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老師搬空廚房庫存,解讀舌尖上的植物學

2021-01-08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

通訊員 林曉瑩 吳幻

一臺電腦、30餘種食用植物及工業化植物源食品、幾張講義、一張臨時的課桌、一把椅子,這就是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楊玥熹上課的全部「裝備」。

「大家看過來,說說這叫什麼豆,可別告訴我,你們只認識黃豆和黑豆,那就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開課,楊玥熹就通過攝像頭向學生一一展示她的「食材」,並讓學生搶答。「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轉好,國產大豆行情會繼續上漲,下個月東北大豆春播就要開始了,除了東北,江蘇和安徽也是我國著名的大豆種植區。同學們知道東北大豆和江蘇大豆的區別嗎?

面對老師準備的一個個可視化食材罐子,學生們爭先恐後發彈幕:「oh,my god!這類豆子長得也太可愛了,楊老師這是搬空了家裡廚房的庫存!」「老師的罐子裡裝的都是可以吃的豆子、穀物、蔬菜、水果、菌菇,可是我很多都沒見過哎。」

楊玥熹的這門課叫《舌尖上的植物學》,是一門通識課,開課三年來次次火爆,每學期100個上課名額都要通過搖號。

這些地裡長的植物,如何變成我們舌尖的食物?看著滿屏的彈幕,楊玥熹微微一笑,「如何區分東北大豆和江蘇大豆,大麥、蕎麥、燕麥的區別大家都很好奇,這裡面可是有學問的。」

「東北豆顆粒小、幹豆近球形、色澤較深;江蘇豆顆粒較大、幹豆為橢球型、色澤較淺,大家可以把東北豆看成是個圓溜溜的小個子,而江蘇豆是個有腰身的大個子。」楊玥熹耐心地說,「圓溜溜的東北豆脂肪含量更高,更適合榨油,江蘇豆蛋白含量較高,更適合做中式豆製品」。

聽完楊玥熹的解說,學生們越發好奇,一個個在彈幕上打問號。那麼,現代化工廠生產的植物源食品對原料如何評價和選擇呢?

「選擇合適的原料是食品工業生產的第一步,也是食用植物走向餐桌的第一步。」楊玥熹告訴學生,東北豆首先可以加工成大豆油,在大豆精煉的副產物中能提煉大豆卵磷脂,既能作為乳化劑也能做為保健品,巧克力生產中都要添加卵磷脂,口感更絲滑!還可以提取大豆蛋白,「這可是保健品蛋白粉的主要配料之一。」

為了使課堂教學內容更「接地氣」,楊玥熹利用疫期居家較長的一段時間進行了課改實驗,家裡的廚房、陽臺都成了實驗場地。通過體驗式教學,潛移默化地教授學生運用自己的「五感」去區分和鑑別食用植物。

「我還和學生分享了水培植物、花盆種土豆等植物培養經歷,這類直觀式教學更易讓學生接受和理解。」楊玥熹說,「認植物、辨品種這類看似簡單的環節,主要是通過貼近生活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課程開設以來,楊玥熹選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翻轉為學生課前通過網絡課程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先在「學習通」平臺上從營養構成、植物分類與發育、作物馴化、生物技術、農業大數據等多個方面學習基礎知識,再通過分組匯報、討論和答疑,展示各小組的課題研究成果。

沈霞是浙江工商大學英語專業大二的學生,她的課題是「大豆與西式生活」和「麻味的呈味物質及人體感知」,她說:「和我同組的組員也是出於興趣選了這兩個題目,大家來自不同專業,在分工協作中促進了學科交叉。」

「同學們的思維很活躍,感興趣的知識點也很多,我給了十個課題方向供選擇,各小組提出的討論點層出不窮。」,楊玥熹說,除了「果蔬零食的加工方法及其營養對比」「果酒的製作」等「誘人」的選題,還有學生提出「大豆仿肉製品」等選題,大多都是當下熱門的研究領域。

相關焦點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我始終是這種情懷」,任長箴說,她把前兩部作品看作是「前世」,而《舌尖上的中國》則是「今生」。  總導演陳曉卿看重的,或許正是任長箴的這一點。一開始,陳曉卿向臺裡申請選題的時候,臨時選了個名字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後來一度叫過「舌尖上的旅行」,最後劇組討論才定下了《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名字。
  • 讓植物在味蕾上作畫-利用植物學知識滿足一位吃貨胃口的故事
    ,每種植物都像是一種色彩,經過不同的搭配可以產生無窮的變化,這也給了我們真正在味蕾上作畫的可能。而怎樣在我們的味蕾上作畫,不同的人自然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在一位從事植物學的吃貨眼中,美味的畫作卻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例如有一天,他出差途中發現當地人常常將一種叫做水香菜的野菜用於涼拌或者燒湯,其味道清爽可口,略帶薄荷清香,味道十分特別,於是他就按圖索驥,首先在野外找著了這種植物,並查證各種書籍資料,知道了這是學名水香薷Elsholtzia kachinensis的野生香草。
  • 外國人如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二)
    他告訴記者,雖然瑞士因其中立國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免於戰禍,但戰爭期間瑞士食品供應匱乏,各家各戶甚至要鏟掉庭院的花草,種上土豆和胡蘿蔔預防冬季食物短缺。戰爭時代的苦澀回憶讓老一輩瑞士人珍惜食物,今天,瑞士人生活富足,但這絕不意味著瑞士人能容忍奢靡浪費的生活方式,年輕的瑞士人承繼著老一輩的節儉傳統。
  • 浙商同學圈|何伊林如何解讀當下零售市場?
    2020年11月19日,時代浙商在湘湖金融小鎮舉辦了浙商同學圈會員見面日暨 11 月首場「資源對接日」。本次見面日以「異業、跨界、共享」為主題,旨在幫助會員拓寬邊界,資源共享,尋求「機會」此次會議由時代浙商金融研究院主辦,時代浙商是浙江省內最早從事企業家教育培訓的機構,目前已經成為省內領先的產值過億董事長金融學習與落地服務平臺。在諸多領域提供高水準的諮詢服務,用金融資本的力量來幫助與推動各行業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與轉型。
  • 能搬回家的廚房場景,你能不心動?
    被稱為"新物種"的它可以讓用戶感受全新的場景交互,還能將看到的場景搬回家,它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一支視頻共同感受一下。在食聯網001號店中,你可以跟米其林大廚學習烹飪小妙招、與茶藝師學習茶藝花藝;可以體驗6大廚房套系組成的N種智慧廚房場景,一站式滿足廚房內買、存、吃、做、洗、安;如果你喜歡,在線設計師還可以提供全流程服務,這些場景都能夠直接搬回家!
  • FGO綠方塊有必要換嗎 商店綠方塊搬不搬
    商店綠方塊搬不搬?目前國服玩家的綠方塊好像並不怎麼需要了,最重要的達文西禮裝換完了,後面還有需要綠方塊的地方嗎?當然有,而且還不少。  目前的統計進度:泳裝一期復刻 至 1400wDL活動。  嫌長不想看的請直接跳最後看總結  達文西商店 活動限時兌換  總計:7108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張慧瑜2012年「意外」出現了一部呈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在央視綜合頻道《魅力記錄》欄目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圍觀」,成為近些年難得一見的製作與口碑俱佳的國產原創紀錄片。據統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0.48%,比同時段電視劇高出30%。
  • 浙商同學圈活動回顧|合作. 共生——浙商同學圈建築裝飾行業交流會...
    活動背景:浙商同學圈協同行業上、中、下遊產業鏈、商協會共同組織開展「合作.共生---浙商同學圈建築裝飾行業交流會」,旨在幫扶企業對接產業人脈、打通合作渠道,目的齊心協力面對疫情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創造機遇,共議特殊時期行業發展之計。讓共有的資源圈轉動起來!9月9日下午,時代浙商金融研究院聯合時代浙商浙商同學圈舉辦「合作.
  • 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不過,對於龍春林來說,接過導師手中的接力棒,承擔起推動民族植物學在中國的發展這樣一個使命,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原因很簡單,他不僅是裴盛基先生所帶的學生中學術上最出色的一位,就連國際民族生物學會前任主席安東尼·坎寧漢姆教授,也曾在多個場合說過,「中國的民族植物學做得最好的人是龍春林」。更直白地說,他是民族植物學這一代學人中,可能最有資格接棒的那位選手。
  • 銀行平臺化的「浙商公式」
    如今很多銀行已經關注到這一領域,尤其像浙商銀行這樣重點布局的做法更是難能可貴。雖然給中小微企業放款對於大多數銀行而言都輕而易舉,但能夠憑藉超強的風控能力,竭力降低不良率,長期賦能中小微企業的銀行卻並不多。在這一條看似「平凡」的道路上,浙商銀行並不「普通」。 華泰證券的研報顯示,浙商銀行是所有上市股份制銀行中不良率第2低的公司,僅次於大牛股招商銀行。
  • 鄭永剛、褚健等知名浙商都在了,「全國知名浙商寧夏行」活動要開始...
    在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寧夏營商環境綜合排名全國中上水平。在國務院辦公廳組織開展的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評估中,寧夏2018年度、2019年度連續排名西北地區第1位、全國第11位。2019年,寧夏實現生產總值3748.48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全年區內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2元,比上年增長高達9.0%。
  • 韓國脫口秀節目揭露新天地「移山行動」搬空傳統教會
    該視頻對新天地異端進行抽絲剝繭,揭露新天地以猖獗的「移山行動」搬空傳統教會,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所有異端中對基督教侵害最嚴重的。 當前各地教堂已有序恢復開放,而在此時新天地也開始活動了,各大網絡群和線下場所又出現了新天地忙碌拉人的身影。唯有認清新天地的真實面目,才能更好地保護教會和羊群。
  • 十三位浙商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
    2020-10-30 19:04 |《浙商》雜誌官微
  • 舌尖美食|會東縣堵格鎮:舌尖上的「天下第一山羊鍋」
    近日,以「解讀黑山羊文化 ,品嘗黑山羊美食」為主題的會東縣堵格鎮黑山羊文化體驗活動拉開序幕。地處金沙江畔川滇交匯處的會東縣,水草豐茂,物產富饒。2019年,全縣黑山羊存欄68.9197萬隻,出欄58.6098萬隻,總產值達10億元。
  • 龍春林: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不過,對於龍春林來說,接過導師手中的接力棒,承擔起推動民族植物學在中國的發展這樣一個使命,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原因很簡單,他不僅是裴盛基先生所帶的學生中學術上最出色的一位,就連國際民族生物學會前任主席安東尼·坎寧漢姆教授,也曾在多個場合說過,「中國的民族植物學做得最好的人是龍春林」。更直白地說,他是民族植物學這一代學人中,可能最有資格接棒的那位選手。
  • 對「舌尖上的浪費」堅決說不!習近平再作指示
    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對於餐飲浪費現象,他用了八個字作評價:「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他還引用了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痛心之情。  對於糧食安全問題和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社會風尚,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 13年編制40個統計指數 浙商大服務地方經濟出實招
    《2018年浙江省放心消費指數報告》正式發布走進義烏中國小商品城一樓,醒目的大屏幕上滾動發布著一組組紅色數據,這就是商戶們熟知的「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通過指數,不僅可以看出細分小商品行業的價格走向,還能看出相應類別商品經營的效益、庫存、人氣、信心等。」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
  • 邢立達:舌尖上的白堊紀
    邢立達:舌尖上的白堊紀 舌尖上的白堊紀
  • 中東富國狂購5000輛防雷車,美軍庫存直接被搬空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防地雷反伏擊車並非全新生產的車輛,而是直接通過美國陸軍剩餘防務設備(EDA)的庫存渠道來獲得。而多達數千的數量,基本上相當於將美軍的相關車輛的庫存直接搬空。作為一種專門設計用於保護士兵免受地雷與簡易爆炸裝置(IED)襲擊的特種車輛,防地雷反伏擊車的出現,與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戰場上的需求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