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卞兆龍展示自己的麥稈作品《荷塘情趣》。
泗涇古鎮一居民有一雙巧手,能化腐朽為神奇,讓廢棄的麥稈成為一件件美麗的藝術品。近日,記者慕名來到泗涇鎮新凱二村拜訪這位居民。
這位居民名叫卞兆龍,今年68歲。記者在他的工作室裡見到他時,他正在專注地製作一幅麥稈畫,工作檯上除了一條條加工整齊的麥稈外,還擺放著幾件工具,有小刀、剪刀、刻刀、筆等。卞兆龍身形消瘦,常年幹活的雙手看起來粗糙而有力,手背上還有幾處細小的傷口,但正是這雙巧手,創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麥稈藝術品。在他身後,一幅幅梅蘭竹菊圖、花鳥圖精美卓絕,栩栩如生,如果不仔細觀察,你很難想到這些漂亮的作品都是用清一色的麥稈製成的。
卞兆龍告訴記者,麥稈畫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民間藝術。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天地風雨、花鳥蟲魚、人物風景等,匠心獨具、巧奪天工。完成一幅作品要經過割、漂、刮、碾、燙、燻等多道工序,不僅過程精細而繁瑣,所花費的時間也是很漫長的,對製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都是一種考驗。
回憶起當初和麥稈畫結緣的過程,卞兆龍笑了:「2010年,我在浙江義烏遊玩時無意中買了一些十字繡的材料,回家之後花了整整8個月的時間繡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後來拿到泗涇鎮去參加比賽還拿了一個獎。這件事一下子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原來我的美術功底還不錯啊,於是我想到了用廢棄的麥稈來作畫。」
理想是美好的,但實施起來難度也不小。首先卞兆龍居住在城市,要找麥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為此,他專門託朋友從江蘇淮安農村寄來些麥稈。材料有了,如何製作也是件難事。周圍沒有一個人做麥稈畫,只能靠自學。於是,卞兆龍上網尋找相關內容,將麥稈畫的資料一頁頁列印下來,晚上專心致志地研究,經常做到下半夜才休息。
卞兆龍說,要把這些普通麥稈變成一幅幅精緻的麥稈畫,過程並不簡單。作畫的麥稈提前泡30分鐘,泡好後剪掉沒用的地方,再一根根劈開晾曬,曬乾之後基本上定型了。製作之前,還要用熨鬥和刀片把處理好的麥稈打磨平整,然後用烙鐵對其烙燙,使麥稈呈現深淺不同的顏色,最後才能通過剪、刻、雕、粘等過程創作成畫。
「我第一組作品是梅蘭竹菊四君子,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月時間才完成。」卞兆龍說,這一個月期間,他也遇到了很多難題,從四處尋找粘貼麥稈畫的紙張,到蘭葉的製作反覆多次都不理想,其間,他也曾想過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看到自己的努力終見成效,卞兆龍特別欣慰,有時候半夜醒來都會坐到作品前再欣賞半天。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卞兆龍已經漸漸掌握了麥稈畫製作的要領,作品也慢慢成熟起來了。現在他有了更美好的想法:「接下去,我準備用麥稈畫來表現泗涇安方塔、廣富林文化遺址等富有當地特色的地標性建築。」說這些話的時候,卞兆龍的眼中分明閃現出激動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