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觀察到,昆蟲會被關在馬兜鈴的花裡面,解剖馬兜鈴的花也常常會有昆蟲出現,加上馬兜鈴花被管怪異扭曲的形狀,這群植物常被人誤會是會食蟲的植物。其實,這還真是冤枉。
馬兜鈴屬植物的花通常在清晨開放,開放時發出腐臭氣味,花基部的空腔內味道最濃。這臭味吸引了尋食的昆蟲(通常是喜歡腐食味道的蠅類),它鑽到了空腔內。由於細管狀的花中部內長滿了向內的毛,進去容易出去難,昆蟲將被迫留在花中過一天。不過,被關禁閉的昆蟲待遇還不算壞,「禁閉室」裡的蜜汁讓昆蟲飽餐。次日凌晨3時半左右,花葯開裂,散出花粉,急於脫身的昆蟲在花內亂鑽,身上粘了許多花粉。而這時花中部的毛開始變軟,萎縮,長度只有之前的四分之一,且貼在花中部內壁上,於是昆蟲得以逃脫。之後此昆蟲又被另外一朵馬兜鈴花的氣味吸引,又一次被禁閉,把花粉散播在柱頭上,替馬兜鈴完成了異花傳粉。
AAs——蝴蝶的朋友人類的殺手
在馬兜鈴屬、細辛屬等馬兜鈴科植物中存在著一種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s,簡稱AAs)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在南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蝴蝶——亞歷山大鳥翼蝶Ornithoptera alexandrae,它的幼蟲就在當地的馬兜鈴屬植物和擬馬兜鈴屬植物上覓食。這些植物的葉子及莖上均有馬兜鈴酸,被幼蟲取食後,毒素也會積聚在幼蟲體內,AAs的毒性避免了幼蟲成為鳥類等捕食性天敵的美味。
有許多鳳蝶科的蝴蝶都以馬兜鈴科植物做它們幼蟲的寄主植物,成蟲在馬兜在南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蝴蝶——亞歷山大鳥翼蝶Ornithoptera alexandrae,它的幼蟲就在當地的馬兜鈴屬植物和擬馬兜鈴屬植物上覓食。這些植物的葉子及莖上均有馬兜鈴酸,被幼蟲取食後,毒素也會積聚在幼蟲體內,AAs的毒性避免了幼蟲成為鳥類等捕食性天敵的美味。
有許多鳳蝶科的蝴蝶都以馬兜鈴科植物做它們幼蟲的寄主植物,成蟲在馬兜鈴科植物上產卵,孵化出的幼蟲會在該種植物上覓食。它們最初會吃嫩葉,在結蛹前會吃蔓藤。如絲帶鳳蝶幼蟲主要取食北馬兜鈴的葉片,如果有一天寄主植物消失了,那以此為食的鳳蝶也可能隨之消失。由於人類的開發活動,導致一些珍稀的蝴蝶物種賴以生存的寄主植物日漸減少,蝴蝶的生存遭受威脅,有的蝴蝶物種正快速減少而瀕臨絕種。
•馬兜鈴科細辛屬植物細辛Asarum sieboldii葉背面的中華虎鳳蝶蝶卵•
馬兜鈴屬植物很早以前就被中國、印度當成傳統的藥物加以利用,而現在的科學研究證實了含有AAs的草藥會引起人類的腎臟損傷無法恢復,並可導致腎衰竭。服用這類草藥導致的疾病被稱為「中草藥腎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後來稱「馬兜鈴酸腎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人類在尋找食物、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認識了食品、藥物和毒物,同時,也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和沉重的代價。馬兜鈴的毒性是植物適應自然和自然演化的結果,唯有了解毒物的科學屬性,才可能評估出它的真實風險。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馬兜鈴的價值從來就不在藥罐裡,而在庭院觀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