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倪廣健 武俊平)截止到2020年11月30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表明,全球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突破6200萬,其中死亡人數突破145萬。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迅速變化,第二波疫情再次爆發。面對嚴峻形式,各國都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再度做出「封城」決定。但由於目前仍沒有確切有效的治療藥物,疫情防控異常艱難。因此,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探索新的治療手段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科技戰「疫」的重要性。他指出,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要綜合多學科力量加快科研攻關,廣大科研人員要探索新的治療手段,盡最大可能阻止輕症患者向重症轉化,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伊始,天津大學迅速整合學校醫學部與附屬海河醫院的科研力量和臨床資源,組建起一支包括基礎醫學、臨床救治、醫療裝備等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同時注重加強國際合作,在對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進行深入研判後,提出醫用三氧(O3)融注方案進行患者自體血液治療,並與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反覆論證該療法的可行性,對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展開協同攻關。
新冠肺炎自體血三氧療法臨床試驗研究方案於2020年2月16日確定,通過海河醫院倫理審查和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審核後,在天津戰疫一線海河醫院成功救治包括危重症在內的 4 例COVID-19病毒肺炎確診患者,並被納入2020年3月4日天津市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救治「天津模式」專題報導。
圖1 自體血三氧治療COVID-19患者流程
2月16日至17日,1 例重症和 2 例普通型患者(年齡為60-77歲)分別接受了自體血三氧治療。治療後,患者呼吸困難、劇烈咳嗽、胸悶乏力等症狀均得到了明顯改善,並逐漸康復,經專家組評估後均已順利出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月20日,1 例危重症患者(56歲)同意採用自體血三氧治療,該患者的弟弟(幾乎同時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則實施機械通氣(MV)、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常規搶救措施。使用自體血三氧治療患者(兄)第一次使用後氧合指數明顯改善,連續使用9次後病情迅速緩解,影像學滲出影明顯吸收,住院30天。與其相比,弟弟雖同樣搶救成功,但住院天數長達56天,其治療費用是其兄的10倍。
綜合病例結果分析,自體血三氧療法臨床起效較快,有效緩解了COVID-19病毒對包括危重症在內患者的肺部組織損傷,並且其為非侵入性療法,不需鎮靜、制動,患者耐受性較好,操作過程簡便易行,可由醫護人員接受培訓後在患者床旁獨立完成,展現出良好臨床應用潛力。
圖2 自體血三氧治療和ECMO常規搶救治療患者醫學影像對比
自體血三氧療法相關研究結果首先於2020年4月8日刊登在愛思唯爾(Elsevier)下屬全球領先的預印本伺服器和早期研究平臺SSRN(連結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61379)。該平臺由一系列專業化研究網絡組成,與The Lancet和Cell等知名期刊合作,為分享早期健康和醫學研究發布一系列新的預印本。作為國際首例自體血三氧治療COVID-19病毒肺炎危重病例報告,預印本發布後引發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先後被評為Top 10% Authors及3次當選Top 10論文。
該論文正式版於2020年11月4日在線發表於The Innovation期刊。(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0.100060)The Innovation是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與Cell Press共同創辦,目前有來自全球19個國家的135位編委會成員,其中40%編委來自海外,包含諾貝爾獎獲得者及數十位各國院士。The Innovation雜誌2020年5月21日首創面世,目前即時指數(Immediacy Index)為3.571,約相當於影響因子16(IF=16)。
文章發表後收到學界廣泛關注。發布一周後,該論文即成為閱讀量最高(Most Read)文章,專家評論一致認為自體血三氧療法為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搶救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項工作共同參與者包括天津大學海河醫院武俊平、於洪志、邵紅霞、沈軍,天津大學醫學部譚碩、王有為、田裕濤、邵文威、張藝扉、張闊、倪廣健、明東,以及天津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呼吸專家組組長吳琦、義大利帕維亞大學教授Antonio Carlo Galoforo等。
(編輯 劉延俊 陳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