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正富 川報觀察記者 文銘權 秦勇
《太陽出來喜陽陽》、《水落音》、《江南調》……在前不久舉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貢分會場上,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順童寺嗩吶的演奏,贏得滿堂喝彩。在此之前,「童寺嗩吶」還獲得自貢「我最喜歡的非遺項目」網上人氣評選第一名。
近年來,在自貢市大大小小的文藝調演或大型慶典上,總是少不了童寺的嗩吶隊伍。他們或由一百、或由五十名精壯漢子組成,一個個身著或金黃、或雪白、或翠綠的對襟民族服裝,頭包白毛巾,腳踏七彩鞋,肩扛嗩吶,嗩吶碗上挎一羅篼……上得臺後,將羅篼一翻、一放,各或以羅篼為憑、為座、為軸;或坐、或上蹲、或單腳虛踩,或踱步,或圍繞轉圈....一曲《太陽出來喜洋洋》的變奏調還沒吹完,直吹得聽眾迴腸盪氣,如痴如醉,四座皆驚。掌聲雷動。
自貢市富順縣,自西漢產鹽,富甲一方。經濟富裕,帶來了文化繁榮。早在明代,富順便有了「銀富順」 和「才子之鄉」美譽。2007年,富順被聯合國經社科文組織地名專家組命名為「千年古縣」。
優越的人文環境,厚重的歷史積澱,在距離縣城27公裡的童寺鎮,孕育和催生了童寺嗩吶,吹出了特點,形成了一方風格。2011-2013年度,富順縣榮獲文化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嗩吶)之鄉」殊榮。
童寺因鎮內童家寺得名,被周圍的老寨、清明寨、慄寨三個寨堡拱衛著,故有「九裡三大寨」之稱。「童寺嗩吶」的分布以童寺鎮為中心,輻射代寺、中石、古佛、寶慶、東湖等鄉鎮,可追溯的歷史有數百年。
數百年來,遍及富順童寺及周邊的戲曲班社、鼓樂班、民間社火都將嗩吶作為伴奏和獨奏的主要樂器。「嗩吶一響,停工歇晌」,「寧聽嗩吶一響,不要黃金萬兩」,說的都是民間對童寺嗩吶的熱愛。無論是「吹喜」還是「吹喪」,只要嗩吶一響,便會引得三村五鄰群眾前來觀賞。
「傳統的嗩吶舌簧,多為金屬,以銅者居多,現代也有用塑料材質的。」據富順縣民俗文化專家趙正平介紹,童寺嗩吶器械特殊,舌簧製作獨特。其舌簧是精選富順地區當年四月野麥稈中間的一小段來加工製作的,這在全國絕無僅有。
川報觀察記者了解到,嗩吶的高、中、低分類,是由嗩吶的舌簧(響子)、芯子、杆子、碗(敞子)等各部分的尺寸比例大小決定的:其音質和音色,則與材質有著很大的關係。同樣的一隻嗩吶,完全可以因為舌簧材質的不同,導致音質音色的明顯差異。童寺嗩吶專採春分後麥抽半穗時山野間的野麥子杆,選其不壯不瘦者曬乾,妥善保存。待用時,取草稈中約3公分一段,用溫水浸泡,讓其韌性顯現後再綁紮在管梢上作舌簧,這種具有柔韌性和舒適性的野麥稈舌簧,吹出的聲音更加自然、柔和、清亮、優美、動聽。
童寺嗩吶不僅材質特殊,演奏組合形式也較為固定。通常演奏,是由嗩吶配鼓、銠鈸、銅鑼、二星、二胡。如若規模大些,就再加上海笛(小青)、京胡等。這種的「管」、「弦」、「打擊」的「三組合」,無論是在場面上還是在情緒上,無論是在節奏上還是在氣氛上,均可以兼顧,盡可以根據場合需要的不同來酌情處理,縱情發揮。
在技法上,童寺嗩吶也很講究。在「口法」、「氣息」、「手法」控制這三個要點上,特別注重強調「手法」對吹奏的控制;並強調注重「神」、「氣」、「形」(身形)和嗩吶的「四位一體」,「人器合一」。
在曲牌內容上,童寺嗩吶較為古老而傳統。多為《抱妝檯》、《小開門》、《大開門》 、《吉三腔》、《暗五子》、《普子》、《南吉宮》 、《江音調》、《孟姜女》、《斷針鈴》、 《回平腔》 、《九連環》、 《水落音》、《離娘調》、《莫奈何》 等曲牌。演奏中,樂隊常用這些曲牌為基礎來組織整合,穿插變換。
這些曲牌的內容與情感,基本涵蓋了人的七情,所以特別適合婚、喪、嫁、娶、慶、賀、迎、送等日常農村生活,深受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佔據著廣闊的農村文化市場。目前,以童寺嗩吶的傳承人「賴吹手」為代表的嗩吶隊伍,在富順地區已發展到30餘支,150餘人,常年活躍在富順城鄉。
關於童寺嗩吶的歷史傳承淵源,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古富順(包括童寺鎮)都屬於古巴國僚人之一支,土著的圖騰祭祀音樂曾盛行於此。二是早在唐宋時期,寺廟已在富順興盛;而童寺也正是因寺廟而得地名,寺廟音樂對此的影響極大。三是因鹽業商賈和多次「湖廣填四川」的人員、人口大流動,受到了南(湖廣江浙等)北(山陝兩河等)嗩吶不同風格的影響。
而童寺嗩吶最直接的傳承淵源,是在博採眾家之長基礎上繼承了川戲的嗩吶風格。清末民初,富順一帶川劇屬於川劇聲腔流派中的資陽河一派,涵蓋著自貢、宜賓、瀘州,童寺嗩吶深受其影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童寺人「李五兒」(已故)因嗩吶技藝進入自貢市川劇團,成為該團的首席嗩吶師。正是「李五兒」童寺嗩吶中的川戲味兒,受到了自貢川劇團的垂青;而「李五兒」對家鄉童寺嗩吶的影響,同樣巨大和深遠。
童寺嗩吶目前的領軍人物,是童寺鎮老寨村人賴志能。今年70多歲的賴志能,師承父親賴義登,吹嗩吶已50餘年。
19世紀末期出生的賴義登,自幼喜歡音樂,常忘情地追著鄉間草戲班走村串戶聽吹奏。戲班子裡的一位老藝人看其聰慧執著,便收其為徒學嗩吶。賴義登學習十分刻苦,20歲時已具十分功底,於是辭師自組班子開始嗩吶吹奏生涯,直至85歲辭世。
據賴志能講,父親性格樂觀開朗,辭世時,叫兒子拿來嗩吶,用盡最後的力氣吹奏一曲《抱妝檯》(系迎送曲調)後,抱著嗩吶面帶微笑安然而去。
賴志能受父親影響,酷愛嗩吶吹奏藝術,並潛心鑽研,有所創新。賴氏嗩吶有其獨特的祖傳製作工藝,其舌簧(俗名響子),不是銅鐵所制,其管也採用烏木製作,外形成錐形,管上鑽七孔,音階分明,欲吹出什麼調,全靠手上把握的功夫。
賴志能創造性地在祖傳單一嗩吶吹奏基礎上增配小鼓、二星(似小鈸的樂器)、小銅鑼、二胡等伴樂合奏。演奏隊一般4人組成,一人吹奏,一人拉二胡,一人擊小鼓並帶打小鏘鏘,一人拍二星,以鼓手(俗稱「桶子匠」)為隊指揮掌握節奏;若場面大,要氣氛濃烈,便增至6人,增一人拉京胡,一人吹小青。這種吹打並重,伴以適度形體表演的特點,為賴氏「童寺嗩吶」所獨有。
相傳已4代的賴氏「童寺嗩吶」十分注意新人的培養,賴志能現年近50的兒子賴忠誠,其演奏技巧與活動的構思策劃能力,與父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只有幾歲的孫子賴歡也喜歡上了這一技藝。
新農村,新時代,新風尚。隨著社會的發展,「童寺嗩吶」也與時俱進,更配以電子琴、架子鼓等樂器,演奏效果更佳。新的面孔、新的嗩吶、新的曲調、新的技法、新的組合,新的編排,新的機遇,新的場合,無不催生童寺嗩吶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