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報特稿】記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天大校友和天大醫學部海河...

2020-12-06 天津大學新聞網

火神山醫院背後的「天大擔當」

——記參與醫院建設的我校葉建 張聖斌 陳宇等校友


葉建


張聖斌


陳宇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冠肺炎疫區中心武漢視察。他指出,抗擊新冠肺炎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這次武漢之行,習近平主要考察了這兩個陣地的代表——武漢火神山醫院和武漢東湖新城社區。

這個被世界各國政府及專業人士注目和驚嘆的建築面積過3萬平方米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從1月23日下達建設任務到2月3日竣工交付使用,僅用了10天時間,又一次刷新了「中國速度」,又一次展現了「中國標杆」!從而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新地標!天大校友積極參與該項目設計及建設,貢獻了「天大」力量,展示了「天大」擔當。


聞令而動

天大校友受命勇挑重任

2020年1月23日,臘月二十九下午,中建三局等5家單位接到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命令: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兇猛,醫療資源頻頻告急!武漢市政府決定在蔡甸區知音湖畔新建一座專門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武漢火神山傳染病醫院。

該項目由中建三局牽頭,武建集團、武漢市政、漢陽市政等單位參加建設,中信建築院擔任建築設計。根據上級指示,項目建設工期僅為10天。武漢火神山醫院毗鄰武漢職工療養院,將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項目建設用地面積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39萬平方米,病床1000張,主要包括醫技部、ICU、負壓病房樓、網絡機房、中心供應庫房、救護車洗消間、焚燒爐、氧氣站房、吸引站、汙水處理站、雨水調蓄池等。


火神山醫院外景


疫情就是命令!中建三局、武建集團、中信建築院等單位聞令而動。接到命令第一時間,中建三局立即成立了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指揮部,調動全局資源進行工程建設,並成立了總承包項目部及各工區施工項目部。其中,建設指揮部主要對工程進行整體決策及協調;總承包項目部主要針對資源組織、交通管控、設計與技術管理、質量管控、後勤保障等方面進行統籌協調;工區施工項目部主要負責現場施工組織及實施。我校2006屆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校友、現任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科技部總經理葉建被任命為中建三局總承包項目部設計與技術管理組組長。武建集團是武漢市屬國有建築施工支柱企業。接到命令後,該集團各職能部門立即行動起來,迅速調集集團所屬各路精兵強將匯集武漢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我校1988屆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校友、現任武建集團項目經理張聖斌被任命為武建集團武漢火神山醫院項目部技術與質量組負責人。中信建築院是武漢市民用建築設計領域力量最強的設計院之一,在醫療建築領域有豐富設計經驗。我校1994屆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校友、現任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機電二院給排水總工陳宇被任命為武漢火神山項目給排水設計專家組成員。


精益求精

技術方案展現專業素養

1月23日武漢封城,葉建不得不取消晚上回安徽老家的計劃準備採購年貨,下午突然接到公司電話指令,他一面讓妻子獨自辦理年貨,一面聯繫相關人員一起去中信武漢院會商設計。路上,他還在考慮火神山醫院的相關技術問題:模塊化設計、倉儲設備物資如何利用等……第二天上午,葉建首次來到工地,他發現場地地形起伏變化太大,便馬上聯繫設計人員,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調整場地設計標高,在得到設計人員確認後馬上付諸實施,僅此一項,節約土方開挖量約5萬立方米。葉建團隊抽調的都是系統內的骨幹成員,包括建築、結構、暖通空調等專業約40人,共同參與協助設計院先後研究並確定了空調通風、弱電及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技術方案。

武建集團這次承擔的是武漢火神山醫院的醫技樓、ICU病房及部分病房,總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張聖斌帶領10餘人負責該部分工程的質量督導工作。為確保建設工期,火神山醫院凡是標準間均採用模塊化貨櫃式拼裝結構形式,而醫技樓、ICU等相對大空間建築則採用鋼桁架結構形式,這類建築也是本項目的技術重點和難點。同時,該項目還受疫情、春節、封城等方面的制約,雖然工資條件非常優厚,但招集工人仍然十分困難。張聖斌團隊採取了盯、講、帶的辦法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所謂「盯」,就是質量管理人員全程跟班;「講」就是要根據陸續傳來施工圖及其修改設計「同聲傳譯」給施工班組長;「帶」就是不斷讓剛剛確認的老工人帶領新工人。項目移交給軍隊使用後,為確保貨櫃病房不漏雨,經項目管理方、使用方、設計方及施工方協商,將原先為確保建設工期而優化下來的坡屋頂全部再加上去,而此任務又交給了張聖斌。從2月17日到26日,張聖斌帶領技術人員和工人約100人,冒著醫院已開始使用、極易被病毒感染的風險,全套防護,歷時10天完成了1萬餘平方米病房部分的坡屋頂加裝任務。

陳宇當時本來在外地休假,接到領導通知後,他第一時間聯絡在漢設計人員,協調組織辦公、交通、防護事務。作為專家組團隊一員,他連夜對北京小湯山醫院施工圖進行了分析研究,結合火神山醫院項目特點,最終確定了給排水設計方案。此外,針對施工中可能出現的設備材料供應問題,陳宇還提出了多種替代思路和方案,對趕工期導致的問題也提出了可行措施。後續施工圖設計因在外地無法親自參與,他就與同事們保持了密切聯繫。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攻關,歷時60小時圓滿地完成了設計任務。


披荊斬棘

重重困難考驗智慧能力

武漢火神山醫院之所以能夠引起全球廣泛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建設工期達到了極限,還包括技術標準方面,無論是建築規模、質量還是技術指標都是開創性的,有的是無標準可循,有的甚至超過國家標準,顯然遠高於北京小湯山醫院,主要體現在功能組織、潔汙分區、安全防護、應急用電、信息通訊、環境保護、軍民融合等方面。此外,在施工組織方面,由於疫情來勢兇猛,1月23日武漢已封城,所有公共運輸已停運,各單位已放假停工,春節臨近員工大都回老家開始度假。施工人員如何到位?管理人員如何到崗?施工人員疫情防護如何進行?施工工作面如何組織與協調?人、物、機械交通組織及交叉作業如何實現?施工物資和設備如何保證?所有這些都是擺在葉建、張聖斌、陳宇等設計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面前的問題,考驗著他們的能力和智慧。


武漢火神山醫院


牢牢控制施工節點,方案設計與施工圖設計交錯進行,設計方、施工方聯署辦公,鋼結構、模塊化、預製化成為主要設計原則,設計半成品、設計草圖代替施工圖,現場工程師、技術員「同聲傳譯」對施工班進行技術指導,最大限度使用施工企業倉儲物資,庫存設備按時到達施工現場……該建設項目從1月24日大年三十工程開工到2月3日工程竣工移交,施工連軸轉,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項目調度人員、設備物資採購人員近10小時連續通話安排相關工作;施工班組連續24小時施工以保施工計劃節點;項目管理人員剛回到家就接到電話指令又立刻開車行駛500多公裡返回施工現場……所有建設參與人員披荊斬棘,克服重重困難,發揮最大潛能,確保了施工任務按時完成。

武漢火神山醫院火速建成的背後,彰顯出黨和政府的迅速果斷決策,體現了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凝聚著像葉建、張聖斌、陳宇這樣的天大校友及全體建設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展示出當代中國一流的建築隊伍和飛速發展的建造技術,同時也表現出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和嚴格的環保標準。據了解,稍後建設建築規模更大的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張床、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雷神山醫院也有包括我校校友在內的中南建築設計院、中建三局等單位參與設計和建造。

本文稿件及照片由湖北校友會提供



站在疫情風暴中心的人

——我校醫學部師生海河醫院抗疫側記

一場疫情,讓許多人的生活悄然發生了改變。這個春節,絕大多數人只能宅在家裡,沒有相聚,沒有遠足,大多數人還沒有上班,但有的人卻從來沒下過班。而在這場戰疫中,天大醫學部的導師和博士生站在了疫情風暴中心,用行動書寫了天大醫科人的誓言和家國情懷。他們用自己的學識和言行,為這場戰鬥注入了天大力量。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天大人」涵養家國情懷的擔當。走進紅區,選擇小離別,為了大團圓,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抗疫故事。


大醫精誠 白衣戰士佑蒼生

似乎就在一夜之間,街邊的花都開了。凡是路過的人,總忍不住掏出手機拍幾張。可天津大學醫學部碩士生導師、海河醫院結核科主任武俊平卻沒什麼時間在這美麗的春色中駐足停留。

除夕夜,武俊平在萬家燈火的目送中,放棄休假,回到了海河醫院——天津市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心戰場。

在海河醫院工作了13年的武俊平,被臨危受命為二病區主任,負責38張床位患者的收治工作。情況急、任務重,武俊平和她的同事們工作起來幾乎一刻不停。長時間穿著不透氣的防護服、戴著易起霧的護目鏡和壓鼻梁的口罩,身心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只要患者需要我們,這些都可以克服」,武俊平說。

白天查房、和天津市專家組討論交流病情,晚上查閱資料、尋找診治的方法,武俊平就像被按下了快進鍵,一時一刻也停不下來。

3月15日,天津市本地新冠患者清零,但很快,境外輸入患者出現了,二病區又忙碌起來。


武俊平(右1)與同事在病房救治患者


有了前期經驗,武俊平的診治變得更得心應手。但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境外輸入患者多為留學生,學生的恐慌、擔憂,家長的焦慮、不安,一系列心理問題成為了治療最大的難題。心理疏導是治療境外回國患者的關鍵!武俊平當機立斷,採取了一系列符合年輕人生活習慣的方案進行診治,她的角色由醫生變成了「知心姐姐」,細心詢問患者的作息時間,制定的一套因人而異的,讓患者安心、舒心、放心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所謂醫者仁心,醫者,需要學者嚴謹堅毅的意志,也需要心懷蒼生的大德。疫情發生以來,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專家組各位專家的不辭辛苦、認真負責、深入一線奮戰的點點滴滴,武俊平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吳琦教授、叢洪良教授、楊萬傑和徐磊教授都是我的老師」,武俊平說:「他們身體力行、心系患者,每次搶救患者,都衝在一線。記得搶救第二個患者時,他們持續在病房奮戰72小時。這樣的醫德、醫術值得我們後輩永遠學習。」

隨著復產復工及國內疫情防控走勢的持續向好,醫院外,寒冬的肅殺不復,這座城市的久違煙火氣又重新湧動;而醫院內,醫護人員匆匆的步履依舊。有時,武俊平也不禁在醫院走廊的窗邊停下腳步,看到窗外萬物復甦、春意盎然,每一個倔強發芽的枝椏,都綻放著生命的力量。已經兩個月未曾回家了,武俊平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騰騰的火鍋。「無論人類社會怎樣,只要到了季節,花一定會開」,武俊平想。


臨難不懼 衝鋒陷陣抗疫情

我校博士生崔超也是海河醫院的胸外科主任。從大年初四開始,他就一直沒回過家。

1月28日,崔超進入隔離病房,負責新冠疑似病人的鑑別、診治工作。在醫院停止發熱門診鑑診後,隔離病房也隨之停止了運行。隨後,崔超進入海河醫院收治危重症病人的一病區,負責病區內的診療和與市專家組對接的工作,力求信息通暢、上情下達。


崔超(中)在海河醫院「紅區」救治患者


「疫情就是集結號。不光是我,所有人都是戰士。」崔超介紹,作為醫院第三臨時黨支部的支部書記,他總是身先士卒,衝在一線,「我是老黨員,是科室主任,更應該以身作則。」「『實事求是』是我在天大學習中受到最多的薰陶。」崔超說,戰勝病毒要以科學之實,戰勝恐慌要以信心之實,戰勝遲疑要以勇敢之實。一病區的2名重症患者需要進行氣管切開機械通氣的治療,但氣管切開會有大量分泌物氣溶膠噴出,患者肺內沉積的病毒顆粒直接暴露在空氣中,醫護人員稍有不慎都是致命威脅。崔超收到指令後,義無反顧地上了手術臺。由於兩位患者都是呼吸機及ECMO聯合治療,實施氣管切開難度可想而知。防護服很笨重,護目鏡上布滿水汽,但是憑藉日常對專業技術的「吹毛求疵」,崔超很快就找準了位置,順利完成了整個操作。

疫情如同一場黑風暴,席捲了數以萬計的普通人。在這冰冷殘酷之外,還有無數人在努力地鑽木生火,崔超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對於自己一個多月未見的家人,崔超卻充滿了歉意。「選擇小離別,為了大團圓。」崔超說,「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情,有很多同行的付出遠遠比我多。」

博士生萬振是海河醫院的信息中心主任。從1月20日開始,萬振就進入了分秒必爭的工作狀態,至3月已連續加班50多天。「不讓來也來、讓走也不走」,這句話幾乎成了萬振的口頭禪。

信息化支撐方案的緊急設計與實施,包括基礎臨床信息系統保障、電子病歷信息展示及傳輸、數據挖掘、決策支持等。除醫護人員現場親手處理外,其他工作幾乎均涉及信息化支撐或設備保障,這些都是萬振的職責範疇。

大年初二,萬振收到了2天內在海河醫院F樓隔離病區緊急安裝近200隻監控探頭的指令。年關加之疫情的雙重原因,給萬振的工作帶來了難題:「根本找不到工人施工,當時真是感覺到無能為力、壓力山大。」最終在萬振的帶領下,信息中心索性全員上陣,工程師變成真正的「拼命三郎」,經過兩天的晝夜搶工,最終順利完成了預定任務。


萬振(右1)在海河醫院F樓現場布線


萬振說,「如果說醫護人員是戰士,那麼信息化就是戰士手中的武器。考量我們醫工人員能力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在這個時候能夠拿出哪些武器、怎樣快速部署使用這些武器。」面對疫情的「大考」,萬振不負所托,帶領信息中心的醫工人員攻下了一個個堡壘:對全院現有通訊設備、伺服器等重新測試部署,全力確保基礎業務正常運行;對部分樓宇進行網絡設備升級及信號增強;緊急測試開發雲視頻會議系統、電信遠程會診系統;緊急研發海河醫院疫情實時監控平臺、疫情報表消息主動推送等。

「醫工結合、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專業補臺」是萬振在科研和工作中的16字箴言。在博期間,智能醫學儀器、康復醫學、醫學儀器中的嵌入式系統設計等專業知識的學習鍛鍊了萬振的科學思維,在工作中遇到緊急的棘手問題時,醫學部的教師團隊也成了萬振身後的「智庫」。疫情期間,他所在的海河醫院信息中心同我校醫學部聯合申報天津市重點支撐項目「面向新冠肺炎的智能穿戴式組合體徵雲監護系統研製」及天津大學項目「新冠患者網上問診系統」,為戰勝疫情鑄起科學的「利劍」。

「疫情是一塊反光鏡,它折射出目前臨床的一些短板,也為我後續開展研究提供了方向。」萬振介紹,今後他想在疫情隔離病區的真實場景重構展現、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標自動採集系統等方面進行攻關,帶領團隊拿出更多硬核產品,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這就是天大醫科人。從個體到群像,在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每一道戰線,都能看到他們的背影。他們正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常思奉獻的熱忱,與國家和人民共同奮鬥。致敬,所有逆行者!加油,所有天大醫科人!

本文稿件及照片由醫學部提供



(本版刊登於2020年4月15日《天津大學報》第3版 責任編輯 彭莉 學生編輯 尹藝蒙)

相關焦點

  • 【校報特稿】抗擊疫情 「天大人」與祖國同頻共振
    疫情發生,天大正值寒假,校領導及全校師生從上到下,校黨政、各個職能部門及學院(部)和廣大師生,心繫災區、快速反應、積極行動起來,與全國人民一道,依法科學防控,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等單位派出首批61人為奮戰在戰疫一線的我校附屬醫院醫護人員子女提供課外作業輔導。
  • 【2019海棠季】海棠花下的「公開課」展示創新天大
    今年,天津大學面向公眾開設了科普講座、科技體驗、文化論壇、校友訪談、實驗室參觀等形式多樣的「公開課」,公眾走進大學、走進學院、走近師生,感悟「天大之美」,領略大學文化與精神的獨特魅力。 「我們是一群平凡的人,做著一些平凡的事,但是我們盡力將平凡的事做到最好,就成就了偉大的事業。」天大傑出校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盧永昌在報告中說到。
  • 來看天大校友的航天故事
    吳煒琦今年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周年吳煒琦在航天領域工作了近40年參與的大大小小的航天發射任務發射塔下面那個綠色的圓盤子叫發射臺加注以後的衛星運載火箭就豎在這上面在承載五百多噸的重量以後仍然能夠輕鬆地旋轉和調整
  • 天大常青 日新又新
    這所大學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近現代工業體系的建設。天津大學電力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院長王成山清楚,電網發展為整個國家社會經濟進步提供了動力源,他主持的智能電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致力於讓用電更科學、智慧、安全、可靠。王成山認為,「新,不是體現在概念上,不能所有人都奔著熱的方向上走。」
  • 天大常青 日新又新
    這所大學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近現代工業體系的建設。天津大學電力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院長王成山清楚,電網發展為整個國家社會經濟進步提供了動力源,他主持的智能電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致力於讓用電更科學、智慧、安全、可靠。王成山認為,「新,不是體現在概念上,不能所有人都奔著熱的方向上走。」他總對學生說:「我們做研究、寫論文,一定要能轉成技術和應用,解決實際問題,要與時代同行。」
  • 看天大青年勇擔當!我們都是收信人
    看天大青年勇擔當!——天津大學醫學部在職博士生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 萬振身為一名青年黨員,我有幸參與了與病毒快速檢測相關的課題攻關,科研上取得了一定進展。雖不能白衣執甲,但在自己的崗位上能盡綿薄之力也已經足夠慶幸。疫情前線要有人去擔當,家國情懷要有人去書寫,科學研究也要有人去作為,慶幸的是,我們這代青年人,絕不掉隊。
  • 【校報特稿】「三全育人」「五育並舉」 天津大學「五育」之德育...
    天大海洋學院面向海洋強國建設戰略,以家國情懷教育為引領,著力培養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新人,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打通,大力開展海洋特色「課程思政」建設。首先,第一課堂抓「關鍵」,遴選4門學科基礎與專業類課程作為「課程思政」建設試點項目,充分挖掘課程的育德功能,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傳遞給學生,通過對課程關鍵過程的管理和學習效果的監督評價,形成對「思政進課程」的過程控制和效果監督。
  • 醫學部與天津大學海河醫院聯合在The Innovation期刊發布首例自體...
    新冠肺炎疫情伊始,天津大學迅速整合學校醫學部與附屬海河醫院的科研力量和臨床資源,組建起一支包括基礎醫學、臨床救治、醫療裝備等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同時注重加強國際合作,在對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進行深入研判後,提出醫用三氧(O3)融注方案進行患者自體血液治療,並與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反覆論證該療法的可行性,對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展開協同攻關。
  • 湖北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風採|參與建設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饒方平
    楚天都市報記者聶麗娟 通訊員謝文哲 鄧義參與火神山建設 每天只睡4小時2020年除夕,在疫情蔓延全城的時候,從設計到完工,不到10天,火神山醫院在全國人民一片熱切期盼聲中、從一片荒蕪中拔地而起。在火神山醫院項目,他負責現場施工組織協調,為確保進度,保證每個施工環節有序進行,他每天只睡4個小時,時刻緊盯現場,累了就在箱房裡裹上大衣打個盹,在火神山醫院交付使用後,饒方平又作為分公司負責人,進駐雷神山,在現場連續奮戰了一個多月。饒方平是湖北省青年崗位能手,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武漢市「十佳建設者」,也榮獲全國工程建設優秀項目經理稱號。
  • 彰顯天大之美 《天大風物(第一輯)》出版發行
    本站訊(記者 朱寶琳)天大之美,美在校園,美在育人,美在精神。天津大學始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不斷提升。日前,天津大學《天大風物(第一輯)》一書正式出版發行,該書集中梳理和展現了以衛津路校區為主的學校建築風物所蘊含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底蘊,解碼校園文化符號,讓校園建築、人文景觀「活起來」、「講故事」。
  • 天津、深圳、亞特蘭大的求學生涯...天大校友榮獲2020年貝爾實驗室...
    該項目由他提出與主導並在博士後Francesco Amato和導師Gregory Durgin教授的指導和建議下完成。只要同學感興趣,學校和老師都會不遺餘力地幫助大家實現自己的想法。我在博士資格考試通過之後,也是在學校、導師,和王老師第一時間的協助之下,順利拿到了秋季入學的offer。」
  • 和諧天大 ‖ 成風化人 浸潤心靈
    衛津路校區古樸典雅,形成獨特厚重的建築文化和校園風貌,處處有景,以景化人。新校區建設融合現代教育思路,體現了「一個中心、三個融合」的理念,即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形成學科的集聚與融合、教學和科研的融合、學生和教師的融合,著力打造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智慧校園。
  • 為你心目中的「天大青年」點讚
    響應習總書記科技創新號召,與電信共建津翼物聯數據智能平臺,任研究中心主任,利用物聯網和AI為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設添薪續力。擔任第七期青年教師實踐營營長、校青椒會理事與智算學部青椒會理事長,熱忱幫助青年教師,團結一心為天大未來建設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劉國柱個人事跡精要(向上滑動查看內容)劉國柱,化工學院教授。
  • 【校報特稿】大學文化:專家學者談全球視野下大學文化
    ,更好地助力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天大老校長吳詠詩認為,「辦大學就是辦氛圍」,我理解「辦氛圍」是塑造優秀的大學文化,引領校園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提供立德樹人的土壤和空氣,潛移默化地發揮鑄魂育人的作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已經走過了125年的歷程,興學強國是中國大學的精神元始,是中國現代大學共同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
  • 用科技創新引領研發方向 天大徵集發布125個重大科學問題
    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天津大學兩院院士陳予恕、餘貽鑫、劉叢強、顧曉松和天大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屠海令發布了這些面向未來、充滿挑戰的科學問題。「此次發布的20個重大科學問題,是在既往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宏大科研目標,都是立足當下、面向國家重大急需的科研問題。比如腦—機交互技術是世界各國競相角逐的戰略技術高地,我們已經研發出世界首款腦機晶片,正在與馬斯克賽跑。
  • 蘭大、天大、華東師大學子接力講述 | 我和我的學校...
    蘭大、天大、華東師大學子接力講述 | 我和我的學校·記住這些年② 2020-12-02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會·天大聲音】天津日報:南大天大校長訪談:一流大學,距離我們...
    ,其中包括「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工程」。年初,本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支持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推進特色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那麼,在校長的眼中,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是什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做哪些努力?」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和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天大專屬色感挑戰,等你來!
    天大專屬色感挑戰,等你來!從問題下方的三塊色塊中選擇你眼中正確的色塊測測你對天大的愛究竟有幾分!(越往後題目越難預警)01最最最基礎篇問:以下哪種顏色是北洋藍?
  •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首次設「天大專輯」 揚「天大實力」
    研究院成功推動此次「天大專輯」的發表,助力天大化學學科建設,進一步提升了我校在該領域的世界影響力。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是由中國化學會、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同英國皇家化學會聯合創辦的高質量國際學術期刊,致力於展示最前沿的化學研究進展,體現了我國化學科學研究在國際領域的先進性和領導力
  • 嫦娥探月、火星探測、C919和港珠澳大橋等,這些都有「天大力量」
    本期推送,和小編一起看看天津大學都有哪些成就吧!1. 牽頭建設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由天津大學牽頭在天津建設,也是迄今為止在天津建設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投資預計將超過15億元人民幣。該裝置將建設在嶄新的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內,總建築面積7.7萬平方米,建設周期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