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珈 沈文浩 李茂 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攝影報導
11月底,氣溫驟降,初冬的寒氣浸透川南山谷。當記者走進四川省宜賓市珙縣洛表鎮順景村時,聽到的卻是村民們溫暖的回憶,看到的是他們開心的笑容。這個雲霧裡大山村落的溫暖,來自一名在這裡駐村的90後第一書記王皓。
王皓在辦公室
勝景村位於洛表鎮最南部,距離縣城兩小時車程,海拔800—1200米。地形層巒疊嶂,兩山夾一溝,山大坡陡,土地貧瘠,屬典型山區地貌,曾是土地貧瘠的「窮疙瘩」。2018年5月,王皓到此擔任第一書記。
隨著一系列脫貧工作落地見效,順景村一改過去貧窮落後的模樣,變成了生態文明的美麗鄉村。王皓帶領群眾用兩年的時間幫順景村拔掉了窮根,摘掉了窮帽,他本人也在這場下鄉扶貧的駐村路上完成了自我成長。今年10月中旬,王皓接受了「2019年宜賓市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貢獻獎』」表彰。
航拍大山中的勝景村(資料圖)
初來乍到
年輕小夥變身「扶貧支書」
「目前,村裡緊跟形勢,發展基層農旅產業。」11月下旬,順景村新投入運營不久的康養休閒基地正完成二期工程的收尾驗收。當記者見到王皓時,他正在查看基地建設的完成情況。王皓說,依託村內的茶產業園區、水庫、知青文化元素等文旅資源,2019年,他和村支兩委找來社會資本共同建設打造了這個休閒觀光旅遊康養基地。從試運行的情況來看,康養基地的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
村裡的知青陳列室
「以前我們人來村上玩,看看就走了,沒有吃飯、沒有住宿的地方。可現在,我們修建了農家樂、民宿等,遊客來這裡之後既能吃飯,還能住下來,留住了人氣,就有了消費,就能帶來增收。」王皓介紹,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就依靠這個鄉村旅遊,大力發展好基礎配套設施,能容納和吸引更多的遊客,讓村旅遊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
如今村裡辦起了農家樂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這個90後第一書記淡定從容、侃侃而談,思路清晰地介紹著順景村未來的規劃。誰曾想,2018年,當王皓第一次來到順景村時,他在村民們眼中卻還只是個養尊處優的「小娃娃」,不懂村情民意的「門外漢」。
「當時,我們看到王書記調到村上來的時候,就覺得這是個沒吃過什麼苦頭的『娃娃』,不要說幹農村工作了,可能他自己連農村都難得來一兩次,因此對他不太信任。」珙縣洛表鎮順景村一社社長胡永剛笑著回憶。
然而,那時這名剛新婚不久的第一書記並沒有被不信任難倒,接到上任通知後,王皓毫無怨言,頂住部分家人反對的壓力,收拾好行囊便赴勝景村報到。到村後,為了掌握村情,經常走村串戶,訪遍了全村251戶村民,與村民們同吃同勞動。
勝景村的茶山(資料圖)
問診把脈
拔掉窮根尋找脫貧致富路
「唯有實幹,方能篤行。」王皓在來順景村當第一書記之前,是珙縣水利局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為了打消村民顧慮,他到村後就開始努力思考扶貧對策。
順景村地處洛表鎮最南部,地形層巒疊嶂,兩山夾一溝,山大坡陡,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居民用水無保障。村裡的民生條件得不到改善,種植產業發展不起來,大多是由於這險惡的地質條件所造成的。
在了解到村上水利基礎設施條件較差以後,王皓利用自身幫扶部門的優勢,為勝順景村對上爭取到由省級財政專項撥款200萬元修建「金玉堂溝」小流域水土保持項目。這個項目主要包括坡地改造、生產道建設、蓄水池建設和經濟林木種植,項目的實施解決了順景村251戶1131人的人畜飲水問題,有效改善了順景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減少了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同時,該項目還免費向村民發放了「柑橘不知火」果苗1萬株,水杉樹苗2萬株,以此來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原來跟現在比起來話。現在整改過了,土也跑不了了,水份也足夠了,現在(莊稼)的收成比以前好多了。」珙縣洛表鎮順景村村民汪維康說道。
工作中的王皓(右一)
有了第一步的成功實踐,王皓開始接續發力。在走村串戶的過程中,王皓髮現,村裡四社由於長期不通道路,給16名上學的孩子造成了極大困擾。每天,孩子們早上五點鐘就要起床,沿著懸崖峭壁徒步行走2小時才能到達學校。
村民陶德飛一家住在順景村四社,曾經女兒有著一段艱難的「上學路」。「我的女兒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沿著山路一直走,走到學校都要花兩個小時才到,真的有點困難。」
了解到村裡孩子上學不易後,王皓通過多方協調,打通了四社田母子至下灣4.5公裡公路並完成了硬化,連接了先鋒公路段,完善了順景村交通網絡。
「方便多了,現在我的女兒走路上學只需半個小時就到了,有時候我們騎摩託車送她,十多分鐘就到了。」村民陶德飛高興地說道。
連著幾次「真幫扶」,王皓的駐村工作幹得越來越得心應手。尤其是在2019年,王皓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經過充分調查和考察後,利用村內海拔高,大氣環境適宜,紫外線強的優勢,使用產業發展資金30萬元新建1座光伏發電站,並與電力公司籤訂購電協議,將所得收入用於集體分紅,結束了順景村從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歷史。
勝景村村民住房和道路有了明顯改善(資料圖)
真幫實幹
年輕書記收穫點滴幸福
一個個新興產業開展的如火如荼,一個個惠民工程走進農家院落。
2018年,順景村脫貧27戶137人,實施易地搬遷22戶,99人。2019年底,全村剩餘脫貧人口26戶86人也完成了脫貧,實現整村摘帽退出。一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的王皓,以真幫實幹打動百姓,以實際行動贏得稱讚。
看到村裡發生了大改變,順景村一社社長胡永剛一改過去對這位「小娃娃」書記的看法。「現在我們村裡又有光電產業,又引進了許多新興的農產業;新修了娛樂場,農家書屋等,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變,我們生活的也比原來更幸福了。看來我原來真的是把王書記『看扁』了,王書記真的做得很好。」
「駐村這兩年,我的感受就是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農村的生活變化真的很大。有天然氣了、也有快遞服務業了,還有WiFi了,這裡相當於我的第二故鄉,我是肯定永遠不會忘記這裡的。」回顧兩年的駐村生活,王皓覺得自己收穫多多,幸福滿滿。他說,曾經不懂農村工作,不擅與人溝通,甚至連做飯、洗衣這些基本的生活技巧都不會。但通過兩年的駐村鍛鍊,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培養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遇難事不放棄、不妥協的毅力,現在,王皓已經完全融入到了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