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部與天津大學海河醫院聯合在The Innovation期刊發布首例自體...

2020-12-05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通訊員 倪廣健 武俊平)截止到2020年11月30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表明,全球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突破6200萬,其中死亡人數突破145萬。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迅速變化,第二波疫情再次爆發。面對嚴峻形式,各國都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再度做出「封城」決定。但由於目前仍沒有確切有效的治療藥物,疫情防控異常艱難。因此,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探索新的治療手段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科技戰「疫」的重要性。他指出,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要綜合多學科力量加快科研攻關,廣大科研人員要探索新的治療手段,盡最大可能阻止輕症患者向重症轉化,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伊始,天津大學迅速整合學校醫學部與附屬海河醫院的科研力量和臨床資源,組建起一支包括基礎醫學、臨床救治、醫療裝備等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同時注重加強國際合作,在對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進行深入研判後,提出醫用三氧(O3)融注方案進行患者自體血液治療,並與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反覆論證該療法的可行性,對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展開協同攻關。

新冠肺炎自體血三氧療法臨床試驗研究方案於2020年2月16日確定,通過海河醫院倫理審查和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審核後,在天津戰疫一線海河醫院成功救治包括危重症在內的 4 例COVID-19病毒肺炎確診患者,並被納入2020年3月4日天津市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救治「天津模式」專題報導。

圖1 自體血三氧治療COVID-19患者流程

2月16日至17日,1 例重症和 2 例普通型患者(年齡為60-77歲)分別接受了自體血三氧治療。治療後,患者呼吸困難、劇烈咳嗽、胸悶乏力等症狀均得到了明顯改善,並逐漸康復,經專家組評估後均已順利出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月20日,1 例危重症患者(56歲)同意採用自體血三氧治療,該患者的弟弟(幾乎同時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則實施機械通氣(MV)、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常規搶救措施。使用自體血三氧治療患者(兄)第一次使用後氧合指數明顯改善,連續使用9次後病情迅速緩解,影像學滲出影明顯吸收,住院30天。與其相比,弟弟雖同樣搶救成功,但住院天數長達56天,其治療費用是其兄的10倍。

綜合病例結果分析,自體血三氧療法臨床起效較快,有效緩解了COVID-19病毒對包括危重症在內患者的肺部組織損傷,並且其為非侵入性療法,不需鎮靜、制動,患者耐受性較好,操作過程簡便易行,可由醫護人員接受培訓後在患者床旁獨立完成,展現出良好臨床應用潛力。

圖2 自體血三氧治療和ECMO常規搶救治療患者醫學影像對比

自體血三氧療法相關研究結果首先於2020年4月8日刊登在愛思唯爾(Elsevier)下屬全球領先的預印本伺服器和早期研究平臺SSRN(連結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61379)。該平臺由一系列專業化研究網絡組成,與The Lancet和Cell等知名期刊合作,為分享早期健康和醫學研究發布一系列新的預印本。作為國際首例自體血三氧治療COVID-19病毒肺炎危重病例報告,預印本發布後引發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先後被評為Top 10% Authors及3次當選Top 10論文。

該論文正式版於2020年11月4日在線發表於The Innovation期刊。(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0.100060)The Innovation是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與Cell Press共同創辦,目前有來自全球19個國家的135位編委會成員,其中40%編委來自海外,包含諾貝爾獎獲得者及數十位各國院士。The Innovation雜誌2020年5月21日首創面世,目前即時指數(Immediacy Index)為3.571,約相當於影響因子16(IF=16)。

文章發表後收到學界廣泛關注。發布一周後,該論文即成為閱讀量最高(Most Read)文章,專家評論一致認為自體血三氧療法為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搶救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項工作共同參與者包括天津大學海河醫院武俊平、於洪志、邵紅霞、沈軍,天津大學醫學部譚碩、王有為、田裕濤、邵文威、張藝扉、張闊、倪廣健、明東,以及天津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呼吸專家組組長吳琦、義大利帕維亞大學教授Antonio Carlo Galoforo等。

(編輯 劉延俊 陳錚傑)

相關焦點

  • 國際首例!天津大學提出新冠肺炎療法,研究報告公開發表,學界高度關注!
    新冠肺炎疫情伊始,天津大學迅速整合學校醫學部與附屬海河醫院的科研力量和臨床資源新冠肺炎自體血三氧療法臨床試驗研究方案於2020年2月16日確定,通過海河醫院倫理審查和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審核後,在天津戰疫一線海河醫院成功救治包括危重症在內的4例COVID-19病毒肺炎確診患者,並被納入2020年3月4日天津市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救治"天津模式"專題報導。
  • 【校報特稿】記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天大校友和天大醫學部海河...
    本文稿件及照片由湖北校友會提供站在疫情風暴中心的人——我校醫學部師生海河醫院抗疫側記一場疫情,讓許多人的生活悄然發生了改變。可天津大學醫學部碩士生導師、海河醫院結核科主任武俊平卻沒什麼時間在這美麗的春色中駐足停留。除夕夜,武俊平在萬家燈火的目送中,放棄休假,回到了海河醫院——天津市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心戰場。在海河醫院工作了13年的武俊平,被臨危受命為二病區主任,負責38張床位患者的收治工作。情況急、任務重,武俊平和她的同事們工作起來幾乎一刻不停。
  • 西北大學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攝影:馬騫)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正式宣告成立。(攝影:馬騫)  西部網訊(記者彭芬)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今日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西北大學醫學學科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也是西北大學學部制改革的首例試點。
  • 滿血重生 綿陽首例自體幹細胞移植在綿陽市中心醫院順利完成
    近日,綿陽市中心醫院血液內科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順利出院,實現了綿陽地區幹細胞移植技術零的突破。
  • ...醫院首例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在綦江區人民醫院成功出倉
    7月26日,綦江區「首例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順利出倉,該項技術是重慶市區級三甲醫院以及重慶(渝)貴州(黔)邊界區縣醫院首例,也是綦江區人民醫院實施「健康扶貧」計劃中的一次重大實踐。
  • 名院周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 鄭大一附院:化療藥納米化可提升治肝癌療效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聯合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在腫瘤化療藥物納米化方面取得新突破。該研究構建了一種基於順鉑的新型有機納米治療藥物,實現了化療和化學動力療法的聯合,發揮了優異的抗肝癌作用。相關研究論文在納米醫學頂級期刊《先進材料》在線發表。
  • 464醫院完成一例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
    1日,解放軍464醫院成功完成了天津市首例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手術。  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可以採集肝硬化患者自身的骨髓將其分離出具有「再生」功能的幹細胞,將其輸入到患者肝臟內分化成新的肝細胞,新生的肝細胞會承擔起病肝不能勝任的工作,使患者肝臟功能逐漸恢復。
  • 中國首例自體存儲「臍血寶寶」18年後再為自己續存臍血22年
    從我國首例自體存儲「臍血寶寶」誕生,到自存臍血成為越多越多家庭的選擇,從「有病就醫」到「存儲健康」,我國生命醫學領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快車道,並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年前,父親為她儲存了珍貴的臍帶血,讓她成為中國首例自體存儲的「臍血寶寶」。18年後,她親手提筆為自己續籤了22年的臍帶血儲存協議,成為中國第一個為自己籤署臍帶血續存協議的儲戶。
  • 皖北地區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順利出院
    9月23日上午,皖北地區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在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順利出院。出院患者樊女士:「我在移植過程中一切順利,我再次向蚌埠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醫生和其他的醫護人員表示感謝。」正在說話的這位就是皖北地區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她告訴記者, 2019年7月份,她突然感到身體有些不適。
  • 天津大學:從病毒到新冠病毒,從感染到肺部再生機制,你想知道的都在...
    圍繞大家關心的疫情科普焦點問題,天津大學醫學部採訪了天津大學海河醫院的權威專家,他們將從各自的研究領域,詳細講解病毒及新冠病毒的相關知識,為遏制疾病流行貢獻智慧和力量。  採訪專家  張麗霞:天津大學海河醫院微生物科主任技師,天津市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  陳懷永:天津大學海河醫院基礎醫學實驗部主任,天津市肺臟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1.自2019年底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已在國內造成了嚴重的疫情,那麼病毒究竟是什麼?又是如何對人體進行感染的呢?
  • 等待三星期後……奉賢區內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順利出艙!
    近日,奉賢區中心醫院血液科成功開展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填補了奉賢在造血幹細胞移植上的空白。經過3個星期的治療後,該患者在9月9日上午已經順利出艙,並轉入普通病區。今年45歲的賈先生,在去年7月因為身體不適來到區中心醫院就診,被確診為多惡性淋巴瘤。然而,經過8個療程的免疫化療後,病情仍沒有治癒的跡象。
  • 兩年引才近30萬人 天津海河英才計劃的目的實現了嗎?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王立芳)從2018年發布至今,曾轟動一時的天津「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已執行兩年有餘。據天津市人社局提供的數據,兩年多時間內共有近30萬人落戶津門。大幅降低落戶門檻後,天津招才攬才的目的實現了嗎?
  •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2019-03-31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成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建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合作籤字儀式和掛牌儀式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衛工委書記陳超英,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副院長喬均錄,高能物理所所長陳和生院士,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郝希山院士,國家納米中心副主任兼黨委書記查連芳,高能物理所黨委書記王煥玉,副所長姜曉明,以及天津市科委、市教委、市衛生局等有關方面領導出席了成立儀式。    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已經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
  • 中西合璧天津獨特文化-國情講壇·萬祥軍:謀定海河文明內涵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海河靈動的文化魅力和文明是天津文化靈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風骨。沒有文化的城市,必定缺乏生機。」萬祥軍明確:天津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充分發揮城市文化資源、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不斷激發市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 ...我院血液內科完成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術治療惡性淋巴瘤
    回顧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全過程為了預防復發,血液內科依據國內外最新指南,為他定製了維持兩個療程單抗,再做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最佳治療方案,這樣才有完全治癒把握。為此,去年10月,科室朱斌醫生、陳林霞護師為他採集了足夠量的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
  • 自體臍帶血移植成為成為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的有效選擇
    自體臍帶血,讓「兒童腫瘤之王」神經母細胞瘤不再可怕早在1997年,一名14個月的巴西女童,用自體臍帶血成功治癒了神經母細胞瘤,成為世界首例自體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的案例。2009年,北京兒童醫院就完成了我國首例自體臍帶血移植案例,血液科吳敏媛主任、秦茂權醫生使用自體臍帶血治療了一位年僅1歲的神經母細胞瘤小患者,自此開啟了我國自體臍帶血臨床應用的新嘗試。據了解,術後小患者的造血系統恢復正常,腫瘤也全部消失。2015年,來自天津的2歲的山山(化名)在北京某三甲醫院,最終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值得慶幸的是,在山山出生時父母就為他保存了臍血。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部今日揭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方微博 新創基金會已證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部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將於今日9點揭牌,約20位兩院院士出席揭牌儀式。 安徽教育和醫療界多位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中國科大組建醫學部並將安徽省立醫院併入作為附屬醫院的舉措,將改變該校建校以來以理科為主的辦學特色,同時也將對安徽的醫療版圖產生衝擊: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安醫一附院」)的相對優勢地位將面臨挑戰。 不過,從提升地域醫學教研和整體醫療水平的角度,外界對中國科大辦醫多持歡迎和支持態度。
  • 【女神來了】哈佛大學劉小樂教授訪問天津大學
    7月30日上午,哈佛大學與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統計、生物統計與計算生物學終身教授,Dana-Farber 功能性癌症表觀遺傳學中心主任劉小樂訪問天津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
    12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大會在合肥舉行。我們全力支持中國科大建設融合性強、協同性強、轉化性強的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盡力為高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創造條件,希望全國政協一如既往給予安徽發展更多的關心和支持。  韓啟德充分肯定安徽發展取得的成就,表示立足自身優勢,為安徽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成立大會上,韓啟德與信長星共同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