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麥稈作畫 門頭溝小村落靠藝術致富

2021-01-08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用田間廢棄的小麥秸稈做「畫紙」,用「烙鐵」做「畫筆」,古老的鄉村民間藝術麥秸畫精緻生動。在門頭溝的永定河畔,有一個曾為京西「一盆火」做出貢獻的王平鎮,這裡的村民靠著小小的麥稈和豐富的想像力,為村裡增收,頗有神筆馬良「點草成金」的意味。

用小麥秸稈製作精緻生動的麥秸畫。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衰落的煤炭重鎮

在西石古巖村的麥秸畫工作室內,劉貴敏正在製作一幅「梅蘭竹菊」中的「梅」,臨近過年,寓意美好的手工麥秸畫繼續帶領村裡致富。

西石古巖村坐落於永定河畔的門頭溝區王平鎮,這裡曾是京西煤炭挖掘的重鎮。但近些年由於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原因,村裡經濟發展滯後,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

2016年,李靜來到西石古巖村擔任第一書記,她發現村裡曾經有一批熟悉麥秸畫製作的手工藝人,但並沒有形成產業,只是村民當作閒暇時光的一種愛好,劉貴敏就是其中之一。

劉貴敏正在製作麥秸畫。受訪者供圖

在李靜和村兩委考察和論證後,決定重新將村裡這一傳統技藝拾起,發展麥秸畫產業增收同時,傳承和發揚傳統藝術。

十七道工序將麥稈藝術化

說起麥秸畫,大家並不熟悉,其實這是一種我國傳統的文化技藝,源自草編藝術,成品是使用麥秸為原料做成的畫,由此而得名,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

麥秸畫製作的原材料很簡單,只是農村常見的小麥秸稈,但製作起來工藝十分繁複,一件好的麥秸畫作品需要花費手工藝人很長的時間。

成品麥秸畫的顏色依然是麥秸的黃色,只是在燙染後,用深淺變化來描繪出不同的人、花、鳥等形象。正是因為原材料簡單,畫作色彩單一,麥秸畫對製作的技術要求很高,手工藝人要通過圖形的擺放、色彩的變化以及層次的堆疊讓畫作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麥秸畫的製作很複雜,需要十七道工序。受訪者供圖

劉貴敏介紹說,麥秸畫的製作很複雜,需要製作者熟悉繪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手法,而製作過程包括蒸煮、刮削、燻制、熨燙、漂白、剪切、燙色、拼接等十七道工序,在漫長又精細的製作後,惟妙惟肖的作品才能呈現在眼前。

一年多製作700多幅麥秸畫

想到要幫助村裡發展麥秸畫產業,村第一書記李靜的幹勁兒很足,但這一項被「歷史封存」的技藝,做起來沒有那麼容易。熟悉麥秸畫製作的劉貴敏說,製作一幅作品,耗時需要幾天到幾十天,村裡掌握這項技術的人並不多。

對於產業發展,村裡人持質疑態度,已經很久沒有人從事這一行業,對於銷售情況如何,大家心裡也沒有底。

為了順利發展麥秸畫,李靜到村民家中走訪,動員大家加入麥秸畫的製作中來,對於前期籌不到資金的問題,她也自掏腰包為村裡購置了製作麥秸畫需要的工具和原材料。

2017年中,村裡的「麥秸畫手工藝製作小組」正式成立。小組作畫,從簡單的花鳥魚蟲,到大幅的長城、天安門等圖案製作了許多幅。劉貴敏說,動物和人物形象製作起來比植物難度大,「有一個細節沒做好就不像了,圖案都是我們自己設計的,慢工出細活。」

西石古巖村為永定河文化博物館獻上的一幅麥秸畫作。受訪者供圖

讓製作小組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是那年十一後,西石古巖村為永定河文化博物館獻上的一幅麥秸畫作,這幅長2.5米、高1.5米的巨型畫作上有長城、天壇、牡丹花、白鴿……各種象徵祖國繁榮的元素構成了這幅畫,這是小組的兩個手工藝人,用24天的時間製作的。

「我以前就很喜歡畫畫、繡花、剪紙啊,愛搗鼓這一套,現在做這個麥秸畫,正好把我這些愛好集合在一起了。」劉貴敏說,製作麥秸畫,村裡每天會給製作小組50元的工資。

年底為村民分紅

經過一年的發展,村裡的麥秸畫創收了十餘萬元,像劉貴敏手頭正在製作的梅蘭竹菊系列,雖然屬於比較小的畫作,但由於人工製作過程複雜,單幅作品的售價也需要200餘元。

村裡製作的麥秸畫獲得了大家的認可,2018年下半年,鎮裡決定成立北京平西綠景科技發展專業合作社,將西石古巖村的產業擴大至全鎮,吸納鎮上16個村的99個低收入戶。

到今年底,麥秸畫小組共製作了700多幅作品,全部都是村裡的手工藝人一根根、一剪剪、一針針做成的,今年共獲得收益17萬元,「鎮上剛剛做好了計劃,很快就會開分紅大會,合作社的成員能拿著錢過個好年了。」

作為京西禮品的麥秸畫還在製作中,通過麥秸畫,西石古巖村不僅帶動了全鎮致富,還將麥秸畫帶到了門頭溝的小學國學課堂上,使這種傳統技藝得以傳承。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編輯 唐崢

校對 陳荻雁

相關焦點

  • 泗涇居民化腐朽為神奇 廢棄麥稈成為藝術品
    記者在他的工作室裡見到他時,他正在專注地製作一幅麥稈畫,工作檯上除了一條條加工整齊的麥稈外,還擺放著幾件工具,有小刀、剪刀、刻刀、筆等。卞兆龍身形消瘦,常年幹活的雙手看起來粗糙而有力,手背上還有幾處細小的傷口,但正是這雙巧手,創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麥稈藝術品。在他身後,一幅幅梅蘭竹菊圖、花鳥圖精美卓絕,栩栩如生,如果不仔細觀察,你很難想到這些漂亮的作品都是用清一色的麥稈製成的。
  • 學子微生物作畫展現「活」的藝術
    比賽中,大學生以不同色彩菌種為顏料,以接種環為畫筆,在培養基上繪出具有創意的圖案,從而體會科學的樂趣、創意的樂趣,提高自身科學及藝術修養。據該院大學生科技協會會長熊樂介紹,用於作畫的菌種分為三類,一是放線菌,二是真菌,三是細菌。參賽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培養基在微波爐裡加熱,隨後在超淨工作檯上倒培養皿,用接種環接種菌種,在培養基上作畫,所有步驟完成之後,將培養皿放在培養箱中培養生長。
  • 麥稈怕火
    而「麥稈怕火」也是一種鳥,具體的它長的是什麼樣,是大是小,是黑是白,沒有人能說的清。自從去年回老家聽到了它們的鳴叫後,我多方打聽關於它們的一切,可誰也說不準,我也百度了一下,沒有搜到相關消息。「麥稈怕火」的名字是老百姓根據它的叫聲而命名的,書面上的名字暫時還不知道。也許知道了也沒有用,人們能記著的可能還是這個通俗易懂而又形象的名字。 每年的5月,孕育了一冬的麥子終於由青轉黃了,金色的麥浪在和風的吹拂下盡展出成熟的風姿,近觀之下似乎都能聞到新麥出爐後的特有清香味。此刻的人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裡,醞釀著選擇一個晴朗的日子揮鐮割麥。
  • 90後工人用2kV高壓電作畫,電流蔓延成樹,玩脫了就是絕筆
    點擊視頻,查看高壓電作畫詳情。瀋陽的高玉亮先生只是一個普通的水電裝修工人,平時除了接裝修工程外,還特別喜歡自己動手做一些工藝品。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做手工這玩意,有癮!」近日,他用高壓電流在木板上作畫的視頻,驚豔了眾多網友。高先生今年30歲,他從初中畢業後就進入裝修行業,幹了10多年。如今,靠著自己的勤奮,每個月幹裝修的收入也能上萬。此外,他還加入了一個迎親的車隊,偶爾還會跑個零活,一趟也能賺個一二百。高先生喜歡上做手工,是17年的事兒。
  • 悠然古樸的村落,這裡沒有萬家燈火,卻有著滿天繁星
    村落是我們祖先最早賴以生存的根基,是祖先們繁衍後代的安全港灣,也是文明社會早期的產物。它從選址到布局都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因而表現出了山水風光之特色。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們展示著悠久的歷史文化。
  • 美國50歲藝術家用無人機帶LED燈在天空作畫
    【環球網無人機頻道 記者 趙汗青】《科羅拉多太陽報》(colorado sun)6月26日刊文介紹了一位利用無人機在空中作畫的藝術家——已經50歲的馬克·貝倫庫拉(Mark Bellncula),他來自科羅拉多州的布雷肯裡奇(Breckenridge)。
  •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基因庫 傳統村落保護困局如何破?
    在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很多傳統村落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它們卻因為「養在深閨」得以保持原有的面貌。日前,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公布了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胡林村、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六街村等1598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作為承載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的傳統村落,究竟應該怎樣認識?保護傳統村落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 黃土高原村落蛻變:從「土裡刨食」到「牛林藥」致富
    (資料圖) 錢彥虎 攝中新網蘭州10月15日電 (朱元軍 錢彥虎)在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南部大山深處,有一個叫頡嶺的小鄉村,70年來,從看天吃飯,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到「土裡刨食」,溫飽線上望山興嘆,再到如今村美民富,「牛、林、藥」產業齊頭發展,趕著「紅牛」邁入小康路。
  • 可以美容養顏的麥稈菊,學會播種繁殖,不用再買化妝品
    還有用麥稈菊的花泡茶,有清涼祛暑、醒腦提神的作用,還可以增強我們的抵抗力。麥稈菊的花語是:「永恆不變」,用來送給戀人愛人,表示「永不變心」的美好寓意。盆栽的時候,可以放在兒童房,也可以種在庭和花壇,給人清新明快的感覺,而且還可以利用乾花做成插花,可以給家庭增添很多溫馨浪漫的氛圍,因此很受花友們喜愛。為什麼要播種繁殖麥稈菊?
  • 京西門頭溝這村村民一年收入曾只有幾十元,貧瘠荒山坡今朝變致富田
    這裡,就是坐落京西門頭溝齋堂鎮的白虎頭村。今年村裡的百合種球和大棗產值能達百萬元。一堂棗樹課讓白虎頭村看到了科技致富的希望,後來借著全市開展幫扶脫低工作,白虎頭村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建立了對接幫扶關係。一下子,村裡熱鬧起來,院裡林果院、植保所、生物中心、草業中心、玉米中心等8位專家組成幫扶團隊,紛紛帶來新品種、新技術,將這裡打造成一座三季有花賞、有景看、有果採的美麗鄉村,逐步擺脫了過去的落後面貌。
  • 腦洞大開 藥大學子用細菌作畫
    你聽說過用細菌作畫嗎?細菌儘管渺小,卻無處不在,甚至在藝術領域也有它們閃耀的身影。日前,中國藥科大學首屆「皿上添花」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拉開帷幕。藥大學子匠心獨運,藉助微生物實驗技術,以菌為翰墨皿為宣紙,用細菌在培養基平板製作圖案,創作出了一幅幅非凡而又美妙的「畫卷」。
  • 北回歸線的綠洲南崑山附近有個「農民畫」特色村,村民古屋內作畫
    堂屋的上棟成了農民畫培訓、創作廳,並提供畫畫用具,村民在此集中作畫。龍門農民畫創始於1972年,藝人結合水墨畫、水彩畫、油畫的表現形式,借鑑傳統的民間刺繡、木雕、剪紙等藝術手法進行創作,同時大膽運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表現對自然、風俗、生活、勞動、愛情、社會的思考。
  • 用細菌作畫?瞧中國藥科大學學子如何腦洞大開
    用細菌畫成的皮卡丘你見過嗎日前,在藥大首屆「皿上添花」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上,學子們藉助微生物實驗技術,以菌為翰墨皿為宣紙,用細菌、真菌在培養基上創作出了一幅幅美妙非凡的「畫卷」。
  • 麥稈菊想要年年開花,就要做好四季養護
    春季養護麥稈菊在春季可以播種繁殖,在每年的4月份進行。在春季,要使麥稈菊能接觸充足的光照,但是需要一定的遮陰,避免因高溫和強光,導致植株生長不良。春季,麥稈菊生長旺盛,要注意水肥量要大,但是要注意陰雨天氣要防澇。
  • 中國唯一靠賣門票「致富」的名山,年收入50億,不是黃山華山泰山
    我們知道,我國一些名山曾招攬古代文人墨客寫詩作畫,這引不要緊,一引來,尤其像當年史詩級的詩人或高官,成為今天景點標榜的噱頭,如廬山曾在李白的作品下跳過三千尺,懷疑銀河九天千古絕句,在我國,對名山也有區分,從古人口中經常出現的三山五嶽,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三山是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廬山和浙江的雁蕩山
  • 麥稈菊的種植和養護
    我以前種植過一盆麥稈菊,非常的好看。我最喜歡它那嬌豔可愛的外形。麥稈菊 也是一種草本植物,它的莖是直立生長的。通常長得不算很高。最高的也就一米左右的高度。它的分支有直立的,也有斜著生長的。它的葉子是長的披針形的或者是線形的。有的葉子表面比較光滑,而有的就比較粗糙了。它的花大多是頭狀花序。生長在花枝的頂端上。花的顏色特別的嬌豔。有紅色的,紫色的,還有的是黃色的。
  • 他是世界上唯一用99%純金作畫的人,歐巴馬和周迅都是他的粉絲
    本文860字,閱讀完需要3分鐘   韓國當代藝術家金一泰(Kim Il Tae)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用99%純金作畫的藝術家。受到香港傲麗歐AUREO集團、ARTE藝術投資渠道與媒體平臺、以及立梵畫廊的聯合邀請,金一泰於6月22日-6月30日於廣交會會展中心與香格裡拉酒店舉行了為期9天的個展。
  • 【民生】靈山街道:小蠟杆開啟致富門
    【民生】靈山街道:小蠟杆開啟致富門 2020-09-01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微生物作畫能有多好看?
    如今,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微生物學似乎不再只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它開始踏足藝術領域。最近,由美國微生物學會(ASM)主辦的「2019瓊脂藝術競賽」,向普通人展示了一個多彩的微生物世界。瓊脂即培養基。微生物學家以培養皿為畫布,用微生物來創作。這些作品有的像素描,有的像油畫,還有些甚至帶有3D效果。
  • 「門頭溝熱心人」線上線下控煙防疫
    提起垃圾袋,彎腰撿菸頭,菸頭換口罩,控煙促防疫…12月29日上午,身著綠馬甲的「門頭溝熱心人」控煙防疫志願者正在引導市民參與控煙防疫活動。「您好,控煙就是文明,10個菸頭換一隻口罩,共同防控疫情。」控煙防疫志願宣傳服務站的志願者們向市民介紹吸菸的危害、控煙的知識、疫情科學防控知識,引導市民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扎堆、不聚集、保持「一米線」…並指導市民通過關注「文明門頭溝」微信公眾平臺,參與線上「控煙接力」互動。現場設置的控煙防疫宣傳展板上原創的卡通人物手繪畫,是舉辦方用活潑的方式用心用情柔性宣傳引導市民參與控煙、防疫,維護自身健康、家人健康和身邊環境的乾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