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破解在石墨烯中的粒子消失之謎

2021-01-18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粒子物理學類

在石墨烯中,粒子-反粒子湮滅的現象是非常令人困惑的。這個現象被解讀為俄歇複合,儘管在實驗中持續的被觀測到,但長久以來,物理學家認為它是被能量和動量守恆的基本物理定律所禁止的。過去,該俄歇過程的理論解釋一直是固體物理學中最大的謎題之一。直到現在,該謎題終於被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MIPT)和日本東北大學的科學家破解。

1928年,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預言了電子具有一個雙胞胎粒子,它們的各個方面都相同,唯有電荷相反。這個粒子被稱為正電子,並很快就在實驗室中被發現。幾年後,科學家發現半導體(比如矽、鍺、砷化鎵等)中的載流子(指可以自由移動的帶有電荷的物質微粒)表現得像電子和正電子。半導體中的這兩種載流子被稱為電子和空穴。它們各自的電荷分別是負和正,它們可以相互複合,或相互湮滅,並釋放出能量。電子-空穴複合伴隨著光子的發射,為半導體雷射器(光電學的重要器件)之所以得以運作提供了工作原理。

在半導體中,光子的發射並不是電子與空穴相遇時發生的唯一可能結果。釋放出的能量通常會喪失於相鄰原子的熱振動中,或者被其它電子接收(如下圖)。後者指的是被稱為俄歇複合(Auger recombination)的過程,是雷射器中活躍的電子-空穴對的主要「殺手」。它以研究這些過程的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俄歇(Pierre Auger)的名字命名。雷射工程師努力使電子-空穴複合時的光發射概率最大化,並抑制所有其他過程。

石墨烯中電子-空穴複合的兩種情景。在輻射複合(左邊)中,電子(籃球)和空穴(紅球)的相互湮滅會以光子(構成光的粒子)的形式釋放能量。在俄歇複合(右邊)中,這個能量會被經過的電子獲得。俄歇過程會損害半導體雷射器,因為它消耗了本可以用來產生雷射的能量。而根據能量和動量守恆定律,在半導體中的俄歇過程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圖片:Elena Khavina/MIPT Press Office

這就是為什麼光電子界對MIPT畢業生Victor Ryzhii提出的基於石墨烯的半導體雷射器的提議[1]表示熱烈歡迎。最初的理論概念認為,石墨烯中的俄歇複合應被能量和動量守恆定律禁止。這些定律在數學上類似於石墨烯中的電子-空穴對和狄拉克原始理論中的電子-正電子對,而我們早已知道,不可能將電子-正電子複合時所伴隨的能量轉移至第三個粒子中。然而,在石墨烯中使用熱載流子的實驗始終得到了不被青睞的結果:石墨烯中的電子和空穴確實以較高的速率複合,這種現象似乎是由於俄歇效應所造成的。

此外,電子-空穴對在不到一皮秒(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就會消失,這比現代光電材料要快幾百倍。實驗表明,基於石墨烯的雷射器的實現面臨著巨大的障礙。來自MIPT和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在經典守恆定律中,石墨烯中的電子和空穴複合是被禁止的;但在量子世界中,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卻為其提供了可能。根據該原理,守恆定律可能被違反的程度與粒子的平均自由時間呈反比。石墨烯中電子的平均自由時間很短,因為緻密的載流子形成了一種強烈相互作用的「混合物」。

為了系統地解釋粒子能量的不確定性,現代量子力學發展了所謂的非平衡格林函數方法。論文的作者利用這種方法計算了石墨烯中俄歇複合的概率。所得的預測結果與實驗數據非常相符。MIPT光電二維材料實驗室的負責人Dmitry Svintsov表示說:「一開始,它看起來像是一個數學腦筋急轉彎,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物理問題。只有當涉及到的三個粒子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時,普遍接受的守恆定律才允許複合。這個事件的概率就像一個點的體積和一個立方體的體積的比值——它趨近於零。

幸運的是,我們很快就決定放棄抽象的數學而選擇量子物理學,後者認為粒子不可能有定義明確的能量。這意味著這個事件的概率是有限的,甚至能高到足以在實驗中被觀測到。」這項研究不僅僅解釋了為什麼「被禁止的」俄歇過程實際上是可能的。重要的是,它指定了當這種概率足夠低時,使基於石墨烯的雷射器成為可能的條件。隨著粒子和反粒子在有著熱載流子的石墨烯實驗中迅速消失,雷射器可以利用低能量載流子。根據計算,低能量載流子的壽命應該更長。同時,東北大學獲得了石墨烯雷射生成的第一個實驗證據。

值得一提的是,該論文發展出的計算電子-空穴壽命的方法不僅適用於石墨烯,它可用於所有的狄拉克材料(比如石墨烯、拓撲絕緣體等等),即在這些材料中,載流子的行為與狄拉克原始理論中的電子和正電子類似。根據初步計算,碲鎘汞量子阱可以使載流子的壽命更長,從而導致更有效的雷射生成,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俄歇複合的守恆定律會更加嚴格。

博科園-科學科普| 文:二宗主| 來自:原理/principia1687

相關焦點

  • 納米物理學:物理學家解決了石墨烯中消失顆粒的神秘面紗?
    納米物理學:物理學家解決了石墨烯中消失顆粒的神秘面紗?來自莫斯科物理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和東北大學(日本)的研究人員已經解釋了石墨烯中粒子 - 反粒子湮滅的令人費解的現象,專家認為這種現象是俄歇重組。後一過程稱為俄歇複合,是雷射器中有源電子 - 空穴對的主要「殺手」。它的名字來自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奧格,他研究了這些過程。雷射工程師努力使電子 - 空穴複合時的光發射概率最大化,並抑制所有其他過程。因此,光電子界熱烈歡迎由MIPT畢業生Victor Ryzhii制定的石墨烯半導體雷射器的提案。最初的理論概念說,能量和動量守恆定律應該禁止石墨烯中的俄歇重組。
  • 破解「丁達爾現象」消失之謎
    原標題:破解「丁達爾現象」消失之謎   因為對教科書中內容「存疑」,東城區景山學校高三學生劉雨鑫探究起了   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這種現象被稱為丁達爾現象,1869年由英國物理學家約翰·丁達爾率先發現的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人們常說的「萬縷陽光灑向大地」,這裡的「萬縷陽光」就是丁達爾現象;當我們漫步在林間小道,抬頭仰望天空,看到陽光透過樹葉的孔隙傾瀉而下,一束束打在人們身上,宛如仙境般迷人,這也是丁達爾現象,在中學的教科上
  • 破解科學之謎:反物質去了哪裡?
    但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也有未解之謎。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建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從理論上預言了負能量的存在。1931年,狄拉克又提出「反粒子」概念來解釋「負能現象」,預言了反粒子、反物質的存在。
  • 天體物理學家或即將破解宇宙「失蹤重子」的未解之謎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天體物理學家們就已經在開始懷疑構成宇宙的絕大部分物質都是由暗物質所組成的謎題了。暗物質可以說是一種必須存在才能夠解釋宇宙空間引力模型的未知物質,而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物質則是由重子所組成的,但科學家們並不知道這部分物質的確切比例是多少。
  • 石墨烯材料中發現新型準粒子於特定磁場表現不同行為
    準粒子一詞由理論物理學家Lev Landau於1940年代引入,在物理學若按照理論預期,電子在跑進均勻磁場的情況下會呈現等速率圓周運動,然而當研究人員將石墨烯-氮化硼超晶格磁場設定為某個特定值時,卻發現電子再次沿直線軌跡移動,彷彿磁場消失了。
  • 神秘的希格斯粒子導致宇宙中反物質全部消失?
    一項新研究稱,三種尚未被觀測到的希格斯粒子可能已經導致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反物質消失。反物質是粒子物理學中反粒子概念的延伸,當物質與反物質結合時,會像粒子和反粒子結合一樣,發生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伽馬射線)或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對。目前,科學家還未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質,這種正反物質的不對稱性成為現代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 物理學家揭示了石墨烯中熱電子發射的奧秘
    電子的熱電子發射在基礎物理學和數字電子技術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從歷史上看,熱電子發射的發現使物理學家能夠在真空中產生自由流動的電子束。此類電子束已被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和萊斯特·格默(Lester Germer)在1920年代進行的標誌性實驗中用來說明電子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物理學的奇異結果,標誌著現代量子時代的來臨。
  • 有兩個諾獎者的重磅團隊:在石墨烯基材料中發現了新的準粒子族
    石墨烯是一種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Geim),俄羅斯裔英國藉的物理學家,因為「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與其學生、也是俄羅斯裔英國藉的物理學家、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 S. Novoselov),一同獲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於2013年獲得科普利獎章,現為英國國家石墨烯研究院(National Graphene Institute)、曼徹斯特介觀科學與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 美國科學家破解巴基球籠狀碳分子形成之謎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日(北京時間)報導,經過25年的探索,科學家們最近揭開了富勒烯家族中巴基球的籠狀碳分子形成之謎。富勒烯是完全由碳組成的中空的球型、橢球型、柱型或管狀分子的總稱,很像足球的球型富勒烯叫做巴基球,其含有60個碳原子。高度對稱、性質迷人的巴基球分子最開始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25年來科學家力求破解的謎題。這一秘密一直保守至今的原因在於,C60分子是在高能條件下以極快的速度生成。「這一過程簡直就是在瞬間完成的——要看到它們如何魔術般地生成,這幾乎不可能。」
  • 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原標題: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籤署協議,計劃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海子山建造一座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利用觀測站,科學家將「對話」宇宙,破解宇宙線起源的世紀謎題。   研究宇宙線有啥用?   宇宙線亦稱為宇宙射線,是來自於外太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由奧地利科學家韋克多·漢斯於1912年首次發現。
  •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一種全新守恆定律,或可解開宇宙萬物演化之謎
    在這個新世界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變成了笨拙的老式列車,「量子糾纏」可以遠超光速,額不,確切說,是無視時間的存在,因為處於糾纏中的粒子彼此之間聯繫根本無需時間的參與—時間為0。為了探索量子微觀世界隱藏之謎,而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LHC(大型強子對撞機),據相關科研人員分析,可以製造出微型黑洞。
  • 地球大陸之謎:板塊碰撞中消失的地殼去哪了?
    在那次「事故」中,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到了一起。  這次撞擊催生了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新研究稱,撞擊不僅抬高了陸地,也讓兩個大陸板塊的各自一部分深陷地底。  一群地球物理學家使用了新型建模技術,試圖算出撞擊之中消失的大陸面積。研究團隊成員Miquela Ingalls說道,「我們發現從6千萬年前至今,大概有一半的大陸都消失了。」
  • 五個人類無法破解的宇宙之謎
    從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開始,我們就知道宇宙漆黑的帷幔後面,隱藏著許多未解之謎。著名天文學家馬丁·裡斯認為,由於人類大腦存在某種局限性,宇宙中有些謎團我們或許永遠也無法解開。你能想像到兩個相隔無數光年的粒子,只要其中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一個也會同步發生變化嗎? 你能想像原本以波的形式穿過縫隙的光子,在發現有人觀察它之後,竟然會轉化成粒子的形式,重新從一條縫隙中通過嗎?
  • 破解日冕超高溫之謎
    事實上我們要回歸到2009年,當時坐落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拉帕瑪島上的瑞典太陽望遠鏡 (SST) 捕捉到了一系列最新的太陽活動圖片,令研究它們的挪威天文學家大吃一驚:太陽表面電離氣體劇烈活動區域中,突然出現一個直徑1000多千米的巨大圓盤狀物體,短短幾分鐘後就消失了……
  • 詳細的北緯30度之謎與破解嘗試
    北緯30度之謎可謂是世界上最大的謎團,其中包括地理、歷史與人文的諸多奇觀與事件,吸引了無數人的好奇與探索。人們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位於北緯30度這條線附近的奇觀、事件,但未必知道得全面。這裡為此做一下全面的羅列,並嘗試破解這一謎團。北緯30度之謎的奇觀、事件大致分布在北緯25—35度之間,涵蓋地理、歷史和社會人文的諸多方面。
  • 歐洲證明「上帝粒子」存在 或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歐洲核子中心提供強力證據證明希格斯玻色子存在 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我專家解讀—— 用收音機搜到「上帝粒子」信號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人類距離了解宇宙誕生之謎又邁進一大步歐洲核子中心(CERN)昨日公布來自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重要數據,顯示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強有力證據。  中國社科院專家上午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稱,這一數據就好似我們用收音機收到了「上帝粒子」的信號,未來一年之內,將很有可能發現這一粒子,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 速讀《三體》,物理學家自殺之謎,物理學存在嗎?
    《三體》系列在中國科幻文學中的地位不必多提,在《三體》之前,科幻文學在中國一直都屬於邊緣文學,科普性遠大於文學性,甚至被歸類為兒童文學,而《三體》的出世,硬生生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的科幻文學拉上了世界級的高度,這是一部將開啟中國科幻文學黃金時代的偉大作品
  • 科學之謎:物理學五大待解之謎
    如今物理學家足以解釋自然界一切常見現象及背後原理,科學家能運用自然規律進行科學發明。自21世紀以後,一時間裡,宇宙奧秘仿佛完全被揭開,自然世界再無新發現。現如今,自然新發現少之又少,物理學發展陷入緩慢階段。
  •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宇宙和生命誕生之謎,是人類亟待破解的難題!
    最近在杜拜召開「世界政府首腦峰會」上,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泰森發表演講,指出了目前困擾人類的三大難題:暗物質我們能觀測或觸摸到的普通物質,從中子、電子、質子,到遙遠的星系,只佔整個宇宙物質總量的5%,其他絕大部分物質是什麼?如何產生?有何性質?
  • 【大中華尋寶記之趣味知識科普】破解世界上神秘的未解之謎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雖然科技在不斷發展,但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仍舊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就連科學家們也無法給出解釋,這就是傳說中的「世界未解之謎」。 然而這些「未解之謎」,其實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破解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