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的時間越久,越覺得家鄉特別。因為在那片大地上,散落著許多潮汕傳統民居。它們修建於不同的年代,有的甚至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它們雕梁畫棟美輪美奐,任由歲月衝刷也難掩當年的宏偉壯麗。它們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規模大小不一,每一種建築格局都有著極具特色的名稱。
首先說說「下山虎」,它算是潮汕民居中格局最為簡單的了,但我覺得它的名稱很有氣勢。有人這樣描述它:「整體外形看起來就像一隻渾身是勁、張開大口、吸納天氣精氣、時時蓄勢待發的獅虎。」此言不假,仔細觀察「下山虎」的格局,確實像一頭正在下山的猛虎。以門樓為嘴,兩間厝手為兩隻前爪,後廳為肚,廳兩旁的兩間後房為後爪。真心讚嘆古人的智慧,就這樣加以想像,一座座房屋仿佛被賦予了生命,頓時顯得生動起來。
若「下山虎」的門樓不設在中間,而是開在一側,佔去一個厝手的空間,則稱為「行龍虎門」。
接著說說「四點金」,它比「下山虎」多了兩間前房和一個前廳,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得名。有人這樣描述它:「形體莊重,極像一個以後廳為身,後房為兩肩,厝手為雙臂,前房為交叉雙手的抱氣入懷的人體,中間敞開的天井是其虛懷納氣的空間。」我在「四點金」裡住了十五年,從幼年到少年,對此有著十分深厚的情感。小時候不懂得何為「四點金」,時過境遷才發現,我曾居住的房子是多麼獨特。現在雖然已搬離很多年了,但我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夢回一次。
若「四點金」裡只設前後房四個房間,不隔厝手及八尺房,則變成了前後左右四個廳齊向天井,這種格局稱為「四廳會」。
還有另一種格局叫做「四噴水」,它與一般「四點金」的不同之處在於:厝手較長,有前後兩個八尺。另外,它的天井四個邊角上共有四條柱子,稱為「噴水柱」,一般前面兩條柱子為方柱,後面兩條柱子為圓柱。我認為「四噴水」的空間利用率是最好的,它可以變八房為十室。
「下山虎」及「四點金」都是比較常見的,而規模更加龐大、格局更加複雜的,便是「駟馬拖車」和「百鳥朝鳳」了。
「駟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它以中間的大祠堂象徵「車」,左右兩邊的房屋象徵著拖車的「馬」,整體格局就像一架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如澄海隆都的陳慈黌故居,即為中西合璧的「駟馬拖車」。陳慈黌故居有「潮汕小故宮」之稱,創造了潮汕厝和洋樓房並存的獨特景觀。它採用「駟馬拖車」的布局,又巧妙融合了西方建築風格。它既有亭臺樓閣,又有通廊天橋,行走在其中,宛如在宮殿中迷失方向。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各種進口彩瓷精美絢麗,至今仍鮮豔如新。
「百鳥朝鳳」應該是規格最高的潮汕民居了,光聽名字,便可以想像那是何等氣勢恢宏的存在。「百鳥朝鳳」是一種房屋總數超過100間的大型建築群,由多座「下山虎」、「四點金」等房子所組成。它以祠堂為建築中心,祠堂便是象徵獨佔枝頭的「鳳」,而位於祠堂左右及後方向中心圍合的房屋,則象徵朝拜「鳳凰」的「百鳥」。「百鳥朝鳳」建造耗資巨大,一般只有達官或巨富才有能力建造,因此存世作品很少。如普寧洪陽的德安裡,為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方耀與其兄弟共同營建的家族集居寨,其中便有一組保存完整的「百鳥朝鳳」,現在雖然已較為破舊,顯得十分滄桑,但其龐大規模及精美構築,依舊令人讚嘆!
除了上述幾種之外,潮汕民居還有「五間過」、「七間過」及「九龍吐珠」。
「五間過」及「七間過」為「下山虎」或「四點金」的橫向擴充形態,可以理解為後兩者的升級版。「下山虎」及「四點金」均為三開間,顧名思義,「五間過」即為五開間,「七間過」即為七開間。如之前我寫過的四海公室,便是一間在「四點金」格局上,前後進各增加兩間房的「五間過」。
「九龍吐珠」則為八座「四點金」簇擁一座大祠堂,再加上一座後庫所組成。如潮陽銅盂的明安裡、潮陽西臚的榮德家園。
了解潮汕傳統民居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們把房子叫做「厝」,厝裡的每個空間都有它們獨特的名稱。將一座厝進行分解,一般它的組成部分有:前廳、後廳、前房、後房、厝手、八尺、天井、門樓、陽埕。這些就像是積木的基本單位,可以組合拼成各式各樣的房屋,如「下山虎」與「四點金」等。然後,各式各樣的房屋又可以組合成規模更大的建築群,如「駟馬拖車」與「百鳥朝鳳」等。這些房屋和建築群又再進一步組合,便成了潮汕大地上的一個個村莊。
從空中航拍潮汕的村莊,一片片潮汕民居如棋盤分布,密集卻又毫不凌亂,滿眼都是整齊而統一的屋頂,壯觀極了。
看了這麼多的潮汕傳統民居,可能有人會問,一座厝的面積究竟是多大呢?
以「四點金」為例,若不計入陽埕,其長度大約是17-18米之間,寬度一般是15米,整體面積約為260平方米。我將各種建築格局整理在一張圖裡,這樣就可以大致對比以及了解各種潮汕民居的規模與面積了。
(橫放手機查看)
潮汕傳統民居博大精深,還有許多值得考究的地方。現在,我純粹由於熱愛,根據個人理解將之簡單整理,並繪圖加以表述。本文內容若有錯誤或表述不當,敬請諒解及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