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孝霞
說起布穀鳥,人人都很熟悉。每當春耕時節,天空剛泛魚肚白,便可聽到窗外布穀鳥的叫聲,「布穀」、「布穀」。那是它在提醒尚在熟睡的人們趕緊起床,抓緊時間去播種莊稼。季節是耽誤不得的,有時候前後只差幾天,看似區別不大,結果卻影響了開花結果。所以每當聽到了布穀鳥的叫聲,即便是春眠不覺曉,人們也硬著頭皮從床上掙紮起來,戀戀不捨地離開房間,投入到春耕大忙裡去。不知不覺的布穀鳥成了人們春種的信使。
而「麥稈怕火」也是一種鳥,具體的它長的是什麼樣,是大是小,是黑是白,沒有人能說的清。自從去年回老家聽到了它們的鳴叫後,我多方打聽關於它們的一切,可誰也說不準,我也百度了一下,沒有搜到相關消息。「麥稈怕火」的名字是老百姓根據它的叫聲而命名的,書面上的名字暫時還不知道。也許知道了也沒有用,人們能記著的可能還是這個通俗易懂而又形象的名字。
每年的5月,孕育了一冬的麥子終於由青轉黃了,金色的麥浪在和風的吹拂下盡展出成熟的風姿,近觀之下似乎都能聞到新麥出爐後的特有清香味。此刻的人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裡,醞釀著選擇一個晴朗的日子揮鐮割麥。
具體的是從哪一天開始的,人們無法查證。只知道在麥子成熟的季節,忽然間天空中就多了種鳥叫聲,聲音洪亮而清晰,「麥稈怕火」「麥稈怕火」,這聲音反反覆覆地迴蕩在村莊,迴蕩在麥田的上空。恰似過去人們在巡邏時邊敲鑼邊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顧名思義,滾滾的麥浪,乾燥而熟透的麥子,5月裡陽氣正盛的太陽,此刻最該注意的就是鳥兒所提到的火了。
「麥稈怕火」的出現,這是大自然為人類派出的又一使者,以它的吶喊提醒著人們管好火源,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而讓辛勞了一冬的收穫化為灰燼。
由此不由得想到,細心的大自然為了人類的生存該費了多少心?又準備了多少物資?有心的人類如果願意融入到自然中去,聆聽自然的聲音,和自然交流,細讀自然界裡的一草一物,就會驚喜地發現大自然已為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所需做了天衣無縫的安排,人類是大自然最寵愛的孩子。
作為人類應別無選擇地與自然為友,感念自然的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