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街頭擦鞋到競選美國總統
按照美國的法律,只要是年滿35周歲,在美國出生並居住14年以上的人,就可以競選美國總統。在美國不算長的歷史裡,誕生過愛爾蘭裔、德裔、荷蘭裔和非洲裔的總統,很可惜目前還沒有華裔總統。
但是華裔已經在競選總統這條路上努力了,2020年那位要給「每個18歲美國公民每個月發1000美元」的楊安澤,就是歷史上第二位參與美國總統競選的華人。
在楊安澤之前,還有一位華人參與了總統競選,並且比起毫無政治經驗的楊安澤,這位華人擔任了17年的美國國會議員,堪稱華人參政的先鋒和典範,他就是鄺友良。
鄺友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成就,不僅僅是參與競選了美國總統,或者是擔任了17年的國會議員,而是他從底層一路奮鬥的經歷。
1906年,鄺友良出生在美國夏威夷的一個貧民窟裡。鄺友良的父親是清末從廣東中山被「賣豬仔」到美國的契約工,在夏威夷的種植園裡做甘蔗工人,母親則是女僕。
因為家庭貧困,從4歲開始,鄺友良就要跟隨著哥哥姐姐去幹活賺錢。從小學到中學,鄺友良都是一邊讀書,一邊送外賣、送報紙、在街頭擦皮鞋來賺取自己的學費,即便如此,他還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沒能進入大學。
輟學之後,他想盡一切辦法賺錢,做過搬運工、汽車售票員、導遊、雜誌編輯、小商販……最多的時候一個星期有25種收入,在賺夠了學費之後,他考入了夏威夷大學,還是一邊讀書一邊工作,不僅順利完成了學業,還小有盈餘,給自己買了一輛二手的福特汽車。
大學畢業後的鄺友良,在當地一家水務公司工作,但他一直有個願望,就是能成為一名律師。美國是法治社會,律師在美國社會的地位很高,不僅賺錢多,許多政治人物甚至總統都是律師出身。
但當時的鄺友良或許沒有想到那麼遠,想成為律師的初衷,可能是為了完成階級的跨越。
在準備了幾年之後,鄺友良如願以償考入了哈佛大學法學院,在29歲的時候,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但是,就當他拿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這塊「金字招牌」,想要在美國的法律界一展拳腳的時候,他發現:種族歧視還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因為他亞裔的身份,當地的律師事務所都不願意聘用他,難道辛辛苦苦拿到的博士學位,沒有可以施展的地方嗎?難道就因為亞裔身份,他的美國夢就要破碎了嗎?
2、
面對歧視迎難而上,
為亞裔爭取權利
鄺友良剛剛拿到博士學位的年代,正處於美國對亞裔、華裔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年代。
那時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還在運行當中,拒絕了所有階層的華人移民入境,並且將限制擴展到了其他亞洲的種族團體。「黃禍論」在美國這些西方國家盛行,這個時候華人最具代表的形象,是「傅滿洲」,一個精明能幹又陰險狡詐的邪惡天才。
生不逢時的鄺友良,並沒有因為處於一個種族歧視嚴重的時代而氣餒。既然其他律所不願意聘用自己,那他就自己開辦一家律所。
1938年,他和自己的朋友,一位同樣因為亞裔身份不被美國律所接受的日本人三浦勝朗合夥,開辦了自己的律所,進軍美國法律屆。
儘管困難重重,這家律所創辦之後員工從來沒有超過10個人,但卻人才輩出。從這裡走出了兩個州議員、一個檢察官、三個法官,還有一個國會參議員,就是鄺友良自己。
通過開辦律所,鄺友良賺到了第一桶金,有了本錢之後,他開始在商海展現自己的才華。
從1946年開始,鄺友良開始投資,與人合夥買下大塊土地,建立了一個「城市市場購物中心」,進軍商業用地領域。此後十幾年時間,他又投資了貸款、建築、保險、農場、房地產等多個領域,最多時一共擔任了九家公司的總裁,不僅成為夏威夷華人首富,也躋身了當地頂級富豪行列。
在美國,一向是商而優則仕。鄺友良不僅僅是個成功的商人,他還擁有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還有著多年的律師從業經驗,這樣的條件進入美國政壇,易如反掌。
鄺友良在這一時期成為了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參議員,後來又成為了首位國會議員。並且在1964年和1968年兩次參選美國總統選舉。在1964年他成為第一位在共和黨黨內初選中獲得選票的亞裔候選人,並獲得了夏威夷州及阿拉斯加州代表團的選票。儘管因為票數原因最終沒有競選成功,但鄺友良的這些壯舉還是被記錄在美國國會,成為華人參政歷史的見證。
從40年代開始,《排華法案》被廢止,華人在美國的權益開始逐漸恢復,作為華人參政的代表,鄺友良也為爭取華裔乃至亞裔團體的權益奔走呼號。
1962年,他針對美國境內許多少數族裔在社會上受到的歧視,社會地位低下的現狀,在國會鄭重提出了民權法案,受到了美國民眾的支持。當年就有20萬美國群眾聚集在華盛頓,舉行集會遊行來支持這個民權法案。
1965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這個法案,並立法規定,取消對亞太地區國家設置歧視性的移民配額,首次允許成年美國公民的父母、子女和兄妹來美實現家庭團聚,還明確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作種族或膚色上的歧視。
在《排華法案》之後,華人能夠將中國的親人接到美國來,並給自己的親人申請美國綠卡,就從此開始,鄺友良在其中可謂功不可沒。
3、
拿起選票,
才是真正的融入美國
作為「華裔參政第一人」,鄺友良的貢獻不僅僅是他的政績,還有榜樣的影響力。在他之後,越來越多的華人開始進入美國政壇。
後起之秀比如曾任美國勞工部部長,現任運輸部長的趙小蘭;曾任商務部長、華盛頓州州長、駐華大使的駱家輝;曾獲諾貝爾獎,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的朱棣文;還有更多的華人市長、議員不勝枚舉。
華人參政的過程是艱難的,但在美國華人的歷史上,總有榜樣站出來為華人群體爭取權益,推動著華人在美國政治地位的上升。
其中最為津津樂道的例子,除了鄺友良推動了「親屬團聚」,在1987年,由陳香梅、吳先標、李政道等1000多位著名華人聯合推動的爭取華人權益的活動,更是美國華人全面參與政治的高峰。
他們在全美10個大城市同時發表了《華裔公民關於1988大選政治宣言》,指出:「每次選舉, 華裔出錢出力, 為兩黨候選人助選, 捐助的競選經費遠超其人數的比例。然而華裔至今未能在美國政治體系中享有充分參與的機會。比如在聯邦政府的決策階層, 至今未有華裔任職; 華人雖然在科學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 曾經有四人獲得諾貝爾獎, 但在國家科學委員會中, 至今未有華人擔任委員; 很明顯, 現行的政治資源分配對華人存在著歧視。」
最後, 宣言大聲吶喊: 「不能再容忍這種偏差的待遇!」
這個宣言一出,立即引起了美國社會巨大的轟動,當時兩個總統的候選人,美國共和黨總的布希和民主黨的杜卡基斯都表示願意接受宣言提出的要求。而在布希獲勝當選總統之後,他也履行了諾言,任命亞公職人員200多名, 其中60%左右是華裔, 如交通部部長趙小蘭、內政部國際事務副助理韓錦嫦、總統辦公室亞裔聯絡委員會主席祖炳民、美國駐尼泊爾大使張之香等。
這個宣言代表著更多華人群體的政治覺醒,此後美國華人參政,行使自己的公民政治權利也越來越普遍。
這也再次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美國,想要權益就要靠自己去爭取,像鄺友良、陳香梅、李政道這樣的社會名流,要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去爭取,而普通的華人,則要靠自己手中的選票去爭取。
華人自古以來沒有投票的傳統,到了美國之後,也常常對政治漠不關心,只關心自己的小生意,那麼很容易在各方勢力都在積極發聲,爭取自己權益的美國被忽視。
這些年來,也越來越多的華人呼籲自己的族群不再做政治上的「啞裔」,積極參與每次投票,因為只有拿起選票,才算是真正融入美國。也只有這樣,在未來,美國才會有華裔總統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