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
通訊員 林曉瑩 吳幻
一臺電腦、30餘種食用植物及工業化植物源食品、幾張講義、一張臨時的課桌、一把椅子,這就是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楊玥熹上課的全部「裝備」。
「大家看過來,說說這叫什麼豆,可別告訴我,你們只認識黃豆和黑豆,那就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開課,楊玥熹就通過攝像頭向學生一一展示她的「食材」,並讓學生搶答。「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轉好,國產大豆行情會繼續上漲,下個月東北大豆春播就要開始了,除了東北,江蘇和安徽也是我國著名的大豆種植區。同學們知道東北大豆和江蘇大豆的區別嗎?
面對老師準備的一個個可視化食材罐子,學生們爭先恐後發彈幕:「oh,my god!這類豆子長得也太可愛了,楊老師這是搬空了家裡廚房的庫存!」「老師的罐子裡裝的都是可以吃的豆子、穀物、蔬菜、水果、菌菇,可是我很多都沒見過哎。」
楊玥熹的這門課叫《舌尖上的植物學》,是一門通識課,開課三年來次次火爆,每學期100個上課名額都要通過搖號。
這些地裡長的植物,如何變成我們舌尖的食物?看著滿屏的彈幕,楊玥熹微微一笑,「如何區分東北大豆和江蘇大豆,大麥、蕎麥、燕麥的區別大家都很好奇,這裡面可是有學問的。」
「東北豆顆粒小、幹豆近球形、色澤較深;江蘇豆顆粒較大、幹豆為橢球型、色澤較淺,大家可以把東北豆看成是個圓溜溜的小個子,而江蘇豆是個有腰身的大個子。」楊玥熹耐心地說,「圓溜溜的東北豆脂肪含量更高,更適合榨油,江蘇豆蛋白含量較高,更適合做中式豆製品」。
聽完楊玥熹的解說,學生們越發好奇,一個個在彈幕上打問號。那麼,現代化工廠生產的植物源食品對原料如何評價和選擇呢?
「選擇合適的原料是食品工業生產的第一步,也是食用植物走向餐桌的第一步。」楊玥熹告訴學生,東北豆首先可以加工成大豆油,在大豆精煉的副產物中能提煉大豆卵磷脂,既能作為乳化劑也能做為保健品,巧克力生產中都要添加卵磷脂,口感更絲滑!還可以提取大豆蛋白,「這可是保健品蛋白粉的主要配料之一。」
為了使課堂教學內容更「接地氣」,楊玥熹利用疫期居家較長的一段時間進行了課改實驗,家裡的廚房、陽臺都成了實驗場地。通過體驗式教學,潛移默化地教授學生運用自己的「五感」去區分和鑑別食用植物。
「我還和學生分享了水培植物、花盆種土豆等植物培養經歷,這類直觀式教學更易讓學生接受和理解。」楊玥熹說,「認植物、辨品種這類看似簡單的環節,主要是通過貼近生活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課程開設以來,楊玥熹選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翻轉為學生課前通過網絡課程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先在「學習通」平臺上從營養構成、植物分類與發育、作物馴化、生物技術、農業大數據等多個方面學習基礎知識,再通過分組匯報、討論和答疑,展示各小組的課題研究成果。
沈霞是浙江工商大學英語專業大二的學生,她的課題是「大豆與西式生活」和「麻味的呈味物質及人體感知」,她說:「和我同組的組員也是出於興趣選了這兩個題目,大家來自不同專業,在分工協作中促進了學科交叉。」
「同學們的思維很活躍,感興趣的知識點也很多,我給了十個課題方向供選擇,各小組提出的討論點層出不窮。」,楊玥熹說,除了「果蔬零食的加工方法及其營養對比」「果酒的製作」等「誘人」的選題,還有學生提出「大豆仿肉製品」等選題,大多都是當下熱門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