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勞工與美國哥大東亞系-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1 光明數字報

    110多年前,在美國當僕人的中國勞工丁龍捐獻了自己的全部積蓄1.2萬美元,希望在美國一所著名大學設立漢學系,以傳播中華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為了實現丁龍的願望,陸續捐款將近50萬美元。這個漢學系,就是今天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

 

卑微華工的宏大心願

 

    1901年春夏之交,在當時的哥倫比亞大學發生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大事,其中一件的主角是當時按照美國人的習慣被稱為「豬仔」、來自中國廣東的華工丁龍。這位貧窮的華工為了宣揚彼時備受屈辱的祖國的文明和文化,終生未婚,孜孜矻矻省吃儉用,想將一生積蓄捐獻給美國一所著名的大學,懇請它開設一個漢學研究系。

 

    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於1754年,由英國國王喬治二世所建,目的在於造就其殖民地的統治者,沒想到培養的卻是自己的掘墓人——哥倫比亞大學前兩屆畢業生中的主要人物恰恰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發起人和領導者,從起草憲法者到後來當上總統、財政部長的,都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這群人後來被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建國之父」。哥大最早建在紐約華爾街附近,臨近金融區和市政府,到今天仍然是紐約市政府所在。後來學校擴大,它就向上城推移到了現在49街洛克菲勒中心附近;到了1897年,有遠見的校長發現那個地方又快成了市中心,決定學校還要繼續北遷。

 

    這樣,哥倫比亞大學最終遷到了百老匯116街的今址。校區新建,那時的哥倫比亞大學像是一個大工地,一派生機,熱氣騰騰。丁龍捐建漢學系的往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有人捐錢,美國大學一般是樂於接受的,但這次卻出現了意外。首先,這筆捐款是有條件的,它開宗明義地提出要建立一個漢學系。其次,建漢學系要用多少錢,這個卑微的華工根本沒有概念。他自己沒有正式上過學,他一生的積蓄是1.2萬美元,這對當時一般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而言也是巨款,但對要在世界著名大學建立一個學術系科來說,差得太遠。第三個條件就更重要了:那時等級森嚴,名牌大學也並不是誰捐的錢都收的。

 

    為了用這筆捐款達成自己的心願,丁龍歷盡艱辛。幸運的是,當時他有一個敬重他和深深賞識他的主人卡本蒂埃(1824-1918)將軍。卡本蒂埃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優秀校友和大金主,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和女校的校董。為了實現自己僕人的這個願望,卡本蒂埃多次同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任校長斡旋,自己又陸續捐款將近50萬美元,甚至捐獻出了自己在紐約的住房;建成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之日,他本人也被拖累至瀕臨破產,只得搬回紐約上州鄉村的老家度過餘生。這場持續多年的捐獻史無前例甚至堪稱悲壯。

 

    事情還沒有這樣簡單。即使有了傑出校友、校董的出面支持並追加補足了建系的全部花銷,當年哥倫比亞大學校方還是不願意以丁龍這樣一個無名之輩來命名和設立一個系科。他們曾經想用當時清朝總理大臣李鴻章的名義(李當時剛剛訪問過紐約,在紐約家喻戶曉);也想過用當時清朝駐美大使伍廷芳的名義來命名這個系;後來,慈禧太后得悉消息後,捐贈了《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等五千多卷善本書,學校又想用中國皇家的名義來命名。令人欽佩的是,卡本蒂埃始終堅持用僕人丁龍來命名這個系科,否則他就撤資。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妥協了,於是,到今天為止,我們還能記著這位華工的名字。

 

    卡本蒂埃1850年前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其先祖來自歐洲。他出身寒微但成績優異,是律師和實業家,在開發美國西部的淘金熱中,他以一己之力打造了今天聞名西海岸的奧克蘭市。他在當地修鐵路、建海港、造大壩、籌建軍隊和市政府,並自任市長。晚年,他把奧克蘭市交還給了聯邦政府後,退休回到紐約老家。

 

    卡本蒂埃的名字,是我在尋找有關丁龍的歷史的艱難探索中偶然發現的。因為發現了他,丁龍捐款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漢學系的全程就在我們面前漸漸展開了。

 

主僕之間的承諾與情誼

 

    我最早聽到丁龍的故事是在童年時期,它像一個美麗傳說,支離破碎、斷斷續續卻頗為感人。沒想到,數十年後,在梳理美國漢學史時,我發現它就發生在我求學並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為了驗證這段史實,我採訪過學校前輩。可惜的是,這件事雖然過去不過百年且人人皆知,但卻幾乎沒有任何書面資料留存下來。在知道此事的一代人那裡,它是口傳歷史,而到了下一代人那裡,它就只能流於民俗傳說、羅曼史和無緣無據的稗官野史。

 

    從前輩教授處,我得知了有關丁龍的全部故事。但故事不是歷史,我需要文件和筆錄的材料證實。於是,我到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試圖查找文獻和史料。很幸運,我查找到了早期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一位前輩蔣彝的一份書面記錄,算是公開出版的一份資料,其中簡單提到這件史實。蔣彝先生在東亞系任教時距此事發生尚不甚遠,他大約接觸過一些知情者,他的記述應該是可信的。可惜,他的記述很簡略,而且是文學性描寫,很難服人。

 

    一個偶然的際遇,東亞圖書館的一位東方學專家建議我到校史檔案處和校史博物館去碰碰運氣。檔案館沒讓我失望,我在那裡查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在「丁龍」名下,只有兩頁紙的檔案,一頁標記著「丁龍漢學講座教授」,這是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的最高榮譽,那時只有四位教授榮膺此位,此四人皆擔任過系主任之職。在這個條目下,一行簡短介紹表明這一學銜部分由丁龍所捐,而整個教席卻是在1901年由卡本蒂埃惠贈基金所建。卡本蒂埃的這項捐助是為了紀念他的中國傭人丁龍而設的。另一頁則是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早年報導丁龍捐助一生積蓄感動其主故事的一份英文報紙的短文。

 

    這些發現給我提供了不少新的線索,特別是此事的另一個主角——卡本蒂埃浮出了水面。當時,最迫切的任務便是尋找有關卡本蒂埃的資料。歷盡周折,我終於復原了卡本蒂埃的身世以及他建造美國鐵路大幹線時僱傭中國勞工並選擇丁龍做他管家的往事。那時,加州正瘋狂地虐待華工,但卡本蒂埃在自己的企業和家中僱傭了一批華工。在同華人接觸中,他發現了華人吃苦耐勞、忍辱負重、克己要強的優秀品質。丁龍就是被僱傭的華工之一,他只受過一些起碼的教育,略能讀書寫字,且謹遵孔夫子的教誨。大約在19世紀50年代,他開始跟隨卡本蒂埃,成了他的私人管家,為他做飯並打理日常事務。卡本蒂埃日理萬機,繁忙不堪,有時難免發脾氣。一次,由於為一些煩瑣的小事煩惱,他解僱了丁龍並讓他立即離開。次日清晨,他才意識到了自己失控所犯的錯誤。失去了忠誠的僕人,他知道自己面臨的將是什麼麻煩。但出乎意料的是,早晨開飯時,丁龍竟奇蹟般地出現了,並一如既往給他準備了早餐。卡本蒂埃深感悔愧,並立誓不再犯同樣的毛病。丁龍平靜地原諒了主人,因為他知道卡本蒂埃本質上是個好人,孔夫子的教導也使他深知忠誠的重要。丁龍的忠誠感動了卡本蒂埃,使他知道了在世界的東方,兩千多年前有個孔夫子。

 

    1889年,卡本蒂埃離開加州返回紐約,丁龍跟隨他來到了紐約。卡本蒂埃向丁龍許願,要為他做一件事,這時候,就出現了上文提到的一幕——丁龍提出要在哥倫比亞建一個漢學系,並決定為此捐出自己全部1.2萬美元的積蓄,因為在他看來,美國人不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為促進中美之間的互相了解做點事。

 

    丁龍並不是知識分子,其實他對孔夫子也所知甚少。而卑微如他,卻做出了富貴如王公巨卿、博學如鴻儒太傅輩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義舉。他只是以中國人的個體形象在海外掙扎,並以自己信奉的理想和道德標準去嚴格要求自己,卻在無形中感化了別人,傳播了中華文明。

 

誠心感動哥大校長

 

    1901年6月8日,深受感動的卡本蒂埃寫信給當時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50多年來,我是從喝威士忌和抽菸草的帳單裡一點一點地省出錢來。這筆錢隨此信奉上。我以誠悅之心情將此獻予您去籌建一個中國語言、文學、宗教和法律的系;並願您以丁龍漢學講座教授為之命名。這筆捐贈是無條件的,唯一的條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還想保留今後再追加贈款的權利……」

 

    1901年6月28日,丁龍也捐出了自己的積蓄。他在寫給校長的信中標明「謹此奉上一萬二千美元現金支票作為對貴校中國學研究基金的捐款」,並在署名中寫上了「一個中國人」。

 

    說到丁龍的個人品格,卡本蒂埃寫道:「不錯,他是一個異教徒,正像蘇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異教徒一樣……這是一個罕有的表裡一致、中庸有度、慮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謹慎小心,克勤克儉。在天性和後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為上,他像一個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個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則像一個基督徒。」

 

    考慮到當時美國一般民眾特別是居心險惡的政治家煽動反華仇華的時代背景,卡本蒂埃如此褒讚丁龍,確實難能可貴。因為連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對是否應該接受這個中國人的善款都有些忐忑,他曾經寫信給卡本蒂埃質詢丁龍的身份問題。

 

    這激起了這位正直將軍的義憤,他回復道:「丁龍的身份沒有任何問題。他不是一個神話,而是真人真事。我可以這樣說,在我有幸所遇之出身寒微卻生性高貴具天生的紳士性格的人中,如果真有那種天性善良、從不傷害別人的人,他就是一個。」

 

    同樣是在此信中,卡本蒂埃抨擊了美國人蹂躪華人的暴行以及當時國會法案通過的迫害華人的條款:「我並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國人的子孫,更不是在幫殘酷和落後的中國辯護,其統治者的罪惡使得它在行進途中蹣跚踉蹌、步履維艱。但現在看起來似乎應該是我們去更多地了解和關注住在東亞及其周邊島嶼上的那大約七億人的時候了。」(1901年7月20日)

 

    經過努力,丁龍和卡本蒂埃在哥倫比亞大學建漢學系的誠心感動了校長和當權者,當年的學校畢業生典禮上,學校方面宣布了這一消息。而這個漢學系,就是今天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

 

    美國絕大多數大學的漢學研究或東亞研究系都是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的。不同於學殖深厚的歐洲漢學(濫觴於文藝復興),它們大多偏重於實用目的。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不但是美國最早的漢學系之一,而且也是完全按照注重古典文化精神和人文傳統的歐洲模式創建的。這不僅得益於哥倫比亞大學一以貫之的嚴謹辦學作風以及尊重歷史文化精神的優良傳統,還得益於哥倫比亞大學當局在創辦東亞系時就得到了捐助人卡本蒂埃的慷慨捐助。正是因為「丁龍漢學講座教授」的資金足以力敵歐洲任何大學的酬金,使得它能夠邀請到全世界最傑出的漢學家加盟。

 

    創系伊始,哥倫比亞大學就極為鄭重其事,派出了哥倫比亞大學最優秀的教授去歐洲搜羅人選,其中最直接參與其事的就是後來被奉為「當代文化人類學之父」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巨匠弗蘭茲·博厄斯教授。哥大校長直接託付這位著名的思想家、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慕尼黑為籌建漢學系遴選「丁龍漢學講座教授」人選。博厄斯和其他教授選中了世界漢學巨擘德國人夏德(此人後來為胡適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之一)。此前,他們薦舉了劍橋大學漢學教授吉爾斯來哥大做「中國與中國人」系列講座,以啟動漢學系建系進程。系列講座後來出版,代表了當時學界的最高水平。

 

    此後的一百年間,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秉承傳統,一直是西方漢學研究的重鎮。難能可貴的是,系主任富路特教授後來在關於系史的著作中,正式記述了這段傳奇的建系歷程。

 

    那麼,丁龍後來究竟歸於何處?200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慶祝建校250年的時候,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尋找。我們找到了卡本蒂埃在紐約上州高文鎮度晚年的老家。我驚奇地查找到了那個小鎮上有一條一百年前命名的「丁龍路」。一百年來,小鎮上的人們用這種別致的方式來銘記一位在美國做過貢獻的東方人。

 

    卡本蒂埃也有出色的後續表現。認識了丁龍,也就認識了他在遙遠東方的祖國,卡本蒂埃後來又捐款給丁龍家鄉的嶺南大學醫學院,在嶺南大學的校史記錄上,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看到早年捐款者卡本蒂埃的名字。

 

    丁龍的故事乍看上去有些不可能、不可信和不可知。像是神話,卻是現實。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渺小,但人的意志不死。丁龍以卑微之身做成了彪炳史冊的大事。中國曾經出過武訓,我當年的調查報告曾經把丁龍比做「紐約的武訓」。眼下的中國已遠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中國有了經濟能力,有了發言的權力,我們更要珍惜。不要怕自己渺小,不要怕自己能力不夠,更不要自我膨脹和盲目虛驕。瞄準高尚事業,有理想,敢於把理想訴諸實踐並且始終不放棄,你就是丁龍。(摘自《民主》雜誌2013年第9期,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文化系教師)

 

相關焦點

  • 一個卑微的中國文盲,卻讓美國人崇拜不已,全世界都在尋找他!
    但是要建一個名校的系科,那仍然是杯水車薪。,再加上美國當時排華風氣盛行,一所美國名牌大學如何能滿足,一個身份卑微的華人勞工的心願呢?(哥倫比亞東亞系大樓)當時漢學系籌建的過程中,哥大事無巨細都向卡朋伸手,卡朋為辦漢學系的捐贈,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是,隨著我們越來越遠離那個時代,曾經令人激動的新聞,其本身的時效性無疑大打折扣。    其次,有人認為,這一評選不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組織的,而是由資本主義國家的媒體組織公眾和網民參加的。正是這一跨越意識形態的評選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普遍性。然而,這種論證充分嗎?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萬事不求人,是我們小鎮人一種最可貴的精神品質,也是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能夠數千年從容遊浴在小農經濟的長河裡的一個重要依因。    走近八月,要開始打月餅了。小鎮上打月餅的總領是五爺。五爺平時會用泥捏一些小鴨子、小公雞給我們這些孩子們當鳴兒吹。風和日麗三月天,五爺會發柳哨兒,和孩子一起吹,和孩子們在寬闊的河灘放風箏;麥子秀穗,五爺會挑上野雞籠子到山上去誘捉野雞。
  • 中國巖石圈時空演化框架建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2月7日電 記者胡其峰7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等主持的「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研究獲得重大突破,科學家系統總結和論述了全國及重點區段巖石圈結構構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場及地球化學場的基本特點,劃分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初步建立了中國巖石圈的時空演化框架;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國巖石圈的研究水平
  • -光明日報-光明網
    20世紀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就在茫茫戈壁中發現了該遺址,但認為它只是拜佔庭時期的一個軍事據點。1994年,一位庫德牧羊人在此發現有浮雕的巨石,德國考古研究院的施密特博士重新勘察,採集到大量精美細石器,確認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便於1995年開始進行發掘,一直持續至今,成為21世紀以來最令人矚目的考古項目之一。
  •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1956年,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提出一對類似於「上智下愚」的文明結構概念,叫做「大傳統和小傳統」。大傳統指代表著國家與權力、由城鎮的知識階級所掌控的書寫的文化傳統;小傳統則指代表鄉村的,由鄉民通過口傳等方式傳承的大眾文化傳統。他的這種二元區分很快被學術界接納,並且在運用中改稱「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
  • 這片灘涂 連接了中國與世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它與毗鄰的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子泥市級溼地公園、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溼地保護小區共同組成了總面積2686.99平方公裡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2019年7月,這片溼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時萬眾矚目。沒有細膩的沙灘、沒有碧藍的海水,這片泥濘的、甚至有些不起眼的灘涂,憑什麼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課本裡的中國】      這是「天路」列車上一個風馳電掣的早晨。    車窗外,如大海一樣望不到邊的錯那湖在眼前不斷地向前延伸、延伸、再延伸。    1960年5月,年輕的中國登山隊員從珠峰北坡攀援而上,踏過千年冰雪,翻過萬丈巉巖,把鮮豔的五星紅旗插上了地球之巔。我國著名新聞工作者郭超人生動地記述了登山隊員們突擊頂峰的過程:「北京時間上午9時30分,年輕的登山隊員——運動健將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一級運動員貢布(藏族)四人,背著高山背包,扶著冰鎬,開始向珠穆朗瑪頂峰最後的380米高度衝擊。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著名智庫美國蘭德公司(RAND)此前發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報告認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社會責任、規避利益衝突、知情同意、誠信正直、不歧視、不剝削、保護隱私等共同的倫理原則,而科研倫理又存在地區差異和文化差異,「倫理傾銷」隱患需要認真應對。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不愛生孩子的東亞國家:日韓人口負增長,中國怎麼辦?
    韓日兩國人口負增長的現狀,給同處於東亞文化圈的中國敲響了警鐘。如何走出人口增長陷阱,是東亞三國需要解決的難題。1先看一組數據。2020年韓國出生人口約27.58萬人,死亡人口約30.7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加上人口機械增長,韓國總人口依然比上一年減少了2.1萬人。
  • 地球找到了「堂兄弟」-光明日報-光明網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行星科學家、克卜勒-186F研究項目負責人埃莉莎·金塔納說:「此前,天文學家藉助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不少與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或是位於宜居帶中的行星,但是這是首次在銀河系宜居帶中發現類地球的行星。克卜勒-186F行星圍繞一顆距地球約500光年的紅矮星運行。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史丹福大學與中國勞工的故事(徵文·跨越太平洋的記憶(11))
    隨著發掘的深入,一些人工製品陸續被發現,其中出土有鐵柵欄、大量的圓形和方形鐵釘、形狀不一的來自中國的棕褐色帶釉陶罐殘片、眾多各色玻璃瓶殘片和大量的動物骨骼。這些人工製品有助於還原當時的生活情景。可以推測,生活在這片區域的中國勞工,修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居住區域,他們既使用著來自中國的產品,同時又購買當地的啤酒或紅酒飲用。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用拼搏、奮鬥、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又一個閃光點。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偉大抗疫精神,將其轉化為前行的強大動力?如何在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同時,深化公民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