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豐
2019年6月,讀客文化首次提交IPO招股說明書。說明書公布了至2018年末的一些經營數字。一年後,深交所公布創業板試點註冊制首批IPO受理企業,讀客文化是公布的32家企業之一,第二次招股說明書將經營數字更新至2019年末。
從讀客文化的兩份《招股書》我們可以真切地窺見中國科幻出版的一角,而且是特別重要的一角。本文儘量不多扯行業八卦,僅就《招股書》上的數字而談。
一、「銀河帝國」系列
讀客是後三體時代最早涉足科幻出版的民營圖書公司之一,早在2011年5月發布了科幻小說和外星人類型編輯的招聘廣告。
讀客的科幻出版戰略很簡單,就是引進國外經典作品。他們買下的第一批版權就包括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有關「基地系列」的漢譯歷史可見我的這篇文章)。
從2012年3月開始,讀客以一個半月一本的節奏陸續推出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至2014年1月,已經出版全套15本。
「銀河帝國」發售前三個月賣出去5萬冊,雖然已經超過前7年的銷售量總和,但讀客還是不滿意,因為「當時對這套書的心理預期是在一年賣出30萬冊」。轉機出現在2014年現象級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上映。「《銀河帝國》以一天接近2000套的訂單量在瘋漲。每天貨源一補上就被賣空,這個狀態整整持續了50天。」
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2017年「銀河帝國」首部曲《銀河帝國:基地》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材閱讀書目」,這些事件都大大刺激了銀河帝國系列的銷量。
2015年11月讀客出版「銀河帝國」系列百萬冊紀念版,側面說明在當時整個系列已經達到百萬冊銷量的高度,正好《招股書》給了我們更為直接的數字。
根據《招股書》,「銀河帝國」系列在讀客文化全公司累計銷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連續兩年,系列在累計銷量榜上均排名第三——2018年末累計銷售冊數為299.34萬冊,2019年末為423.17萬冊。簡單計算一下,2019年一年銷量為123.83萬冊,同比增幅高達41.4%,簡直駭人聽聞啊!
在紙質圖書(文藝類)累計銷量榜上,也連續兩年進入前三名。2018年末累計銷量175.42萬冊,排第二。而2019年末則以286.74萬冊攀至排名第一,打敗了《島上書店》和「教父」系列。算一下僅2019年一年「銀河帝國」系列就賣出紙質圖書111.33萬冊!科幻的實體書一年賣出111萬冊,任誰做夢也想不到啊!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下表
簡單總結就是,至2019年末,「銀河帝國」系列累計銷量超過423萬冊,而2019年一年就有123.8萬冊的銷量,貢獻了總銷量的29%。2019年的銷量中實體紙質版有111.3萬冊,佔比近九成,電子版只佔一成。
為什麼大眾都去買「銀河帝國」的實體版而不是電子版?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除了銷量榜單,作為讀客的一個成功引進案例,「銀河帝國」系列還多次出現在《招股書》中。比如在「競爭優勢」一節中,招股書就以「銀河帝國」案例強調了讀客文化「策劃能力強可重新發掘經典圖書市場價值」優勢:
在對經典作品的再設計上,公司有眾多突出的成功案例。公司在2011年引入''科幻三巨頭」之一的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系列作品,以《銀河帝國1:基地》為例,以宇宙符號為核心設計元素的封面吸引潛在讀者,腰封上大寫的宣傳語是「女士們,先生們,世界上只有一個阿西莫夫」,雖然使用文字,但卻從聽覺上達成了宣傳效果,同時文案加強了經典的印象,激發已經讀過的讀者的情懷,而公司對''銀河帝國」系列統一命名,外觀設計也採用同一風格,進一步強化經典的品牌形象。截至2019年末,「銀河帝國」系列的紙質書和電子書合計銷售冊數超過400萬冊。類似的經典作品重新開發成暢銷產品的,還包括《教父》、《漫長的告別》等眾多案例。
我猜這裡說的封面是首版的「內封」,腰封是百萬冊紀念版的腰封。而在這裡讀客卻沒有提及當時引起極大負面評價的「四巨頭」式首版外封。根據之前讀客的解釋,「外封面博眼球,內封面博好感,讓腰封承擔自吹自擂的「罵名」忍辱負重,只為了留給內封一片纖塵不染。」有意思的是假使讀客認可這種做法,但為什麼還是沒有將其寫入《招股書》的成功案例呢?
二、三體和劉慈欣
讀客與大劉早有淵源,一直心心念念「三體」的版權,終於在2018年末籤下《三體》的電子版權,隨後在2019年初拿下《球狀閃電》和《超新星紀元》的電子版權。其中一些八卦見華文的這篇文章。
值得補充一句的是,據小道消息2018年下半年也是大劉與科幻世界/重慶出版社籤訂「三體」實體版權續期合同的時間節點。
《招股書》中對此也多有提及,稱這是「單獨籤約有重大市場影響力的電子書版權」的案例。《三體》(三部曲)也被列為「對公司經營有重大影響」的「採購合同」,具體許可期限沒有列明,猜測為5年。
(2)讀客文化與劉慈欣籤訂《<三體〉(三部曲)電子書許可使用合同》,合同約定在許可期限內,劉慈欣授權讀客文化行使作品數字閱讀物形式的複製權、發行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該合同正在履行中。
讀客的電子書版稅一般以淨收益分成的方式支付給版權方,通常為五五分成。就《三體》而言,這個分成比例應該要更高一些。招股書中講2019年數字內容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歸於《三體》等暢銷書的高版稅率(猜測為60%?)。
2019年,公司數字內容毛利率較2018年下降了2.82個百分點,主要是由於:2019年,公司銷量靠前的電子書,如《三體》、「半小時漫畫系列」、《大江大河》 等版稅率相對較高,導致公司電子書整體版稅率較上年度有所上升。
讀客拿下《三體》等電子版權的收益也是非常豐厚的。根據各平臺公布的消息,《三體(全集)》電子書拿下2019年度「亞馬遜中國Kindle付費電子書暢銷榜」和「噹噹電子書暢銷榜」兩個榜單第一名。除了實際經濟收益外,相信也是讀客謀求上市給與投資者信心的重大利好。
那麼讀客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呢?《招股書》給了明確的數字——2019年讀客付給大劉的版權採購金額為415.21萬元,預付一年期版稅金額1227.76萬元,均排進了前五位,大劉成為讀客最大的版權供應商之一。
我們來進一步解讀415.21萬和1227.76萬這兩個數字。
第一個數字基本上就是《三體(全集)》《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幾本書電子版的作者版稅分成,以60%計,讀客從這幾本書上獲得的淨收益就是692萬元,再加上稅費和成本估算營業收入為1000萬元左右。
要知道,讀客2019年數字內容總營收為4668.15萬元,大劉一個人就佔了五分之一強,不愧是神一樣的男人。
看起來讀客對《三體》繼續暢銷抱有很強的信心,否則也不會開出1227.76萬元的預付版稅。這個數字意味著,讀客自己預計在2020年一年《三體》這幾本書可以給他們帶來2700萬元的營業收入。嗯,似乎也是合理的,畢竟沒有什麼是大劉做不到的啊。
或者咱們這麼想:與大劉帶來的有形和無形收益相比,這點版稅就不算啥了,讀客能順利上市的話,啥都回來了,對吧?
三、讀客的科幻出版
從2012年涉足科幻出版以來,讀客已經成為這個子領域最重要的玩家之一,同時科幻也成為讀客版圖上很關鍵的一環。有關科幻圖書出版,《招股書》中是這麼說的:
公司以激發年輕人對科學的熱情為出發點,持續引進並策劃了大量科幻巨著, 引進的科幻作品獲得過包括雨果獎、星雲獎在內的所有重要科幻獎項,被公認為 「科幻聖經」的「銀河帝國」系列,截至2019年末發行冊數已接近三百萬(註:指實體版);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阿瑟克拉克的《與羅 摩相會》、厄休拉勒古恩的《失去一切的人》、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 等均是獲得了雨果獎和星雲獎雙料獎項的科幻巨著。
至2019年底,讀客出版科幻(和奇幻)圖書(不包括純電子書)124種,佔全公司動銷品種1438種的8.6%。其中引進圖書佔絕大多數,歷年出版種數見下圖:
根據《招股書》提供的平均銷量,可以估算出讀客所有在售科幻圖書2019年銷量在250萬冊以上,總碼洋超過1億元,這些出版數字可以做兩方面的對比:
與專注科幻題材的出版方(科幻世界、重慶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九志天達、博峰文化等)相比,讀客的科幻出版種數並不是最多,但銷量數字佔據絕對領先地位,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而與同類民營大眾圖書公司(中信出版、新經典、果麥等)相比,讀客的科幻圖書出版種數遠超同行,而且碼洋也是領先的。
果麥文化剛剛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6年上市的《安德的遊戲(三部曲)》至2019年底的總銷量超過50萬冊。《安德的遊戲》在美國圖書市場上長期佔據科幻類銷量第一名,品牌度與《基地》系列不相上下。兩者在中國市場表現的巨大差異,恐怕與讀客和果麥兩家公司在科幻領域的運營功力有一定的關係。
說完好話,批評當然也不能少。鬼畜式的封面這種老梗就不多說了,只希望讀客給大劉的電子書一個配得上的封面設計。
另一個要說的就是,引進經典作品客觀上拓展了國內科幻受眾群,當然算是間接幫到了國內的科幻作者,不過還是希望讀客能夠加強對原創科幻的扶持力度。最近的《荒潮》和《倒懸的天空》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能有更多的讀客版原創科幻圖書,那就再好不過了。
最後兩個給科幻迷朋友的問題:
你對這幾年讀客的科幻出版戰略怎麼看?讀客登上創業板後,你會買入它的股票嗎?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略有修改,始發於作者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