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預計閱讀時間
1.5站地鐵
1/3站公交(不堵車的話)
對星際旅行者來說可以忽略不記
1961年,著名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弗蘭克·德雷克提出了一個腦洞極大的「奇葩」方程式——德雷克方程式,用於估算任意時刻銀河系中外星文明的數量。
不過,這個方程式其實只是一個概率論證,而非真正求解,德雷克提出它完全是一次出色的「營銷事件」,為了讓他一手創立的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即搜尋地外文明計劃,又名「鳳凰計劃」得到關注。
所以,這個方程式本質上僅僅停留在理論範疇,因為它的大部分變量本身還都還是未知數,舉一個例子你就秒懂看,譬如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概率。(儂講啥類???)
所以即便現在天文學家可以盡情地談論新恆星的形成速度以及系外行星裡可能存在的恆星數量,但他們仍然無法準確說出宇宙中到底有多少顆行星存在生命,或是又有多少像地球一樣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
不過科學家們從來就是一群最擅長「搞事情」的人,近期哥倫比亞大學的大衛·基平教授就迎難而上進行了一項統計分析,並且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充盈著生命的宇宙將是未來「最受青睞的投資」。(「半佛」老師聽了想打人,劃掉,這不是廢話嗎?)
但身為是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系助理教授、太陽系行星和衛星研究人員、哥倫比亞「酷世界實驗室項目」負責人的基平教授「談投資」是認真的。
這個名為「酷世界」並研究酷世界的實驗室的目的就是:探測和分析未來人類可能居住的星球在哪兒?有多少?
而他最新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在考慮了地球生命的時間序列後,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這種時間序列是有規律可循並如莫比烏斯環這般重複出現的,那麼「重演」智慧生命出現的概率大概是多少呢?
▲讓文科生風中凌亂的德雷克方程式本尊
最後,他總結了四個讀起來繞口,思考起來燒腦的「廢話」可能性(格式不禁讓人想起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
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觀點,基平教授又用了一種被稱為「貝葉斯推斷」的概率學統計法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如果細說貝葉斯推斷,恐怕萬字都不夠,在這裡我們就簡單粗暴地總結為這麼幾點(排名不分先後):
這就是為什麼儘管它是統計學基礎方法,卻更多地被應用在科學,工程,哲學,醫學,體育和法律上的原因。
因為通常這類問題的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太高,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有時候不得不落到行動層面,即決策。
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基平教授和他的團隊只能「先驗」地從地球生命時間表出發,在通過對海床沉積物中的鋯石、細菌及其他化石中碳13含量的數據檢測分析後,科學家們認為:
大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生命,也就是大約在行星形成後的10億年。沒概念?人見人愛的恐龍出現是在大約2億4千萬年前。在地質時期角度看,地球生命形成的速度可以用「快」來形容。
基於此基平教授推斷:對於條件和進化時間表與地球相似的行星,生命形成的可能性非常高,他甚至給出了3:1這樣的明確數字。
但如果行星的進化時間表和地球差異較大的話,複雜生命的出現就很難推測了。甚至於基平覺得,如果地球演化現在重頭再來一遍的話,未必會有智慧生命出現。
更值得反思的是,之所以得出現在的結論,完全是基於手頭擁有的事實和數據,其中依然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未解之謎」。
例如:在地球形成了海洋之後,單細胞生物沒花幾億年就誕生了,但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卻花了15到20億年才出現。
更「迷思」的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發」,這個奠定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高潮事件,又花了近10億年才發生。最後,基平教授指出,他的這項研究應該被視為一種假設,而不是結論。
因為基於方法論的數據分析是無法提供確鑿證據的,和德雷克方程式一樣,它只能提供基於地球上已發生事件的概率,即思考的依據。
說白了,就是鼓舞人們跳出思想的繭房,去相信地球之外的宇宙是一個多元的、豐富的、充滿生命的宇宙。
儘管從統計學角度來說,地外存在智慧生命的希望「渺茫」,但希望還是要有的,我們人類應該像《星際迷航》中的星際學院中的「學員們」那樣保持好奇心,不放棄去尋找地外智慧生命的念頭。
或許,對於「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答案」在我們真正製造出足以觀測的下一代超級望遠鏡和星際探測器之前,我們還是只能用「42」來解答。
參考資料: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46308/what-are-the-odds-of-life-emerging-on-another-planet/#more-146308
圖片來源於網絡,動圖來源於Giphy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火星社會立場
翻譯:麥琪
編輯:惡狼哈爾(一個性別不明的科幻死忠粉)
—— 往期 回顧 ——
火星「芝士」 EP1 EP2 EP3
11區科學家要推翻火星起源說?
九號行星可能根本不是一顆行星?
火星不僅自帶光環還GET了歪頭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