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Elsevier 重磅推出CiteScore後,一直被認為是IF的強有力競爭者,CiteScore取代IF之聲也是不絕於耳。隨著IF與CiteScore之間的較量逐步升級,兩者間的比較也成為學術界經久不息的話題。
接下來我們從五個方面來比較CiteScore和IF:
CiteScore以及對應的資料庫Scopus是免費的。而IF對應的Web of Science是收費的(如果你覺得你可以登錄,那是因為學校幫你付了這筆錢)。
Scopus資料庫涵蓋了更多的期刊(約為SCI期刊的一倍多),其中中文期刊顯著增加。可見CiteScore對多語言期刊的重視,以及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而IF對應的SCI期刊是區分了嚴格等級的,從ESCI,到SCIE,再到SCI(你所不知道的SCI, SCIE, 和ESCI)。一本雜誌的SCI升級之路很漫長,而且對國人中文以及其他語言期刊並不友好。但是,並不是說「兼容並包」的Scopus資料庫就更優越。恰恰相反,Scopus資料庫在近年來的期刊誕生潮中,很難做到嚴格保質的把關,不免會出現漏網的「水刊」和掠奪期刊,或者誤剔除優質正牌雜誌。
CiteScore的指標算法比IF需要更廣的年限,即連續三年的發表文獻數量在第四年的引用次數。而IF是連續兩年的發表文章數量在第三年的引用次數。至於是三年還是兩年更好,目前尚存在爭議。具體分析也可以參見我們上次的推送。
在納入發表文獻數量時,CiteScore更強調範圍,而較少限定發表文獻的類型,即所有發表的Letter,Correspondence, Comments, Communicaton, Editor都算發表的文章數分母(遠遠大於SCI文章數分母)。因此,很多雜誌的CiteScore排名與IF排名相比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CiteScore雖說可能跟IF相比有更優越之處,但是目前國內整套科研評估體系、學位學術衡量、職稱評價、行政管理等諸多方面全部與IF掛鈎。在過去幾十年建立的國內學術生態不可能在短時間摒棄IF轉投CiteScore。在可預見的未來,即使CiteScore表現搶眼反超IF,整個IF學術系統仍然會穩步向前。因此,CiteScore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追上IF評價體系和學術生態。
最後用一個table總結一下:
最近有朋友反映說公眾號的讀者群大還都是掙扎/奮鬥在寫學術論文的階段,哪裡有閒心去管什麼IF和CiteScore誰好誰壞。他的這句評論其實也是有點道理的。不過我覺得他也太小看了我們國內的科研工作者。隨著國內在人才的引進和資金方面大力的支持,國人在SCI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上都已經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最關鍵的是,我們才剛剛起步啊,回望10年前,我們那時有幾篇CNS的論文?有幾所學校敢要求總IF大於3或者5才能畢業?我相信隨著我們在科研方面的大力發展,中國科研工作者在學術上的話語權也會逐步增大!這也就回到今天的主題:我們不能總是被國外弄出來的一個SCI和IF給圈住,我們更要研究這些指標的內涵和他們的競爭者的優劣。在這個基礎上,希望不久的將來,由我們國人制定的學術指標也能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