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一號」將深入大慶地下六千米探測石油資源—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10月的大慶已進入隆冬時節,西南小城廣漢卻秋色正好。

 

50輛運輸車及8輛後勤保障車,兩座城被這支特殊車隊聯繫在一起。中國自主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大陸科學鑽機從四川廣漢啟程,風塵僕僕地趕往雪中的東北。

 

浩浩蕩蕩的車隊,運載著中國首個萬米鑽井的126個部件。

 

抵達大慶

 

2012年11月20日,高65米、重1500多噸、佔地1萬多平方米的「地殼一號」順利挺立在松遼盆地,比預期提前了十幾天完成主體安裝。

 

2014年,「地殼一號」將在這裡打穿下白堊紀盆地,深入地下6600米,執行它的第一個科學任務——得到陸相沉積記錄,研究古溫室氣候變化。同時,它還可能繼續向地下更深衝擊,目標直指大慶深部石油資源探測。

 

或許,大慶下面還有一個「大慶」?

 

這是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首席科學家董樹文根據最新探測剖面資料的預期。2008年,SinoProbe在財政部、科技部支持下成功立項,由國土資源部管理,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實施,今年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當初設立的核心任務——為「地殼探測工程」解決關鍵探測技術難點,研製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集成深部探測技術方法,作好關鍵性技術準備,如今已經陸續實現。

 

「地殼一號」就是該專項自主研發的關鍵儀器設備之一。

 

在「地殼一號」誕生之前,中國科學家進行的科學鑽探深度從未超過5500米,正是因為受到裝備制約。而這也正是中國地質大學國家「973」項目負責人王成善一籌莫展的原因。項目組與國際大陸鑽探計劃(ICDP)合作在大慶進行白堊紀古氣候變化科學採樣,需要打一口深度為6600米的科學鑽探井,可是鑽從哪兒來?

 

隨著萬米鑽機的誕生,此時的董樹文也正在猶豫在哪裡打下這歷史意義重大的第一鑽。就在這時,大慶躍入了項目組的眼帘。

 

一邊需要鑽,一邊需要地點。機緣巧合下,雙方碰面,一拍即合。於是,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支持下,位於松遼盆地的松科2井便成為了萬米鑽機的第一個「戰場」。

 

或許明年「地殼一號」深探6000米之後,王成善就能夠獲得研究需要的樣本;而SinoProbe顯然並不滿足這一深度,他們需要繼續探到8000米,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SinoProbe在尋找什麼?董樹文表示:「『地殼一號』可能向大慶深部鑽探,探尋大慶盆地下面更深盆地。」或許,這才是吸引SinoProbe將「地殼一號」第一鑽選在大慶的最大魅力所在。

 

千裡轉運

 

2013年10月21日上午,籠罩在安達松科2井井場多日的霧霾漸漸散開,「地殼一號」成功運達的歡迎儀式準時開始。

 

就在頭一天晚上8點,最後一輛運輸車緩緩駛進安達松科2井井場,58輛車終於再次集結在一起。

 

直到這時,吉林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孫友宏終於長舒了一口氣。回想起千裡轉運,他的心仍會時不時抽緊。

 

10月15日深夜,秦嶺籠罩在濛濛細雨中,「地殼一號」運輸車隊開拔。從秦嶺服務區到陝西省戶縣短短30多公裡的路程,海拔高度卻從1500米急降到400多米,大車行駛在陡峭的下滑路段,發熱量過大。

 

「有些車胎已經開始冒氣,情況十分緊急。」萬米鑽機項目辦公室主任高科回憶說。

 

3456公裡,6天。從四川廣漢運抵達大慶後,所有參與運輸的人員都鬆了一口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卻讓剛剛矗立起來的「地殼一號」又陷入危機。

 

「大型機械、精密儀器都是不抗凍的。」孫友宏說。當然這並不是毫無準備的,選擇這個季節進行安裝,也是希望藉此契機測試「地殼一號」到底能否在嚴寒地區工作。接下來,孫友宏將帶領團隊為這個龐然大物加上保暖外層,預計來年開春開始調試工作。

 

自己的儀器

 

地點選定之後,接下來需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如何讓「地殼一號」成功穿透松遼盆地。對於萬米鑽機這樣的龐然大物,地上和地下遭遇的困難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研發過程中,「鑽具」系統問題一度是科研團隊遇到的最大障礙,這套系統包括鑽杆、鑽頭、鑽挺和孔內其他機具。

 

傳統的鋼鑽杆自重很大,上萬米的鋼鑽更是重達幾百噸,而鋼材料的抗拉能力不足以支撐萬米鑽杆的自重。研發團隊在考察俄羅斯鋁合金鑽杆技術的基礎上,自主研發了一次性變截面鑽杆加工工藝,解決了鑽杆在孔底高溫環境下保持足夠強度、剛度和耐磨性的問題。

 

相比地上設備來說,地下的問題則顯得更加艱巨。

 

松遼盆地地溫梯度較高。通常來說,每下探100米,溫度升高3℃。但是,大慶油田下的溫度更高,幾乎達到每下探100米就增加4℃。因此,下探到6600米的井底溫度就可能會達到270℃。

 

當時,前蘇聯打下12千米深的鑽孔時,所選地址的地下溫度比較適宜。即便到達地下12千米,溫度也不超過300℃。顯然在這一點上,大慶地質條件更加複雜。

 

這種高溫狀況,對填充泥漿和鑽頭的耐高溫性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SinoProbe第九項目組完美地詮釋了「危機也是機遇」這句話,積極研發出了符合耐高溫要求的泥漿和鑽頭。

 

自動化設備是保證「地殼一號」順利運行的另一利器。為了保證所獲取巖芯的完整性,每掘進3~9米,就要提起鑽具取出巖芯。如果深度達到1萬米,那麼,提拉一次鑽具就需要48個小時。顯然,利用人力是不可取的。大功率的自動化系統便是應用在此處。「德國的深部探測就是以自動化設備取勝。」孫友宏介紹道。

 

屬於中國自己的自動化設備,是 「地殼一號」研發團隊歷時兩年研發出來的。包括全液壓頂驅裝置、全自動化擺排管裝置和高精度自動送鑽裝置,它們並稱「地殼一號」的三大創新點。

 

現在和未來

 

現在,萬米鑽機項目副總設計師王清巖帶領科研團隊,依然留守四川宏華集團,負責全套自動化設備的研製。預計2014年五六月份,自主研製的萬米鑽探自動動力系統將會運往松科2井,與「地殼一號」會師。

 

孫友宏告訴《科學新聞》,這套設備一旦成功應用,操作工人只要在操作室觸動按鈕和監測,就可以操控這套龐大的萬米鑽探設備。

 

明年,SinoProbe項目組的目光都會聚焦在大慶油田,這個龐然大物能否順利完成深入地球內部提取樣品的任務,決定著中國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的「高度」。

 

如今,「地殼一號」萬米鑽探裝備已經上報了30餘項專利。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自主研發的自動化專利技術對於石油鑽井和海上鑽井也能大顯「神威」。專家們稱這些智能化技術的鑽機也被叫做「面向未來的鑽機」。

 

大慶油田僅僅是一個開始。對於孫友宏來說,他在計劃著把這個龐大的鑽機帶到南極,考驗它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工作能力;而對於董樹文來說,萬米還遠遠不夠,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打下一萬五千米,聽聽那裡的地心告訴我們怎樣的故事。 (原標題《大慶下面還有「大慶」?萬米下的「望遠鏡」》)

 

相關焦點

  • 中國萬米地殼鑽探設備「地殼一號」啟程赴大慶打井
    10月15日,國內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鑽機「地殼一號」從四川廣漢市啟運前往大慶油田所在的松遼盆地,將執行「松遼盆地白堊紀大陸科學鑽探」、「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研製」等多項科學研究任務。「地殼一號」標誌著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科學新聞頻道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迄今人們所知不多的地幔中可能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關注,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地幔「大概只是厚實的巖石層」,不大可能含有大量能源。  迄今為止,人們使用的石油都是從地殼中開採的。
  • 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能幫人類走過能源冰河期?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科學新聞頻道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迄今人們所知不多的地幔中可能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關注,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地幔「大概只是厚實的巖石層」,不大可能含有大量能源。  迄今為止,人們使用的石油都是從地殼中開採的。
  • 中國「地殼一號」最深可以達到多少米?
    「地殼一號」是我國吉林大學自主研發設計的萬米大陸科學鑽機,主要用於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根據理論設計,「地殼一號」能夠鑽探到地表1萬米。2018年,地殼一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鑽井深度達到了7018米。
  • 《科學新聞》:地心爭奪戰—新聞—科學網
    科拉和薩特雷鑽井將繼續鑽進。安排了秋明、阿納斯塔斯耶夫-特羅伊茨克和烏拉爾超深鑽井的鑽進。同時,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要開始打六個深鑽井,其中三個(第聶伯-頓涅茨、濱裏海、提曼-伯紹拉)位於含油區,三個(穆龍套、諾裡爾斯克、克裡沃羅格)位於礦區。」
  • 中國地科院將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嚴光生在會上指出,「建設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總要求,是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 「地殼一號」萬米鑽井7018米,創亞洲鑽井記錄
    人類直接探究地球內部的方法目前主要就是通過鑽井的方式,通過鑽頭的掘進,從而獲得地下不同深度的巖芯,藉此可以研究地下巖層的性狀,進而可以得知地下的地質情況,在尋找礦產資源、研究地質時期氣候變遷和地球演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在地球鑽探方面,我國的「地殼一號」鑽機最深能夠達到多少米?
    ,通過鑽頭的掘進,從而獲得地下不同深度的巖芯,藉此可以研究地下巖層的性狀,進而可以得知地下的地質情況,在尋找礦產資源、研究地質時期氣候變遷和地球演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深鑽項目,我國在此方面的科研項目就是由吉林大學自主研發設計的萬米大陸科學鑽機「地殼一號」。
  • 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早間新聞匯
    1— 景俊海在長春國際汽車城調研時強調 聚焦「六個回歸他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六個回歸」,促進產業集群集聚,服務一汽創新發展,構築現代產業體系,為「十四五」吉林振興實現新突破貢獻更大力量。
  •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大多數破壞性地震都發生在地下數十千米的地方,研究這個深度上的結構有利於人們認識地震發生的環境;大部分油氣資源儲存在5千米以淺的地下,這個地區的精細結構對於油氣資源探查具有重要意義;而大部分城市建設於沉積盆地之上,精細的沉積層結構研究將直接服務於城市防震減災。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僅通過天然地震來研究地球內部已經不夠了。
  • 新指示揭示地下石油流動方向和裡程—新聞—科學網
    ,發現了極性化合物吸附能力的控制因素,進而建立了揭示地下石油在幾百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流動方向和裡程的新指標,對研究石油流動規律、油藏形成與分布規律及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義。    石油在地質歷史上的流動情況是石油勘探所需的重要信息,但也一直是困擾石油地質學家的難題。儘管石油工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但是世界上許多盆地中石油的流動情況尚未得到認識。「過去,人們一直試圖通過在石油中尋找一些穩定的極性化合物如咔唑類含氮化合物,來直接反映石油的流動情況。
  • 每年挖掉1200萬噸石油,地下都採空了,地球不會裂了嗎?
    來源:搜狐網原作者: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到現在為止,石油仍然是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血液」,據媒體公開資料,2019年全球石油開採總量約為900億桶,按全球一桶石油平均137千克計算,大約為1200萬噸,看起來這個不是個小數字,那麼從地殼中抽出了那麼多石油,地球結構會被破壞嗎?
  • 石油怎麼來的? 石油是怎麼開採出來的?
    曾有人做過關於如何開採石油的調查,很多網友想得很簡單,認為地下有一條油河,井一打下去,油就會往外冒可真的是這樣的嗎? 人類可以飛上天、登月、觀察浩瀚的宇宙,但入地很難。目前人類能達到的地球最大深度是1萬2千   原標題:石油怎麼來的? 石油是怎麼開採出來的?
  • 這種地下資源超過了全球煤、石油和天然氣能量總和,未來或大開發
    說到乾熱巖,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是什麼,實際上它也是一種能源,屬於地熱資源,又叫做熱幹巖,是指地層深處(一般指2千米以下)普遍存在的沒有水或蒸汽的、緻密不滲透的熱巖體,主要是各種變質巖或結晶巖體,其熱量主要來源於地殼下的熔巖,巖石質地有黑雲母片麻巖、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等。
  • 每年挖掉1200萬噸石油,地下都採空了,不會破壞地球結構嗎?
    到現在為止,石油仍然是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血液」,據媒體公開資料,2019年全球石油開採總量約為900億桶,按全球一桶石油平均137千克計算,大約為1200萬噸,看起來這個不是個小數字,那麼從地殼中抽出了那麼多石油,地球結構會被破壞嗎?
  • 地殼二號將打出世界最深鑽井
    >剛滿49周歲的吉林大學建工學院院長孫友宏教授已是滿頭華發,從2010年萬米鑽機和油頁巖兩個國家級項目正式啟動開始,他便被手頭的工作和壓力包圍。 地下5000米將面臨諸多挑戰文匯報:「地殼一號」因何得名? 孫友宏:萬米鑽機剛「出生」時還沒有名字。
  • 石油到底是怎樣開採的?
    石油到底是怎樣開採的?2017-01-24 11:06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曾有人做過關於如何開採石油的調查,很多網友想得很簡單,認為地下有一條油河,井一打下去,油就會往外冒……可真的是這樣的嗎?
  • 中東的石油開採了那麼久,地下都挖空了,未來會出現大地震嗎?
    中東地區是世界的油桶,儲量佔世界石油儲量一半以上,產量則佔到了30%以上,出口份額佔到全世界45%。1932年巴林石油公司在賈拜爾杜漢沙漠地區發現了中東第一口油井「埃米爾一號」以來,已經開採了將近90年!挖出了那麼多石油,中東地下都已經挖空了,會不會未來產生大地震呢?
  • 拯救「生病的土地」,讓綠洲一號「吃掉」石油汙染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主要被用作燃料和汽油,同時也是化學工業上重要的原料,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石油的需求也日漸增加。據統計,2019年我國年消費石油6.51億噸,成全球消費量第一,2020年我國石油年產量將超過2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