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時代大家都相信宇宙共用一個時空,不管在宇宙哪個地方,大家的時間流速都是一樣的;空間也是大家共用的,對於任何物質都是均權的。並認為光傳播需要介質,這個介質就是以太,同時定義以太在宇宙中是絕對靜止的,可以將以太作為絕對靜止參照物。可惜的是麥可遜和莫雷做了一個實驗,徹底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證明光傳播不需介質,同時還證明光相對任何慣性系速度不變。
愛因斯坦認為既然找不到以太,那就不找了,沒有絕對靜止的參照物,那就只研究物質的相對運動,既然光在任何慣性系中速度不變,那就以此為條件重新研究物質的運動規律,於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相對論徹底顛覆了人們的時空觀,他認為時空並不對所有物質均權,不同運動速度的物質時空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尺縮鍾慢效應。
然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相對論不但非常難以理解,而且至今非議不斷。比如相對論說時間可以倒流,如果一個人回到過去殺了自己的外婆,那自己又從哪裡來?還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坐著飛船高速飛行,一個在地面上不動,運動物質的時間會比靜止物質的慢,坐在飛船上的人會比地面上的人年青,但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地面上的人相對飛船上的人也在高速運動,他會覺得自己會比飛船上的人年青,兩個人你看我老了,我看你老了。
但大量證據又證明尺縮鍾慢效應確實存在,相對論成為了現代科學的基石,反對相對論的人又提不出新的理論解釋尺縮鍾慢效應,大家也只能被迫接受相對論,並將上面兩種假設定義為外婆悖論和雙生子佯謬。
現代科學有兩套基礎理論,在宏觀上用相對論,在微觀領域只能用量子力學,然而宏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萬物同源,又在同一個宇宙中,怎麼可能存在兩套不相融的基礎理論呢?
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今天我們就用絕對運動來解釋尺縮鍾慢效應,解決相對論存在的問題並解釋相對論不能解釋現象。
絕對運動
作者:朱成明
概要:根據光速不變原理,研究慣性系中物質的絕對運動速度,重新解釋時空的由來並推導出「尺縮鍾慢」效應。破解雙生子疑難。
關鍵詞:絕對運動,時間,空間,尺縮鍾慢
假設條件:光在任何慣性系中速度不變,恆為C。
1,絕對運動
根據波粒二象性及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我們得到粒子就是一種波,那麼波是如何變成粒子的呢?波在傳播的時候是以光速向前運動的,我們稱之為行波,行波是能量態,沒有三維特徵,沒有質量。當行波經過原子附件時,受原子的引力影響它就會彎曲,如果靠原子太近,原子的引力會將波彎曲成一個圓,如果這個波剛好能首尾相連那就會形成一個環形駐波,此時便由行波變成了一團相對靜止的能量,有了三維特徵和質量。這個過程就是由自由的能量變成了「凝固」的能量。由能量態變成了物質態,成為了物質。
根據假設條件:光既然相對任何一個慣性系速度恆定不變,物質又是電磁波轉化而來,電磁波原來的速度是C,那麼在選擇的任何一個慣性系中,由電磁波轉化而來的粒子運動總速度也是C,恆定不變。
比如你選一個原子作為慣性系,那麼原子內所有粒子(電子,質子等)的總速度一定是C,如果你選地球(包括衛星和月球)作為慣性系,那麼這個慣性系中所有粒子的總速度還是C。即此時地球上原子的宏觀運動速度與微觀運動速度矢量和是C。
由於光在任何慣性系速度不變,所以在任何選擇的慣性系中,粒子的宏觀與微觀速度矢量和都是C,這就是絕對運動速度原理。
2,時間與空間
時間並不是真實的,我們把地球轉自轉一周叫一天,地球公轉一周叫一年,月球公轉一周叫一月,分針轉一周叫一小時,秒針轉一周叫一分鐘……可見時間是個人為的概念,並用物質的周期性運動來定義時間,也就是說時間來自於物質的周期性運動。
再說說空間,跟時間一樣,也是人為定義的,這裡可能不大好理解,有人可能認為:我明明能看到兩個物質之間存在空間,空間實實在在存在的。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宇宙中只是你,除了你以外什麼都沒有,光都沒有,你認為還存在空間嗎?你看到的空間是兩個物質之間存在的距離,距離是怎麼來的?距離是運動產生的,你用眼睛看到物體存在距離,那是光的運動產生的感知效應,你用手摸到的距離是手運動產生的感知效應,也就是說時空間來自於物質的線性運動。
3,旋進運動
在慣性系中任何小質量物質都會圍繞著大質量物質轉動,並跟隨大質量物質圍繞更大質量物質轉動,一環套著一環。這就是慣性系中物質運動規律,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任何一環作為旋動,將其它的運動合併成進動,旋動速度為U,進動速度為V,根據絕對運動原理U^2+V^2=C^2,在慣性系中所有物質都是在作旋進運動。
根據時間與空間的定義,旋動產生時間,進動產生空間,則我們選擇旋動的是時間刻度,選擇進動的是空間刻度。
4,尺縮鍾慢
根據旋速與進速關係U^2+V^2=C^2, 兩者矢量和是個定值,如果旋速增加則進速減小,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如果時間膨脹了,空間就會收縮,反之亦然。
我們選擇地球作為慣性系,由於地球的自轉,在赤道上粒子的進動速度就比地心的快,那麼赤道粒子內部的電子轉動速度就比地心的慢,而原子鐘是用電子轉動計時的,所以你把原子鐘放到地心去電子運動速度就會變快,時間就會變快,如果你把原子鐘放到衛星上去,電子運動速度就會變慢,時間就會變慢。
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粒子的本徵時間並不隨速度改變,就是你的固有時間是不會改變,變的只是相對時間,你並不會覺得自己的時間變慢了,你只是覺得距離縮小了,原來要三個小時走過的路程,你現在一個小時就到了,你不會覺得是時間膨脹了,而是覺得路程變短了。這就是絕對速度下的尺縮鍾慢效應。
5,雙生子佯謬
假如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其中一個坐著高速飛船在天上飛行,一個在地上不動,根據以上的結論,只有在天上飛的那個人時間變慢,地上那個人的時間是不變的,所以飛船上的那個人會比地上這個人年青,而不會是相對論說的你看我變老,我看你也變老,變慢的只有一個,就是在慣性系中運動速度快的那個。
6,外婆悖論
根據物質與能量關係,在一個慣性系中所有粒子的宏觀與微觀速度矢量和都是光速,光速又分成旋速和進速,所以不管是旋速還是進速都不可能超過光速,時間與空間的刻度都多只能為零,不會出現負數,所以不存在速度超過光速而使時間倒流,所以不可能有人能回到過去,自然就不可能有人殺死自己的外婆改變歷史。
7,體縮鍾慢
此文是本人的旋進理論的推論,旋進理論得到的並不是尺縮鍾慢,而是體縮鍾慢,即物質運動速度增加,空間並不只是在運動方向上收縮,而在所有方向同時收縮,是各向同性,時間只有一維,所以旋進理論與相對論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時間膨脹。
核裂變為何要給中子減速?我們現在給出的解釋是中子速度慢了,擊中原子核的概率會增加,這點用相對論是無法解釋的,因為相對論的結論不是各向同性,而旋進理論的結論才是各向同性,根據旋進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中子速度慢了,半徑變大,所以擊中原子核的概率會增加。
丁肇中在實驗時發現電子運動速度越快,半徑越小,「硬度」越大,這個用相對論同樣無法解釋,也只能用旋進理論解釋。也就是說在宏觀世界裡相對論可以解釋的,旋時理論同樣可以解釋,在微觀世界裡,相對論無法解釋的,旋進理論同樣可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