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規律,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事情。人死後,遺體便會被後人埋葬,遺體的處理方式多種多樣。現代社會主要採用火化加土葬的方式。對於傳統的土葬,少了一個火化的過程,遺體會直接存入棺槨中。
生命活著的基本特徵就是能夠進行新陳代謝,啥是新陳代謝,就是吐故納新,本質上是身體內部與外界的能量交換。通俗點來說,就是生物體必須依賴水、空氣中的氧氣、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才能生存,並且必須向環境中排洩出體內廢物。如果這一過程受阻,就會死亡。
說到死亡,就涉及一個對人體死亡判斷的標準。人體是否死亡,不是以失去意識、心跳停止、沒有呼吸、不吃不喝等條件來判斷,而是以腦死亡來判斷,因為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人從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完整的胚胎,再到發育成熟及成年,最終因慢慢衰老而死亡,生命體會經歷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過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化學變化。且生命活動過程中涉及到的化學變化十分的複雜。
地球上的生命通常是由細胞構成的,人體也一樣。人體雖是由細胞構成的,但結構十分複雜,可以分成若干層級。細胞會分化形成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這四大組織,這些組織會形成不同的器官,器官再構成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
從化學角度來說,人是由一系列有機物和無機物構成的,包含若干種原子,也就是若干種化學元素。人體包含60多種元素,其中佔比較大的主要是鈣、鈉、鉀、鎂、碳、氫、氧、硫、氮、磷、氯這11種元素,而碳氫氧氮這4種元素又佔了人體化學元素中的90%以上。這些元素會以水、蛋白質等各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於人體內。
生命死亡後,這些物質最終都會回歸大自然。經歷一系列的循環,又會成為別的生命的養分,成為新生命體的一部分。人是動物,人死後也會經歷這麼一個物質循環的過程。比如,人體重量大約60%都是水,人死後,這些水最終就會回歸大自然。我們身體內部的元素就有一部分來自老祖宗。
下圖為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生命死亡後,通常會成為別的生命體的食物。對於土葬的人體來說,也是這樣的。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等。細菌作為自然界中最重要的一環,主要承擔的就是自然界中分解者這個工作,負責分解動植物的遺體。人體中就有大量細菌,其中包括有益的或有害的。當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有免疫系統能夠維持平衡,當人死後這些細菌就開始大量繁殖,吞噬人體。
沒有被埋葬的動植物屍體,你能夠看到黴變和腐爛現象,就是微生物的作用。食物的腐爛也是微生物造成的。而腐爛的遺體中之所以會長蛆蟲,是因為蒼蠅產了卵。人死後,通常很快便會放入棺中,蒼蠅也就沒有機會產卵,並深埋在土中,所以遺體並不會長蛆蟲。但依然會被微生物分解,只是速度沒有暴露在空氣中那麼快。
屍體腐爛的速度與環境有關,包括氧氣含量、溫度和溼度,因為只有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微生物才能夠大量繁殖。土裡基本上處於密閉環境,氧氣含量較少,細菌的繁殖能力變弱,故而腐爛速度變慢。不過也有少數厭氧菌並不受這種條件約束。
當溫度過高或過低,環境極度乾燥時,此時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就會受到限制,甚至死亡。在南極或者乾旱的沙漠地帶,那裡寒冷乾燥,動物遺體就不容易腐爛。
經過一系列的分解,最終只剩下骨頭。骨屬於運動系統的一部分,是人體的支架,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骨頭包含大量的無機物,微生物並沒有能力完全分解,不然我們就很難看到上億年前的恐龍化石了。
人死後,如果利用防腐技術保存遺體,就能將遺體長久地保留下來。在幾千年前,古埃及人就掌握了這一技術,聞名世界的古埃及木乃伊就是這樣誕生的。
順便提一下,意識由物質決定,人死後,除了生前做的貢獻、遺體和遺物,什麼都沒了,只能活在他人的精神世界(記憶)中。根本不存在什麼輪迴轉世,更不存在靈魂。思維意識的本質是大腦中的複雜化學反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科學探索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