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法學院以「美國首位華人律師張康仁」命名中國法律研究中心

2021-01-13 騰訊網

本文經哥大全球中心 (ID: ColumbiaGlobalCenter)授權轉載

編者按

2020年註定會被歷史銘記。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的種族矛盾和反全球化的浪潮刷新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重新錨定我們發展的方向。

對於哥倫比亞大學來說,儘管面臨著種種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藉助對哥大全球中心運營範圍的調整,哥倫比亞大學在秋季學期正式推行國際學生服務計劃,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的12座城市啟用學習空間,為哥倫比亞大學的全球社群建設提供更多機會。在這個遠離校園、遠程教學的特殊時期,同學們依舊可以度過一段有哥大溫度的學習時光。

12月3日,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布林格致信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強烈呼籲糾正聯邦政府對美國高校開展國際間交流的持續打擊,為國際學生學者赴美學習和交流提供政策支持。這是對哥大追求開放的學術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態度的又一次明確,是對互相了解與合作共贏的矢志不渝的追求與努力。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個重磅好消息,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將於明年1月起正式更名為「張康仁中國法律研究中心」。該中心將秉持聚集中美兩國法律相關人士,達成深度認同和共識的初衷,繼續大力推進中美法律創新研究和交流。本次命名由哥大89屆校友、前阿里巴巴集團總法律顧問石義德及夫人張莉霞發起,並會同近一百位哥大法學院校友的支持。張康仁中國法律研究中心將使哥大推進中美法律創新研究和交流的努力迎來更深刻的發展。

美國東部時間12月16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院長Gillian Lester宣布,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以哥大法學院1886屆畢業生、第一位獲得美國律師執業資格的美籍華人張康仁命名,更名為哥大張康仁中國法律研究中心

此次金額達500萬美金的命名捐贈由前阿里巴巴集團總法律顧問、哥大法學院89屆校友石義徳(Tom Steinert) 和夫人張莉霞發起,近100位哥大法學院的校友參與,其中主要捐贈者包括李錄』96、魏群』84、李小加』91、夏廷康』97、孫湛』89、孫瑋』89等。

這筆捐贈將使哥大法學院進一步推動在中國法相關領域的研究活動,尤其專注於將學術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同時,它也確保了學院能夠繼續培育更多中國法律學者

圖 張康仁

Credit: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Gardens

哥大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由哥大法學院名譽教授、中國法研究泰鬥愛德華(R. Randle Edwards)於1983年設立,是美國首個該領域的學術研究中心。在他的領導下,中心產出了許多重量級研究成果,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法研究人才,極大地促進了中美間學術互動與交流。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項目校長顧問委員會委員石義德談到,「對於我們很多在美中法律和商業相關領域工作的人來說,哥大中國法律研究中心是我們職業生涯的起點。愛德華教授作為中心的傑出領袖,對增進美中兩國間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貢獻」。

時至今日,哥大中國法律研究中心已經成為了享譽世界的學術研究機構,匯聚了大批來自全世界的學生學者。中心始終支持中國法及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項目,它也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及討論中國相關議題的重要聚點。

「時至今日,哥大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Benjamin Liebman

哥大法學院Robert L. Lieff法學講席教授、現哥大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教授指導委員會主席李本(Benjamin Liebman)也向此次捐贈中鼎力支持的校友們表示衷心感謝:「中國法律研究中心的蓬勃發展得益於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及華裔學生、學者。張康仁跨越阻礙遠渡重洋,繼而成為我們第一位來自中國的學生、第一位華裔律師,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中心再合適不過了。」

哥大法學院院長、Lucy G. Moses法學講席教授Gillian Lester說:「國際法和比較法一直是哥大引以為傲的學科,這其中就包括我們對中國法的研究教學。此次捐贈讓人們認識到一直以來沒有被關注到的、由哥大法學院校友張康仁所留下的巨大遺產,並延續愛德華教授四十年前創立該中心的初衷——即聚集中美兩國的法律界人士,達成一個更具深度的認同和共識。同時,這也標誌著哥大法學院將繼續歡迎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學生成為學校的中堅力量。」

圖 張康仁,1879屆赴美學生

Credit: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Gardens

張康仁於1860年前後出生於中國廣東。1872年父親去世後,張康仁作為大清首批留美幼童之一來到美國,先後就讀於麻薩諸塞州的Phillips Academy Andover和耶魯大學,後被哥大法學院錄取。1886年5月,張康仁以優異成績從哥大畢業,卻因為種族問題而飽受歧視。通過兩年的不懈努力,最終他於1888年通過紐約州立法機關的特別法案獲得紐約的律師資格證。

作為律師,張康仁一直希望能夠服務舊金山更大的華裔群體。他於1890年搬到了加州,希望取得加州的律師資格,但他的申請因為當時美國聯邦政府實施的排華法案而被拒絕。雖經歷這次重大挫折,張康仁的職業生涯在外交、金融及學術領域卻建樹頗豐

張康仁早年曾加入中國外交團隊,擔任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代辦。此外,他還是一位銀行家,參與了加州伯克利中國海軍的培訓直至1920年退休。張康仁於1926年在伯克利去世,留下了他的妻子餘愛媂(Charlotte Ah Tye Chang)和兩個孩子,Ora和Oliver。

圖 第二排左二為張康仁身著西服,時任上海銀行金庫總會計師。(Credit: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Gardens)

2015年,在加州大學戴維斯法學院亞太美國法學生會(APALSA)及指導老師趙健民(Gabriel「Jack」Chin) 教授的努力下,張康仁被加州律師公會追授律師資格。APALSA提交給加州最高法院的請願書得到了時任哥大法學院院長David M. Schizer的支持。3月15日,加州最高法院作出裡程碑式的最終決定 (60 Cal.4th 1169 [2015]):推翻歷經125年,象徵著排斥華裔種族的1890年拒絕張康仁律師資格申請的決定。

張康仁曾侄女同時也是首位同時被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和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聘用的亞裔律師鍾偉珍(Rachelle Chong)說:「作為張康仁的後代,我們衷心感念哥大法學院給予如此殊榮,以我們先輩的名字命名哥大中國法律研究中心。毫無疑問,如果張康仁知道此事一定也會非常高興,因為他一生都致力於集結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律師、外交家、政治家和企業家並促進和推動兩國的相互認識與和諧相處。」

自1858年成立伊始,哥大法學院持續鼓勵創新,為法律界源源不斷的注入活力。校友們創辦了國際律師事務所,主張公民權利和人權保護,贏得了許多史無前例的官司,引領多國貿易,主導國際事務。哥大法學院的畢業生在全球範圍內的法律、金融、學術界、人權、司法、國際事務及技術領域均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Gillian Lester, Dean and Lucy G. Moses Professor of Law, announced that Columbia Law School’s Center for Chinese Legal Studies will be named in honor of the school’s first Chinese graduate, Hong Yen Chang, who graduated from Columbia Law School in 1886 and later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to be admitted as a lawy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of January 1, 2021, the center will be known as the Hong Yen Chang Center for Chinese Legal Studies (張康仁 中國法律研究中心).

The naming is made possible through a new $5 million endowment led by Tim Steinert 』89, former general counsel of Alibaba Group, and his wife, Lixia Zhang. The fund garnered nearly 100 other contributions from dedicated Law School alumni, including leadership donors Li Lu 』96, Chun Wei 』84 LL.M., Charles Li 』91, Tim Xia 』97, Jon Christianson 』89 and Wei Sun Christianson 』89.

The first academic center of its kind in the United States, Columbia Law’s Center for Chinese Legal Studies was founded in 1983 by R. Randle 「Randy」 Edwards, Walter Gellhorn Professor Emeritus of Law, a preeminent authority on Chinese law. Under his leadership, the center produced influential scholarship, fostered scholar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rained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in Chinese law.

「For many of us, the Center for Chinese Legal Studies, previously under the inspiring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Randy Edwards, has been the foundation of our career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U.S.-China legal and business relations,」 said Steinert, who serves on the Columbia World Projects President’s Council. 「Randy’s contribution to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been enormous.」

Today, the center is a world-renowned intellectual hub, bringing together law students and schola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supporting research and programming in Chinese Law and related topics. It also serves as a focal point for Chinese students and for China-related activity at Columbia.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our alumni for their generous support,」 said Benjamin L. Liebman, Robert L. Lieff Professor of Law and the center’s director since 2002. 「Our community has been strengthened immeasurably by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and scholars from China, as well as by generations of Asian Americans. How fitting, then, that we name the center in honor of our very first Chinese student, someone who overcame numerous barriers to become the first student from China and first Chinese American admitted to practice law.

「The center’s work remains as vital today as it has ever been,」 said Liebman.

The endowment will allow Columbia Law to expand offerings of events related to Chinese law,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deepening linkages between academia and real-world problem-solving. It also will assure that the school can continue to cultivate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of Chinese law.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particularly Chinese law, has long been a source of pride for Columbia,」 said Dean Lester. 「This new endowment is an opportunity to herald the often-overlooked legacy of a pathbreaking Columbia Law alumnus in Hong Yen Chang and to further the work that Professor Edwards began almost 40 years ago: to bring members of the U.S. and Chinese legal communities together to generate a deeper, more common understanding. It is also a sign that Columbia Law School will continue to be open to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who add so much to our community.」

Chang was born in Guangdong, China, in 1859 or 1860, and, after his father died,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872 as part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a program to educate outstanding Chinese boys with academic promise. He attended Phillips Academy in Andover, Massachusetts, as well as Yale College, prior to enrolling at Columbia Law School. He graduated with high honors in May 1886, and after a two-year pursuit to be admitted to the New York Bar—drawn out due to the discrimination he faced on the basis of race—he was finally admitted by special act of the New York State legislature in 1888.

In hopes of serving the large Chinese community of San Francisco as a lawyer, Chang moved to California in 1890 and sought admission to the California State Bar, but he was denied under the federal Chinese Exclusion Act.

Despite this significant setback, Chang went on to chart a successful and distinguished career in diplomacy, banking, and academics. Early in his career, he joined the Chinese Diplomatic Service, rising to the role of chargé d'affaires at the Chinese embassy in Washington, D.C. He was a banker and then taught trainees of the Chinese navy in Berkeley, California,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20. He died in 1926 in Berkeley, leaving a wife, Charlotte Ah Tye Chang, and two children, Ora and Oliver.

In 2015, Chang was granted posthumous admission to the California State Bar, following advocacy efforts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School of Law’s Asian Pacific American Law Students Association and the group’s faculty adviser, Professor Gabriel 「Jack」 Chin. The petition they submitted to the Supreme Court of California was supported by then-Columbia Law School Dean David M. Schizer and was granted by the court in a landmark March 15, 2015, decision.In re Hong Yen Chang on Admission(60 Cal.4th 1169 [2015]) overturned the 1890 decision that had stood for Chinese racial exclusion in the law for 125 years.

「On behalf of the Hong Yen Chang descendants, we humbly thank Columbia Law School for the unexpected and enormous honor of bestowing my ancestor’s name to the distinguished Center for Chinese Legal Studies,」 said Rachelle Chong, Chang’s great-grandniece and a nationally known California regulatory attorney who was herself the first Asian American appointed to both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and the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Without question, Hong Yen Chang would have been delighted that the center would bear his name, as he spent most of his life bringing together American and Chinese lawyers, diplomats, politicians, and businesspeople in the furtherance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peaceful interaction.」

# # #

Since its founding in 1858, Columbia Law School has been a driver of ideas and innovation that have shaped the legal community. Alumni have launched international law firms, advocated for civil and human rights, won precedent-setting cases, led multinational businesses, and shaped world affairs. Columbia Law School graduates occupy influential roles globally in law, finance, academia, human rights, the judiciary,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technology.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成立於2009年,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布林格在全球九個城市發起設立。哥大全球中心網絡致力於讓全校師生在更廣闊的範圍內開展跨學科、跨地區的教學和研究,為迎接21世紀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搭建一個重要的聯動平臺。

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旨在發揮哥倫比亞大學卓越的學術研究能力,在中國地區開展豐富的學術項目,並為區域發展提供建議、評估和策略方案。中心將哥倫比亞大學帶到中國,加強哥大與中國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同時也將中國的最新發展動態和人才帶回到哥大的校園中,催生新的學習和研究。

相關焦點

  • 首位美國華人陸軍少將,為美軍服役33年,幫司徒雷登完成遺願
    上個世紀張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國心》響徹了世界華人圈,歌詞寫到「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這首歌或許唱出了很多海外遊子的心聲,聽完以後愛國的熱血洶湧澎湃。隊伍很多海外遊子來說,確實出國了還在懷念自己的祖國,曾經因為特殊的緣故被迫出國,但是心中依然對於中國還有深厚的情感,這也是很多海外華人的真實心聲。說到海外華人,那恐怕需要用千萬來計算了,遠在海外的華人遍布著全世界,很多人內心的鄉愁情懷始終沒有消失,晚年都會想回到中國看看,尋根問祖。
  • 華人聘新律師欲推翻加州禁魚翅法案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舊金山華人指控加州禁魚翅法案(AB376)歧視華人一案發生轉機,華人團體聘請南加州律師鄧尼鮑爾(Michael Tenenbaum)做辯護。    18日鄧尼鮑爾(Michael Tenenbaum)稱,聯邦訂有嚴格法律管制鯊魚捕捉及買賣,加州政府無權過問,所有合法途徑獲得的魚翅,都可合法在加州出售。    第九巡迴法庭一個由三名大法官組成的合議庭,當日為兩華人團體「華埠街坊會」及「美亞正義聯盟」提出的推翻禁魚翅法案(AB376)訴訟舉行聽證會。原告兩次敗訴後,上訴至第九巡迴法庭。
  • 北京振邦律師事務所助力世界華人協會法律維權委員會成立
    6月22日,世界華人協會與北京市振邦律師事務所聯合組建的世界華人協會法律維權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以助力世界華人協會的發展,助力世界華人協會理事會成員的復工復產。多萬海外華人華僑力量、弘揚中華文明的作用,迄今擁有會員600萬,遍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最大的華人華僑民間組織。
  • 從街頭擦鞋到競選美國總統,這位華人的奮鬥史,才是真正的美國夢
    按照美國的法律,只要是年滿35周歲,在美國出生並居住14年以上的人,就可以競選美國總統。 大學畢業後的鄺友良,在當地一家水務公司工作,但他一直有個願望,就是能成為一名律師。美國是法治社會,律師在美國社會的地位很高,不僅賺錢多,許多政治人物甚至總統都是律師出身。 但當時的鄺友良或許沒有想到那麼遠,想成為律師的初衷,可能是為了完成階級的跨越。
  • 美國首位華裔將軍傅履仁的傳奇人生
    美國東部時間5月11日,美國首位華裔陸軍將軍、百人會前任會長傅履仁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在馬裡蘭州國家海軍醫學中心去世,享年75歲。消息傳出後,全世界的華僑華人為之悲痛。  傅履仁1934年9月12日出生於北京,父親傅涇波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美國最後一任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政治秘書。
  • 多名在美華人科學家接連被捕,美國或試圖肅清科學界華人
    近日,又一名著名華人科學家——前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王擎在美被逮捕。在上繳護照,繳納10萬美元高額保釋金後,王擎目前得到保釋。近一周,已經有三名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被逮捕、判刑。2003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組建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王擎成為首位主任。2008年,王擎回國擔任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主要研究冠心病、腦卒中、心率失常、房顫、先心病、高血壓、肺動脈高壓等疾病的遺傳與分子機制、精準診斷與治療等。
  • 《自然》雜誌:打壓逼走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的巨大損失
    報導稱,研究界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美中之間政治緊張關係的影響。美國政界人士指責中國政府「利用學生和研究人員非法獲取美國智慧財產權」,而中國政府已多次嚴正否認這一指控。自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機構對中國公民出臺了越來越嚴格的籤證限制,並嚴控與中國共享研究成果。美
  • 一個中國勞工與美國哥大東亞系-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位貧窮的華工為了宣揚彼時備受屈辱的祖國的文明和文化,終生未婚,孜孜矻矻省吃儉用,想將一生積蓄捐獻給美國一所著名的大學,懇請它開設一個漢學研究系。令人欽佩的是,卡本蒂埃始終堅持用僕人丁龍來命名這個系科,否則他就撤資。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妥協了,於是,到今天為止,我們還能記著這位華工的名字。     卡本蒂埃1850年前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其先祖來自歐洲。他出身寒微但成績優異,是律師和實業家,在開發美國西部的淘金熱中,他以一己之力打造了今天聞名西海岸的奧克蘭市。
  • 美國哥大校長:FBI讓大學監視華人學生學者 我拒絕
    【美國哥大校長:FBI讓大學監視華人學生學者 我拒絕】哥大校長拒絕協助FBI監視中國留學生 美國媒體早前曾披露,FBI正約談多家美國大學,希望他們能協助FBI監視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和學者,哥大校長日前向全校師生發送郵件並刊文,稱儘管FBI「鼓勵」大學設立渠道監視尤其是華人血統的學生和訪問學者,但哥大不會這麼做。
  • 甘肅律師教育學院揭牌
    2020-11-27 10:29:44 來源: 中國西藏網 舉報
  • 美國首位華裔參議員!
    川普在公告中特別表彰「中國移民的兒子」鄺友良(Hiram Leong Fong),稱「他在公共服務和創業精神方面的傳奇將繼續鼓勵其他人實現美國夢」。 鄺友良其人: 鄺友良享有「美國華人參政先驅」之美稱,曾任夏威夷州的國會議員,是華裔首位美國參議員,於2004年8月18日在檀香山病逝,享年97歲。
  • 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數學成果集錦
    中國古代算術的許多研究成果裡面就早已孕育了後來西方數學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領先的數學研究成果就是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著名數學家阿貝爾曾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數學上有所進步,就必須向大師學習。」因此,我們整合了一些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數學成果供大家參考。
  • 首位進入太空的華人王贛駿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首位進入太空的華人王贛駿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9/14)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美國首位華裔議員鄺友良的一生
    ;他是身患腎衰竭、被迫宣布破產、被親生兒子告上法庭的老父親;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就是鄺友良,美國首位華裔國會參議員。1930年他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並獲得法律學位。出身華裔找不到工作    1935年從哈佛畢業後,鄺友良躊躇滿志地回到檀香山,誰知卻沒有一家律師事務所願意聘用他,原因就是他的種族——中國移民的後代,即便他手中拿著哈佛的學位證書。鄺友良憤怒了,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反抗社會的不公。
  •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
    1999年4月,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推動成立了「豐臺區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同年8月,該所與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共同設立了「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2003年5月,該中心正式登記註冊為「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青少年中心」,「青少年中心」是全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與研究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民間組織
  • 華人數學家笑傲世界數學研究 成果以其名字命名
    在中國數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本網集合的這十幾位數學大師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他們為振興我國的數學事業而不斷地奮鬥,他們大都是某些數學領域的奠基人或集大成者在確定數學進程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的思想和成就體現了各自所處時代數學活動的主流。中國古代算術的許多研究成果裡面就早已孕育了後來西方數學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領先的數學研究成果就是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
  • 西班牙武康大學法律碩士學位班
    其中中國高校18所,包括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廣州體育學院等。中國學生學習的項目涵蓋了大學的所有層次,博士,碩士,本科,職業培訓,語言培訓以及交換項目均有中國學生在讀。 武康大學不僅在商科方面出色,體育也是武康的特色。在歷年的西班牙大學生運動會上,武康大學多次蟬聯獎牌榜首位。
  • 中國十佳律師事務所排行榜!金杜排第一,錦天城口碑位於前列
    普通人對於法律只是了解皮毛,所以當遇到有關法律事務的時候,去找專業的律師事務所尋求幫助肯定是最佳選擇,那麼國內這麼多的相關機構,哪些才是口碑最好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列出中國十佳律師事務所,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 知名華人校友,福布斯中國U30……這幾所美國高校憑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其中位居今年榜單首位的普林斯頓大學,該校留學生的主要聚集地——戴維斯國際中心為全球留學生提供各類資源和支持項目。大學設有由學生組織運營的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ACSSPU),致力於為普林華人提供日常生活,學習科研,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幫助。
  • 美國首位華裔陸軍將軍傅履仁去世 享年75歲(圖)
    5月11日在馬裡蘭州國家海軍醫療中心逝世,享年75歲。中新社發 陳鋼 攝中新社舊金山5月12日電 美國首位華裔陸軍將軍、百人會前任會長傅履仁先生因心臟病發作,於當地時間11日在馬裡蘭州國家海軍醫學中心去世,享年75歲。傅履仁將軍1934年9月12日出生在北京,父親傅涇波曾擔任新中國成立前美國最後一任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