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2020-12-06 它山關爾

關於「阿爾茨海默症」這個話題,相信是很多患者家屬心中的長痛。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哀而不傷,守望幸福,卻是這一家人的心之所向。「回家」並不意味著回到某個房子裡,有家人、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堪稱日版《都挺好》的家庭溫情電影——《漫長的告別》,2019年在豆瓣曾拿下8.0分的好成績。電影改編自作家中島京子的同名小說,由中野量太執導,主演陣容也堪稱強大,兩個女兒的扮演者蒼井優和竹內結子,都是日本頂級女演員的代表。

這部電影講述許久未見的東家姐妹,回家為父親慶祝70歲生日,卻被告知向來嚴厲的父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逐漸忘記一切的父親始終念叨著「回家」,母女三人帶父親回到鄉下,卻發現那裡不是父親認定的「家」。

今天,我將從故事情節、藝術質感和美學範式三部分,來分析這部治癒系電影帶給我們的催淚與溫馨。在第4部分中,我將結合影片內容和現實生活,來談談《漫長的告別》帶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01、故事情節:全家奮力對抗遺忘,還好這場告別足夠漫長

有人說:當一個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那麼自他患病那一日起,他就和身邊的人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告別。

對於東昇平一家人來說,這場漫長的告別持續了七年之久。

70歲的老父親東昇平,在退休之前是一個中學的校長。媽媽曜子則是個勤勞善良的家庭主婦。他們有兩個美麗可愛的女兒,麻裡和芙美。大姐遠嫁國外,小妹在東京上班,家裡一直都是父母互相扶持度日。

直到有一天,媽媽突如其來的一通電話讓兩個女兒都慌了。名義上是為父親慶祝70歲生日,實際上卻是通知她們,父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症,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老年痴呆,而且病情越來越嚴重的事實。一時間,兩姐妹有些無法接受。

在我看來,我們並不能預測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但是重要的不是悲傷難過,而是看清事實,並清醒地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生活,不就是剛邁過一道溝,又迎來一個坎麼?

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嚴厲認真的父親開始變得糊塗。原本他會寫很多偏僻的漢字,後來卻日漸笨拙,甚至連自己的外孫都不認識,自己女兒的名字也記不住。

明明自己就在家裡,嘴裡卻時常嘟囔著「回家、回家」。家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以為他想念鄉下的老家了,帶他回去後發現他還是在說要回家。下雨的時候他就會非常焦慮,不知為什麼總拿著三把雨傘。

而且父親的重病也會干擾家人的日常生活。老夫妻倆逛超市的時候,他會隨手抓糖果放進自己口袋裡,被售貨員發現後,還把指責他們的店員當成自己的學生,要求人家去走廊裡罰站。

在我看來,即使電影裡的老父親身患重病,喪失了絕大部分的記憶,但是他保護家人的本能依然存在。正是這樣一個糊塗麻煩的老父親,將全家人凝合在一起,最後讓家人明白了他「回家」的秘密,收穫了記憶裡那段久違的美好時光。

02、藝術質感:用細節「穿針引線」,營造時間的流動質感

唯有即將失去,才選擇努力珍惜,這真是人生中最值得悲傷的事情,沒有之一。 ——它山關爾

在這部電影中,藝術質感是非常溫和細膩的,就像日系的三溫暖,充滿了生活的細膩與溫情,催淚是真催淚,但也十分妥帖人心。

導演中野量太利用片段式的手法,將一個家庭7年的守護與陪伴、改變與頓悟一一閃現。如果說父親的病和被照料是全家人心中長痛的一根「針」,那麼從父親生病、家人回歸、找尋「回家」之謎、臨終陪伴與最終去世,就是一條完整且不可逆的時間之線。

在影片的每一個細節與成長點中,最高超的地方,莫過於所有營造時間流動質感的畫面:

一本倒著看的書出現了好幾次的生日尖頂帽在超市念念不忘偷拿的糖果母親手術後低頭找父親的動作遊樂場裡焦急送傘的父親火車上的真情告別Skype聊天的溫情瞬間

從這種真實平和的時間律動中,我們看到了每一個人物隨著時間的推進,也在不斷成長與改變:姐妹倆越來越成熟可靠,年老體弱的母親也能安心放下生活的重擔,全家人輪流照顧這個,此時最需要家人陪伴的父親。

「好多事都好像飄到好遠」「飄到好遠,那你會很孤單吧。」

外孫小崇居然最能理解外祖父的心境。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孤獨德猶如無根之水,無緣之木,雖身處一座夢境一般的迷宮,卻始終發現,這裡的道路時刻在變,自己永遠也走不出來。

時間破碎,空間成灰,生命,重歸虛無。

03、美學範式:日系電影中獨到的「哀而不傷」,治癒一切的唯有愛與希望

哀而不傷,指感情有節制,或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中。這一點在日系電影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我們知道,《源氏物語》中沿襲了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的「物哀」理念,在對外界事物的體察之下,生發出一種優美、細膩、沉靜、直觀的美。而在日系電影中,這種感受直接升級為一種「哀而不傷」的情感節制。

在這部影片中,姐姐麻裡雖然在國外定居,讓其他人非常羨慕。但是她的生活也並不幸福。她和丈夫的感情不溫不火,小矛盾與誤會是常有的事,兒子又正處在叛逆期,難於管教。她自己也很難融入當地的人群中,英語說不好,內心時常覺得很孤獨。

身處東京的妹妹芙美,則有著屬於年輕人的焦躁與煩悶,感情之路並不順利,交往幾個男朋友也沒遇見合適的,美食事業上也舉步維艱。

面對父親的重病、家庭的經濟壓力,母親的無助與依賴,兩姐妹骨子裡的樂觀與積極,被迅速激發了起來。全家人一起,和被病魔吞噬的記憶作鬥爭,和時間賽跑,為全家的愛努力留下一切美好。

因為一場父親的走失,母親揭開了「回家」之謎。原來很多年前,母親帶姐妹倆去遊樂園玩,不巧突然下雨,母女三人又沒帶傘,父親擔心當時還在病著的小女兒,便提著3把雨傘,去遊樂園接妻女回家。

失去了一切的父親,心底居然還保留著這樣的執念!而在家人的記憶裡,這段回憶縱然美好,卻也早被凡俗瑣事淹沒。父親註定的逝去固然讓人哀痛,但在這漫長的告別中,生活中暖心的陪伴與細微的感動,讓我們不懼憂傷,勇敢前行。

在日系電影中,有很多都以家庭為主軸,圍繞失散、死亡、遺忘等情節展開故事,雖有惆悵哀思,但更多的會加入樂觀、幽默、溫情的元素,讓人在苦痛中變得堅強,獲得精神的振奮與鼓舞。

比如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或是枝裕和,他們的作品中都能直指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生活雖苦,但愛很甜。

而愛與希望,足以治癒一切痛苦。

04、人生啟迪:生老病死不可控,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

在電影中,全家人因為身患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而從新回歸到原生家庭,在日復一日的精心照料與安然陪伴下,感受到了親人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愛與生命的真諦。

而從這部電影中,我們仿佛也看到了今天的自己。

前一陣《囧媽》大火,呼籲我們多陪伴逐漸老去卻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愛你的媽媽,而在這部《漫長的告別》中,我們意識到:生老病死不可控,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

①生老病死不可控,意外隨時會降臨

人生中很多事情沒法重來。比如電影中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如果家人早知道他會得病,會不會在平時就多和他溝通,傾聽他內心的世界?

如果家人早點了解他的執念,知道他最美好的回憶,會不會定期帶他去體驗,讓原本平凡無奇的生活,變得儀式感滿滿?

如果兩個姐妹早點成熟起來,多關愛自己孤獨的父母,一家人是否會過得更加幸福一些?

只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人生沒有早知道。意外之所以成為意外,只不過是你的理所當然太當然。

所以,與其杞人憂天,不如陪伴身邊。積極防微杜漸,日常多關心家人的身體健康和精神世界,有家有愛,才能無悔。

②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

由於遠離父母已久,麻裡和芙美原本並不想回家。受到了母親的催促和「提錢」的暗示,姐妹倆被迫歸來,面對患病的父親和身體不佳的母親,她們一臉震驚的表情,真是非常真實了。

原來,印象裡高大健壯、嚴肅認真的父親已經變成了糊塗而任性的老頭,需要人照顧衣食起居,才能活得體面;原來,記憶中勤勞賢惠的母親,白髮叢生,積勞成疾,早已勞累不堪,家裡的事急需孩子們來分擔。

時間都去哪了?我們長大了,父母自然變老了。

慢慢的,我們活在自以為是的時間裡,覺得父母還年輕,不開口就是不需要我們;漸漸地,父母卻活在了只有我們的回憶中,即使再思念再渴望,也不敢擾亂孩子們生活的節奏。

在我看來,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古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今有空巢老人孤苦無依的悲涼。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們長大,希望我們也能陪伴他們變老。

③在能夠努力時與生命賽跑,在曲終人散時選擇以愛作別

影片的最後,一家人其樂融融,陪伴父親走完最後一程。儘管對患者本人來說,這是一個圓滿的句號,天堂裡再無病痛折磨。但對於其他家人來說,父親的愛與執念,讓他們學會珍惜親情與記憶裡的美好,放下生活中的小矛盾與小誤會,重新堅強、樂觀、充滿希望地生活下去。

他們已經把自己能給的、最好的都給了我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地帶著他們的愛與希望,幸福地活在人世間?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句話: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但遺憾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告別。

世事多艱,請在能夠努力的時候與生命賽跑,在曲終人散時選擇以愛作別。

結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你永遠想像不到,在家人的記憶裡你有多好,在他們的世界中對你的愛有多深。及時當陪伴,歲月不待人。

相關焦點

  • 電影《漫長的告別》熱映 蒼井優笑顏治癒力滿分!
    電影《漫長的告別》熱映 蒼井優笑顏治癒力滿分!》預告片 時長:00:29 來源:電影網
  • 漫長的告別:電影到底好在哪裡?莫過於最細膩的溫情告別
    近日,電影《漫長的告別》在影院上映。這部日本影片由中野量太執導,改編自中島京子同名小說,講述了原是中學校長的父親被確診為認知障礙後,和妻子曜子及兩個愛女度過接下來時光的故事。電影《漫長的告別》主題一目了然,則是「告別」。
  • 電影《漫長的告別》:人生很多時刻,我們甚至來不及好好告別
    看完日本電影《漫長的告別》,我哭得有點失控。這是一部適合萬家燈火的冬日一個人看的電影,電影講的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在漫長的7年中,與妻子和兩個女兒告別的故事。7年時間,看似一個充足而漫長的告別,對於整個家庭來說,卻是度日如年,從一開始只是健忘瑣碎的日常小事,情緒起伏不定,到漸漸開始忘記身邊的親人,直至最後生活不能自理,意料之中,父親安靜的去世了。電影整個節奏很慢,典型的日式生活,一切都淡淡的,雖然面對的是生老病死,但是影片中感情的表達很克制,然後越是這種靜默的克制,越是沒有嚎啕大哭,越容易讓人感同身受。
  • 豆瓣8.0《漫長的告別》:一場長達七年的告別,一部溫情日式電影
    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解讀《漫長的告別》的獨特魅力《漫長的告別》這部影片由中島京子同名小說改編。這部電影溫情感人,仿佛就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通的家庭。影片全長127分鐘,橫跨七個年度。認知障礙症還有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漫長的告別「,意思是病人和家人,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用來告別。這部電影充滿了溫馨的橋段。就好像,我們回憶一個去世的親人,當初離別的撕心裂肺已經記不得,腦子裡的回憶,都是各種溫馨的小細節。影片中的父親退休前是中學的校長,非常嚴厲。
  • 豆瓣評分8.0,一部溫馨的家庭電影,一段不想告別的告別
    大家好,我是米娜,一個愛好看電影的萌妹子。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可以讓你哭著笑、笑著哭的日系家庭電影——《漫長的告別》。該局治意溫暖、感人,講述很多細水長流的生活小片段,將溫情親情榮譽其中。於是對父親的告別也從此開始了。在這七年裡,父親越來越忘事,越來越不記得自己的女兒們了。也發生一些事件,例如父親走失,對小女兒開店的認可,對母親的第二次求婚等等,一些細碎的小事鉤織起來整部劇的暖情氛圍。後面不多劇透,想看的一定記得看完。
  • 中村倫也加盟《漫長的告別》 飾演蒼井優的戀人
    電影《漫長的告別》海報 中村倫也資料圖 據日本媒體報導,根據第143屆直木獎獲獎作家中島京子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席捲日本電影學院獎等獎項的《滾燙的愛》導演中野量太執導的新片《漫長的告別》確定5月31日在日本上映,2月27日影片宣布追加演員
  • 雷蒙德·錢德勒誕辰130周年 代表作《漫長的告別》珍藏版上市
    今年是世界文壇大師雷蒙德·錢德勒誕辰130周年,其代表作《漫長的告別》插圖珍藏版近日於國內上市。記者14日從該書的出版方獲悉,這本大師之作上市僅3天,銷售量就登頂噹噹新書榜第一位、亞馬遜kindle總榜第一位。
  • 《漫長的告別》新預告解禁,蒼井優與中村倫也重逢畫面公開
    根據直木獎獲獎作家中島京子的同名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漫長的告別》,由中野量太執導,講述了家人之間的溫情。在父親70歲生日時,時隔很久才回家的女兒們,被母親告知往日嚴厲的父親已經得了老年痴呆症。這部電影描寫了在充滿不可思議事情的每一天,與慢慢失去記憶的父親離別的7年間的故事。
  • 錢德勒代表作《漫長的告別》珍藏版爆賣
    村上春樹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是雷蒙德·錢德勒經典代表作,憑藉此作,錢德勒超越類型小說 家,成為經典文學大師,收割了無數大師級粉絲。在亞洲地區,村上春樹是錢德勒最為搶眼的書迷。村上春樹曾公開表示「錢德勒 是我的崇拜對象,我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
  • 《漫長的告別》活出心中的世界
    《漫長的告別》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雷蒙德·錢德勒的作品,他被譽為20世紀美國文學的代言人之一,每本著作都質量上乘。他塑造了「硬漢偵探」馬洛的經典形象,也為當時的文壇開創了雅俗共賞的文學風格。而本書作為他的代表作斬獲了各種獎項,更是引來後世無數作家爭相模仿。故事是以第一視角敘述。開頭描述了主人公「馬洛」如何捲入了一場「兇殺案」中。
  • 2019年豆瓣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誰看誰哭!
    是枝裕和用日式溫情觸動人內心深處,讓這部作品成為了豆瓣年度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 去年,豆瓣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同樣走溫情路線——來自中野量太的《漫長的告別》
  • 科普:鋁鍋真的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嗎?
    《科普:鋁鍋真的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嗎?》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科普:鋁鍋真的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嗎?(原標題:鋁鍋真的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嗎?)
  • 日本導演北野武代表作《菊次郎的夏天》,電影中那些日系攝影技巧
    日本藝術家北野武1999年拍攝《菊次郎的夏天》,很多同學印象最為深刻的有時候並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久石讓給電影創作的配樂,緩慢悠閒的節奏確實太適合每一個悶熱閒適的夏天。電影的劇情也是小正南和菊次郎的荒誕旅程故事,是一個治癒夾雜悲傷難過的故事,但是在我看來,《菊次郎的夏天》指向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的共同心理,想媽媽。
  • 什麼是真正的阿爾茨海默症?7步走進百年孤獨
    這個過程非常長,像100年那麼長,或者比100年還要長,連盡頭都沒有。這個時候再看阿爾茨海默症,你們是不是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記憶障礙,失語、失認、執行功能障礙,人格和行為的改變。這時我們對阿爾茨海默症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了加深你們的認識,我來講「百年孤獨」的第三層含義,我估計我一說這四個字,很多人都會想到這個老頭和這本書。我為什麼單獨拿出他呢?
  • 紀念張愛玲逝世20周年:她的故事在電影裡永恆
    紀念張愛玲逝世20周年:她的故事在電影裡永恆 時間:2015.09.0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liza 分享到:
  • 陳為軍 漫長的告別|封面人物
    這是趙驊幾十年裡第一次接受長時間的專訪。我們在武漢聊了兩天。其實,在8年前的訪談裡,他就提出要告別紀錄片,只不過一次又一次告別之後,這次,也許是最後的告別了。 武漢 「武漢是我的家鄉,我的大部分作品,拍攝的是武漢人,講的是武漢的故事。」在短視頻裡,山東人陳為軍說武漢是自己的家鄉。把自己當成武漢人,這是許多武漢的外來人會有的感受。
  • 阿爾茨海默症研究突破
    2020-11-24 17:39:26 來源: 寂寞的羅蘭 舉報   據《2019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
  • 《漫長的告別》:失智老爸與三個女人的最後幸福時光
    當代日本電影對家庭觀念的態度不溫不火,更多的時候把家庭看作是一種有害的存在,而非支持的後盾。在為數不多的積極的聲音中, 中野量太的前兩部電影《爸爸的照片》和《滾燙的愛》雖然從未試圖假裝家庭永遠是完美的,或主張必須永遠捍衛家庭觀念,但最終一家人還是在齊心協力的互動中找到了溫暖和安慰,不時受挫的主角也從無條件的愛中找到了力量。
  • Nature:閃光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內積累形成斑塊是形成阿爾茨海默症的一大標誌性特徵,目前正在開發的藥物中有不少就是以減少腦內β-澱粉樣蛋白水平為目標的。這個藥物開發領域屢次遭到重創,但是科學家並沒有放棄β-澱粉樣蛋白斑塊對阿爾茨海默症的貢獻。也有科學家嘗試採取比較奇特的方式減少腦內β-澱粉樣蛋白積累。
  • 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這一成果有助於科學家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目前,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症依然束手無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致病原因「缺位」,導致難以展開預防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