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用田間廢棄的小麥秸稈做「畫紙」,用「烙鐵」做「畫筆」,古老的鄉村民間藝術麥秸畫精緻生動。在門頭溝的永定河畔,有一個曾為京西「一盆火」做出貢獻的王平鎮,這裡的村民靠著小小的麥稈和豐富的想像力,為村裡增收,頗有神筆馬良「點草成金」的意味。
用小麥秸稈製作精緻生動的麥秸畫。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衰落的煤炭重鎮
在西石古巖村的麥秸畫工作室內,劉貴敏正在製作一幅「梅蘭竹菊」中的「梅」,臨近過年,寓意美好的手工麥秸畫繼續帶領村裡致富。
西石古巖村坐落於永定河畔的門頭溝區王平鎮,這裡曾是京西煤炭挖掘的重鎮。但近些年由於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原因,村裡經濟發展滯後,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
2016年,李靜來到西石古巖村擔任第一書記,她發現村裡曾經有一批熟悉麥秸畫製作的手工藝人,但並沒有形成產業,只是村民當作閒暇時光的一種愛好,劉貴敏就是其中之一。
劉貴敏正在製作麥秸畫。受訪者供圖
在李靜和村兩委考察和論證後,決定重新將村裡這一傳統技藝拾起,發展麥秸畫產業增收同時,傳承和發揚傳統藝術。
十七道工序將麥稈藝術化
說起麥秸畫,大家並不熟悉,其實這是一種我國傳統的文化技藝,源自草編藝術,成品是使用麥秸為原料做成的畫,由此而得名,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
麥秸畫製作的原材料很簡單,只是農村常見的小麥秸稈,但製作起來工藝十分繁複,一件好的麥秸畫作品需要花費手工藝人很長的時間。
成品麥秸畫的顏色依然是麥秸的黃色,只是在燙染後,用深淺變化來描繪出不同的人、花、鳥等形象。正是因為原材料簡單,畫作色彩單一,麥秸畫對製作的技術要求很高,手工藝人要通過圖形的擺放、色彩的變化以及層次的堆疊讓畫作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麥秸畫的製作很複雜,需要十七道工序。受訪者供圖
劉貴敏介紹說,麥秸畫的製作很複雜,需要製作者熟悉繪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手法,而製作過程包括蒸煮、刮削、燻制、熨燙、漂白、剪切、燙色、拼接等十七道工序,在漫長又精細的製作後,惟妙惟肖的作品才能呈現在眼前。
一年多製作700多幅麥秸畫
想到要幫助村裡發展麥秸畫產業,村第一書記李靜的幹勁兒很足,但這一項被「歷史封存」的技藝,做起來沒有那麼容易。熟悉麥秸畫製作的劉貴敏說,製作一幅作品,耗時需要幾天到幾十天,村裡掌握這項技術的人並不多。
對於產業發展,村裡人持質疑態度,已經很久沒有人從事這一行業,對於銷售情況如何,大家心裡也沒有底。
為了順利發展麥秸畫,李靜到村民家中走訪,動員大家加入麥秸畫的製作中來,對於前期籌不到資金的問題,她也自掏腰包為村裡購置了製作麥秸畫需要的工具和原材料。
2017年中,村裡的「麥秸畫手工藝製作小組」正式成立。小組作畫,從簡單的花鳥魚蟲,到大幅的長城、天安門等圖案製作了許多幅。劉貴敏說,動物和人物形象製作起來比植物難度大,「有一個細節沒做好就不像了,圖案都是我們自己設計的,慢工出細活。」
西石古巖村為永定河文化博物館獻上的一幅麥秸畫作。受訪者供圖
讓製作小組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是那年十一後,西石古巖村為永定河文化博物館獻上的一幅麥秸畫作,這幅長2.5米、高1.5米的巨型畫作上有長城、天壇、牡丹花、白鴿……各種象徵祖國繁榮的元素構成了這幅畫,這是小組的兩個手工藝人,用24天的時間製作的。
「我以前就很喜歡畫畫、繡花、剪紙啊,愛搗鼓這一套,現在做這個麥秸畫,正好把我這些愛好集合在一起了。」劉貴敏說,製作麥秸畫,村裡每天會給製作小組50元的工資。
年底為村民分紅
經過一年的發展,村裡的麥秸畫創收了十餘萬元,像劉貴敏手頭正在製作的梅蘭竹菊系列,雖然屬於比較小的畫作,但由於人工製作過程複雜,單幅作品的售價也需要200餘元。
村裡製作的麥秸畫獲得了大家的認可,2018年下半年,鎮裡決定成立北京平西綠景科技發展專業合作社,將西石古巖村的產業擴大至全鎮,吸納鎮上16個村的99個低收入戶。
到今年底,麥秸畫小組共製作了700多幅作品,全部都是村裡的手工藝人一根根、一剪剪、一針針做成的,今年共獲得收益17萬元,「鎮上剛剛做好了計劃,很快就會開分紅大會,合作社的成員能拿著錢過個好年了。」
作為京西禮品的麥秸畫還在製作中,通過麥秸畫,西石古巖村不僅帶動了全鎮致富,還將麥秸畫帶到了門頭溝的小學國學課堂上,使這種傳統技藝得以傳承。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編輯 唐崢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