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IF 和 CiteScore的區別

2021-03-06 iJournal


自從Elsevier 重磅推出CiteScore後,一直被認為是IF的強有力競爭者,CiteScore取代IF之聲也是不絕於耳。隨著IF與CiteScore之間的較量逐步升級,兩者間的比較也成為學術界經久不息的話題。

接下來我們從五個方面來比較CiteScore和IF:

CiteScore以及對應的資料庫Scopus是免費的。而IF對應的Web of Science是收費的(如果你覺得你可以登錄,那是因為學校幫你付了這筆錢)。

Scopus資料庫涵蓋了更多的期刊(約為SCI期刊的一倍多),其中中文期刊顯著增加。可見CiteScore對多語言期刊的重視,以及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而IF對應的SCI期刊是區分了嚴格等級的,從ESCI,到SCIE,再到SCI(你所不知道的SCI, SCIE, 和ESCI)。一本雜誌的SCI升級之路很漫長,而且對國人中文以及其他語言期刊並不友好。但是,並不是說「兼容並包」的Scopus資料庫就更優越。恰恰相反,Scopus資料庫在近年來的期刊誕生潮中,很難做到嚴格保質的把關,不免會出現漏網的「水刊」和掠奪期刊,或者誤剔除優質正牌雜誌。 

CiteScore的指標算法比IF需要更廣的年限,即連續三年的發表文獻數量在第四年的引用次數。而IF是連續兩年的發表文章數量在第三年的引用次數。至於是三年還是兩年更好,目前尚存在爭議。具體分析也可以參見我們上次的推送。

在納入發表文獻數量時,CiteScore更強調範圍,而較少限定發表文獻的類型,即所有發表的Letter,Correspondence, Comments, Communicaton, Editor都算發表的文章數分母(遠遠大於SCI文章數分母)。因此,很多雜誌的CiteScore排名與IF排名相比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CiteScore雖說可能跟IF相比有更優越之處,但是目前國內整套科研評估體系、學位學術衡量、職稱評價、行政管理等諸多方面全部與IF掛鈎。在過去幾十年建立的國內學術生態不可能在短時間摒棄IF轉投CiteScore。在可預見的未來,即使CiteScore表現搶眼反超IF,整個IF學術系統仍然會穩步向前。因此,CiteScore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追上IF評價體系和學術生態。

最後用一個table總結一下:

最近有朋友反映說公眾號的讀者群大還都是掙扎/奮鬥在寫學術論文的階段,哪裡有閒心去管什麼IF和CiteScore誰好誰壞。他的這句評論其實也是有點道理的。不過我覺得他也太小看了我們國內的科研工作者。隨著國內在人才的引進和資金方面大力的支持,國人在SCI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上都已經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最關鍵的是,我們才剛剛起步啊,回望10年前,我們那時有幾篇CNS的論文?有幾所學校敢要求總IF大於3或者5才能畢業?我相信隨著我們在科研方面的大力發展,中國科研工作者在學術上的話語權也會逐步增大!這也就回到今天的主題:我們不能總是被國外弄出來的一個SCI和IF給圈住,我們更要研究這些指標的內涵和他們的競爭者的優劣。在這個基礎上,希望不久的將來,由我們國人制定的學術指標也能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採用。

相關焦點

  • JMAT首個影響因子5.797,多學科材料學Q1分區
    由中國矽酸鹽學會主辦的 Journal of Materiomics(JMAT)獲得首個影響因子:5.797。JMAT在2017年和2018年共發表79篇論文,被引總次數達到458次,其中引用次數居前7位的文章如下
  • 《藥學學報》英文刊(APSB)2019年影響因子7.097,CiteScore 10.5!
    《藥學學報》英文刊(APSB)2019年影響因子7.097,CiteScore 10.5!《藥學學報》英文刊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APSB)2019年影響因子為 7.097,處於Q1區,位列全球270本Pharmacology& Pharmacy學科類期刊第13位!APSB自2017年6月被SCIE收錄,收錄內容從2015年第1期開始。2017、2018年影響因子分別為6.014,5.808,連續三年保持相同水平。
  • 2019年 CiteScore 指標 vs. IF 預測值:全方位解析材料、化學類期刊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 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 如何計算Z score?
    在基礎統計學中會遇到有一個基本的問題,即在已知一組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同時給定算術平均值和標準差的情況下,如何計算該組數據的Z score。
  • 獨家解讀 | 2019 期刊影響因子發布:國產期刊趕英超美(附完整名單...
    大家口中並列的CNS勢頭依然強勁,《Nature》、《Science》和《Cell》分別以43.07、41.037和36.216的影響因子排名 13、Eigenfactor Score 和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的區別在於:前者與總被引次數有關,所以會受到期刊發表文章總數量的影響,數量增加則有利於本徵值分數的提升;而後者則用來描述該期刊中每篇文章的平均影響力,與期刊發文總數量的增減無關。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
  • 最新CiteScore發布了
  • 細讀醫學經典 | Child-Pugh Score的誕生之路
    第一篇,我們來領略一下經典的肝硬化的Child-Pugh score是如何誕生的。它主要提示了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臨床預後,要點如下:1. The total point score was th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patient’s Child-Pugh class.
  • 你該知道的雜誌分區和影響因子及2018最新影響因子下載
    JCR對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 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 (IF: 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這些期刊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影響因子影響因子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東西,若改變不了規則,那就想想如何在規則內把事情做好。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1、sci論文如何分區sci論文分區,與sci期刊分區有關,一篇論文,選定幾區的sci期刊,發表的就是幾區的SCI論文。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摘 要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測度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定量指標之一,因此,期刊編輯和論文作者難免會對其給予較多的關注。實際上,影響因子的設計和計算中有其不足之處,在使用中是需要了解和留意的。例如,A刊2017-2018年所發表的研究論文和綜述總數為1000篇,2019年這1000篇論文及同期發表的其他各類文章的被引總次數為3000次,則2019年度A刊的影響因子為:3000/1000=3.000。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一般影響因子越高代表著這個期刊相對來說更有影響力,就是說比較好的期刊啦。例如:包裝世界、中國新通信,就有影響因子的期刊。
  • 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在發表sci論文時,需要關注sci期刊是哪個分期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因而很多作者比較想知道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沒有關係,哪怕單位要求發表sci論文沒有分區或者影響因子上的要求,內心也要了解這兩者對自己發表論文的影響。那麼,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 滾蛋吧,影響因子!出版界聯合發文呼籲影響因子改革
    2016年7月26日/生物谷BIOON/--一流期刊的出版精英想要終結影響因子這一指標的不合理使用。這一潮流就是抵抗影響因子---出版業最有爭議的指標之一---及其它對科學的巨大影響。在多家公司的計算和出版商的推動之下,本年度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份期刊在過去兩年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用次數的衡量值。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既然吃飯都有米其林餐廳評級作為參考,更何況嚴謹的學術科研成果……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張家偉   期刊影響因子長久以來被學術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科研水平參考指標。在一本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發表論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獲得認同。
  • 網絡新聞標題傳播力影響因子分析
    一、從時空差異看網絡標題與傳統標題的本質區別網絡新聞標題同傳統新聞標題一樣,是新聞的「眼睛」和「廣告牌」。提起兩者之間的區別,很多人隨口就能說出幾條,如實題、一行題、簡短等等,但這些僅是果,不是因。網絡標題與傳統標題的本質區別是由其時空差異造成的。從空間上來看,網絡新聞標題具有題文分離、集中呈現的布局特徵。
  • 深度研究:回歸模型評價指標R2_score
    回歸模型的性能的評價指標主要有:RMSE(平方根誤差)、MAE(平均絕對誤差)、MSE(平均平方誤差)、R2_score。但是當量綱不同時,RMSE、MAE、MSE難以衡量模型效果好壞。這就需要用到R2_score,實際使用時,會遇到許多問題,今天我們深度研究一下。預備知識 搞清楚R2_score計算之前,我們還需要了解幾個統計學概念。
  •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
    什麼是sci影響因子?sci影響因子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sci影響因子用來衡量sci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被認為代表著期刊的重要性。
  • 使用python+sklearn實現概率PCA和因子分析進行模型選擇
    概率PCA和因子分析都是概率模型,新數據的似然性(likelihood)可用於模型選擇和協方差估計
  • 影響因子與如何查詢???
    期刊的影響因子(IF)I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在早期基於「誰被引用得多,誰的質量就高」這種想法,創立了一個概念叫「影響因子」。具體來說,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科睿唯安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