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王立芳)從2018年發布至今,曾轟動一時的天津「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已執行兩年有餘。據天津市人社局提供的數據,兩年多時間內共有近30萬人落戶津門。大幅降低落戶門檻後,天津招才攬才的目的實現了嗎?
2018年5月16日,天津市發布「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政策內容主要是改革人才落戶制度,包括放寬人才落戶條件、自主選擇落戶地點、簡化落戶經辦程序等具體措施,並明確了學歷型、資格型、技能型、創業型、急需型五類人才落戶的具體條件和辦理流程。不少符合條件的申請者以此落戶天津。
2019年7月,原籍河北,一直在北京工作的蔣女士通過「海河英才」行動計劃的學歷型人才引進落戶天津。不過,蔣女士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自己並沒有到天津工作的計劃,把戶口落過去只是考慮到孩子未來上學和高考的問題。「天津高考沒有老家壓力那麼大,而且天津離北京又很近。」蔣女士說道。
「落戶後,我們很快就買了房子,給孩子轉學到天津,孩子媽媽跟著過去照顧生活,我還繼續留在北京工作。」2018年第一時間通過「海河英才」行動計劃落戶天津的資格型人才李先生對記者說。兩年前,李先生正面臨著將上初中的女兒送回山東老家還是花高價上私立學校的兩難選擇,「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幫他解了燃眉之急。目前,他的女兒已經順利在天津參加中考,但李先生並沒有考慮到天津發展,「在北京奮鬥了十多年,各種社會資源都在這裡,還是不敢輕易去一個新的城市重新開始。」李先生說。
不止蔣女士和李先生,幾乎所有通過「海河英才」行動計劃落戶天津的受訪者,都表示目前並沒有到天津發展的打算,他們落戶天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孩子今後上學方便。特別是百公裡外的北漂一族們,對於無法在京落戶,又不想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學的他們來說,天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落戶人才大多奔著戶口而去,落了戶卻不去就業創業,對於天津最大的「貢獻」是購房消費,那天津招攬人才的初衷還能實現嗎?
日前,就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天津市市長張國清表達自己的疑慮。這位自稱為天津土著的網友表示,很多人落戶天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享受包括高考在內的天津戶口福利,並不真正打算在津工作或創業,「等於說我們吸引來的是一位消費者而不是人才」。這位網友還認為,目前天津的落戶門檻較低,建議提升落戶門檻。
對此,天津市人社局回應稱,「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執行兩年多來,引進人才近30萬,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業人員、技能型人才均佔到1/4左右,為天津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實了人才底盤。同時,為實現政策目標,天津也在規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一方面,通過加強引進人才落戶辦理的信息化建設,實現學歷技能水平、社保繳費等信息互通,便於審批人員獲取申報人有關信息,加強對審批過程的監管;另一方面,公安機關不斷加大對違規中介機構和申報人員的依法打擊力度,全力維護人才引進良好秩序。
而對於落戶門檻問題,天津市人社局則表示,目前的戶籍政策和引才結構完全符合天津的發展定位。「從橫向上看,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外,本市現行戶籍政策與杭州、武漢、成都、西安等地基本相當,門檻並沒有降低。」其認為,提高門檻會喪失人才發展環境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