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阿貝爾規範場的起源與爭執:關於泡利與楊振寧的軼事

2020-12-04 返樸

作者:Mikhail Shifman,理論物理學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譯者:陳繕真,愛丁堡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風雨同路——泡利、愛因斯坦、弗蘭克等人未發表的信件》(Standing Together in Troubled Times — Unpublished Letters by Pauli, Einstein, Franck and Others, World Scientific, 2017),中譯文刊登於《粲美集》(訂閱號:Charm_and_Beauty)。

1950 年代的泡利(照片來源:CERN Pauli Archive)

故事應追溯到 1953 年。在如今,楊--米爾斯(Yang--Mills)理論已是我們對微觀世界的理解的基礎之一,而泡利(Wolfgang Pauli)本可以成為這一開創性發現的作者。在那時,在卡魯扎(Theodor Kaluza)和克萊因(Oskar Klein)對於五個維度上的廣義相對論的研究的基礎之上,泡利開始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六維理論起了興趣。他把愛因斯坦時空觀之外的兩個額外維度壓縮成了二維球體,而這一操作自然而然的呈現出了楊--米爾斯理論的形式。然而,在這個理論中,非阿貝爾規範玻色子保持了無質量的狀態,在當年,物理學家們所認知的無質量的粒子只有光子和引力子,再加上泡利在 1931 年提出、但是在 1953 年仍未被發現的中微子。後來,我在某處讀到過,當泡利被問到為什麼當年沒有發表他關於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的研究的時候,他回答道:「我已經設想了一個無質量且長久都未被發現的粒子了(指中微子),我有些怯於再設想出一個……」

因為泡利對自己物理學研究的超高的要求,他擱置了發表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即後來的楊--米爾斯理論)的計劃。這期間,楊振寧與米爾斯發展出的相似的理論在普林斯頓的一個研討會上被展示了出來,同時被發表在了《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雜誌上。

在研討會上,泡利連續不斷的「騷擾」楊振寧,問他非阿貝爾規範玻色子(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知的膠子)的質量是什麼,因為泡利知道在這個理論中它們的質量被認為是 0,而這一與現實相違背的事實足以扼殺整個理論(在 1964 年希格斯機制被提出和 1973 年量子色動力學被提出之前,科學家是這樣認為的)。楊振寧說,他也不知道答案應該是什麼。很明顯,泡利的對於這一問題的堅持不懈在楊振寧看來充滿敵意,於是楊振寧直接坐到了會場第一排並停下了演講!這時,奧本海默(J.R. Oppenheimer)鼓勵楊振寧回去接著講,楊振寧這才完成了他的演講。

這個本應被泡利發現的楊-米爾斯理論的故事被記載在了洛赫蘭·奧賴費阿泰(L. O'Raifeartaigh)的書《規範理論的黎明》(Dawning of Gauge Theory, pp. 243--244)以及亞伯拉罕·派斯(Abraham Pais)的書《科學的天才們,一個肖像畫廊》(The Geniuses of Science. A Portrait Gallery)中。下文,我引用派斯的描述。

在 1953 年的 7 月 25 日,泡利寄給我一份標題為《介子-核子反應以及微分幾何》(Meson-nucleon interactions and differential geometry)的手稿,開頭一句話是「記載於 7 月 21--25 日,看看它是什麼樣的。」

在這幾頁手稿中,他介紹了一種規範場勢能的同位三重態,並且發現他的「主要結論」是這個場的強度的正確的表達式,如今,我們稱這個場為「非阿貝爾規範場」。在這份手稿的扉頁,泡利寫到:

「這份筆記是為了帶領你到達真正的新大陸。我想,你有很好的機會去把我們老一輩人留下的問題繼續解決下去。……」

在 1953 年的晚些時候,泡利的熱情逐漸開始消散。「如果嘗試用公式表示這個場的強度,我們總是會得到一個 0 質量的矢量介子。我們可以嘗試加入其他介子場——比如有正的靜質量的贗標量場,但我覺得這樣的操作太刻意了。」

我對這個主題的最後的評論是在 1954 年的春季,在那個時段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舉辦了兩場重要的研討會。其中一個在 2 月 23 日,是一個聰明的年輕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給出的。他 1949 年開始拿到了研究院的一個五年的合約。這是楊振寧關於他與米爾斯的對非阿貝爾規範場這項工作——也就是後來的「楊--米爾斯場」的第一次公開報告。他們把這項工作以兩頁紙的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出來,日後這也成為了現代規範理論的基礎。

但僅在兩周之前,在 2 月 10 日,泡利就給過了一個完全相同的主題的報告!泡利的這項工作不太被人廣泛知道,因為泡利從來沒有以論文形式發表出來。但是,泡利在 1953 年 11 月就這一主題給過兩節課程,而這課程的筆記在這之後卻被印刷公開過了。

楊振寧沒有在泡利 2 月 10 日的報告會上現身。在楊振寧的回憶錄中他回憶道:

「奧本海默邀請我在 2 月底回到普林斯頓幾天來報告我的研究……在我的報告會開始後不久,泡利就問我『這個場的質量是什麼?』我說我不知道。然後我繼續我的演講,但是不一會兒泡利又問了我同樣的問題。我說了一些像是對於這樣的效應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們已經開始研究它了,但是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之類的話。我仍然記得他一再重複:『這不是一個充分的藉口。』我對他的反應很吃驚,所以我在短暫猶豫之後決定坐下來停下演講,那場面十分的尷尬。最後,奧本海默說,『我們應該讓楊振寧繼續講。』然後我才回去繼續講了下去,並且泡利在我之後的演講過程中沒有問更多的問題。」

然後,楊振寧繼續了他的演講,但他已無法記得演講最後發生了什麼。但是,在第二天,楊振寧收到了這樣一條消息:

親愛的楊:

我很遺憾你讓我在研討會之後幾乎無法與你交流。

祝好,真誠的,

W.泡利

1954 年 2 月 24 日

亞伯拉罕·派斯描述道:

「我也在楊振寧那場研討會上,並且清楚的記得泡利的有批判性的和負面的反應。但他不是在場的唯一一個這樣反應的人。確實,溫和的來講,楊-米爾斯理論最初的確存疑,原因就是這個理論中新的場的量子的質量顯現為 0,而泡利早在 1953 年 12 月給我的信中就早已意識到了。但在楊振寧和米爾斯最早的關於這項研究的文章中,他們,在當時看來就是厚臉皮地,說他們對於這一難題『沒有合適的答案』。」

原文連結:

https://www.worldscientific.com/page/10308-chap01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的規範場有多厲害?
    迷宮愛因斯坦告訴我們,物理定律離不開對稱,楊振寧告訴我們,要發掘對稱離不開群論。群論是保證你在尋找對稱性時,通過迷宮的鑰匙!沒有群論去瞎整對稱性,那叫瞎子摸象。放在現在這叫做常識,但50年前,這個觀點叫荒誕。當時除了楊振寧、泡利、外爾等寥寥幾人關注以外,其他人對此根本就不關心。
  • 外爾與楊振寧——物理的真與數學的美
    03 楊-米爾斯-非阿貝爾規範場 二維旋轉U(1)是可交換的,被稱為阿貝爾群。大多數對稱性對應的是更為複雜的、不能交換順序的非阿貝爾群。例如,三維旋轉群就是不能交換順序的「非阿貝爾」群。
  • 外爾與楊振寧——物理的真與數學的美 | 量子群英會
    例如,三維旋轉群就是不能交換順序的「非阿貝爾」群。當物理學家們試圖將電磁規範場推廣到另外兩種相互作用(強、弱)時,便碰到了非阿貝爾規範場(non-Abelian gauge field)的問題。這個問題最後被楊振寧(Chen-Ning Yang,1922-)和米爾斯(Robert Laurence Mills,1927-1999)首先突破。
  • 科學大家|楊振寧來國家天文臺講了什麼:麥克斯韋方程
    編註:2018年1月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做客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為大家帶來一場題為麥克斯韋方程和規範理論起源的學術講座。麥克斯韋方程是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在19世紀建立的一組描述電場、磁場與電荷密度、電流密度之間關係的偏微分方程。
  • 諾獎的宇稱不守恆只排第三,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到底多厲害?
    建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框架的楊-米爾斯理論我們先下個結論,楊·米爾斯理論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和現代規範場論的重要基礎,簡單的說就是後來粒子物理界的框架性理論,但在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一起發表了《同位旋守恆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論文也很簡短,大概只有6頁!
  • 為啥說這是楊振寧超越他諾獎的貢獻(下)
    外爾和泡利發現,只要我們要求系統具有U(1)群的局域規範不變性,我們就能從中推導出全部的電磁理論。那麼,楊振寧如果認為強力的本質由質子和中子相互作用產生,那麼推廣前面的思想,我們就應該要求系統具有SU(2)群的局域規範不變性。
  • 天才與良知——那個尖銳的物理學家泡利|泡利誕辰120周年紀念
    泡利的這第一篇論文,帶挑刺性質的,具體說來,可是針對數學和物理大神外爾 (Hermann Weyl, 1885-1955) 的引力與電磁的規範理論【Gravitation und Elektrizitat, Sitzungsber. Preuss. Akad. Berlin, 20, 465-480 (1918)】,這是外爾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推廣,是規範場論的奠基性文章!
  • 為啥說這是楊振寧超越他諾獎的貢獻
    為了區別起見,我們把外爾的那一套理論成為阿貝爾規範場論,把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來的稱為非阿貝爾規範場論,或者直接叫楊-米爾斯理論。但是,這樣就造成了現在的困境:局域規範對稱性要求規範玻色子是零質量的,但是強力、弱力的短程力事實似乎要求對應的規範玻色子必須是有質量的,怎麼辦?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楊振寧,它也同樣困擾著泡利(其實當時對規範場感興趣的也就他們寥寥幾個)。
  • 楊振寧個人簡介
    [15]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1961年,通過和Fairbank實驗組的密切交流,楊振寧和Byers從理論上解釋了該實驗組發現的超導體磁通量子化,證明了電子配對即可導致觀測到的現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關於電磁場的基本原理,並糾正了London推理的錯誤。在這個工作中,楊振寧和Byers將規範變換技巧運用於凝聚態系統中。
  • 楊振寧和當代數學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的論文在昆明和芝加哥做研究生時,楊振寧已經對規範不變性決定一切電磁相互作用的事實有深刻的印象。這課題能為人所知曉,是自外爾、福克、倫敦在1918—1929年間所做的工作,以及後來泡利的綜述文章開始的。但到了40年代和50年代初,這一課題在物理學中仍然只佔有一個微不足道的純技術性的位置。
  • 楊振寧物理科學界的地位無人撼動,偉大的愛國科學家
    :主條目:規範場論楊振寧是受沃爾夫岡·泡利1941年發表的《基本粒子的相對性場理論》之啟發而思考是否能發展出更廣泛的規範不變性,這花費了他數年時間。楊的規範場理論剛提出時還有好幾個大的瑕疵,比如無法解釋多數類型粒子質量的來源以及找不到使規範場重正化的辦法,甚至他1954年2月在作報告時還曾被泡利不斷追問和刁難。楊無法回答泡利,只好承認自己考慮得還不夠清楚然後演講作罷。這種尷尬局面使得規範場理論起先未能引起同行們的足夠認可。
  • 楊振寧,1957年的諾貝獎獲得者,碩果僅存的最偉大的科學家
    楊振寧,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生於1922年。 而在二十世紀的下半葉,繼承愛因斯坦時代榮光的人無疑是楊振寧先生。 1954年,楊—Mills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
  • 三分鐘了解楊振寧到底有多厲害!
    尤其是楊振寧,因為闖入大家視線、關於楊振寧的新聞,都是各方帶有私有觀點,如何從一個正面的態度去理解楊振寧的成就,其實很簡單,羅列下他的學術成就就可以了!>規範場核反應中的角分布四個方向中三個都被卡死,楊振寧以最後一篇《核反應中角分布》在泰勒門下畢了業,雖然楊振寧畢業了,但畢業論文時定的那幾個方向卻並沒完,楊振寧畢業後一年與李政道一起完成了將二維伊辛模型拓展為三維,繼而引發了學術界的研究,最終功力最深的昂薩格以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 都說楊振寧是世界頂尖科學家,他到底有多厲害?
    尤其是楊振寧,因為闖入大家視線、關於楊振寧的新聞,都是各方帶有私有觀點,如何從一個正面的態度去理解楊振寧的成就,其實很簡單,羅列下他的學術成就就可以了!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最早楊振寧在導師泰勒門下攻讀博士的畢業論文中就有規範場論的方向,他拋開了泰勒給他制定的論文方向,自行選擇了四個目標:伊辛模型Bethe 假設規範場核反應中的角分布四個方向中三個都被卡死
  • 楊振寧:科學研究的品味 | NSR訪談
    1954年,楊振寧和羅伯特·米爾斯(Robert Mills)共同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Yang-Mills Gauge Theory)。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物理學標準模型,成為了支撐粒子物理學大廈的基石。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定律,並以此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楊振寧還在粒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等多個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 非阿貝爾群
    非阿貝爾群在數學和物理中廣泛存在。最小的非阿貝爾群是4階二面體群。物理中的常見例子是三維中的旋轉群(繞不同的軸的旋轉交換順序會造成不同的結果),這也稱作四元群。 簡介 數學裡的非阿貝爾群,也稱非交換群,是一種群。它由自身的集合G和二元運算* 構成,在符合群的定義之餘,G至少存在兩個元素a和b,滿足條件
  • 還原大師楊振寧真實的一面
    (D)場論D1. 1954 Gauge Theory(楊-Mills規範場論)。論文序號: 54b, 54c。D2. 1974 Integral Formalism(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論文序號: 74c。D3. 1975 Fiber Bundle(規範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論文序號:75c。
  • 關於楊振寧,除了翁帆、國籍、諾貝爾,還該知道這些事
    他們兩人研究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公認是20世紀傑出的物理學創見在這其中,獲諾獎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只是其中的一項普通貢獻,作者的評論與其他貢獻無異。但對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則評價甚高:「1954年,楊—Mills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後來許多學者於1960 到19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今天的標準模型。
  • 楊振寧在物理學的地位那麼高,為何沒有出現在教科書中?
    楊振寧老先生是上世紀後期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理論物理學領域有開創性的成果,但是因其理論比較高深,所以九年義務教科書上沒有任何提及,即便是大學物理系的教科書也少有提及,如果你繼續在物理學領域耕耘,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階段才算正式接觸楊振寧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