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日本電影對家庭觀念的態度不溫不火,更多的時候把家庭看作是一種有害的存在,而非支持的後盾。
在為數不多的積極的聲音中, 中野量太的前兩部電影《爸爸的照片》和《滾燙的愛》雖然從未試圖假裝家庭永遠是完美的,或主張必須永遠捍衛家庭觀念,但最終一家人還是在齊心協力的互動中找到了溫暖和安慰,不時受挫的主角也從無條件的愛中找到了力量。
中野量太的新作《漫長的告別》同樣如此,在影片中,三個女人被迫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她們和曾經身為一名權威的校長但如今患有痴呆症並且迅速失去了閱讀能力的嚴厲父親昇平(山崎努飾) 之間的關係。
在2007年,昇平開始出現記憶力衰退的跡象,於是妻子曜子(松原智惠子飾)給兩個日漸疏遠、已近中年的女兒打電話,邀請她們回來參加父親的70歲生日聚會。
小女兒芙美(蒼井優飾) 33歲,剛跟放棄了當小說家的夢想,轉而接手家裡的馬鈴薯農場的男友分手。芙美的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餐廳,但這個夢想似乎遙不可及。
大女兒麻裡(竹內優子飾)是一名家庭主婦,與丈夫新(北村有起哉飾)和兒子崇 (蒲田優惟人飾)一起住在加州。麻裡在婚姻生活中很孤獨,她的英語很差,很難和丈夫的同事交朋友,甚至他們在房間的另一邊公開批評她的語言能力差,而丈夫也沒有試圖為她辯護。
曜子獨自承擔著最沉重的負擔,努力應對丈夫日益惡化的智能減退,昇平甚至開始離家出走,儘管他就在家裡,卻一直嚷著要「回家」。在迅速變化的現在社會中,「家」的概念似乎已變得難以定義。
在大洋彼岸的麻裡擔心她的父母,並且感到內疚,因為作為姐姐,她應該做得更多,卻不公平地把一切都留給了芙美,只因為她碰巧離父母更近。
而當她得知芙美自從去年新年以來就沒見過她們的父母時,她感到有些不安。同時,她也對父親的顯著變化感到震驚,他總是隨時失憶,突然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脾氣。
當父母出現狀況時,麻裡會飛回日本,但她的丈夫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善解人意。他的研究對象是適應不同環境的魚類,很明顯,他已經開始效仿它們的特性,完全擁抱了西方的個人主義。
他對麻裡擔憂父母的健康表示不滿,提醒她,她的「家庭」就是她的丈夫和兒子,她不需要為其他親戚承擔任何責任。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負責,昇平和曜子應該自己照顧自己。
因此,他對自己的家庭也不感興趣,把照顧孩子的責任都留給了麻裡,他相信孩子們會自己成長。當十幾歲的崇(杉田雷麟飾)不服管教開始逃學時,麻裡遵循傳統觀念, 覺得丈夫需要和兒子好好談談,但孩子他爸卻認為自己的兒子獨立自主,他這麼做肯定有他的理由。
年輕的崇也融入到了美國的生活環境中,他在加州還有一個痴迷日本流行音樂和日本漢字的紅頭髮女友,不過後來當他回到日本看望外公時,另一個亞洲男孩取代他成了他女友的新男友。
與此同時,芙美仍在努力實現她的夢想,但隨著她重新反思家庭的概念,考慮是否真的要嫁給一個離過婚的男人時,她又遭遇了愛情和事業的雙重潰敗。
在父母雙雙住院之後,照顧雙親的芙美毫無心理準備地承擔起了母親般的責任,在某些方面變得更為成熟,而麻裡仍然被孤獨地困在自己的家庭中, 被只關心生物研究的個人主義的丈夫所忽略,被青春期焦慮的兒子拒之門外。
但是,危機有利於讓大家重新團結起來。昇平儼然是典型的傳統型父親,疏遠而專制,似乎並不總是那麼容易相處。
芙美擔心她會讓父親失望,因為她沒有像他希望的那樣成為一名教師,同時也沒能實現她成為餐館老闆的夢想。而麻裡只是想要像父母那樣,擁有充滿愛和關懷的婚姻和溫馨的家庭。
雖然昇平並不經常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他一直所謂的「回家」原來是想回到他的孩子們還小的時候,這已經道出了無需多言的無盡關懷。畢竟,心之所在即為家,哪怕你不太記得路也不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