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相對論那麼難理解,何不用絕對參考系理解尺縮鍾慢?

2020-12-06 弦中子

牛頓時代大家都相信宇宙共用一個時空,不管在宇宙哪個地方,大家的時間流速都是一樣的;空間也是大家共用的,對於任何物質都是均權的。並認為光傳播需要介質,這個介質就是以太,同時定義以太在宇宙中是絕對靜止的,可以將以太作為絕對靜止參照物。可惜的是麥可遜和莫雷做了一個實驗,徹底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證明光傳播不需介質,同時還證明光相對任何慣性系速度不變。

愛因斯坦認為既然找不到以太,那就不找了,沒有絕對靜止的參照物,那就只研究物質的相對運動,既然光在任何慣性系中速度不變,那就以此為條件重新研究物質的運動規律,於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相對論徹底顛覆了人們的時空觀,他認為時空並不對所有物質均權,不同運動速度的物質時空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尺縮鍾慢效應。

然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相對論不但非常難以理解,而且至今非議不斷。比如相對論說時間可以倒流,如果一個人回到過去殺了自己的外婆,那自己又從哪裡來?還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坐著飛船高速飛行,一個在地面上不動,運動物質的時間會比靜止物質的慢,坐在飛船上的人會比地面上的人年青,但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地面上的人相對飛船上的人也在高速運動,他會覺得自己會比飛船上的人年青,兩個人你看我老了,我看你老了。

但大量證據又證明尺縮鍾慢效應確實存在,相對論成為了現代科學的基石,反對相對論的人又提不出新的理論解釋尺縮鍾慢效應,大家也只能被迫接受相對論,並將上面兩種假設定義為外婆悖論和雙生子佯謬。

現代科學有兩套基礎理論,在宏觀上用相對論,在微觀領域只能用量子力學,然而宏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萬物同源,又在同一個宇宙中,怎麼可能存在兩套不相融的基礎理論呢?

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今天我們就用絕對運動來解釋尺縮鍾慢效應,解決相對論存在的問題並解釋相對論不能解釋現象。

絕對運動

作者:朱成明

概要:根據光速不變原理,研究慣性系中物質的絕對運動速度,重新解釋時空的由來並推導出「尺縮鍾慢」效應。破解雙生子疑難。

關鍵詞:絕對運動,時間,空間,尺縮鍾慢

假設條件:光在任何慣性系中速度不變,恆為C。

1,絕對運動

根據波粒二象性及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我們得到粒子就是一種波,那麼波是如何變成粒子的呢?波在傳播的時候是以光速向前運動的,我們稱之為行波,行波是能量態,沒有三維特徵,沒有質量。當行波經過原子附件時,受原子的引力影響它就會彎曲,如果靠原子太近,原子的引力會將波彎曲成一個圓,如果這個波剛好能首尾相連那就會形成一個環形駐波,此時便由行波變成了一團相對靜止的能量,有了三維特徵和質量。這個過程就是由自由的能量變成了「凝固」的能量。由能量態變成了物質態,成為了物質。

根據假設條件:光既然相對任何一個慣性系速度恆定不變,物質又是電磁波轉化而來,電磁波原來的速度是C,那麼在選擇的任何一個慣性系中,由電磁波轉化而來的粒子運動總速度也是C,恆定不變。

比如你選一個原子作為慣性系,那麼原子內所有粒子(電子,質子等)的總速度一定是C,如果你選地球(包括衛星和月球)作為慣性系,那麼這個慣性系中所有粒子的總速度還是C。即此時地球上原子的宏觀運動速度與微觀運動速度矢量和是C。

由於光在任何慣性系速度不變,所以在任何選擇的慣性系中,粒子的宏觀與微觀速度矢量和都是C,這就是絕對運動速度原理。

2,時間與空間

時間並不是真實的,我們把地球轉自轉一周叫一天,地球公轉一周叫一年,月球公轉一周叫一月,分針轉一周叫一小時,秒針轉一周叫一分鐘……可見時間是個人為的概念,並用物質的周期性運動來定義時間,也就是說時間來自於物質的周期性運動。

再說說空間,跟時間一樣,也是人為定義的,這裡可能不大好理解,有人可能認為:我明明能看到兩個物質之間存在空間,空間實實在在存在的。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宇宙中只是你,除了你以外什麼都沒有,光都沒有,你認為還存在空間嗎?你看到的空間是兩個物質之間存在的距離,距離是怎麼來的?距離是運動產生的,你用眼睛看到物體存在距離,那是光的運動產生的感知效應,你用手摸到的距離是手運動產生的感知效應,也就是說時空間來自於物質的線性運動。

3,旋進運動

在慣性系中任何小質量物質都會圍繞著大質量物質轉動,並跟隨大質量物質圍繞更大質量物質轉動,一環套著一環。這就是慣性系中物質運動規律,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任何一環作為旋動,將其它的運動合併成進動,旋動速度為U,進動速度為V,根據絕對運動原理U^2+V^2=C^2,在慣性系中所有物質都是在作旋進運動。

根據時間與空間的定義,旋動產生時間,進動產生空間,則我們選擇旋動的是時間刻度,選擇進動的是空間刻度。

4,尺縮鍾慢

根據旋速與進速關係U^2+V^2=C^2, 兩者矢量和是個定值,如果旋速增加則進速減小,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如果時間膨脹了,空間就會收縮,反之亦然。

我們選擇地球作為慣性系,由於地球的自轉,在赤道上粒子的進動速度就比地心的快,那麼赤道粒子內部的電子轉動速度就比地心的慢,而原子鐘是用電子轉動計時的,所以你把原子鐘放到地心去電子運動速度就會變快,時間就會變快,如果你把原子鐘放到衛星上去,電子運動速度就會變慢,時間就會變慢。

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粒子的本徵時間並不隨速度改變,就是你的固有時間是不會改變,變的只是相對時間,你並不會覺得自己的時間變慢了,你只是覺得距離縮小了,原來要三個小時走過的路程,你現在一個小時就到了,你不會覺得是時間膨脹了,而是覺得路程變短了。這就是絕對速度下的尺縮鍾慢效應。

5,雙生子佯謬

假如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其中一個坐著高速飛船在天上飛行,一個在地上不動,根據以上的結論,只有在天上飛的那個人時間變慢,地上那個人的時間是不變的,所以飛船上的那個人會比地上這個人年青,而不會是相對論說的你看我變老,我看你也變老,變慢的只有一個,就是在慣性系中運動速度快的那個。

6,外婆悖論

根據物質與能量關係,在一個慣性系中所有粒子的宏觀與微觀速度矢量和都是光速,光速又分成旋速和進速,所以不管是旋速還是進速都不可能超過光速,時間與空間的刻度都多只能為零,不會出現負數,所以不存在速度超過光速而使時間倒流,所以不可能有人能回到過去,自然就不可能有人殺死自己的外婆改變歷史。

7,體縮鍾慢

此文是本人的旋進理論的推論,旋進理論得到的並不是尺縮鍾慢,而是體縮鍾慢,即物質運動速度增加,空間並不只是在運動方向上收縮,而在所有方向同時收縮,是各向同性,時間只有一維,所以旋進理論與相對論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時間膨脹。

核裂變為何要給中子減速?我們現在給出的解釋是中子速度慢了,擊中原子核的概率會增加,這點用相對論是無法解釋的,因為相對論的結論不是各向同性,而旋進理論的結論才是各向同性,根據旋進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中子速度慢了,半徑變大,所以擊中原子核的概率會增加。

丁肇中在實驗時發現電子運動速度越快,半徑越小,「硬度」越大,這個用相對論同樣無法解釋,也只能用旋進理論解釋。也就是說在宏觀世界裡相對論可以解釋的,旋時理論同樣可以解釋,在微觀世界裡,相對論無法解釋的,旋進理論同樣可以解釋。

相關焦點

  • 不用相對論也可以解釋尺縮鍾慢
    用絕對速度論的觀點解釋尺縮鍾慢效應,星系中心天體與邊緣天體基本同速,行星進動等問題。關鍵詞:旋進運動,絕對速度,天體同速,行星進動。則我們選擇第三級物質為參考時,第一級物質的運動總是螺旋環進運動,比如我們先太陽為參考系,月球一邊環繞地球轉動,一邊跟隨地球環繞太陽轉動,月球的運動即為螺旋環進運動。同樣,如果我們選擇銀河中心黑洞為參考系,太陽系行星的運動也是螺旋環進運動。同時,在微觀世界,我們站在第三級角度來看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電子運動軌跡為一個繞核駐波,也是螺旋環進運動。
  • 尺縮鍾慢下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6)
    這就是物質高速運動時應該有的尺脹鍾慢效應!這個「反常」的尺縮鍾慢現象,難道就是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中都保持不變所大大方方展現出的破綻?尺縮!那不是塌縮嗎?塌縮!那不是觀測效應嗎?被觀察者高速運動時,他在光波中的信息,在觀察者眼裡會塌縮!尺縮鍾慢現象,是一種觀測效應!
  • 尺縮鍾慢原理
    尺縮鍾慢是物理的固有運動屬性,與能量守恆一致。並不和光速有任何瓜葛。洛倫茲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方程是不正確的。光速不和任何物理屬性有因果關聯,只和它自身物理屬性關聯。鍾慢尺縮和牛頓第二定律不相容,和時間與空間本身沒有牽連。同時,我們看待相對運動不可以用等效性迷了心智。
  • 廣義相對論中引力是如何使時間變慢的?
    按照狹義相對論,運動的尺會縮短,運動的鐘會變慢,這是狹義相對論的「尺縮鍾慢」效應、尺縮鍾慢的意思是,當你測量一個距離,比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你靜止的時候測量到的地月距離是l,當你駕著飛船從地球高速飛向月球時測量到的距離就會小於l,並且速度越大測量到的地月距離就越短。狹義相對論有一條基本原理叫相對性原理,意思是物理規律在所有的慣性系中具有相同的表現形式。
  • 我的物質基理(29)——尺縮鍾慢現象
    《相對論》中以「光速不變原理」推理出運動中物體會產生「尺縮鍾慢」現象目前有大量的人說是錯誤而荒謬的,但是,我支持「尺縮鍾慢」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但是我不支持產生「尺縮鍾慢」現象的《相對論》認識。因為產生「尺縮鍾慢」現象有具體的物理原因。
  • 尺縮鍾慢效應已證明無比正確為什麼還有人說相對論不堪一擊?
    只要稍微懂得一點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理論,也就是運動中的鐘慢尺縮效應,就會覺得這個題只是一個無知的笑話,就像看到一個傻子大笑著說別人傻一樣的好笑,難道這個傻子不是「妄想症」嗎?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關於鍾慢尺縮效應認為,當一個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物體周圍的時間就會迅速變慢,空間會迅速縮小。
  • 相對論中的「鍾慢尺縮」效應,如何理解?
    狹義相對論自誕生以來,就以顛覆常識著稱,所以我們要是想用一般的生活常識其理解狹義相對論中,基本是不可能的,否則怎麼還能稱得上顛覆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呢?上述的回答也可以說是,按照生活常識進行的回答,這一點無可厚非,因為這個問題,你拿去問任意一個沒有學過相對論的人,相信你得到的回答都是一致的:機械鐘和量尺都沒有任何差異變化。既然生活常識無法幫助理解「鍾慢尺縮」效應,那麼我們該如何入門的呢?
  • 怎麼理解在光速狀態下空間為零時間停止的尺縮鍾慢效應?
    這是基於回答一位網友的問題,現將問題原文引用如下:我們該如何理解時間停止?愛因斯坦告訴我們當引力無窮大,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就會變得無窮慢。這兩個時間膨脹的理論主要內容就是,速度越快,時間會越慢;引力越大,時間會越慢。
  • 兩個小故事能否增加你對狹義相對論的簡單理解
    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1.愛因斯坦相對性原理:在不同的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2.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參考系中都是相同的。時間的相對性——鍾慢效應:即運動體中的觀察者觀察到的時間間隔變短了,從地面上觀察運動物體的時間變慢了。這就是所謂的「鍾慢效應」。時間的相對性——尺縮效應:即地面上的觀察者觀察到運動物體的長度變短了。這就是所謂的「尺縮效應」。
  • 相對論光速系列總結篇:光為了與眾不同,為何如此拼?
    光速不變是狹義相對論兩大假設之一,相對於另一個假設「相對性原理」,這個光速不變要難理解的多,複雜得多,也可以說是狹義相對論各種反常識的根源。正因為如此,在我開始準備寫相對論系列文章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這個問題徹底講清楚。
  • 如何理解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的科普文汗牛充棟,但反相的奇文也不缺,為何會這樣?狹義相對論是一個刷三觀的好例子,因為相對論顛覆了人們粗淺的自以為是的經驗常識,人們在日常生活經驗中,通常會自然而然產生絕對時空觀,絕對時空觀認為時間與空間的度量與慣性參照系的運動狀態無關,同一物體在不同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到的運動學量(如坐標、速度)可通過伽利略變換而互相聯繫。
  • 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非慣性系中的時間膨脹效應
    鍾慢效應和尺縮效應很好地證明了慣性系下的時間膨脹效應。值得一提的是,在慣性系下,時間膨脹具有相對性,時間流逝速度的變化是針對於不同參考系而言的。比如運動中輕子的時間流逝速度變慢是針對於靜止參考系而言的,如果以另一個做同向運動的輕子為參考系,那麼其時間流逝速度則是不變的。
  • 修正《相對論》的質速關係
    愛因斯坦最大貢獻可能就是他提出的《相對論》和他的質能方程,《相對論》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空,建立了相對時空,愛因斯坦認為時空是一體的,時間和空間密不可分,時空不具有共享性和統一性,對於不同速度的物體時空是不同的:如果物體的運動速度不斷增加,他的空間就會不斷縮小,時間就會不斷膨脹。
  • 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相對性,你能正確理解嗎?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憑藉出色的頭腦得出了:狹義相對論。但是理解這個理論卻非常的困難,因為這和我們固定的思維模式和直覺完全相反,使得這個理論最開始出來時受到大家的反對。但是經過無數次實驗的驗證,這樣一個反常規的物理規律居然是正確的,所以人們慢慢接受這個理論,但是你真的理解相對論中的時間相對性嗎?
  • 袁燦倫向《相對論》發難(一)
    作者按:是時候向《相對論》發難了,作者將發表一系列文章,先向《狹義相對論》發難,再向《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發難!愛因斯坦假設「在任意參考系下,光速都不變」,是一個恆定值,這就是光速不變原理。但是,光速即使不變,也不能作為物理量的標準。
  • 一口氣通俗理解《狹義相對論》時間膨脹效應
    時間也是相對的愛因斯坦知道了便說:「如果光速是絕對的,對誰來說都不變,那麼我的時間就不是你的時間了」。聽不懂?沒關係,這次用動圖翻譯一下:一對雙胞胎小女孩,她們都有一個「光鍾」,這個光鐘上下是鏡子,一束光在裡面彈來彈去,當光撞到底部時會發出「嘀」一聲,撞到頂部會發出「嗒」一聲,於是一個小女孩的光鍾就這麼嘀嗒嘀嗒的,在靜止的地面走著。
  • 相對論中的「尺縮效應」,這種效應是如何測量的?
    但凡對相對論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狹義相對論裡有一個尺縮效應,或者叫動尺收縮。這是所有相對論科普讀物都會提,教材裡會講,愛因斯坦的論文裡也有說的東西。簡而言之,尺縮效應就是說,當我們去測量一把運動的尺子時,我們會覺得它的長度比靜止時要短一些。在很多科普讀物裡,這個事情被簡化為「我們看見運動的尺子會縮短」。
  • 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源頭:慣性系的不同理解,重溫基本物理概念
    如果存在著一個慣性系,這意味著這個坐標系與外界無相互作用,只有自己的慣性運動,是最簡單、最理想的坐標系。只有在這個坐標系下,伽利略變換才適用,牛頓三定律才成立。而在非慣性系下就要對牛頓三定律做修改,加入一些慣性力等。後來狹義相對論的核心——洛倫茲變換,也必須在慣性系下成立,也就是說狹義相對論只適用於慣性系。非慣性系就要考慮坐標系的自身加速度,那麼必須用廣義相對論了。
  • 如何簡單理解相對論裡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性?一張簡單的坐標圖搞定
    上世紀初,德國+瑞士(雙國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時間和空間具有相對性的全新時空理論——狹義相對論。在這個劃時代的物理理論裡,愛因斯坦指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絕對的,它們是相對的,但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時空卻是絕對的。
  • 如何簡單理解相對論裡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性?一張簡單的坐標圖搞定
    因此對於靜止的觀察者看來,運動者的時間間隔和空間間隔都變得不一樣了:運動者相對於靜止觀察者時間變慢了——時間膨脹相應,空間(運動方向上的一個維度)收縮了——尺縮效應。 這就是狹義相對論關於時間、空間相對性的其中兩大效應。速度產生相對性的根源——四維時空那麼運動速度又是怎麼導致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