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諾獎者的重磅團隊:在石墨烯基材料中發現了新的準粒子族

2021-01-12 量子認知

石墨烯是一種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在,由這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領導的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又在石墨烯基超晶格中,令人驚訝地發現了一種新的準粒子家族,稱為「布朗-扎克費米子」(Brown-Zak fermions)。該最新研究論文,題為:「石墨烯超晶格中布朗-扎克費米子的遠距離彈道傳輸」,剛剛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論文作者中,同時包括了這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安德烈·蓋姆(A. K. Geim),俄羅斯裔英國藉的物理學家,因為「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與其學生、也是俄羅斯裔英國藉的物理學家、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 S. Novoselov),一同獲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於2013年獲得科普利獎章,現為英國國家石墨烯研究院(National Graphene Institute)、曼徹斯特介觀科學與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該研究團隊通過將石墨烯層的原子晶格與絕緣氮化硼片的原子晶格對齊,從而顯著改變了石墨烯片的性能,實現了這一突破。這項研究遵循了該研究團隊多年來對石墨烯-氮化硼超晶格研究的連續發展,從而可以觀察到如下圖所示的稱為霍夫斯塔特蝴蝶的分形圖案。

在凝聚態物理學中,霍夫施塔特蝴蝶,英語:Hofstadter's butterfly,描述了晶格磁場中非相互作用二維電子的光譜特性。這種光譜的分形、自相似性質由霍夫施塔特在1976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故此名,是計算機圖形學的早期案例之一。它反映了如無窮的蝴蝶群飛舞的圖形的視覺相似之處。霍夫施塔特蝴蝶在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和拓撲量子數理論中起著重要作用。

霍夫施塔特蝴蝶

科學家在論文中報告了在施加磁場的情況下,結構中的這種粒子的令人驚訝的行為。論文第一作者、進行實驗工作的朱利安·巴裡爾(Julien Barrier)解釋說,「眾所周知,在零磁場中,電子沿直線運動,如果施加磁場,它們將開始彎曲並沿圓周運動。」「在與氮化硼對準的石墨烯層中,電子也開始彎曲。但是,如果將磁場設置為特定值,電子將再次沿直線軌跡移動,就好像不再有磁場一樣!」「這種行為與教科書中的物理學完全不同。」

「我們將這種引人入勝的行為歸因於高磁場下新型準粒子的形成。」儘管具有極高的磁場,這些準粒子仍具有其獨特的性能和極高的遷移率。」論文描述了電子在超高質量石墨烯超晶格中的行為,並為霍夫施塔特蝴蝶的分形特徵修改了框架。在過去十年中,石墨烯器件製造和測量技術的根本改進使這項工作成為可能。

巴裡爾表示,「準粒子的概念可以說是凝聚態物理學和量子多體系統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由理論物理學家列夫·蘭道(Lev Landau)在1940年代引入的,它把集體效應描述為『一個粒子的激發』。「它們被用於許多複雜的系統中,以解決多體效應。」

直到現在,人們仍以狄拉克費米子(Dirac fermion)來思考石墨烯超晶格中集體電子的行為,狄拉克費米子具有類似於光子的獨特性質(無質量的粒子),並在高磁場下複製。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某些實驗特徵,例如狀態的附加簡併性,也不符合該狀態下準粒子的有限質量。

論文提出的「布朗-扎克費米子」是存在於強磁場下超晶格中的準粒子族。它的特徵是可以直接測量的新量子數。有趣的是,在較低的溫度下工作使它們能夠通過超低溫下的交換相互作用來提升簡併性。

「在磁場的作用下,石墨烯中的電子開始以量化的軌道旋轉。對於布朗-扎克費米子,我們設法在高達16T(50萬倍地球磁場)的強磁場下,恢復了幾十微米的直線軌跡。在特定條件下,彈道準粒子不會感覺到有效的磁場。」

在電子系統中,遷移率定義為粒子在施加電流時行進的能力。在製造例如石墨烯的二維系統時,高遷移率一直是努力追求的目標,因為此類材料將具有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其它特性,而可能製造超高頻電晶體,這是計算機處理器的核心組件。

研究人員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製備了具有非常高純度的超大型石墨烯器件」。這使我們獲得了幾百萬cm/ Vs的遷移率,這意味著粒子將直接在整個設備上傳播而不會發生散射。重要的是,這不僅是石墨烯中經典狄拉克費米的情況,而且對於論文中所報導的布朗-扎克費米子也是如此。

這些布朗-扎克費米子定義了新的金屬態,這些態對於任何超晶格系統都是通用的,而不僅是石墨烯,還為其他基於二維材料的超晶格中新的凝聚態物理問題提供了基礎。

巴裡爾補充說:「這一發現對於電子傳輸的基礎研究當然很重要,但是我們相信,在強磁場下理解新型超晶格器件中的準粒子會導致新型電子器件的發展。」如圖所示優質石墨烯超晶格及其傳輸性能。

高遷移率意味著用這種設備製成的電晶體可以在更高的頻率下工作,從而使用這種材料製成的處理器每單位時間可以執行更多的計算,從而可以實現更快的計算機速度。施加磁場通常會降低遷移率,並使此類設備無法在某些應用中使用。布朗-扎克費米子在高磁場下的高遷移率,為在極端條件下工作的電子設備開闢了新的前景。

參考:Long-range ballistic transport of Brown-Zak fermions in graphene superlatti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 13 November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9604-0

#石墨烯#

相關焦點

  • 研究團隊發現:「截然不同」的物理學,可促成新電子器件的開發
    近日,由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領導的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石墨烯基超晶格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準粒子家族 「布朗 - 扎克費米子」(Brown-Zak fermions)。這項工作在石墨烯基材料中發現了新的準粒子家族,這些非同尋常的粒子被稱為 Brown-Zak 費米子,它們具有超高頻電晶體,有可能實現 2D 材料重大突破,使用這種材料製成的處理器可以在單位時間內進行更多的計算,從而使計算機速度更快。
  • 石墨烯材料中發現新型準粒子於特定磁場表現不同行為
    -氮化硼超晶格發現了新的準粒子家族,稱為Brown-Zak費米子,在施加特定磁場的情況下竟沿直線軌跡移動,這項發現不只對電子傳遞基礎研究相當重要,也有機會促進新型電子元件發展。近年來,科學家開始研究石墨烯-氮化硼超晶格,這種材料結構可以觀察到電子於磁場出現絕妙分型圖案,稱為「霍夫施塔特蝴蝶」,然而當曼徹斯特大學團隊將石墨烯層原子晶格對準絕緣氮化硼片原子晶格
  • 發現了新的準粒子:Pi-ton的介紹
    現在已經在維也納(TU Wien)的計算機仿真中發現了這種準粒子,並將其命名為pi-ton。它由兩個電子和兩個空穴組成。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介紹了這種新粒子,該文章還介紹了如何通過實驗檢測pi-ton粒子。
  • 哈工大(深圳)葉佐東教授團隊:玻璃體系中新準粒子的突破性發現
    哈工大(深圳)葉佐東教授團隊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研究成果:玻璃體系中新準粒子的突破性發現玻璃的相關物理問題一直受到人們關注。哈工大(深圳)葉佐東教授與他的研究夥伴從玻璃態實驗中研究玻璃粒子擴散起源,通過新研究技術和超長時間粒子移動軌跡的追蹤, 最終確定了一種新型的準粒子「準空位(quasi-void)」 主導玻璃動力學。我們可以用一簡單例子去理解它:假如有五張連在一起的椅子,有四個學生各坐一張椅子,這麼空椅就是晶體的空位;如果他們亂坐, 每個人坐兩張椅子,這麼看起來像沒有空椅,但實際上空椅隱藏在學生中間。
  • 科學家新發現的準粒子:皮頓
    其他粒子,如原子,是由幾個較小的組分組成的束縛態。還有所謂的「準粒子」,在一個由許多粒子組成的系統中,激發作用在很多方面就像粒子本身一樣。這種準粒子現在已經在維也納的TU Wien的計算機模擬中被發現,並被命名為pi-ton。它由兩個電子和兩個空穴組成。新粒子發表在雜誌上。物理評論信這篇文章還描述了如何從實驗上檢測到π-噸。
  • 半導體晶體中發現新型準粒子
    英國《自然》旗下《通訊·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一項物理學新成果:德國科學家描述了一種在高質量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Collexon」,其可以印證準粒子存在的材料所表現出的獨特光學特徵,以及不同尋常的物理特性,而這些特點對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非常重要。
  • 奧地利科學家在計算機上模擬出一種新的準粒子:π子
    維也納技術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教授卡斯滕赫德(Karsten Held)解釋道:「想像一下,比如說晶體中的許多原子按規則排列,每個原子都包含一個運動電子。只有一個原子缺少這個運動電子,這就造成了一個空穴。」在這種情況下,旁邊原子的電子可以移動過來填補這個空穴,身後同時留下了一個新的空穴。
  • 石墨烯超導性越發誘人!最新發現:石墨烯中「魔角」範圍比預期大
    物理學家將「Twistronics」定義為相鄰範德瓦爾斯層之間的相對扭曲角,以產生石墨烯中的莫爾條紋和平帶。這一概念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和獨特適合於顯著改變、定製基於二維材料的設備屬性,以實現電流流動的方法。「Twistronics」的顯著效果在研究人員開創性工作中得到了例證,證明了當兩個單層石墨烯層以θ=1.1±0.1°的「魔角」扭轉角度堆疊時,出現了非常平坦的帶。
  • 新的測量結果揭示了新發現的超導體中難以捉摸的粒子的證據
    追逐粒子-這是許多物理學家都在玩的遊戲。有時,捕捉是在大型超級對撞機內進行的,在那裡必須進行壯觀的碰撞才能發現隱藏的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對於研究固體的物理學家來說,這種遊戲發生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中,而受歡迎的粒子並非來自激烈的碰撞。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楊振寧: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這一發現,驗證了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稱為「天使粒子」。普通群眾可能暫時難以理解這一發現,但是對基礎物理界來說,這或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 重磅!發現石墨烯「聲子」流體動力學、高溫熱導率和第二聲現象!
    不同形式的碳或同素異形體,包括石墨烯和金剛石,都是最好的導熱體。現在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物理科學家們,監測了薄石墨中導熱係數的演變。 因此,為了量化準粒子粘度,電子和聲子的流體動力學機制受到了新關注。
  • 重磅!觀察到「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超導性和類莫特絕緣態
    物理學家將「Twistronics」定義為相鄰範德瓦爾斯層之間的相對扭曲角,以產生石墨烯中的莫爾條紋和平帶。這一概念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和獨特適合於顯著改變、定製基於二維材料的設備屬性,以實現電流流動的方法。「Twistronics」的顯著效果在研究人員開創性工作中得到了例證,證明了當兩個單層石墨烯層以θ=1.1±0.1°的「魔角」扭轉角度堆疊時,出現了非常平坦的帶。
  • 吳克輝研究員團隊榮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吳克輝研究員團隊榮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名稱「矽烯的發現與物性研究」獲獎人:吳克輝、陳嵐、馮寶傑、程鵬、孟勝矽烯是繼石墨烯之後發現的第二種單元素二維材料,同時也是首個非層狀二維材料。矽烯的發現激發了人們對單元素二維材料研究的興趣,國際上開始了單元素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展現出了二維材料在未來基礎和應用研究中的重要前景。
  •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中新網10月9日電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研究團隊去年利用大強子對撞機(LHC)實驗觀測,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成為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和比利時學者恩格勒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
  •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楊振寧弟子、55歲華裔科學家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家人稱其生前長期與抑鬱症鬥爭   2017年,在張首晟、何慶林、寇煦豐、王康隆等4位華人科學家的帶領下,中美科研團隊實現了物理學裡的重大突破: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模。此前,國際物理學界追尋馬約拉那費米子已有80年。有媒體文章認為,張首晟在物理學取得的成就,足以為他贏得諾貝爾獎,獲獎只是時間問題。
  • 沃爾夫獎下的魔角雙層石墨烯、基因編輯和幾何拓撲學
    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羅會仟介紹說:「石墨烯這種六邊形結構單原子層網具有強大的『抗壓』能力。更為獨特的是,石墨烯中電子的遷移速率非常快,是矽材料的10倍,因而在材料製備和器件構造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被譽為是未來最有可能替代矽半導體的材料之一。可以說,石墨烯既是未來材料應用的明星,也是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前沿熱點。」
  • 上帝粒子發現者獲諾物理學獎 公布時間幾度推遲
    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科學家彼得 · 希格斯獲此殊榮——他們發現了「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恩格勒1932年生於比利時。1955年,恩格勒從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畢業,目前是該校榮譽教授。他與同事羅伯特·布繞特組建的物理研究室進行了大量粒子物理研究。希格斯1929年生於英國,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愛丁堡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 張首晟團隊發現號稱「天使粒子」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改變世界基礎物理1928年,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做出了一項驚人預測,即宇宙中每個基本的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當粒子和反粒子相撞時,它們會相互湮滅,進而釋放出能量。果不其然,幾年後科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反物質粒子(即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反物質很快就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
    《通訊-物理》發表的一篇論文Electronic excitations stabilized by a degenerate electron gas in semiconductors描述了一種在高質量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
  • 物理學家破解在石墨烯中的粒子消失之謎
    博科園:科學科普-粒子物理學類在石墨烯中,粒子-反粒子湮滅的現象是非常令人困惑的。這個現象被解讀為俄歇複合,儘管在實驗中持續的被觀測到,但長久以來,物理學家認為它是被能量和動量守恆的基本物理定律所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