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從《百鳥朝鳳》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2020-12-05 樹下吃茶人

千年琵笆,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初聞不識嗩吶音,再聽已是棺中人。黃泉路上人消沉,望鄉臺上憶前塵。

這是一段關於嗩吶的順口溜,大概的意思就是只要嗩吶一響,就代表著有人去世。嗩吶這個樂器也就成為了喪事的代言詞,殊不知嗩吶是中華民族民樂器的重要成員之一。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民樂器漸漸被西洋樂器所取代,而嗩吶的意義也被時代所扭曲。

嗩吶的歷史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和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嗩吶代表作《一枝花》、《百鳥朝鳳》、《抬花轎》,其中《百鳥朝鳳》同名電影正是對嗩吶文化的宣揚。

從《百鳥朝鳳》談嗩吶文化

《百鳥朝鳳》是由北京勞雷影業有限公司製作的劇情片。本片導演吳天明,中國大陸2016年5月6號上映

該片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吶老藝人焦三爺帶領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

本片中的焦三爺是一個古板但是外冷內熱的嗩吶匠,經常就是眯著眼半躺在一張黃竹椅上。時不時抬起眼瞥人,因為冷漠的眼神,經常讓訪客躲避三分。

焦三爺年輕時跟師學藝接過了嗩吶班,而嗩吶班有個規矩,庸者吹兩臺的嗩吶,中等人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而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有資格去演奏嗩吶曲中最悲涼最難最尊貴的百鳥朝鳳。無雙鎮上唯一會吹百鳥朝鳳的只有焦三爺,所以他在鎮上說話有著絕對性的分量。

焦三爺有一幫徒弟,其中有個悟性極高,但是他並沒有選他繼承衣缽,而是傳給了悟性不高但執著的遊天明。因為時代的發展,鎮上的人辦酒席更喜歡請西洋樂隊。舞臺上扭動著身軀的年輕女孩,比嗩吶更能夠吸引觀眾。由於生活的壓迫,徒弟們放棄了嗩吶,迫於無奈他只能挨個的去找徒弟們,但是面對為生活低頭的徒弟,焦三爺也無能為力。也就只有遊天明堅持初心,人在嗩吶在。

老村長的葬禮上,焦三爺與遊天明二人,懷著對村長抗日時期勇敢的敬佩,以及對嗩吶班子的念想,用盡全力吹奏了人生當中的最後一曲「百鳥朝鳳」。

角色解析

焦三爺:一個一輩子與嗩吶為伍的老手藝人,從以嗩吶為尊的輝煌到無人再聽嗩吶的落寞,焦三爺一直心懷對嗩吶的熱愛與敬意,這種愛甚至超越了自己。以嗩吶生,為嗩吶死,他的命就是為嗩吶存在。

遊天明:一個毫無天分的孩子,被父親迫使跟隨焦三爺學吹嗩吶,從最開始的不受待見到因自己的執著繼承了師父的衣缽。並在所有同門師兄弟放棄嗩吶時,與焦三爺堅守著受益人的尊嚴,並在片末與焦三爺共同演奏了百鳥朝鳳。

遊天明父親與同門師兄弟:一群因為嗩吶輝煌而追求,又因嗩吶沒落而放棄的現實主義人,這些人對嗩吶毫無感情,只是為了生計才接受。在這些人眼中,嗩吶只不過是一門賺錢的手藝活。

本片用人物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在社會變化、社會多元化文化衝擊的年代裡,新老兩代傳統文化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誠的感情。同時看到了老的藝術形式敗落於新舊時代夾縫中的尷尬與迷茫,也看到了把老的藝術形式學進骨頭學進靈魂裡的小眾人對初心的堅守。

電影上映故事

在這個商業片橫行的電影環境,作為小眾文藝片《百鳥朝鳳》上映以來,票房一直平平,製片人在微博上直播講述電影艱難上映背後的心酸,更是向全國影院經理下跪請求更多排片。電影憑藉著「一跪」迅速走紅,票房瞬間超越千萬。也正是這一跪,讓眾多的不了解中華小眾民樂文化的年輕人接觸了嗩吶的文化。表達了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傳承,以及對現實中普通人的細緻關懷。

傳統文化何去何從

本片從外部來看寫的是吹嗩吶,但是從更深層次來看,表達的是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保持正確的態度。當代年輕人,如何去看待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當中也包括流傳於民間的文化,這是現在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

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隨之時間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皮影戲、快板、戲曲等眾多的文化傳統被時代給遺忘,可能只能以展覽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眼中。

作為當代年輕人,我們應該重視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這代表著上一輩人對生活的熱愛與他們智慧的結晶,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表達,更應該是融入骨子裡的精神。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是@樹下煮茶人,關注我,為你分享更多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焦點

  • 《百鳥朝鳳》:嗩吶不是吹給別人的,而是吹給「自己」的!
    源於網絡今天星星就為大家說到一部關於嗩吶的電影《百鳥朝鳳》,初看電影這個名字,如果不是吹嗩吶的人,可能會認為這部電影是玄幻題材的,但其實不然,這部電影是一部文藝電影,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樂器嗩吶的電影。
  • 《百鳥朝鳳》吹得不是嗩吶,而是一代人的傳承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是一部非常具有時代韻味的情感電影,影片描述了新老兩代嗩吶匠為了堅守信念,迸發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和情感。其實剛看到電影的簡介中很多人是不會花兩個小時去看它,但是經典的影片是要開靜心的觀看,和細細的品味。
  • 《百鳥朝鳳》一曲嗩吶,吹出一個逝去的時代
    《百鳥朝鳳》是導演吳天明的遺作,吳天明導演作品不多,但每次拍攝都是精品,更多的描述中國的鄉村傳統,為中國的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百鳥朝鳳》上映時導演已經去世,成為一部遺作,經過很多的波折最終才上映,但拍片量很小,有些人不願意看這種題材的電影,有些人想看卻看不到。
  • 出府門吹的是百鳥朝鳳 一路上奏的是鸞鳳和鳴
    如今在電影市場上,藝術電影相對商業電影來說越來越難取得好的票房成績,《百鳥朝鳳》似乎是個例外,當然這也要倚仗導演的用心,業界知名人士的積極宣傳及影迷們的支持。《百鳥朝鳳》通過講述一代嗩吶匠人弘揚嗩吶文化,守護嗩吶文化的故事,將傳統文化的靈與美,哀與殤發揮到了極致,體現了一代匠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堅持,表達了「電影匠人」吳天明導演對電影無上的崇敬與熱愛。
  • 《百鳥朝鳳》吹嗩吶的老師傅焦三應當是靈魂人物
    在《百鳥朝鳳》準備公演前,票圈就有一個朋友在為這部片造勢了。大概就是說這是吳天明導演的遺作,有關傳統文化,希望大家能去捧場。等我想起要看的時候,昌平只有回龍觀的保利電影院還有排片了,六點一場,九點一場。無奈。一個小時的車程,讓我有點暈車。
  • 《一枝花》引來《百鳥朝鳳》宋廣順嗩吶獨奏音樂會受追捧
    一腔浩氣吹唇間,百鳥騰飛迎鳳還。6月15日晚,「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海喚天宋廣順嗩吶獨奏音樂會」在浙江音樂廳上演。浙江歌舞劇院青年演奏家宋廣順特邀了青年指揮家歐陽汪劍、上海音樂學院嗩吶演奏家劉雯雯、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笙演奏家楊磊與浙江交響樂團同臺,聯袂獻演了《百鳥朝鳳》《打虎上山》《六字開門》《迎親》《一枝花》《黃河謠》《海喚天》等經典曲目。
  • 《百鳥朝鳳》: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不是吹給別人聽的
    《百鳥朝鳳》是講述了焦家班因為嗩吶從榮耀走到衰敗,因為時代的更替有了中西文化的撞擊,讓嗩吶文化難以走下去,導致焦家班走的走散的散,最後因為文化局上門尋找才讓嗩吶文化用政府的力量才保護了下來,裡面演繹了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讓人感動!
  • 「嗩吶一響全劇終」是啥意思?有些地方為何要禁止使用嗩吶?
    什麼場合會使用嗩吶?可能城裡人不懂,但咱農村人應該人人都知道,絕大多數的場合,都是在辦理白事的場所,才會動用嗩吶,所以這才有了「嗩吶一響全劇終」這句農村調侃語言。在這裡應該說明一點的是,「嗩吶一響全劇終」不是一句農村老話,更談不上是農村俗語,因為在古時根本就沒有「全劇終」這個詞語,老祖先們也根本就不懂「全劇終」是什麼意思。「全劇終」是一個現代詞語,是隨著電視的普及和電視劇的興起才開始有此說法的。所以「嗩吶一響全劇終」實際上是現代社會才產生的話語。
  • 《百鳥朝鳳》《大魚海棠》,國產電影中的非遺你知道多少?
    吳天明在遺作《百鳥朝鳳》中,用悲憫的情懷表達了對傳統藝術形式「嗩吶」的憂思和感懷,刻畫了社會變革中新老兩代嗩吶藝人對藝術信念的堅守,可以說,這部電影也是導演的自畫像。反映民間音樂的電影還有《郎在對門唱山歌》(紫陽民歌 章明導演 2011年)、《信天遊》(陝北民歌 馮小寧導演 2004年)、《漫瀚調》(漫瀚調 趙國樺導演 2014年)、《天琴》(廣西民歌 江秀佳導演 2013年)等。
  • 中國嗩吶十大名曲 原來嗩吶也可以這麼好聽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在中國的音樂史上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由於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不喜歡這種樂器,更多的去學習西方樂器,實則,這種樂器很能體現我們民族的文化,並且吹出來的調調也很好聽,其中也不乏一些名曲。10.
  • 百鳥朝鳳原著作者:鄉間早已沒人能吹百鳥朝鳳
    剛落座,肖江虹就從包裡往外掏東西,掏了半天卻是一包煙,這也成為這個男人整下午不離手的道具。「我還以為你會掏出一把精緻的小嗩吶呢?」廉政瞭望記者打趣道,畢竟肖江虹是《百鳥朝鳳》的原著作者,也是電影編劇。「現在會吹百鳥朝鳳的,都是學音樂的科班生。鄉村嗩吶匠啊,能把樂器給吹個響,有點意思就得了。」
  • 劉雯雯:將中國的嗩吶推向世界
    如今社會飛速的發展,嗩吶又應該以怎樣的形象、形式面對觀眾?出生於嗩吶世家,成長於齊魯大地劉雯雯出生於嗩吶世家,地處儒家文化源遠流長的齊魯大地,咔戲嫡傳的家學淵源(咔戲:以樂器演奏模擬人聲歌唱、動物鳴叫)讓她形成了具有儒家風範的嗩吶演奏風格。
  • 平靜的堅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正是這種平靜的堅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綿不斷地延續下來。  小時候,常聽家中老人將「賢良方正」四個字當成形容詞。老人其實是在陳述一種文化,是在指引一條讓人活得更好的正脈。對每個人來說,中華文化就是以故鄉為代表的源遠流長,是那些與毫不起眼的平靜生活融為一體,不用心思索就有可能忽略的日常品質。
  • 被稱為「紅白事專業戶」的嗩吶,為何受到年輕人的熱捧?
    今天來說一說嗩吶。對很多人來說,這玩意兒可以說是陌生又熟悉,只知它是一個「不怎麼招人待見」的傳統樂器,說起,又似乎對它的「形貌」有些概念,甚至能回憶起它那獨特的音色。嗩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長得像喇叭,聲音尖銳刺耳,一吹起來甚至有些吵,總的來說,就是又「土」又吵。
  • 民樂線上課堂 | 中國民族樂器與音樂賞析 嗩吶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一、歷史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 電影人方勵跪求排片事件後,《百鳥朝鳳》票房大漲,南京影城周末上...
    據《法制晚報》  票房上漲  上周六一天票房超過此前一周  在上周四電影人方勵跪求為《百鳥朝鳳》排片事件出現之前,《百鳥朝鳳》的排片量以及單日票房一直處於低谷,日均值50多萬的成績,使得截止到周五凌晨,《百鳥朝鳳》的累計票房僅為366萬元。
  • 「百鳥朝鳳」熊家班:飛入尋常百姓家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百鳥朝鳳》,是民間傳統嗩吶演奏中難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只有出類拔萃的演奏者才能完整駕馭。有一部專門記錄嗩吶故事的電影,名字就叫《百鳥朝鳳》,而正像電影《百鳥朝鳳》所拍的那樣,在巨變的時代洪流中,堅持傳統文化的民間文藝人,要以技藝為生並不容易,不過民營的成都市熊家班表演藝術團(下稱「熊家班」)不但「走出來了」,還給基層群眾帶來了眾多歡樂。
  • 【趣說鹽都】童寺嗩吶:四月野麥稈吹奏出地道鄉韻
    遊正富 川報觀察記者 文銘權 秦勇《太陽出來喜陽陽》、《水落音》、《江南調》……在前不久舉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貢分會場上,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順童寺嗩吶的演奏,贏得滿堂喝彩。在此之前,「童寺嗩吶」還獲得自貢「我最喜歡的非遺項目」網上人氣評選第一名。近年來,在自貢市大大小小的文藝調演或大型慶典上,總是少不了童寺的嗩吶隊伍。
  • 為吹好一首《百鳥朝鳳》,他觀察鳥鳴20多年
    除了《白衣上的名字》,作為著名嗩吶演奏家,杜竹松還演奏了嗩吶名曲《百鳥朝鳳》,這首曲子是他的老師嗩吶名家任同祥於1953年創編的。杜竹松說, 「師生音樂會」不應該僅僅只是和自己學生同臺演出,也要有自己老師的作品,這才真正體現了藝術的傳承關係。
  •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本事無底洞,為何美國卻越打越有錢?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依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賺了不少,美國 一躍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曾經一個英國的殖民地,能夠「翻身農奴把歌唱」,不僅拜託了英國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