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2006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一章的概述
長沙山水懷抱,民風淳樸,氣候溫和溼潤。長沙的傳統民居在這種條件下經歷了數千年的勞動洗禮和生活磨鍊,留存至今,其建築文化特色無不反映出鮮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長沙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季節變化明顯,春秋短促,冬夏綿長。長沙距海洋較遠,又處於衝積盆地,邊緣地勢高峻,向北傾斜,北方冷空氣深入聚集。冬春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山勢高聳,雨量充沛但不均勻。針對這種氣候特徵,長沙民居朝向多以南向為主。有的因地基壓制不能建成南北向的,則主臥多設八邊形樓房,以保證南北通風。多以天井院落解決內部通風火光和下水的問題,多數都有防潮層,勒腳較高。屋頂多蓋小青瓦,以硬山、歇山為多,坡度較大,以利於排水。粉牆或清水牆,木構柱身大部分外露,與柱間的粉牆色彩調和,給人以簡樸之感。
坡子街伍厚德堂
長沙地區由於長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形成高下有等、內外有別、長幼有序,以及中為尊、東為貴、西次之、後為卑等禮儀制度。這種制度反映在民居上,無論是城鎮公館還是村落民居,都形成以堂屋為中心,正屋為主體,中軸對稱,廂房、雜屋均衡擴展,天井院落有序變化的基本格局。
樂新巷唐生明公館(2005年拆除)
長沙城和長沙周圍集鎮官員的私宅稱「官附」,俗稱「公館」,民國時期的較豪華民房亦稱「公館」。這些公館一般都是由單獨的大門、庭院和主體建築構成的獨立住宅。長沙近代公館多為磚木結構,少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所用的磚、瓦、石灰、花崗石多為本地材料,至今還可見到建築物紅磚上的「裕湘」字樣。基礎處理習慣用花崗石鼓形墩作木柱基座,牆基以石灰、砂、碎磚三合土墊底。早期公館外牆多青磚清水牆,牆體以「六一尺」(20×3.33×3.33釐米)薄磚鬥砌填土,或「六九寸」(10×20×30釐米)大磚眠砌。後期公館逐漸以機制紅磚取代青磚。正空所用空架常用五柱落地,進深較大的常用七柱落地。屋面一般用小青瓦,中後期公館發展為機制筒瓦。院牆挑出簷口用方椽,一般挑出45—60釐米,不做封簷與沿溝。主體建築挑出簷口用釘掛樓板,並加沿溝。
福源巷左學謙公館(2002年拆除)
出於治安和人身安全的需要,院牆較高,一般高於4米。沿街及沿院牆一般布置輔助用房、入院大門和天井。
大多數公館都設置前後天井。前天井實際上成為巷內公共空間與戶內居住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後天井一般作洗漱之地。臨街公館都是獨門獨戶,但又戶戶相連,所以分戶牆便演變成了具有長沙傳統的馬頭封火山牆。清代封大牆富於變化,有波浪形、貓弓形、大弧形、翹角形等,但到民國時期一般已簡化為「一」字形或梯級形。
上了小富的人家,住宅裝修都十分講究。公館大門為兩戶厚杉木板拼成,門外壁鑲竹條或嵌鐵釘,有銅盤門環,底座飾麒麟圖案。大門框架用飾花的花崗石建造,通稱石庫門,長沙俗稱「槽門」。有的在大門一側另嵌小門或瞭望窗口。中型公館進大門約5步有木板鼓壁,俗稱「中門」,逢婚喪喜慶或迎接貴賓則將中門打開。進中門為天井和正廳。正廳設神龕,兩側擺雕花靠椅。正廳反面為倒廳,亦稱花廳,擺花卉盆景、金魚池等。大型公館的天井兩側另闢橫廳,形成「三合院」。橫廳有八方門或月形門,門側掛有楹聯,門額有橫披。廳內供佛像、財神或關公像,其兩側各有臥房。不設橫廳的公館一般有三進或五進。每進有廳堂,堂正中懸長軸畫幅,俗稱「中堂」。中堂多為「福祿壽三星」「歲寒三友」「鍾馗捉鬼」之類的國畫。多數公館內有水井,凡有水井的在大門口釘有「井」字標牌,供消防急需。
福勝街革成旅社(2004年拆除)
店鋪是城鎮民房的一個重要類型,一般都是前店後坊或前店後宅,有的一樓作鋪房,二樓作住房,有的則是店、坊、宅三結合。長沙城的店鋪大致有分為公館型和當街型兩種類型。公館型店鋪為磚石牆壁、黑漆木製大門,進大門正中有香案財神,條屏書畫,廳上方擺榮幾靠椅,陳設富麗堂皇。正廳的一側為鋪房。規模大的店鋪設有花廳,廳內置水池假山盆景花卉。鋪臺末端靠正廳處豎黑漆招牌書「老一言堂」「童叟無欺」等語。這類店鋪多經營綢鍛布匹、金銀首飾、中藥材、南貨食品等,如八角亭的介昌綢布店、養天和藥局、九如齋南貨號等便是這種類型。
望城喬口鎮傳統商鋪
當街型店鋪一般為二層坡屋頂、小青瓦民房。一樓全部裸露,入夜時用木板嵌合封閉,俗稱「關板子」。二樓為住房,多設臨街走廊,用木欄杆圍護。店鋪招牌講究醒目,橫豎不拘一格,有的招牌用橫幅懸於街心,或用幌子、布簾豎掛,有的木招牌立於人行道上,稱作「坐牌」。茶樓、酒店、當鋪則掛一面大旗,旗上寫上「茶」「酒」「當」等字樣。當街型店鋪多為中小型商店,約佔當時商店的80%。如三興街李富春故居原系其祖父所開「李福星」扇店,便屬這種當街型小型店鋪。
靈官渡仿西式民居(2001年拆除)
1904年長沙開埠後,洋行、外僑蜂擁而至,建成了一棟棟「洋樓」,加之滬、蘇等沿地區商人入湘,長沙民居逐步融入了西方的建築元素。但純粹的西式建築卻很少見,只是造就了許多中西合璧的公館。這類建築所作的改進主要有:天井平面布局更為自由,入口大門採用西洋古典的拱券式樣,一、二層樓採用「券廊式」風格,住房講究寬敞明亮、空氣流通,分別建有起居室、書房、餐廳、衛生間、儲藏室等。如唐生智、何鍵、李默庵、李覺等達官貴人的公館都屬於這種類型。
農村民居的進化程度明顯落後於城鎮,由於宗族觀念的深刻影響和農耕社會的封閉特點,以及「江西填湖廣」等舉族遷移開拓等歷史原因,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在長沙地區較為普遍。後來隨著交通和經濟的發展,宗族界限有所突破,形成異姓雜處的村落,但仍保留著許多姓氏地名,如左家壠、陳家村、易家灣等。長沙農村的大屋場常以地主大宅,或宗族祠堂為主體或中心,毗連擴展,甚至全村建築排列整齊,緊密連繫,巷道迴環,形成龐大的建築群體。由於長沙夏季氣候炎熱,村落內利用敞廳、天井、巷道,加速空氣對流,以形成涼爽的穿堂風。這種民居群落前面常設魚塘,後面種植竹木,用以改善小氣候。長沙縣北山的常家大屋、金井的鄭家大屋、瀏陽縣龍伏的沈家大屋等。都屬這類村居群落。前兩者已不復存在,而沈家大屋則由於瀏陽開發較晚而有幸保存下來。沈家大屋佔地13500多平方米,有永慶堂、師竹堂、德潤堂、三壽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主體建築。院中有院,天井穿插,亭廊相連,形成一個有17間廳堂、20處天井、30多條廊道、20多棟樓房、200餘間大小房屋的古建築群。
瀏陽龍伏鎮沈家大屋
由於農村小農經濟生活、農業生產活動的需要,以及自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因而農居建築與城鎮住宅形成明顯區別。長沙農居大多依山傍水,少佔良田,人居與自然融為一體,顯示出濃厚的村野情趣。布局較為開敞自由,造型較為簡樸自然,雖也以三五開間正屋為主,但廂房、披屋的配置因地制宜,不苛求對稱,且多橫向展開,以充分利用等高坡地。屋前多有曬穀場,屋側、屋後多建有畜欄、倉屋。有的外加竹籬、矮牆,側開槽門,更顯田園特色。
麻園嶺陳明仁公館(2000年拆除)
近代長沙名人輩出,因此留存下來的傳統民居中,很多是名人的故居,這是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時間越向後移,其價值也越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就有劉少奇故居、黃興故居、譚嗣同故居等,還有大批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日又成為發展「紅色旅遊」的一種資源。但由於受意識形態的束縛,許多「非紅色名人」的公館,有的被拆掉了,有的雖有幸保存下來,但早已改為辦公用房或居民住宅。名人故居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願人們善待它、愛護它、利用它,讓其發揮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科學發展城市中的應有作用。
本文原載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主編 謝建輝 撰稿 陳先樞 攝影 羅斯旦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