代,很多書是買不到的,我讀的第一本物理學經典著作,是我來北京以後讀的,那時候我已經 25 歲了,才在理論物理研究所,買到了一個他們提供給內部的書。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多途徑去獲得知識,科普書也沒有那麼多,學術著作也沒有那麼多,這是客觀的問題。

主觀的問題是我自己興趣太廣泛。我對物理感興趣,但是對法律也感興趣。我的愛人是一個律師,我經常和她討論法律的問題。我和身邊的很多人聊法律上的案子。很多人都說你適合做一個律師,我看美劇也喜歡看律政劇。我還喜歡寫東西,興趣太廣泛。我覺得一個人的興趣太廣泛的話,他沒有辦法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吸引我的地方我才去做。所以我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但我也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雖然我曾經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覺得自己特別執著,但是後來博士畢業以後,工作幾年,我覺得自己真正追求的狀態是自由。我喜歡做研究,我喜歡做學問,但是我又沒有做學問,我願意研究一個問題,但我又不願意像科學家那樣受這個行業很多的束縛。我是想做什麼事情,就做什麼事情,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我在大學工作,又願意做科普,但是我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科學家的身份。所以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難定義的人。

科普就要放低身段

科學是需要推廣和營銷的,科普工作其實本質上是一個放低身段的知識傳遞過程。象牙塔裡面的教學工作,是抬高自己身段的。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我以我的方式把知識教給你,你能聽進去多少,你喜歡不喜歡我傳授的方式,那是你的事。像我們理論物理祖師爺愛因斯坦講課,每次就坐在桌子上,然後講完了就走。

科普就是一種營銷,這個觀點我是同意的。它能夠吸引更多人,讓你對科學知識感興趣,然後一步一步從簡單到深入去慢慢學習,我也是奔著這個路子去的。我覺得科普書要市場化,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這是一門學問,要好好地去學習營銷的工作。

現在年輕人特別幸福,有這麼好的網際網路條件,知識獲取的渠道也很多元化。所以趁著這個東風,我也有興趣,或者有意圖,想把科學知識的傳遞工作一直做下去。

我希望中國的科學家都走出來,多面對媒體,做一些科普的工作,不要老在象牙塔裡面待著。特別是那些功成名就的,飯碗已經不用發愁的科學家,他們多露臉,一方面能夠找到未來的接班人,科學研究這個行業也是需要不斷更新血液的,需要年輕人不斷投身進來的。

另一方面,科普對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是有幫助的。很多時候我覺得公眾對科學知識的認知,總是出現很大的偏差。各種媒體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謠言,這其實也是因為做科學的人,他們還顧不上去傳播科學知識。

可能很多科學家還沒有閒情逸緻出來做科普,但是 2016 年開始,咱們國家開始鼓勵大家多做科普。而且民眾對科普的熱情也越來越高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

一刻 · 推薦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一刻talks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臺

相關焦點

  • 每個人都能從這本書獲得一些東西
    這也使得這本漫畫在專業知識選取上有絕對保障。那兩位作者又是如何結緣,如何合作出這樣一部跨界作品的呢?本書的特約編輯節選編譯了BD Guest對於馬蒂厄·布爾尼亞的專訪,一探關於這本科普漫畫背後的故事。Q:在繪製《量子的神秘世界》之前,你有什麼科學知識儲備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儲備。
  • 自然科學探索,看這10本書,會豁然開朗!
    推薦書小編這回選的10本科普書,讓你在愉悅的閱讀體驗中樂享知識的美好,能幫你啟發心智,開闊視野,同時又能給生活增添樂趣。生命有何意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複製、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象裡的林林總總。三句話等於讀過這本書1.DNA為了能延續下去,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我們這些行走的生存機器,都被基因驅使著。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然後,有人說,這只是白費力氣,一遍遍重複通常記不住什麼東西。這真是讓我們大吃一驚。《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
  • 這是一本適合小學一年級孩子閱讀的科普雜誌
    家裡有很多的漫畫,畫冊,繪本類的科普書籍,他都不來電。只有故事類的科普書籍稍微沾點邊,所以我很是煩惱。等到上了一年級之後,老師建議大家訂閱雜誌,範兒回來鬧著要定,我腦子一轉,何不乘著這個機會定點科普類的雜誌,看看他是否感興趣。
  • 最適合空閒窩在沙發閱讀的4本書
    每次當我們非常困的時候,都希望身後有一張床,直接躺著睡覺,然後長眠,可是長眠不醒這個詞,總感覺有點怕怕的,如果你看到這本書,有沒有想法讀下去呢?《長眠不醒》在這座城市,那麼多人已經長眠不醒。清晨,一名男子走進一家還沒正式營業的書店:「我想要一本書,有趣但黑暗。我今天要趕遠路,但我可沒有心情看史詩。黑色小說或許適合我。需要很多情節。
  • 李老師為何在央視推薦這本書?劉慈欣竟然盛讚它是學生上課時最想偷看的物理小說?
    後來我們學物理的時候,只教授驗證過的科學成果,很少能把物理界的江湖紛爭、愛恨情仇都放在檯面上。不過,今天推薦的這本《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就很有趣,因為讀這本書像是在讀一部科學「野史」。讀科普的意義不在於搞清楚每一個物理公式裡的計算符號和字母,更重要的是把科學變成普通人能看懂的東西。
  • 物理教師的良師益友
    疫情期間,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有幸拜讀了嚴伯鈞老師的《六極物理》。其實這些年我一直在找一本適合中學生看的物理科普讀物,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想我終於找到它了。 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我就像是物理學科的代言人,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學懂物理,有所收穫,提升他們的物理核心素養。
  • 一年閱讀100本書,驚人閱讀量的背後,是你毫不知情的閱讀陷阱
    更有的家長,給孩子制定了嚴格的追趕計劃,光是閱讀一項,一年就要讀100本以上的閱讀物。作為語文老師,雖然認為閱讀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很重要,但是這驚人閱讀量的背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閱讀究竟該怎樣讀?掉進了閱讀的陷阱,為什麼家長仍不知道呢?不管閱讀帶來怎樣的學習進步,作文寫得好、語文成績好、知識淵博,這些都不是通過大量閱讀帶來的結果,而是通過閱讀的質量。
  • 認知改變生活:科普閱讀困難、無趣?這十本書有趣又有料
    個人讀後感:高中學習物理時,老師經常建議閱讀的書。時間和空間向來是讓人覺得奇妙的。因為難以把控和琢磨。隨著大師的離去,他的最早的思想精髓便在這本書中。這是他最早讓大家熟知的書。這是他留給大家最好的書。他活在不滅的時間裡。
  • 李永樂老師給孩子講物理第七集:原子物理
    原子核裡有質子和中子,質子的數量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不過,原子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裂變和聚變的過程中,原子核發生了變化,還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關於微觀世界的這些特徵,3到10歲的孩子家長,陪孩子一起看看吧!點擊視頻,陪孩子一起看!
  • 新東方老師好 劉曉雯:願為學生們折射出斑斕的物理世界
    劉曉雯( 來源:青島新東方學校)一對一部 高中物理教師學生時期的劉曉雯老師,曾經夢想著當一名老師。上課時,她經常會在座位上想,如果是自己在臺上,會怎麼講這堂課。直到來到新東方一對一部門,終於圓了學生時期的教師夢。
  • 英語整本書閱讀設計的思考與總結——以Diary of a Wimpy Kid為例
    英文整本書的閱讀和中文整本書的閱讀認知過程基本類似。整本書閱讀的意義(why)閱讀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平時我們學習,有問題了可以隨時問老師,求答案,但是閱讀的理解往往要求更強的自主性,答案也具有個別性。這種不同於應試的唯一答案的思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
  • 看了就忘,怎麼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我的床頭通常都有很多本書,至少三本以上吧。在閱讀中,當我讀不下去時,就換另一本調劑。小說是斷不會有的,不能一口氣讀完的算不上好小說,就算艱難似《百年孤獨》,我也是囫圇吞棗,一氣呵成。至於想不起來的內容,反正書在呢,有空再翻唄。倒是那些專業書籍,每每看得我喪氣,看的時候都懂,看完以後什麼都沒記住,只能放在床頭,晨昏請安,反覆翻看。
  • 自學物理科普書籍,有這10本就夠了!
    2、《變化》《變化》為宇宙物理科普基礎讀物,內容豐富、敘述生動、插圖精彩。更關鍵的是該書在現有物理基礎上,有非常大的啟發性拓展。對於最基本的問題,引力,慣性,相對論,光速,時空都有獨到的看法。可供具有初中,高中,理工科大學初年級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
  • 這八本書有幫助
    他對閱讀的極度渴求是促成他在事業上創造歷史關鍵因素。8本書成就了這位革命性企業家:1. 《結構:物體為何不落下來》《Structures: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作者:J.E. Gordon當馬斯克決定學習火箭科學時,他研究了一系列關於天體物理學和工程學的書籍。
  • 推薦幾本適合男孩閱讀的書
    面對眼花繚亂的電子誘惑,能靜下心來好好讀書似乎對於當下的熊孩子們來說或許有點難,但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會讓他受益一生。我家是個男娃,今天就推薦幾本適合男孩讀的書。《小王子》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只要讀過這本書,就會愛上小王子,體會到令人深思的內涵和令人感動的韻味。2.《綠拇指男孩》
  • 李永樂老師給孩子講物理第九集:相對論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3-10歲的孩子家長,陪孩子一起看看吧!點擊視頻,陪孩子一起看!這是我的新書《李永樂老師給孩子講物理》的配套動畫片第九集,本書共十冊,內容涵蓋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 、原子物理、振動與波、流體力學、光學史、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內容,是專門為3-10歲孩子打造的物理啟蒙讀物,用最淺顯的語言和精美的繪畫,為孩子們展示一個宏大的物理世界。
  • 《讀懂一本書》:書讀不懂?完成7個底層積累就能快速讀懂一本書
    一、讀不懂你有沒有這個疑惑:有些書,我們讀起來很困難,可是別人讀得很輕鬆,這是為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同。那為什麼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我們原始積累的知識深度和結構不同,是導致理解能力有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池子理論這是我在讀了《讀懂一本書》後得到的體會。這本書的作者樊登老師有一個說法讓我印象深刻:理解力的池子。
  • 非師範生不適合當老師?這4個專業考老師有優勢,非師範生別錯過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考老師優勢的非師範專業,想當老師的非師範生別錯過了。非師範生不適合當老師?這4個專業考老師有優勢,非師範生別錯過1、英語專業英語專業主要學習英語和英美的歷史文化,就業方向非常廣,而且很多學校都會開設這個專業。
  • 這兩本1943年凱迪克大獎繪本,經典必讀,挺適合閱讀過渡期孩子
    這一年有一本獲得了金獎,2本獲得了銀獎,不過國內引進了其中的一本,即金獎作品《小房子》、銀獎作品《棉花糖兔子》。延續了凱迪克大獎作品適讀年齡和體裁的一貫風格,這兩本書同樣不太適合低幼寶貝。我在維尼3歲時入手,到了5周歲時她才開始感興趣。而且閱讀之後的體會是,這兩本書都挺適合從繪本讀圖到文字閱讀過渡的孩子的。先說說《小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