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例!天津大學提出新冠肺炎療法,研究報告公開發表,學界高度關注!

2020-12-12 天津大學招生辦

截止到2020年11月30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表明,全球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突破6200萬,其中死亡人數突破145萬。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迅速變化,第二波疫情再次爆發。面對嚴峻形勢,各國都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再度做出"封城"決定。但由於目前仍沒有確切有效的治療藥物,疫情防控異常艱難。因此,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探索新的治療手段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伊始,天津大學迅速整合學校醫學部與附屬海河醫院的科研力量和臨床資源,組建起一支包括基礎醫學、臨床救治、醫療裝備等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同時注重加強國際合作,在對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進行深入研判後,提出醫用三氧(O3)融注方案進行患者自體血液治療,並與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反覆論證該療法的可行性,對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展開協同攻關。

新冠肺炎自體血三氧療法臨床試驗研究方案於2020年2月16日確定,通過海河醫院倫理審查和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審核後,在天津戰疫一線海河醫院成功救治包括危重症在內的4例COVID-19病毒肺炎確診患者,並被納入2020年3月4日天津市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救治"天津模式"專題報導。

圖1 自體血三氧治療COVID-19患者流程

2月16日至17日,1例重症和2例普通型患者(年齡為60-77歲)分別接受了自體血三氧治療。治療後,患者呼吸困難、劇烈咳嗽、胸悶乏力等症狀均得到了明顯改善,並逐漸康復,經專家組評估後均已順利出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月20日,1 例危重症患者(56歲)同意採用自體血三氧治療,該患者的弟弟(幾乎同時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則實施機械通氣(MV)、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常規搶救措施。使用自體血三氧治療患者(兄)第一次使用後氧合指數明顯改善,連續使用9次後病情迅速緩解,影像學滲出影明顯吸收,住院30天。與其相比,弟弟雖同樣搶救成功,但住院天數長達56天,其治療費用是其兄的10倍。


綜合病例結果分析,自體血三氧療法臨床起效較快,有效緩解了COVID-19病毒對包括危重症在內患者的肺部組織損傷,並且其為非侵入性療法,不需鎮靜、制動,患者耐受性較好,操作過程簡便易行,可由醫護人員接受培訓後在患者床旁獨立完成,展現出良好臨床應用潛力。

圖2 自體血三氧治療和ECMO常規搶救治療患者醫學影像對比

自體血三氧療法相關研究結果首先於2020年4月8日刊登在愛思唯爾(Elsevier)下屬全球領先的預印本伺服器和早期研究平臺SSRN。該平臺由一系列專業化研究網絡組成,與The Lancet和Cell等知名期刊合作,為分享早期健康和醫學研究發布一系列新的預印本。作為國際首例自體血三氧治療COVID-19病毒肺炎危重病例報告,預印本發布後引發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先後被評為Top 10% Authors及3次當選Top 10論文。

該論文正式版於2020年11月4日在線發表於The Innovation期刊。文章發表後受到學界廣泛關注。發布一周後,該論文即成為閱讀量最高(Most Read)文章,專家評論一致認為自體血三氧療法為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搶救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項工作共同參與者包括天津大學海河醫院武俊平、於洪志、邵紅霞、沈軍,天津大學醫學部譚碩、王有為、田裕濤、邵文威、張藝扉、張闊、倪廣健、明東,以及天津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呼吸專家組組長吳琦、義大利帕維亞大學教授Antonio Carlo Galoforo等。

The Innovation是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與Cell Press共同創辦,目前有來自全球19個國家的135位編委會成員,其中40%編委來自海外,包含諾貝爾獎獲得者及數十位各國院士。The Innovation雜誌2020年5月21日首創面世,目前即時指數(Immediacy Index)為3.571,約相當於影響因子16(IF=16)。


延伸閱讀

2018年4月14日,天津大學醫學部成立,標誌著天津大學"強工、厚理、振文、興醫"綜合性學科布局的正式形成。醫學部以"醫學牽引、工程支撐、轉化創新、臨床示範"為理念,緊密圍繞"醫學+"現代醫學發展方向,積極拓展醫學人才教育的交叉性和多學科性。目前,天津大學臨床醫學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行列;天津大學醫學學科入圍全球QS醫學學科排行榜,名列中國大陸前20名。現下設2所本科學院: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臨床醫學院;2所特色研究院: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災難醫學研究院;6家三甲附屬醫院:天津醫院、海河醫院、兒童醫院、環湖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胸科醫院。

歡迎關注"天津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源:天津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醫學部與天津大學海河醫院聯合在The Innovation期刊發布首例自體...
    本站訊(通訊員 倪廣健 武俊平)截止到2020年11月30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表明,全球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突破6200萬,其中死亡人數突破145萬。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迅速變化,第二波疫情再次爆發。面對嚴峻形式,各國都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再度做出「封城」決定。
  • 最新報告!美國出現首例新冠病毒時間提前!或早於中國……
    ,甚至比中國正式通報的首例病例早了好幾周。在國際學術雜誌《臨床感染疾病》刊登的研究顯示,CDC對美國紅十字會捐贈的7389名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了檢測,從106人身上發現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痕跡。這些血液樣本是美國紅十字會在2019年12月13日至1月17日之間在美國國內9個州收集的。
  • 研究顯示:義大利當地新冠傳播或早於中國報告首例病例
    新京報快訊(記者 戴軒)近期,義大利醫學期刊《Tumori Journal》登出的一篇文章稱,早在義大利確診首例本土病例前,新冠疫情已在當地流行,其流行期甚至早於中國報告首例新冠病例。該文章稱,研究人員調查了義大利去年9月到今年3月間參加肺癌篩查試驗的959名無症狀個體的血液樣本,從去年9月的樣本中查出新冠抗體陽性,其中最早的樣本記錄於2019年9月3日。
  • 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問世有望促進新冠肺炎療法的...
    原標題: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問世有望促進新冠肺炎療法的研發一種刺突蛋白模型。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刺突蛋白在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中起關鍵作用,使其成為新冠肺炎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主要靶標。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創建了首個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研究人員稱,科學家們可利用最新模型,針對新冠肺炎防治方法開展富有創新性的模擬研究,從而促進療法和疫苗的研發進度。
  • 世衛和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各為新冠肺炎及病毒命名,學界爭議
    同日,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聲明,將引發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SARS-CoV-2」。同一天內,不同機構分別宣布疾病及其病毒的名稱,不少網友表示一頭霧水,學界則表現出贊同和反對的不同意見。「因為國際組織的理由很充分,新冠病毒屬於可以引起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冠狀病毒,且基因序列與SARS病毒存在80%左右的同源性,屬於SARS-like冠狀病毒,與SARS使用相同的宿主細胞受體,且我們現在防控和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方法,也都是借鑑了SARS的經驗,因此這個命名是完全合理的,至少從科學的角度,是有理由的,希望不要從非科學的角度進行理解和幹涉。」
  • 美媒: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去年已在歐美傳播 早於首例確診病例
    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全球首例病例之前,該病毒已在歐美地區傳播數月有餘。據《商業內幕》22日消息,義大利於2020年2月21日在倫巴第記錄了第一例官方新冠病例。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19年9月和10月27日從23名義大利人收集的血液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抗體。
  • 552篇新冠肺炎中文論文詳解:總量超過英文論文,中醫視角佔24.4%
    1月15日出現了兩篇可以定義為論文的文章:《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源地消毒措施》發表在《中國消毒學雜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員撰寫,匯報了初步發現的新冠病毒的病原學特點與消毒方式。
  • 鍾南山院士分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略和進展
    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流行以來,中國建立了良好的流行病學監測系統,這為迅速識別出首例「病因不明的肺炎」,並迅速將其定性為極其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奠定了基礎。一些研究記錄了一種突變體D614G,位於刺突蛋白614位的天冬氨酸(D)被甘氨酸(G)取代,其位於受體結合上具有高度免疫顯性區域的B細胞表位上。D614G病毒變體提高了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很快成為主導毒株。D614G被認為通過微調棘突蛋白的結構,導致B細胞識別病毒的免疫原性喪失。
  • 研究發現:新冠2019年或已在義大利傳播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SARS-CoV-2在義大利的傳播早於倫巴第地區官方首例確診出現的時間,甚至遠遠早於中國報告首例新冠病例的時間,這為新冠大流行的溯源工作和病毒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如此重磅的研究結果一公布,立馬激起了外國網友的熱烈討論——
  • 德國大舉啟動充滿希望的新療法:利用抗體克制新冠病毒
    3月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引起了國際學界的關注。這項動物試驗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後恢復健康的猴子不會再次被感染。如果研究人員在血樣中發現了抗體,就意味著他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不論他是否出現過症狀。對個人而言,體內檢出抗體可以算作一條好消息:他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對新冠病毒免疫。 如果一切順利,首批抗體測試結果能夠在4月底統計完畢。 除了慕尼黑、海因斯貝格縣的抽樣調研,德國多家權威學術機構還計劃聯合在近期展開一項大型研究項目。
  • 美國疾控中心:美去年底血樣已有新冠病毒抗體 比官方首例報告早一...
    結果顯示,有106份血液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抗體,其中39份樣本採集時間為去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間,這些樣本出自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另外67份獻血樣本去年12月30日至今年1月17日採自麻薩諸塞州、密西根州、威斯康星州等地。按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說法,上述日期均早於美國今年1月報告首例確診病例的時間。
  • 美國疾控中心:美去年底血樣已有新冠病毒抗體 比官方首例報告早一個月
    按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說法,上述日期均早於美國今年1月報告首例確診病例的時間。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最新發現表明,「美國新冠感染病例可能在2019年12月就已經出現,早於此前的發現」。 美網友:去年12月 自己或家人已感染新冠 這一研究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很多美國人留言說,早在去年12月,甚至是更早,他們自己或家人就有了類似新冠肺炎的症狀,有些人甚至用上了呼吸機。
  •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COVID-19)於武漢爆發,2020年2月下旬,中國的新冠疫情在除湖北地區以外的各省市已基本實現控制,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個關鍵轉折點,COVID-19疫情卻於中國境外的多個國家爆發。
  • 研究發現:去年9月新冠就已在義大利傳播
    據「意燴」報導,15日,一份由米蘭腫瘤研究所所長Giovanni Apolone籤署並於4天前(11日)發表在腫瘤學期刊《Tumori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引起義大利各媒體的廣泛關注。綜合安莎社、義大利《晚郵報》報導,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間,義大利曾展開一項有關肺癌的研究,共有959名志願者參與其中並進行了肺部CT掃描及血液檢查。今年2月新冠疫情暴發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儲存的血液樣本進行了血清學測試。此項研究由米蘭腫瘤研究所和錫耶納大學共同進行。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這是曹雪濤院士以南開大學的名義第二次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表文章,去年3月曾發表一篇長達16頁的關於免疫應答表觀調控的綜述。在就此評述文章相關內容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曹雪濤院士介紹了評述文章的約稿背景和主要觀點,從免疫學角度回答了有關問題,並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談了建議。
  • 中國科研人員提出新冠病毒治療新切入點,被國際公開發表!
    正常情況下中樞神經系統受高度複雜的腦屏障系統保護,病毒很難進入,該論文認真分析探討了新冠病毒入侵中樞神經系統的幾種不同途徑,例如①SARS-CoV-2藉助ACE2的刺突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並通過宿主細胞的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激活病毒的S2亞基,直接感染血管內皮細胞,從而直接穿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②藉助嗅神經通過突觸連接入侵中樞;③通過直接誘導免疫細胞釋放炎症因子
  •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免疫在新冠肺炎發病和治療中起何作用
    應該從免疫學的哪些角度去研究新冠肺炎的機理和治療問題?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何建議?《中國科學報》專訪了曹雪濤,請他就相關問題作出解答。  《中國科學報》:《自然—免疫學綜述》何時向您提出了此次約稿?約稿的背景和要求是什麼?  曹雪濤:3月16日雜誌向我約稿,那時英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受到各方關注。
  • 985高校專家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成果已公開發表!
    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今年以來,學校在腫瘤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為人民生命健康貢獻"天大"力量。天大設計新型納米武器精準打擊癌細胞傳統癌症化療在靶向性、耐藥性、副作用、轉移復發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
  • 義大利去年9月可能就存在新冠病毒?研究人員又有新發現
    晉城政法今年年初,新冠病毒在義大利迅速傳播,有義大利的研究人員曾提出疑問:新冠病毒會不會早就在義大利國內存在了?2020年11月11日,《腫瘤雜誌》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義大利去年9月份就出現了SARS-CoV2受體結合區域特異性抗體呈陽性的人群。這把新冠病毒在義大利的存在時間又往前推了5個月。用該研究報告的原話說,這可能「會重塑疫情大流行的歷史」。
  • 前瞻基因:冰島現全球首例新冠「雙重感染者」,病毒變異速度或加快
    北京時間2020年3月26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該論文建立了人類細胞圖譜的基本框架;發現成人非免疫細胞的廣泛免疫激活;提出體內幹細胞和祖細胞的分化過程是一個細胞基因表達從混亂到有序的過程;並認為基因組中的調節子預先決定了分化終端的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