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在《度破訥沙》中寫道:眼見風來沙旋移,經年不省草生時。莫言塞北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自古以來就有天災地發生,這首詩中的詩人走到沙漠附近,遇到了沙塵暴,因此寫下了這首詩。古往今來,有太多的天災發生,人類力量從來都很渺小,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依舊無法阻止天災的到來,我們所能做的是,團結一心,共同抵禦無情的災難。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那一年,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都在為災區默默地做著貢獻,以自己的方式想力所能及地為汶川做點事。當年有一位小乞丐就令人非常感動,他捐出了185元,如今這個小乞丐過得咋樣了呢?
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國人無法忘記的一次災難。這場災難,讓我們迎來了一次大的挑戰。當時,地震讓汶川人陷入到災難當中,災區一片狼藉,伴隨著人們的呼救聲,看著滿城的殘垣斷壁,更是令人心痛不已。地震之後,救援人員在搜尋那些受難者,希望可以幫助到他們。
當時,人們感覺到一種無力,即便是我們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天災面前,仍舊渺小得像螻蟻一般,這一次地震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浩劫與挑戰。在汶川地震時,全國人民也展現出團結精神,社會各界的醫護工作者、官兵和愛心人士等,紛紛來到災區救援,為汶川伸出援助之手。當時,有一位特殊的人:小乞丐龔忠誠。
龔忠誠是一位殘疾人士,他每天以乞討為生,但他卻甘願為了汶川捐助185元,此後人們非常好奇,這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小乞丐,到底為何能夠捐出185元積蓄?很多人甚至以為,龔忠誠是為了炒作,但隨著調查後,人們發現他真的是一個可憐之人。龔忠誠從小患有小兒麻痺,從一出生就註定了他身材的缺陷。據悉,龔忠誠出生之後,他的雙腿就開始慢慢地萎縮,隨著時間的流逝,龔忠誠的腿已沒有用處。
不僅如此,龔忠誠母親還在他很小的時候離他而去,只剩下他與父親相依為命。於是,在龔忠誠14歲那一年,父親便帶他到廣州乞討,由於龔忠誠的雙腿萎縮,所以他只能靠著雙手慢慢爬行。即便如此,龔忠誠卻對生活抱以樂觀的態度,堅強地活了下來。不僅如此,在地震中,龔忠誠還將185元的積蓄全部捐了出去,這種行為實在感動了我們,而他的這番義舉更是成為我們的榜樣。
龔忠誠是以乞討為生,有殘疾的他,每天過得都很辛苦,這185元在別人眼中或許不值一提,但在龔忠誠的眼中卻是一筆巨款,因此龔忠誠的做法讓許多人望塵莫及。此後,這位善良的小乞丐也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很多人都邀請他去演講。
在眾多演講中,龔忠誠也曾表示自己能夠活到現在,是因為好心人的捐助,才能走過來,在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他也希望自己能夠做個好心人。此後,更多人注意到龔忠誠,並且為他買來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以及家電,使他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觀。
除此之外,一家涼茶公司考慮到龔忠誠沒有生存技能,於是便將自己的涼茶店轉讓給龔忠誠。如今龔忠誠已經成為了一家涼茶店的老闆,不用再過乞討的日子,他也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擺脫了小乞丐的身份,日子過得比以前更好。也仍舊在幫助著有需要的人們。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呂氏春秋》
地震讓我們看到國人的團結,即便是龔忠誠是一個小乞丐,屬於弱勢群體,但在大災大難面前、在汶川人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也伸出援手。龔忠誠由內而外散發出善良的品質,他為災區人民所做的善舉令人感動。185元對龔志誠來說,已經是他的全部身家,他卻甘願捐出所有的錢財,這種情懷值得稱讚?
在大災大難面前,很多人選擇明哲保身,忽視那些受災人,龔忠誠個人的力量雖很渺小,但他遠遠比那些為富不仁之徒令人稱道。當然,好人有好報,龔忠誠終於讓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有善心、善念。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心懷感恩之心。
參考資料:
李益《度破訥沙》
《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