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灣》是一部拍攝於2009年的紀錄片,由路易·西霍尤斯執導,裡克·奧巴瑞主演。該片記錄了日本太地町當地的漁民每年捕殺海豚的經過。影片於 2009年7月31日美國上映。影片講述在著名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專家的帶領下,一群動物保護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阻礙走進了這一海灣,深入現場,記錄下大量海豚被日本人屠殺的血腥場面。獲得2010年第82屆美國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這部紀錄片的拍攝線索非常有趣,它採用了三條敘事線相互交叉的方法。首先,講述主創人員如何實地拍攝。皮斯霍斯擁有一個超能拍攝團隊,團隊裡是各種職業的人。軍官,潛水員,歌手等,這趣味性的組合,為影片的拍攝提供了各個領域的方便。第二點,影片解答了「日本人為什麼要濫殺海豚?」,這個問題貫穿全片,讓觀眾在震撼的一個個畫面中自我體會答案。第三點,用大量「自白」鏡頭表現演員裡克·奧巴如何瑞拯救海豚的故事。這三點交叉出現在此片中,給觀眾營造一種時刻思考的感受。
另外,影片中懸念的衝突設置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影片不斷轉換三條敘事線索,調動觀眾注意力,並在片頭埋下懸念伏筆。片中懸念設置的緊密節奏和不斷轉場讓人不斷震撼感慨。拍攝組的攝像與警察,漁民的威脅衝突;裡克傳奇故事與保護海豚實際行動受阻;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內外殺害海豚的爭議;日本捕鯨傳統與政治經濟利益衝突;貼上鯨魚標籤出售與小學生飯盒含汞海豚肉的矛盾等。「到底拍到了什麼?」成為了貫穿全片的最大懸念的衝突設置。
電影紀錄片的功能是儘可能的展示客觀事件。但是本片在紀錄片功能上進行了擴大和藝術處理。採用鮮明的主觀化敘事視角,導演也在片中頻頻出現。他的這種身份帶入式,使他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故事的直接敘述者和參與者,帶有鮮明的主觀色彩。而且運用對比場景,把人的歡樂享受美食和海豚被賣被殺的殘忍場面結合對比;用潛水員看到殘忍場面的悲痛和日本漁民的漠視對比等,烘託悲哀氣氛的同時,也使觀眾產生同情感,引起共鳴。
最後,本片不強加給觀眾主觀情緒。用目擊者和親歷者的講述,拼接日本土本典昭的《水俁病患者及其世界》片段,並用彩色片穿插黑白影像,形成對比。這種巧妙的連接,使觀眾心理上對曾經水俁灣發生的慘劇會在今天上演的預見性認同,強調對人生命的保護。《海豚灣》 不是一般陳述,而是帶有鮮明的傾向性,目的性。為了喚起人對豚的關愛,揭露殺豚者的漠視生命的醜惡。
影片最後七分鐘展示給了觀眾被殺海豚的全過程。但是,是經過剪輯後播放的,或許是場面太過殘忍和血腥,因此我們能看到的只有被導演剪輯掉的影片。這七分鐘裡沒有背景音樂,全程採用自然音響。海豚的悲鳴,一灣的血水,無情的捕殺,打撈上來的豚屍……片尾中,裡克背著電視機,站在街頭展示給路人日本殺豚的場面,揭發著日本殺豚的罪惡。
此記錄裡與雅客·貝漢的《海洋》在主題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海洋》是更多描寫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等,沒有人為視角,沒有煽情和批評,並且很少有解說出現。是用動物之間的情感打動人心,多關注動物的情感世界,善於用鏡頭捕捉動物的眼神和細微動作。雅客·貝漢其他的影片中也體現了他這種影片風格。如《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喜馬拉雅》,他用長鏡頭捕捉動物眼神,同時展現動物被殺或滅亡的悲歌。強化人的海洋生態意識,呼籲人保護美麗海洋的主旨。
一部好的電影紀錄片,是要以真實生活為素材,以真人真事為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展現。是以真實為本質,用真是引發人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它區別於故事片的是:敘述非虛構的情節,沒有演員表演;行為的進行發生在現實中,而不是布景前;最後行為的進展依其自然軌跡。1922年的《北方的納努克》被稱為世界第一部紀錄片。
《海豚灣》不論是視聽語言還是拍攝方式,時刻都展示著生命的重要性。動物還是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應該被重視的。人為了利益和生存殺害動物的行為,最終會得到報應。影片呼籲人類保護動物的同時,也引發人對生存的思考。借用主題的深刻性來引發一系列人類的反省,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