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6日,長沙小雨,依然是在家辦公,有點小忙。
晚上,小西有在看2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初稿,10日將組織網絡預答辯。按學校文件要求,只有通過預答辯,才能安排論文送審、答辯和畢業。一旦預答辯不過,將會延期畢業,趕不上6月份的學位授予。
在之前一篇「碩士生畢業答辯PPT如何準備」的文章評論中,看到有朋友新的留言:
小西老師,您好!我們學校已開始碩士學位論文評審工作。在翟天臨博士學術不端事件之後,和博士生類似,學校要求部分碩士學位論文盲審。學院隨機抽取1/3數量論文盲審(送校外專家)。運氣不太好,我是導師名下3個碩士生中唯一被被抽到盲審的。期間反覆檢查了學位論文好多遍,提交後還是發現幾處圖表標註有錯誤,會不會掛掉啊?真的好擔心!
莫擔心!基本不會「掛掉」的,評審專家沒那麼吹毛求疵。只要你論文選題、創新點、研究方法、結論等沒有較大問題,通常會給「修改後答辯(B)」或「同意答辯(A)」。
之前,經常有博士生論文送審後,在2-3個月的評審意見等待期中吃不香、睡不著,女博士甚至焦慮到脫髮。但是,碩士學位論文要求和博士相比差距很大的。碩導稍負責,給學生論文看兩遍、指導修改過,基本不會「翻車」。
論文盲審比較公允,尤其是走教育部論文送審平臺,評審專家不知曉學位論文的作者和背後導師,就不會「放水」或「報復性不讓過」。畢竟,圈內同領域競爭過項目或其他因素,導致關係不和睦、故意刁難的情形還是有的。
之前,部分院校的論文送審,基本是導師自己聯繫,如同門、有過項目合作的專家等。此時,論文評審大部分是「修改後答辯(B)」,少量優秀的論文是「同意答辯(A)」。少量導師還會電話打招呼,讓給質量不高的論文一個機會,如「修改後答辯(C)」。
若是已畢業的老生,是不是覺得我上面描述的情況比較熟悉?
正因為如此,讓人們覺得不少碩士生有點水。不少學生畢業後學位論文被抽查到,結果是「不合格」,也會導致其導師停招研究生3年。
就我個人而言,除非是遇到學術不端等嚴重問題,很少會給論文評審不通過(「D」或「不同意答辯」),如大段落抄襲、試驗方案重大缺陷、數據嚴重造假等。
評審選「大同行」或「小同行」一直存在爭議,各有優劣。學位論文盲審的評審專家一般是「小同行」,如同一小領域內的,圈子不會太大,對論文研究內容也較為熟悉。
比如說,部分同學的學位論文,尤其是綜述部分,抄襲(複製粘貼)比較嚴重(降重後通過學院查重),依然有很大概率被一眼看出。運氣差的,遇到的評審專家就是被抄襲論文的原作者(是個悲劇!)。

因為學位論文評審關乎一個研究生是否能正常畢業,後續還會影響到可能已籤訂三方協議單位的就業,評審專家都會比較嚴謹。
就算評審的某份學位論文問題非常嚴重,非要給出「不同意答辯」的意見,也會列出足夠支撐的理由,而不是簡單的「不同意答辯」選項後面畫個「」。
或者說,學位論文評審不是國自科申請書,連標點、圖表標註都不放過的評審比較少,更不會將論文中的小錯誤無限放大後給出「不同意答辯」的意見。安心!
當然,部分評審專家是安排自己博士生來看論文,給出意見初稿後,自己再修改(也可能沒此步驟)。圖表標註有點小問題也許是「好事」。畢竟博士生容易看出問題,簡單列出幾點意見,給個「修改後答辯」就完事。
最後,小西想說論文送審後,依然需要繼續修改完善。畢竟還要經過答辯,期間還有更加嚴格的評審專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