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亞洲盡頭:白令如何發現阿拉斯加?

2021-01-21 湘湘帶你看社會

本 文 約 363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1725年1月初,沙皇俄國的統治者彼得一世已經身染重病,但是病痛的折磨依然沒有消磨他的雄心壯志,他依舊堅持工作,處理著帝國的政務。此時的沙俄雖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但是彼得一世依然野心勃勃,試圖再次擴大帝國的版圖。

彼得一世最終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試圖探索亞洲大陸的盡頭,以便將沙俄的勢力拓展到那裡。他下令海軍大臣物色一名航海家,率領一支探險隊向東探索。

兩周後,這個重任最終落到了海軍準將白令身上。此時的白令,已經44歲了,作為一個丹麥人已經在沙俄海軍服役多年。白令敏銳地覺察到,這將是一個建立功業的大好機會,亞洲大陸的盡頭是從來沒有人到達過的,這將是一個與哥倫布發現美洲不相上下的壯舉。

1725年1月28日,白令一行幾十人組成的探險隊離開了聖彼得堡,而不久之後的2月8日,全力支持白令探險的彼得一世也因病離世,他沒有等到白令帶來的有關東方的訊息。此時的白令,滿懷憧憬,想像著即將要揭開神秘面紗的遙遠東方……

不久,探險隊經過長途跋涉穿越了烏拉爾山,隨即進入了苦寒之地,寒風凜冽之下,行動異常艱難。在鐵路時代來臨之前,西伯利亞交通閉塞,冬天之時更是舉步維艱。但是,白令沒有退縮,他頂風冒雪,沿著崎嶇地西伯利亞小路,依然堅持著向東行進。

烏拉爾山脈,大雪封山下的高大山脈,崎嶇難行。來自shutterstock

西伯利亞的冬天雖然漫長,但是春天還是如期而至,然而,這對探險隊來說確是一個壞消息。隨著天氣的轉暖,西伯利亞小路冰雪融化,道路變得泥濘不堪,行進愈加困難。更致命的是,道路兩側沼澤密布,稍有不慎就會被沼澤吞噬。

但是,這些艱難險阻絲毫沒有阻擋白令前行的步伐,探險隊歷經艱險,終於穿過了沼澤地帶。

西伯利亞的春季短暫,燥熱的夏季很快又向探險隊襲來。令人窒息的酷熱、成群的蚊子和蒼蠅,讓他們每前進一步都經受著痛苦的折磨。

西伯利亞森林,林間行走,悶熱且煩躁。來自shutterstock

夏季的燥熱,對於探險隊來說尚能忍受,但是在西伯利亞的河流中,探險隊卻遇到了更大的困難。探險隊乘渡船在泥沙淤積嚴重的河流艱難前行之時,稍有不慎渡船便陷入泥沙之中,白令無奈,只得放棄渡船,再次踏上崎嶇地西伯利亞小路。

冬季的西伯利亞河流,來自shutterstock

更令探險隊絕望的是,沿途官員的冷漠。由於山高皇帝遠,各級官吏對於探險隊的補給供應非常敷衍,甚至是拒絕供應。這讓白令憤憤不平,行進的艱難可以忍受,但是補給的缺乏無異於致探險隊於死地。

西伯利亞河流,泥雪淤積,寒冷刺骨。來自shutterstock

最終,缺乏補給的探險隊不得不在離鄂霍次克海岸還有500公裡的西伯利亞腹地停了下來,不斷的有人死去,隊員們開始食用馬肉,東進的計劃被擱置。白令絕望了,他試圖放棄東進計劃,原路返回。然而,白令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

在探險隊堅持兩個月後,救援隊終於到達。在救援隊到來時,白令和倖存的隊員正在啃食馬靴,這一幕讓救援隊震驚不已,探險隊的情況比想像的更糟糕,補給的缺失差點讓整個探險隊全軍覆沒。

重獲補給的白令振作了精神,再次帶領探險隊向500公裡之外的鄂霍次克海岸進發,終於,在1727年,白令探險隊抵達了鄂霍次克海岸。從聖彼得堡鄂霍次克海岸近一萬公裡的漫長路程,白令探險隊足足走了近兩年。

白令探險隊到達鄂霍次克海岸之後,不得不面臨新的問題。作為遠離帝國統治中心的苦寒之地,這裡只是一個荒廢的海岸,根本沒有可以渡海的船隻。白令探險隊不得不在當地駐足了一年,建造了一艘木製帆船,並命名為聖加夫利爾號。隨後,白令探險隊乘船度過鄂霍次克海來到堪察加半島東部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在這裡建立了補給點,試圖以此為基地找尋亞洲大陸的盡頭。在這裡,白令從在西伯利亞原住民口中得知了有關美洲大陸的傳說,這讓他興奮不已,難道在亞洲大陸的盡頭真的就是美洲?

1728年,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想,白令指揮著聖加夫利爾號探險船駛離港口,沿著堪察加半島海岸向北行進。1728年8月的一天,聖加夫利爾號船穿過濃霧,白令突然發現,再也看不到亞洲大陸的海岸線向遠方延伸,所到之處波濤洶湧,再也沒有陸地的絲毫痕跡。白令欣喜若狂,這代表著他們來到了亞洲大陸的盡頭。白令下令聖加夫利爾號探險船繼續向北行進,他站在船頭向東望去,只見大海水天一色,濃霧密布,絲毫看不清對岸的虛實。但是,直覺告訴白令,東岸的濃霧之下便是陸地,而且這塊陸地極有可能是傳說中的美洲大陸,如果那樣的話,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就是不相連的。

大霧瀰漫下的海面,來自shutterstock

由於那天大霧瀰漫,能見度極低,白令始終沒有看到對面近在咫尺的美洲大陸(也就是日後的阿拉斯加)。白令此時此刻更是不知道自己正位於一個狹窄的海峽中(這也就是日後僅有35公裡的白令海峽)。執著地白令下令繼續北進,他們最終到達今天的北冰洋。除了冰山外,他們一無所獲,而此時補給也所剩無幾,探險隊不得不原路返航。

1730年,白令結束了自己第一次的探險回到了聖彼得堡,雖然沒有發現美洲大陸,但是他證明了亞洲大陸的盡頭極有可能是新的美洲大陸,而且美洲大陸和亞洲大陸是分隔來的。

但是,沙俄海軍部卻對白令這個模稜兩可的證明嗤之以鼻,他們言之鑿鑿的聲稱在堪察加半島附近還有一個外島,白令所去的海域是外島同亞洲大陸之間的海峽,在堪察加半島東側還有一個大陸同美洲大陸相連。

但是,白令卻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正是在白令返回聖彼得堡這一年,安娜一世繼位成為新的沙皇,這是一位同葉卡捷琳娜一世不相上下的女沙皇,也對開疆拓土饒有興趣。安娜一世在1733年再次派遣白令,進行第二次東徵探險。而這一次的探險隊規模龐大,足有600人之眾,更重要的是,為了找尋傳說中的新美洲,隊伍中還有俄羅斯最著名的博物學家和地理學家,而且物資供應豐富,保障充足,這同第一次的探險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經歷艱難險阻以後,白令探險隊橫穿西伯利亞,在1735年秋,又一次抵達了鄂霍次克海岸。同第一次探險一樣,探險隊不得不建造渡海的船隻,他們一共造了兩艘簡陋的帆船——聖保羅號和聖彼得號,並於1741年6月4日再次出航,踏上了尋找美洲大陸的徵程。

在船隊航行了2000餘英裡後,就在他們快要接近美洲大陸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卻讓兩艘船分隔開來,白令所在的聖彼得號和聖保羅號失去聯繫,漸行漸遠。

這個突然襲擊打亂了白令的計劃,無奈之下,白令只得命令自己的聖彼得號繼續前行。1741年7月16日,這一天天氣晴朗,能見度極佳,聖彼得號航行到了北緯58°14′左右,他終於看到了廣闊的美洲大陸,這是英國人、法國人和西班牙人至今也沒有涉足的新美洲大陸,這也就是今天的阿拉斯加。

露出冰山的阿拉斯加,興奮和喜悅掃去一行人的疲憊,來自shutterstock

聖彼得號船員一片歡呼,白令更是興奮不已,自己16年的九死一生終於沒有白費。為了證實這就是美洲大陸,白令下令探險船在一個小島旁靠岸,不出所料,同行的博物學家發現島上的海鳥同美洲大陸東海岸的海鳥相差無幾,這就更加證實了白令的推斷。而這個小島就是日後阿拉斯加灣內的科迪亞克島。

正當白令下令登陸阿拉斯加之時,船上的補給卻所剩無幾,再強行登陸的話聖彼得號就難以返航。白令懊惱不已,不得不命令聖彼得號返回堪察加半島的基地。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就像在1728年白令沒有發現近在咫尺的阿拉斯加一樣,這次的航行也是功虧一簣。然而,白令卻堅信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在自己攜帶的地圖上將亞洲大陸和美洲分隔開,並將新發現的阿拉斯加特意標註出來。

返回堪察加半島之後,白令試圖返回聖彼得堡,向沙皇匯報他的偉大發現,以此來回擊那些攻擊自己的權臣。

白令迫不及待地乘聖彼得號出海,但是意外卻發生了。原本,白令所乘的聖彼得號必須向西航行,在鄂霍次克海西岸登陸,但是,由於風暴的襲擊,聖彼得號卻偏離航向,向北駛去。

1741年11月,漂泊數月的聖彼得號終於在堪察加半島北部的一個外島靠岸。但是,當探險隊登岸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標記的荒島,探險隊不得不在這個小島過冬,令人扼腕嘆息的是,白令不久之後卻在這個海島上去世,再也沒有登上他發現的阿拉斯加。

白令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推斷最後被證明都是正確的,他也成為了發現阿拉斯加的第一人。後人為了紀念白令,把他去世所在的那個荒島命名為白令島,把他發現的海峽取名為白令海峽,把阿留申群島以北、白令海峽以南的海域命名為白令海。

白令一行於1725年從聖彼得堡出發,橫穿沙俄,跨過鄂霍次克海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穿過白令海峽,1728年抵達北冰洋。1733年白令再次啟程,於1741年抵達科迪亞克島。最終在白令島去世。單次路程約10000km。

參考資料:

悲壯的死亡之旅 記白令海峽的發現者白令.秦勵編譯

經公眾號「千綠」(微信ID:FaceShell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白令海峽失落島嶼或是亞洲人遷移美洲的跳板
    一份發表在《地理評論》(Geographical Review)上的研究,發現了距今約2.65萬至1.9~2萬年前——末次冰盛期人類遷移線路的證據,正觸及了科學家一個爭議的熱點:亞洲人究竟是什麼時候遷移到北美。
  • 白令海峽失落島嶼或是亞洲人遷移美洲的跳板
    一份發表在《地理評論》(Geographical Review)上的研究,發現了距今約2.65萬至1.9~2萬年前——末次冰盛期人類遷移線路的證據,正觸及了科學家一個爭議的熱點:亞洲人究竟是什麼時候遷移到北美。研究稱,現在的海平面比2萬年前高出410英尺左右,被海水淹沒而損失的陸地加起來差不多相當於一整個南美洲。研究人員查看了全球9個狹窄的海峽。
  • 7000萬年前就有恐龍跨過白令大陸橋,跨越亞洲和北美適應北極生活
    早在早期人類跨過連接亞洲和美洲的大陸橋之前,一種進化極其成功的鴨嘴龍可能已經踏上過這條道路,使它在7000萬年前統治了世界的北半球。鴨嘴龍可能在7000萬年前就跨越了白令大陸橋不過,說「統治」其實有點言過其實,畢竟鴨嘴龍數量雖多,但也只是一種植食性恐龍。古生物學家說,2019年在日本北海道發現的一種新恐龍叫神威龍,是埃德蒙德龍的近親。
  • 詳述著名航海家白令的高光時刻
    接到命令後的白令立刻就開始了廢寢忘食的起草探險計劃,這也是白令所夢寐以求的,因為白令一直想發現新大陸,成為第二個哥倫布。在「聖加夫利拉」號下水試航完後,白令於1728年指揮探險船沿堪察加半島的海岸線向北挺進,一路克服狂風巨浪向著想像中的亞洲大陸最東端前進,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729年8月的一天,白令探險隊再也看不到亞洲的海岸線向東方延伸了!所到之處只有汪洋大海和厚厚濃霧,沒有陸地的絲毫痕跡。
  • 記者手記:建大橋·修水壩·挖隧道——人類在白令海峽的宏大設想
    白令海峽位於歐亞大陸最東端的傑日尼奧夫角和美洲最西端的威爾斯親王角之間,最窄處有80餘公裡寬,深度為30米至50米。這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航道,也亞洲和北美洲大陸間最短的海上通道。  人類在持續探索北極航道的同時,也在設想如何通過改變白令海峽來改變生存環境。在白令海峽建大橋、修水壩、挖隧道,便是眾多宏大設想的一部分。
  • 白令海峽最窄處僅寬35千米,美俄為何不在白令海峽建跨海通道?
    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通道,白令海峽位於亞歐大陸最東端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傑日尼奧夫角和北美大陸最西端美國阿拉斯加的威爾斯王子角之間,經緯度位置大約為西經170°和北緯65.5°。
  • 三十年代阿拉斯加,北極地區黃種人
    【因紐特人合影】1867年,美國以七百二十萬美元(每英畝約二美分)的價格,從俄羅斯帝國買入了阿拉斯加。1912年,阿拉斯加納入建制領地。1959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正式設立。【因紐特女人】阿拉斯加州的金島位置在白令海上;該海域是世界上海產最多地區之一。
  • 俄羅斯距離美國只隔白令海峽,最窄處僅3.9公裡,曾想修隧道連接
    美俄最近距離僅有3.9公裡,白令海峽對美俄兩國有多重要,圍繞白令海峽的兩大計劃能實現嗎?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連接俄羅斯和美國的白令海峽。其實阿拉斯加曾經是俄國的土地後來賣給了美國,對領土索求無度的俄國為什麼會賣掉面積比新疆還大的阿拉斯加呢?這就要說到當時的背景了,阿拉斯加雖然面積大,但是人口少,如今只有約72萬人,當時俄國根本無力開發阿拉斯加,手裡的西伯利亞都難以利用,更不用說遙遠的阿拉斯加。
  • 氣候變化是北美阿拉斯加的馬匹滅絕之罪魁禍首
    南方網訊  美國科學家經研究指出,距今約12500年前,氣候變化是造成在北美阿拉斯加地區的馬匹滅絕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此前人們所猜測的由於當地獵人的捕獵泛濫所造成的。那一次氣候變化還致使北美大陸70%的動物滅亡,其中包括所有的馬匹種類。
  • 美俄之間國土距離最近僅3.9公裡,白令海峽歸屬權成了大問題
    如圖,美國最大的海外領土阿拉斯州,阿拉斯加東與加拿大接壤,另外三面環繞白令海,北冰洋和太平洋,總面積有一百一十七萬多公裡,佔美國總面積20%,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我國的最大新疆面積為166萬公裡,阿拉斯加土地比新疆還大些,當然阿拉斯加緯度太高,氣候寒冷,但為什麼「土地收集癖」的俄國賣掉了一個比新疆還大的國土呢?
  • 上萬公裡的路程還要穿越白令海峽!
    貌似亞洲和北美洲相隔並不遠?只隔著白令海峽,從中國開車到美國的話需要經過俄羅斯以及加拿大兩個國家的大片領土,看起來從中國開車去美國是有可能的,只是距離遠而已,真的是這樣嗎?白令海峽我們具體來看一下,以北京出發為例,會經過哪些地區,路況又會如何呢?
  • 地理大發現第十五期
    尤其是在人類發現並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而這些英雄當中又以航海探險家為代表,這些人所進行的航海探索活動極大地擴展了當時已知世界的範圍。    關於他們的故事有很多,今天為大家講一講科迪亞克島的發現過程。     科迪亞克島位於阿拉斯加灣,與阿拉斯加半島之間隔有舍利科夫海峽。島長160公裡,寬16∼96公裡;面積9,293平方公裡。
  • 亞洲與北美洲分界線在哪,看地圖一目了然
    亞洲陸地最東端,是楚科奇半島上的傑日尼奧夫角。北美洲大陸最西端,是蘇厄德半島上的威爾斯王子角。白令海峽,最窄處約37千米,連接著楚科奇海與白令海,溝通北冰洋與太平洋兩大水系。不過嚴格來說,白令海劃歸北冰洋,這是因為洋流的原因。
  • 改變中的世界盡頭——北極故事(3)
    改變中的世界盡頭——北極故事(3) 2014-01-02 11:22 作者:李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印第安人的祖先 曾在白令海峽大陸橋上滯留上萬年
    豐富的冰層意味著海平面比現在更低,促使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之間的陸地顯現出來,人類與動物可以輕鬆從這裡前往北美洲。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究人員康妮·穆裡根(Connie Mulligan)說:「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就是白令海陸橋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至於他們與亞洲人變得不同,並開始成為美洲土著人。」自從那以來,其他遺傳學發現也進一步支持停滯假說。伊利亞斯及其同事們甚至提出,人們可能在白令海陸橋上停留了長達上萬年時間。
  • 為什麼北美洲最大的半島不是阿拉斯加半島,而是拉布拉多半島?
    大陸海岸線越曲折,那麼出現半島的數量就越多,比如亞歐大陸海岸線曲折漫長,半島數量就非常多,世界三大半島就是位於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阿拉斯加半島有多大而非洲大陸的海岸線相對平直,所以半島數量就很少,索馬利亞半島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半島,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
  • 美國將在阿拉斯加增派150架五代機,隨時可封鎖白令海峽,搶奪北極航線
    他還透露,阿拉斯加將擴建位於北極圈內的加諾姆港,最終使其成為美國在北極的第一個深水港,意在向俄羅斯和中國等大國「發出信號」,告訴他們美國準備在北極「保衛自己的利益。」 美軍F-22戰機在阿拉斯加上空巡航 近年來,美國正在加速自身的北極戰略,不斷以中國和俄羅斯為藉口擴大在北極地區的力量投射,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在北極擴張的目的除了對北極資源的覬覦外
  • 中國乘坐高鐵去美國線路:白令海峽修隧道穿太平洋(圖)
    中俄加美高鐵線路:  從東北出發一路往北,經西伯利亞抵達白令海峽,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過太平洋,抵達阿拉斯加,再從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終抵達美國。  王夢恕告訴記者,目前歐亞高鐵和中亞高鐵國內段或已開工,或正在推動,境外線路如何建設則處於談判期。  合作方式中國用高鐵來置換資源三條跨國高鐵都在籌備當中,由於跨國高鐵的建設涉及國家較多,同時也牽涉沿途各國出資建設與建成後運營的問題。對此,王夢恕透露,這些跨國高鐵的建設都有一個原則,由中方出資金、出技術、出設備去建設,建成後也會由途經國家來參與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