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刻講者吳寶俊@一刻talks 的分享。他追隨理想,從事物理學工作;又興趣廣泛,涉獵寫作、出版、節目策劃等科普工作。這次他帶來翻譯作品《爆笑科學漫畫物理》,分享對科普工作的想法和自己的人生感悟。
「
科普就是一種營銷,它需要吸引更多人,讓你對科學知識感興趣,然後一步一步從簡單到深入去慢慢學習。科普書要市場化,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這是一門學問,科普要好好地去學習營銷的工作。
」
▼
本書適合與物理老師有仇者閱讀
大家好!我叫吳寶俊,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系,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現在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大學。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本書是我幾年前翻譯的,叫做《爆笑科學漫畫—物理探秘》,一本適合全年齡段的漫畫科普讀物。全年齡段,當然也有一個下線,大概是10歲到畢業工作的人,甚至跳廣場舞的大媽大爺都可以讀。
我的朋友們有很多對物理學一點興趣都沒有。我採訪過很多人,問他們為什麼不喜歡物理。他們說,當年物理老師怎麼怎麼樣,當年的物理老師長得不好看,又是個禿頭,她要是個大美女,或者超級帥哥,我肯定樂意。當然了,我覺得可能還是教學方式的問題。
而且十一二歲,物理學剛啟蒙的孩子,我們如果按照傳統的教育去講,老師上課的時候,有整整一黑板的板書,讓他們抄下來,還要回家複習,整個過程當中,可能會顯得有一點點枯燥,強制性多一點,簡單粗暴一點,有一部分孩子會失去興趣。
所以漫畫就是彌補這個缺陷,採取一種比較幽默的方式,讓你能夠理解,原來物理學的概念是這個樣子。
潮汐這部分,講漲潮落潮,地球月亮太陽之間的關係,我覺得是講得比較有意思的,比較通俗,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
其實從整體框架來說,它是和我們中學教材裡面講授的內容對應的,只不過裡頭沒有計算,全部都講概念。如果說讓我評價這本書適合什麼人,我要補充一句,這本書適合那些對物理課和物理老師有仇的人讀。
我做這本書的時候,是跟編輯談好了,要做中英對照。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滿足於簡簡單單把一本書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給大家看了,我要把英文原文也放在這裡。讓孩子們,或者任何一個年齡段的人看這本書的時候,能夠看到英文的原文。
有幸榮獲中國科學院當年的十大優秀科普讀書第二名。因為在 2014 年的時候,這種漫畫類的科普書國內基本上沒有,所以它算是比較新穎的。
科學院的前五名推送到科技部,後來這個作品得了全國第九名。出版社的編輯說他沒想到,因為這屬於科普出版社有史以來最好的名詞了,我三年的時間花得還是比較值得的。
科普書籍選擇之我見
在 6 歲到 10 歲之間,去讀一些博物學的書會比較好。動物的、植物的,建立對這個世界感性的認知,這個時期孩子的智力去讀這樣的書比較合適。我不太贊同給 6 歲以下的孩子讀什麼量子力學等等的書,真正的物理、數學這樣的課程,它是建立在一個層狀知識結構之上的。你要學過最底層的概念,才能學上一層的概念,就像蓋樓一樣,你打完地基才能蓋一層,蓋完一層才能蓋二層、三層,你不能直接把第十層的東西往那一堆,然後讓他爬到十層,沒有電梯上不去的。
第二個建議,你在買這本書的時候,如果是翻譯的作品,你自己先讀一讀,看看翻譯的語句通順不通順,確定它是一本翻譯質量高的書再買。
第三個建議,要相信國家和政府評的各種各樣的獎項,我們每年評出來的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也好,或者各種各樣評出來的優秀獎項,他們是組織了專家團隊做科普和做科研的,在背後把每一本書都審議過,所以他科學的準確性上是不會有問題的。
第四個建議是可以考慮多給孩子買科學史方面的著作。物理學史、數學史,當然是大牛寫的著作最好。
第五個建議是,儘可能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太早接觸奧數。
成人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所以你會發現,一些針對成人的節目,或者手機上推的 APP,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全部在利用成年人的碎片化的時間。
一本全是知識羅列的書,你指望他還像在學校那樣坐在教室裡,或者坐在一個地方看,臨了還做做題,複習一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成一個有趣味性的,打開看幾眼就能學到一些東西的,能隨時合上,隨時再打開接著讀下去的一本書。
最適合成人閱讀的,我認為就是漫畫。而且形式上不一定拘泥於書,像微信科普的漫畫作品,就是未來發展非常好的方向,當然它可以再整理成書,有人願意讀紙質的書,一頁一頁去欣賞。但是微信的傳播量更大,舉個例子「混子曰」,他是一個純商業的媒體,既做自己的歷史知識,也做廣告,只不過他做科普層面的,也做科學知識,他和張炫中合作,和北京科協一起做過引力波專題,「混子曰」這種模式,我認為在未來會是非常受歡迎的模式。
當然要能寫成小說也好,我讀過《三體》兩個章節,我覺得寫得很好,寫成小說,成年人可能會被吸引,可能去讀。
科普本身的目的不是培養專家,不要一開始奔著要成為這個領域專家的目的。如果有人通過看科普書就能成為專家,那專家早就失業了。所謂科普,本身的目的就是讓你對某一行業,或者某一專業的知識,有個大概的認識。這個認識到什麼程度呢,到你提到這個東西,你知道它本質上是什麼。別人如果要騙你,你不會輕易上當,這就足夠了。
追尋自由與愛
我爸爸是教師,收入不高,而他自己又是個無線電愛好者。為補貼家用,他給鄰裡街坊,一開始修電視,修洗衣機,修收音機,修各種各樣家用電器,
再後來,他就開始維修各種各樣的電子遊戲機。從小霸王學習機,任天堂紅白機,然後到後來的十六位機,超級任天堂,還有土星索尼的。一直到後來咱們商場遊戲廳裡面那種大型的機器,全都修。所以我家的實驗室裡頭什麼電子遊戲機都有,這是我最崇拜我爸的地方,讓我從小想玩什麼都能玩。
我對物理學的興趣,啟蒙是接觸到那個環境,家裡的實驗室,想怎麼擺弄就怎麼擺弄。我沒少被電烙鐵燙,但還是覺得有意思。
真正受影響還是在我小學六年級到初一的時候。那個階段,我父親從學校的圖書館,經常拿各種各樣的書到家裡。我小的時候就是讀了一本愛因斯坦的傳記,忘記作者是誰了,是很破舊的一本愛因斯坦傳記,但是讀完之後,就一輩子都忘不了。裡面講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其實是個普通人,說話都說不利索。那本書是對我影響最大的。
我很小的時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想成為一名物理學家,但是後來上大學,接觸網際網路,慢慢我就跑偏了,一跑偏就收不回來了。
我覺得我這三十多年一直在走彎路,有自己的原因,有客觀的原因。如果我生在這個年代,依舊生在我的家庭,那我可能會成為一個做學問做得很好的人。但是我出生的那個年代,很多書是買不到的,我讀的第一本物理學經典著作,是我來北京以後讀的,那時候我已經 25 歲了,才在理論物理研究所,買到了一個他們提供給內部的書。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多途徑去獲得知識,科普書也沒有那麼多,學術著作也沒有那麼多,這是客觀的問題。
主觀的問題是我自己興趣太廣泛。我對物理感興趣,但是對法律也感興趣。我的愛人是一個律師,我經常和她討論法律的問題。我和身邊的很多人聊法律上的案子。很多人都說你適合做一個律師,我看美劇也喜歡看律政劇。我還喜歡寫東西,興趣太廣泛。我覺得一個人的興趣太廣泛的話,他沒有辦法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我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吸引我的地方我才去做。所以我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但我也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雖然我曾經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覺得自己特別執著,但是後來博士畢業以後,工作幾年,我覺得自己真正追求的狀態是自由。我喜歡做研究,我喜歡做學問,但是我又沒有做學問,我願意研究一個問題,但我又不願意像科學家那樣受這個行業很多的束縛。我是想做什麼事情,就做什麼事情,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我在大學工作,又願意做科普,但是我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科學家的身份。所以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難定義的人。
科普就要放低身段
科學是需要推廣和營銷的,科普工作其實本質上是一個放低身段的知識傳遞過程。象牙塔裡面的教學工作,是抬高自己身段的。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我以我的方式把知識教給你,你能聽進去多少,你喜歡不喜歡我傳授的方式,那是你的事。像我們理論物理祖師爺愛因斯坦講課,每次就坐在桌子上,然後講完了就走。
科普就是一種營銷,這個觀點我是同意的。它能夠吸引更多人,讓你對科學知識感興趣,然後一步一步從簡單到深入去慢慢學習,我也是奔著這個路子去的。我覺得科普書要市場化,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這是一門學問,要好好地去學習營銷的工作。
現在年輕人特別幸福,有這麼好的網際網路條件,知識獲取的渠道也很多元化。所以趁著這個東風,我也有興趣,或者有意圖,想把科學知識的傳遞工作一直做下去。
我希望中國的科學家都走出來,多面對媒體,做一些科普的工作,不要老在象牙塔裡面待著。特別是那些功成名就的,飯碗已經不用發愁的科學家,他們多露臉,一方面能夠找到未來的接班人,科學研究這個行業也是需要不斷更新血液的,需要年輕人不斷投身進來的。
另一方面,科普對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是有幫助的。很多時候我覺得公眾對科學知識的認知,總是出現很大的偏差。各種媒體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謠言,這其實也是因為做科學的人,他們還顧不上去傳播科學知識。
可能很多科學家還沒有閒情逸緻出來做科普,但是 2016 年開始,咱們國家開始鼓勵大家多做科普。而且民眾對科普的熱情也越來越高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
一刻 · 推薦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
一刻talks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