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1月15日訊(記者 楊潔規 通訊員 沈徽)從前企業亂排亂放難以發現,現在卻可以利用「電力大數據+環保監管」平臺實時監控。今日,株洲市舉行「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改革創新成果匯報,同時,「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4.0版正式上線運行。
「大數據」讓偷排漏排無所遁形
「點開這家企業的數據可以看到,生產設備的用電量大,但環保設備的用電量非常小,這屬於異常現象,智慧株洲平臺會將這一異常發送至環保移動執法平臺……」今日上午,工作人員在現場為大家演示「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電腦屏幕上匯集了株洲317家重點企業的數據。
株洲國投智慧城市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廖正湘介紹說,他們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優化,以智慧株洲平臺為核心,對接省電力大數據平臺、市環保設施監控平臺、市生態環境移動執法平臺、市長熱線等督辦平臺,形成國內最先進的4.0版本技術方案。「平臺是24小時監控,可實時預警,一旦出現情況,第一時間我們執法人員的終端上面就會收到相關的信息,要求24小時之內就必須要把這個任務現場處置完。」
「這套系統相當於給我們裝了『天眼』。」株洲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事務中心數字環保服務科科長賀磊介紹說,以往執法人員只能靠人力現場核查及群眾舉報投訴開展監管,巡查全市企業一圈,需要花費近一年時間。現在這些企業排汙、治汙情況一清二楚,省了人力,提高了執法準確度。
目前,株洲在317家重點企業的汙染治理設施上,安裝337套智能監控設備,基本實現重點汙染企業智能監控全覆蓋。
平臺投入使用後,環保投訴件數減半
據介紹,2016年12月,株洲把構建「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作為環境監管領域的一項微改革,組織株洲市生態環境局、國網株洲株洲供電公司和株洲市國投集團等單位,研究論證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創新環境監管機制。該項目被評為湖南省基層改革十大複製推廣案例。
平臺自2017年投入使用以來,違法生產、偷排等現象逐年大幅度下降:前後累計發現、查處900餘家未領排汙許可證的未批先建生產企業;2020年環保投訴件數較2016年相比減半。除株洲外,已有長沙的353家企業使用了1157套監測設備。
電力數據「雲端查」,治汙設備「線上盯」,環境執法「及時管」——這是株洲市委改革辦副主任張旭對「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模式的概括。張旭介紹,未來將進一步打通數據壁壘,在返貧預警、稅務徵管、企業徵信等方面,再推出一批切實管用的電力數據應用場景,努力以科技智能手段大幅提升基層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責編:吳岱霞]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