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正能量:丹心育棟梁 青春吐芳華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王靜康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心懷黨和國家,攻堅克難,主持創立了我國首個大型工業結晶實驗基地,組建了首個「醫藥結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業結晶研究技術推廣中心」。其科研成果使我國工業結晶研發躋身世界前沿,一次次改寫世界結晶的產業格局,被譽為「國工業結晶之母」。耄耋之年,依然活躍在工業結晶領域教學科研第一線。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近日,接電話通知,獲評 2017 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共 10 人)。
全國十大最美教師——陳予恕 著名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主持中國一般力學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創造了 4 億多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從教 60 年,帶出了四代研究生和近百名博士生。2016 年 9 月 10 日教師節,他登上央視 「尋找最美教師」頒獎典禮的領獎臺,榮獲「全國十大最美教師」稱號。
全國師德楷模——楊敏 生前為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生與「水」打交道,把讓「洪水猛獸」造福人類作為自己的使命,足跡遍布國內外重大水利工程。他愛崗敬業、恪盡職守,身患胃癌依然奮鬥在教育科研一線,青年教師和學生樹立了勤勉奮進的榜樣。2015 年獲評全國師德楷模和全國師德標兵榮譽稱號。
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馮翠玲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外專局首批國際化示範學院)黨委書記,堅守共產主義信念,默默履行基層黨務工作者的責任。持原則,務實創新,用紮實工作做到「本土書記」與「外籍院長」的完美結合 ;罹患癌症,仍堅守崗位,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基礎 ;甘於奉獻、春風化雨,守護學生成長成才,是學生們最愛的「黨員媽媽」。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中國好人——王耕籍 2015 年,天津大學博士生王耕籍勇救落水女生的事跡被傳為美談。2014 年 6 月 14 日夜晚,王耕籍在學校敬業湖中救出一名落水女生。2014 年底,王耕籍被評為「第十一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獲 5 萬元獎金。2015 年 3 月 4 日,王耕籍將全部獎金捐給學校,設立天津大學 「見義勇為」獎勵基金。王耕籍的事跡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的密集關注和報導。
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王曉遠家庭 父親王曉遠、母親雪平分別為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教師,兒子王耕籍為天津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在學博士生。家庭傳承德孝為先、心懷感恩的家風。全家常去看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由於 80 多歲姥姥姥爺還經常去醫院出門診,大人忙不過來時就由王耕籍接送姥姥姥爺上下班。該家庭還曾資助「希望工程」的貧困地區兒童一名,資助少數民族大學生一名。孩子是國家一級遊泳運動員,對培養他 20 餘年的各階段教練,不但逢年過節都去看望,平時還幫忙解決生活上的問題。2014 年,王耕籍因勇救落水學生獲「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提名獎及獎金五萬元,全家將獎金捐給天津大學設立了見義勇為基金。
98歲教授為科研獻身為育人鋪路——楊恩澤 天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退休教授,引領了國內光纖通信領域的發展,見證了我國光纖通信從無到有、從低端到高端的技術飛躍。他七十年如一日,94 歲高齡時仍然每天到實驗室「報到」一方面繼續了解科研領域動態,一方面義務幫助自己的學生帶研究生,以身作則,用嚴謹、科學、律己、奉獻的精神感染著學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自 2005 年起,10 餘年堅持捐資助學,在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所城鎮中心小學設立「成和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和優秀教師,已經累計捐資 60 餘萬元。老先生一生為科研獻身,為育人鋪路。
雙 雙 捐 獻 角 膜 遺 體, 生 前 身 後 做 園丁——王鐳、陸份夫婦 2013 年 2 月,天津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王鐳去世,遵照他生前意願,家屬將其遺體捐獻給天津醫科大學,將他的一雙眼角膜捐獻給了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在此8 個月前,與他相濡以沫 50年的老伴、天津大學內燃機研究所退休職工陸份(音賓)辭世,也捐獻了眼角膜、遺體。王鐳的遺囑中寫道 :「我作為一名培育人的園丁,願意死後把眼角膜捐給眼科醫院,如果能使失明的人重現光明,那是極其美好的事情。另外我願意把我的遺體捐獻給天津醫科大學,給學生們做解剖實習用,可以說我死後仍在做我的園丁工作,我覺得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天津大學「愛心助學 無私奉獻」模範教師——陳天霞 1997 年,在中國青少基金會的幫助下,陳天霞資助了黑龍江省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她不僅給了孩子學業的資助,還讓這個從小失去媽媽的孩子感受到了母愛,這種愛一直持續了 20 年。期間,她資助孩子上學,寄送生活、學習用品,堅持與孩子通信,在孩子考上天津市的大學後,還時常接他回家生活。在孩子不幸患病後,她獨自擔負下住院治療和康復的所有費用。一張助學卡,帶來 20 載別樣「母子情」陳天霞的故事感動並影響了許多人。
全國 100 名勵志成長成才優秀學生典型——宣麗燕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藥學專業 2012 級學生。面對苦難,她選擇扛起責任,用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表現,累計獲 10 萬元獎助學金,並通過勤工儉學收入近 4 萬元,不僅負擔了自己全部學費、生活費,而且還補貼家用,肩負起家庭的責任,用自己的奮鬥經歷演繹了自強不息的動人故事。曾獲得國家獎學金(連續 3 年)、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學金、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三等獎(天津市特等獎)、天津市大學生 2014 年度人物、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天津大學優秀學生標兵、十佳傑出青年、自強之星等。
暖心的家園:讓教育在愛中綻放
天大好班風、星級宿舍尚文明新風。學校積極推動群眾性創建活動,以天大好班風、十佳社團評選、星級宿舍評比、活力實驗室、食堂文明月等為載體,在全校範圍內形成以點帶面,爭創一流的局面,營造和諧向上的校園氛圍,同時,激勵各學生組織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
搭建青年教師成長平臺。天津大學多關心關注青年教師發展,一方面以師德文化建設培育青年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積極搭建青年教師成長平臺,包括青年教師聯誼會、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優秀青年教師暑期實踐營、椒峰論壇、走進系列等,使老師們充分利用各類平臺,不斷進步,努力成長為學校事業發展的棟梁,為學校的事業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開展「相約四點半 師生面對面」工程。學校開展四點半工程,舉辦一系列文化活動及特色課程,搭建師生交流互動平臺,創造更加生動活潑的育人環境。四點半工程設置了「興趣學習課堂」、「知學講壇」、「藝術領域公開課」、「海棠書院」、「師生籃球友誼賽」、「豐羽工程」等一批品牌項目。其中,「豐羽工程」專門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公益課堂,包括演講、寫作、書法、禮儀、鋼琴、國標舞、遊泳、樂器等培訓,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文字表達、公務禮儀等技能技巧,培養他們的優雅氣質與文藝素養,幫助他們提升自信心。
堅持「愛心家訪」,為家長寄送喜報。堅持組織輔導員利用暑假的時間,走訪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幫助學生無憂入學。引入「朋輩家訪」工作模式,一方面繼續動員輔導員、教師等教師力量利用返鄉等機會開展家訪 ;另一方面,招募學生成為「資助愛心大使」,組成實踐隊,以學長學姐的身份走入困難新生家庭。2015 年起,以評獎評優工作為契機,將獲獎學生信息通過郵寄喜報的方式告知學生家庭,共享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所帶來的喜悅。
「水果工程」 堅持 15 年。 天津大學自2002 年每年投入專項資金開展健康工程活動。其中,「水果工程」活動每年兩季為全體學生免費發放水果,並配合開展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動,至今已有 15 年。如今「水果工程」已發展為一年兩次的水果文化節, 兼具創意與趣味,成為天津大學的一張文化名片。2016 年 9 月,學校一次向近 3 萬名學生免費發放水果 13 萬斤。
「天大愛心帳篷」 成網紅。開學季,大學校園周邊的賓館總是一房難求。許多陪同報到的家長只能選擇在學校內打地鋪。從 2012 年開始,天津大學搭建「帳篷房」為新生家長提供臨時休息場所,今年已是第六年,而且每年的帳篷越搭越多,從最初的 200 多頂,到今年的 800 餘頂。小小行動體現人文關懷,愛心帳篷成為天津大學迎新的名片,不僅感動了學生、家長,也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報導。
學生食堂安放「暖心坐墊」。2012 年11 月,天津大學為全部 6 個學生食堂的塑料椅子套上約 7000 個絨毛坐墊,大家不用在冬天裡坐在「冷板凳」上進餐了。學生們紛紛在微博等網絡媒體上發布照片並評論 :「細節上的關心最能打動人,很溫馨的舉措,支持!」自此,每年冬季學校均為食堂座椅安裝暖心坐墊,天氣轉暖再由專人負責收回,消毒清理。小小的坐墊溫暖了食堂,更溫暖了天大人的心。
集中轉播「世界盃」,老師陪學生一起看。2014 年,巴西世界盃正值畢業季和期末考試交叉期間,畢業生們沒有考試往往會選擇通宵看球,而其他年級的同學則需要安靜的環境休息備考,因此,學校開放容納 4000 人的體育館為學生轉播凌晨期間的世界盃。為了維護好現場秩序,學校專門制定方案,值班教師陪學生一起觀看,化解了球迷和非球迷同學間的需求矛盾,也解決了學生外出看球的人身安全問題。
優美的環境:寓教入景於情,陶冶高尚情操
以人為本的和諧校園。天津大學堅持以人為本、便利學生,營造優美舒適的校園環境。衛津路校區古樸典雅,形成獨特厚重的建築文化和校園風貌,處處有景,以景化人。新校區建設融合現代教育思路,體現了「一個中心、三個融合」的理念,即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形成學科的集聚與融合、教學和科研的融合、學生和教師的融合,著力打造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智慧校園。
以安全便捷為核心的智慧校園。在校園建設中,構建遍布新老校區的智慧網絡系統,採用雲計算、物聯網、融合通訊、協同辦公等信息技術,將學校的教學、科研、辦公、管理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一步有機整合,創造更安全、便捷、舒適的校園環境。
以生態節能為主題的綠色校園。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理念融入到校園環境、水資源規劃、能源利用、校園交通、建築設計等校園建設的各個方面,著力打造生態環保的「綠色校園」。調動廣大學生積極性,共同參與綠色文明校園建設,2016 年,組織學生對圖書館旁的海棠屋進行牆體彩繪,形成海棠花開四季的效果。
體現新型設計理念的「海綿校園」。天津大學校園建設構築生態雨洪管理系統。衛津路校區風景優美的「四大湖」在雨水季節轉化模式啟動雨水調蓄作用,使校園積水得以快速排盡。北洋園校區規劃建設體現「海綿校園」理念,利用「兩河兩湖一溼地」構建多層級分區雨洪水收集利用及排放系統,通過生物滯留、地下蓄滲等地開發技術和下沉綠地、植草溝等「海綿體」,有效保護校園免受洪澇困擾。
人文校園 天大校園給每一位「天大人」留下美好深刻的記憶,這種美瀰漫在校園的每個角落。衛津路校區,湖光柳姿,海棠瀰漫,寬廣大氣的「北洋廣場」、巍峨壯觀的「第九教學樓」、古樸莊重的「北洋亭」、夜晚伴著蛙聲和著笛羌映著湖光的「大學生活動中心」讓人留連忘返。北洋園校區承襲天大校園建築風格,同樣打造了北洋廣場、北洋紀念亭、青年湖等天大標誌性景觀,還建成了讓天大師生驕傲的「最美圖書館」,許多景觀背後都埋藏著天大人的記憶和故事,成為永恆的天大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