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時代的衝擊,歷史的變遷,如今已是物慾橫流的社會,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使得人們越來越尊崇利益至上上的原則,對於一些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越來越不受人們的重視,甚至慢慢地開始遺忘,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橫空出世了。
如今在電影市場上,藝術電影相對商業電影來說越來越難取得好的票房成績,《百鳥朝鳳》似乎是個例外,當然這也要倚仗導演的用心,業界知名人士的積極宣傳及影迷們的支持。《百鳥朝鳳》通過講述一代嗩吶匠人弘揚嗩吶文化,守護嗩吶文化的故事,將傳統文化的靈與美,哀與殤發揮到了極致,體現了一代匠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堅持,表達了「電影匠人」吳天明導演對電影無上的崇敬與熱愛。同時也呼籲當代人們,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對於《百鳥朝鳳》來說,聲音恰到好處的運用無疑是該電影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人的聽覺是優於視覺的,影片各種各樣的聲音使得電影鏡頭得以解放出來,使觀眾容易產生聯想,從而以更加投入的姿態進入電影。首先便是響徹雲霄的嗩吶聲,悠揚的嗩吶聲是傳統文化的代表,與影片傳承文化的主題相對應,在另一方面影片中出現的嗩吶聲對烘託影片的氣氛也有重要作用。如藍玉和和天鳴下地遲到了,急匆匆地跑到地裡開始幹活時,快節奏略帶歡快的嗩吶聲響起,將天鳴和藍玉迫切想要表現的心情體現出來,同時也將天鳴內心的忐忑不安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後又用嗩吶之聲轉場,兩個鏡頭之間銜接十分自然流暢,有利於觀眾更好地欣賞影片。
其次,影片中多次出現天鳴的獨白,不僅從十分客觀的角度向觀眾交代了故事背景,起到了很好的解釋說明的作用,使得觀眾更好地理解影片,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主人公天鳴內心的各種情緒。最後,便是影片音樂的運用,悠揚,優美的音樂極具傳統意味,奠定了全片的基調,在無形之中與影片的主題相契合。影片的開篇便是一曲悠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再加上大遠景的畫面,逐漸將觀眾帶入影片之中。或許,這便是這部藝術電影相對其他藝術影片來說吸引人的一處。
其實《百鳥朝鳳》取得成功,收穫業內人士及廣大影迷觀眾的眾多好評,聲音和音樂的出色運用只是其中的個別原由,對於一部成功的影片的來說,人物是否塑造成功也是其是否取勝的關鍵。在《百鳥朝鳳》中主要有三個人物,分別是焦三爺,遊天鳴,藍玉,而這三個人物也是導演所要表現的社會中不同的人物對於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焦三爺這個人物,固執,倔強,對於嗩吶文化幾乎是偏執的堅持,他始終將嗩吶奉於崇高的地位,容不得任何人的玷汙或不尊重。對於焦三爺來說嗩吶不僅是其養家餬口的工具,也是他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最終,焦三爺用最後的力氣唱響了百鳥朝鳳,或許是他對於傳統文化永遠不朽的堅持。而焦三爺代表的也是社會中對傳統文化永遠的擁護者。
遊天鳴,一個為了父親的夢想去學習嗩吶的懵懂少年,在年復一年的學習中愛上嗩吶,但這種「愛上」似乎還是帶著逼迫和不甘心的。在嗩吶文化逐漸在人們的眼中淡去的時候,他也在是否堅持之間徘徊,他雖喜歡嗩吶,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他的內心也是十分矛盾的,因而,遊天鳴代表的便是社會中對是否弘揚傳統文化的彷徨者。再說藍玉,他始終是以利益為中心的,開始學習嗩吶也是為了尋一門可以取得收益又能獲得尊重的手藝,而後,隨著嗩吶文化的淡去,他也就毫無顧忌的拋棄嗩吶文化,另尋獲得利益的出路,他善於變通,不會為了某個信念而苦守著某個技藝,他只追求瀟灑自在的生活,如此看來,藍玉便是社會中不會對傳統文化堅守的人群,他們只是物質世界的追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