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迫使人們都呆在家中。停工停產,旅遊停擺,人類的社會生活仿佛一下子「暫停」了,傷痕累累的地球母親卻意外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01
地殼運動強度明顯減弱
科學家們發現,地殼運動強度在減弱,地球變得平靜了。
地殼振動頻率降低了三分之一,這讓很多科學家們甚至可以檢測到以往檢測不到的低幅度震波。如果可以研究地球更微小的震波,甚至可以預測餘震發生位置,這將給人類應對地震帶來福祉。
02
噪音變小了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的噪音降低了呢?
最先觀察到變化的是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他們發現頻率在1~20Hz之間的地表運動的強度比平時低了很多。這個頻率是什麼概念呢?它比低音提琴還要低。
而通過人為噪音的變化可以看出,噪音總量在明顯的下降。封鎖後,城市不再喧鬧,也許這正是給我們的一個機會,去靜下來聽聽動聽的鳥啼、聒噪的知了,興許還會有蝴蝶扇動翅膀的聲音。
03
空氣品質大大改善
2019年《世界空氣報告》盤點全球汙染最嚴重的前30個城市中,印度足足佔據了21個。而因疫情頒布的「封鎖令」,則極大的拯救了印度的空氣。
印度從3月25日開始全國封鎖,空氣汙染指數大幅度降低。首都新德裡以及周邊衛星城市的工廠停工、交通停止,令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度下降。
(圖為2019年11月與2020年4月新德裡空氣汙染指數對比)
印度中央空氣品質監測機構的數據顯示,新德裡目前的主要汙染微顆粒 PM2.5的濃度記錄為滿意水平。上圖中對新德裡疫情前後的空氣汙染指數進行了對比,可見印度封城後,空氣品質改善之大。
新德裡東區一市民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也感嘆空氣變好了,可視範圍更廣了,久違的星空也回來了:
甚至,印度北部地區的人們如今可以從自家窗戶裡看到壯麗的喜馬拉雅山,而當地與它闊別已有30年了。
在美國洛杉磯和其他一些大城市,許多人都在分享天際線的照片,見證了汙染的減少和潔淨的天空。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麥可·戴維森教授表示,因為加州公共運輸不方便,私家車是大多居民出行的方式,在居家令開始實施後,當地的空氣品質出現明顯提高。
戴維森教授也表示,在不同的地區,因為能量來源的不同,汙染減少的程度不同:「有大量煤炭生產、發電量下降的國家,他們將會看到更晴朗的天空。」
二氧化氮(NO₂)是大氣中主要的汙染物之一,主要由工業生產、發電廠、機動車排放。
歐洲的科學家們透過衛星雲圖觀察到了二氧化氮的濃度比去年大幅降低。今年3-4月,馬德裡、米蘭和羅馬比去年同期下降大約45%,而巴黎的濃度更是下降到了54%。
(圖為2019年3-4月與2020年3-4月二氧化氮的濃度對比)
空氣品質大數據和整體解決方案全球提供者「IQAir」4月發布的疫情期間空氣品質報告顯示,由於全球疫情大流行,在各國政府封城期間,全球10個主要城市的空氣汙染水平下降了9%至60%。
「在全球範圍內,疫情大流行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IQAir執行長Frank Hammes說, 「雖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經濟損失,但我們也目睹了人類活動造成了多少空氣汙染。在疫情封鎖期間,空氣汙染的急劇減少表明我們的習慣和行為會直接影響我們呼吸的空氣。」
減少空氣汙染可抗擊疫情?
戴維森教授表示,當地一些研究正在學習居家令期間汙染減少和居民健康之間的關係。如果人們可以看到減少能源排放對健康的影響,並付之於行動,加州可能持續會看到潔淨的空氣。
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也表示,空氣汙染和新冠肺炎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感染了新冠肺炎,居住在汙染地區的居民症狀更加嚴重,死亡率也更高。因此許多專家認為,減少汙染是抗擊疫情的一部分。
04
河流得到了淨化
恆河,全球汙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疫情封鎖卻為它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改變。恆河兩岸的工廠全部停工後,原本大腸桿菌超標80倍的水質,現在據說已經達到了飲用水標準。
(圖片來自IC photo)
另一個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威尼斯運河。自義大利政府採取「封城」措施以來,威尼斯原本汙濁的河道漸漸恢復了澄澈,甚至連河床上的青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05
動物重「掌」無人空間
人類活動少了,動物們卻找到了新的天堂。城市裡,這些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們開始「代管」人類的地盤。
在英國,成群結隊的山羊在街道上漫步。
野狼、猴子和野豬分別在美國、泰國、義大利現身。
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竟然出現了美洲獅!雖然還是一頭小獅子呢~
泰國的海灘上,遊客們走了,可它們卻回來了——瀕臨滅絕的稜皮龜。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龜,在海灘上築巢,數量是20年以來最多的一次。
疫情之下,人們再次回到了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
在人類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尋求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封城令」、「居家令」、「停工令」、「旅遊禁令」,人類的社會活動被大幅禁止後,自然悄悄地恢復成了它本該有的樣子。
在事實面前,不得不承認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我們應當停下來思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來源:鳳凰衛視資訊臺
編輯:Ky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