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百鳥朝鳳》,是民間傳統嗩吶演奏中難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只有出類拔萃的演奏者才能完整駕馭。有一部專門記錄嗩吶故事的電影,名字就叫《百鳥朝鳳》,而正像電影《百鳥朝鳳》所拍的那樣,在巨變的時代洪流中,堅持傳統文化的民間文藝人,要以技藝為生並不容易,不過民營的成都市熊家班表演藝術團(下稱「熊家班」)不但「走出來了」,還給基層群眾帶來了眾多歡樂。其團長肖良鑫是電影《百鳥朝鳳》的影迷,他曾包場邀請同行朋友一起觀看,迄今為圈中人津津樂道。
保證演員工資高 堅持十年演出不漲價
今年7月,四川省文旅廳為省內的演出團體張羅了一場「四川演藝與旅遊住宿業融合發展推進會」,主要討論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文化演藝如何與旅遊酒店等「抱團取暖」。參加會議的既有四川交響樂團、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等國有院團的領導,也有成都世紀天堂洲際大飯店、西藏飯店等省內五星級大品牌酒店的老闆,當然還有像熊家班、德陽雜技團等民營藝術團體代表,大家分別把自己團體的優勢介紹出來,尋求合作機會。
「我可以保證,我們熊家班的演員,比省內國有院團工資高,而且我們堅持10年,演出不漲價。」肖良鑫穿著一件白色襯衫,說話擲地有聲,此語一出,引得低頭看資料的與會人員們紛紛錯愕地抬頭,當然也包括對此將信將疑的國有院團的文化工作者。
熊家班到底有啥能耐?帶著這樣的疑問,8月底記者驅車來到位於成都草橋村六組318號的熊家班訓練基地。基地周圍正在修建地鐵,四周塵土飛揚,需要步行才能進入。由於前幾天成都暴雨,基地旁靠河的一棵碗口粗的樹木也被衝走了,順著帶走了一大塊泥土。「剛才我們走過的地方,之前也都被水淹沒過的。」熊家班負責運營管理工作的古興奎,在熊家班幹15年。
訓練基地由農家簡陋大院改造而成。院內綠樹成蔭,分為道具屋、排練廳、食堂、晾曬區等,甚至還有涼爽的老木屋,屋旁零星地種著蔬菜,供團隊食堂取用。道具屋裡,有中國風的旗袍、也有休閒的T恤、還有川劇的戲服、以及一個個巨型「舞獅頭」,各類道具,擺放整齊。「這次受疫情影響還挺大的,這些都是必需品,也是消耗品。」古興奎摸了摸光是每個運費就將近300元的方形打擊樂器缶。這種樂器,張藝謀曾經在奧運會上使用過,原本團隊準備春節時使用,結果現在12個缶都還沒拆封,包裝盒上一摸,手上已留下灰跡。
每天這裡20多位平均年齡22歲的隊員在這裡生活、排練。「第一次來,因為這裡比較簡陋,還以為自己進了傳銷組織。」從阿壩師範學院舞蹈專業畢業的95後隊員吳維玩笑地說。像吳維一樣,熊家班的不少成員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阿壩師範學院等藝術專業,他們經常一個人在這裡對著練功房的鏡子排練,練就「十八班武藝」。他們出現在不同的節目中,舞獅、跳舞、編舞、雜技、打鼓都得會,根據工作質量和數量,每個月保底工資在3000元至4000元不等。這個數字,的確比國有院團的工資高。
節目親民接地氣 上臺就要笑起來
8月22日傍晚,成都市雙流區的金河綠洲小區內,陣陣音樂迴響。不少居民帶著小孩,吃過晚飯,扇著蒲扇,朝樂聲方向走去,音樂密集之處,即將開始一場「愛成都·迎大運」2020年成都市雙流區「走基層」文化惠民活動。七點半活動準時開始,「熊家班」的演員們打頭陣,為觀眾們表演了情景舞蹈《讓世界知道》。舞蹈演員穿著五彩的西裝和長裙起舞,歌唱演員站在舞臺中央引吭高歌,還有一隻穿著綠色背帶褲的大熊貓玩偶,蹦來蹦去,活潑地與演員們共舞,演出氣氛熱烈,臺下的小觀眾們也很給力地鼓掌和尖叫。在這場融入相聲、金錢板、魔術等各種表演形式的拼盤惠民演出裡,熊家班承擔了4個歌舞節目,演員們輪番上陣但個個精神飽滿,風格熱情洋溢。
舞獅是熊家班最具特色也是最拿手的節目之一。吳維和自己的師妹羅藝鑫這次「大開腦洞」,在傳統的舞獅表演中,加入了現代爵士音樂,黑色的獅子憨態可掬的站起來和觀眾打招呼,一旁穿著現代服裝的演員們則跳著爵士風格的舞曲予以配合,風格不同的演藝形式在這裡碰撞,生出奇妙的「化學反應」,臺下不少觀眾掏出手機,以記錄表演中的一個個精彩瞬間。「我們想把一些現代年輕人的想法,融入到傳統非遺藝術中。」羅藝鑫說道。疫期「接單」並不容易,以往熊家班每天能演出3場左右,現在有一場算一場。「上個月突破30場已經很不容易了。」為此,熊家班現任團長肖良鑫還發了一條朋友圈,視頻內容是白花花的一片標書:「除了要用腦力做標書,還要用上洪荒之力搬標書。」如今疫期演出行業水漲船高,一個演出項目的中標書涉及的演出單位有很多家,大家「報團取暖」,為的就是分一杯羹。
正是因為節目親民接地氣,熊家班名氣漸大,表演的舞臺也越來越高,大涼山深處「三下鄉」等各種文藝惠民活動,奧運會成都站、成都世警會、西博會、武侯祠大廟會等大場面,都能見到熊家班的身影。然而,演員們最喜歡的,還是走進校園,把非遺表演帶給學校的小朋友。這次開學,熊家班就收到了天府四中的邀請,平時他們也去成都七中、石室中學等處表演。演員們都知道,學生和小孩兒特別好奇,最喜歡獅子頭,所以他們每次表演卯足了勁。「下裡巴人和陽春白雪,對我們來說都一樣,面對觀眾,我們都要笑起來,認真地表演。」吳維說,春節是熊家班的演出高峰期,每年武侯祠大廟會、新年舞獅、開年大吉活動,熊家班一天有時候要演3場至5場。僅2016年至2019年,該團的三下鄉惠民演出就達260場、慰問貧困村惠民演出60場、弘揚發展傳統文化活動1600場。
摸爬滾打20年 曾為奧運活動救場
1996年誕生以來,熊家班蟬聯過不少榮譽。四川省文化企業100強企業、「四川民營文化企業演藝類十強」、走基層文化惠民活動先進單位……20多年,他們見證了整個行業的風風雨雨,也目睹了不少時代的重要瞬間。
2008年的熊家班,為「兩件大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奧運會和地震,這兩件事對川人來說也是印象深刻的。2008年地震以後,演出一度中斷,震後第二周熊家班就帶著任務參加義演,安撫著當時驚惶的群眾,隨後熊家班與殘疾舞者廖智合作,共同編排了《鼓舞》。廖智在5.12特大地震中失去雙腿,深愛舞蹈的她與熊家班合作,在一隻大紅鼓上跪立起舞、敲鼓,這個節目因為勵志和感人,被央視等媒體爭相報導。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全國的一件大事,奧運火炬傳遞到成都時,由於突發情況,導演組被提前一天告知,需臨時更換聖火傳遞圖中的節目和演員。情況非常緊急,第二天就要直播,幾經介紹,熊家班臨危受命。肖良鑫帶著10多位成員,連夜奔赴火炬傳遞現場,提前踩點,演員們通宵達旦地彩排,力求將打鼓的動作練到精純。努力沒有白費,第二天演員們用飽滿的熱情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上手快,「靠譜」又善打硬仗,圈內人稱之為「文藝輕騎兵」。
熊家班創立之初只有6個人,以舞獅聞名。肖良鑫是「第三代」。熊家班之所以姓熊,是因為當時肖良平的哥哥與90年代四川武術代表人物熊長貴聯合創立。考慮到四川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非遺表演,熊家班於是引進了外地的非遺表演舞獅,隨後又將北方大鼓引入,至此形成了南獅北鼓的演出格局。他們經歷過傳統文化演出最輝煌的時期,至今保利等房地產開業,還保留著當時熊家班式的舞獅活動。舞獅開業活動得起大早,參加大廟會得連軸轉,節假日就是「高強度工作的高峰期」,演員們已經習慣了。
熊家班演員的工資,在圈內「領跑」了10年,其間經歷過輝煌,也面臨過低谷期。民營院團無法像國有院團一樣有穩定的收入,節目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而且還要面對市場新生的各種同類競爭者,以及各式各樣的「客戶」,其中也不乏不少欠帳的客戶。做標書、打官司,肖良鑫說這些都沒有少遇到過,現在已經能「一告一個準兒」了。但同時,「走量」的熊家班也在反思,究竟是怎樣的演出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原創的節目、精品的節目,越來越成為這個市場的稀缺品,是否應該走出這種「勞動密集型」的創作模式,轉而利用這次疫情去做一次優化升級?
2016年,肖良鑫為自己的客戶和好友在電影院包下了一場名為《白鳥朝鳳》的電影,這個獨特的包場令圈內人印象深刻,現在還時常提起。肖良鑫說,做傳統文化的人,與電影中的人有很很多相似的處境,大家是被劇情深深觸動了,而不是我的包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