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理論指導實踐的路徑不同,長沙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是以實踐豐富理論。」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靜丨湖南長沙報導
在湖南長沙東湖街道油菜花觀賞基地內,眾多兒童與家長用畫筆為上千個廢舊輪胎畫上各種可愛的圖案,以此呼籲大家創造低碳環保的美麗家園
2019年年底,清晨的長沙五一商圈還沒甦醒,一公裡外的東茅街小學就已經熱鬧起來。孩子們拿著畫筆,正在牆上繪製自己心目中的豐泉古井社區。
這個社區在2014年曾因為「抹布上繡花」的新聞聞名全國。如今,這裡每天都有「守護小天使」巡查「口袋花園」,確保孩子們親手栽種的小花小草能茁壯成長。
不遠處,在長沙市中航山水間社區公園,各種兒童遊玩設施與綠化休閒空間錯落有致;嶽麓小學的校園裡,除了書本還多出了一條創意長廊,展示著孩子們豐富的內心世界……
2015年,長沙率先提出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相關內容被納入了長沙2050遠景發展戰略規劃。
2019年5月,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教育局、市婦聯聯合發布《長沙市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根據《行動計劃》,長沙推出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10大行動、42項任務,規劃實施了一批兒童友好型校區、兒童友好型社區、示範「兒童之家」、愛心斑馬線、公共場所標準母嬰室等項目,以改善兒童出行、學習、遊憩環境。
經過4年努力,「兒童友好型城市」創建目標已被納入城市各項建設要求之中,兒童友好型城市共建大格局已然形成。
「長沙積極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這是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馮意剛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們以兒童為中心,建設行政+社區、學校、企事業、公益組織、媒體協調的兒童友好城市治理體系,系統覆蓋了『空間友好、政策友好、服務友好』三個維度。」
豐富軟體
樹影婆娑的白果園、風格古樸的程潛公館、《湘江評論》印刷處舊址……走在豐泉古井社區富有老長沙特色的民居古巷裡,時間仿佛穿越到一個世紀以前。然而,一抬頭,又會發現IFS國金中心的高樓就在眼前——這裡是長沙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區。
傳統與現代交織,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口多,人員流動性強……豐泉古井社區的兒童90%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東茅街小學的生源基本都來自流動小商戶家庭,這裡的學生家庭成長條件有欠缺,課餘生活匱乏,更需要我們的呵護。」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豐泉古井社區黨委書記龍欣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龍欣剛任職時看到這裡的孩子放學後在牆上亂寫亂畫,髒亂的社區環境猶如抹布一樣,便產生了「在抹布上繡花」的念頭。
2014年,龍欣請來藝術家根據街巷特色繪製了文藝範十足的塗鴉牆。煙囪變成了「太空人頭盔」,空調外機成了舉重達人的訓練器,難看的當街晾衣架成為畫中的「鞦韆」,外接的水龍頭也變成了畫中的元素,提醒著小區居民節約用水……最搶眼的是一幅星空圖,寓意年輕人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
彩繪牆的問世,讓豐泉古井社區成了「網紅」。這些積極、有趣、陽光的塗鴉,讓生活在這裡的孩子們對社區倍加珍惜。龍欣還牽頭眾籌了豐泉書房,居民搬來自家閒置的桌椅檯燈,孩子們分享喜愛的書籍,兒童友好社區的共建共享模式雛形初現。
彼時,剛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沈瑤創建了兒童友好城市研究室,正在將兒童友好理念、評價體系等向學術界、規劃界傳播。看到豐泉古井社區「抹布上繡花」的新聞後,學者與社區「一拍即合」。
「豐泉古井社區很適合探索老舊城區如何建設兒童友好社區,是特別好的實驗樣本。」沈瑤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16年5月,豐泉古井社區與轄區內的東茅街小學、社會組織、企業等共同發起了「小候鳥」流動兒童城市融入計劃,在沈瑤團隊的指導下,正式開展了兒童友好城市社區實踐。
豐泉書房升級為「小候鳥兒童之家」,平日是社區居民的公共閱讀場所,課後、周末和假期,孩子們會來這裡讀書、寫字、繪畫。沈瑤團隊不斷創新,設計出多種新穎、受孩子歡迎的活動項目,還開設了家長課堂等,以營造有利於兒童成長的家庭氛圍和社區環境。
不同於建設更多的兒童友好硬體空間,豐泉古井社區走的路線是豐富軟體,通過兒童友好社區把兒童、居民、街道、學校四方黏合起來,四方聯動共同形成一種兒童保護體系。
讓孩子參與進來
一個「上天入地」的操場,一堂風雨無礙的體育課——在長沙兒童友好型試點學校楓樹山小學,處處可見小設計師們功能與顏值兼備的設計成果。
四年級的唐詩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原來的校園場地比較狹小,活動空間擁擠。2018年,學校發起『我是校園小小設計師』活動,鼓勵我們提建議。秋季開學後,我參與的設計從圖紙變成了現實。」操場變身為不怕風雨的「露天操場+室內運動場」雙層複合空間。
「讓每一位兒童都有機會參與進來,讓城市的規劃者和建設者都能聽到兒童的聲音,這對建設兒童友好城市至關重要。」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王慧芳說,「我們探索建立了一套具有長沙特色的兒童參與機制。」
比如,兒童空間微改造設計競賽由設計單位和高校參賽團隊自主選擇兒童日常使用頻繁的空間進行微改造。競賽吸引了來自深圳、廣州、武漢等多地的優秀設計團隊參賽,最終由孩子投票選出最優方案,部分方案已經實施。
2016年,長沙推出了十所兒童友好小學試點,重點對兒童上學的交通和公共空間進行改造。2019年試點又擴展到兩所中學。
王慧芳介紹,「我們設計了網絡扎針地圖,研發了一個App,兒童用它來打點『扎針』,利用網際網路採集兒童上下學的路徑數據,實現了精細化評估,為規劃方案的合理性提供了數據佐證。具體來說,學生、老師和家長構成意見主體,在地圖上標記兒童出發點與目的地、上學路線和停留點,設計師據此設計公交路線、步行巴士路線、慢行交通組織,職能部門則負責修編相應交通規劃、制定管理條例、建立安全機制。」
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規劃設計公司、高校和專家,在嶽麓一小等兒童友好試點學校通過手繪地圖、願望紙條、主題繪畫等形式,為孩子們普及規劃知識的同時,還聆聽孩子們的心聲和建議,讓他們為學校、社區的公共空間改建提供真切需求與豐富創意。
「與理論指導實踐的路徑不同,長沙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是以實踐豐富理論。」長沙市規劃設計院兒童友好促進中心主任孫思敏說。
媽媽規劃師
城市對兒童友好,首先要從「空間友好」開始。
根據《行動計劃》,長沙將從兒童的需求和視角出發,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為兒童創造自由玩耍、安全出行的城市環境;結合「一圈兩場三道」行動計劃,以兒童居住小區為出發點,合理規劃布置全年齡段兒童的學習、生活、出行空間,以安全、趣味、公平為目標,建設健康陽光的城市公共空間。
空間友好分為空間拓展和安全出行兩部分,包括建設兒童友好示範空間、完善兒童學習空間、拓展兒童生活空間、優化兒童出行空間4大行動15項任務。
在推進空間友好的過程中,「媽媽規劃師」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媽媽規劃師在參與兒童友好空間設計方面比男性規劃師更懂孩子,又比一般的媽媽更懂規劃。」孫思敏就是這樣一位媽媽規劃師。
孫思敏在桂花公園旁生活了8年,接到兒童友好空間設計競賽項目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個家門口的小公園。
為了更好地滿足孩子們的需求,5位規劃師組建了桂花公園專項團隊,其中包括4位媽媽規劃師,還請「小小規劃師」進場進行細緻的檢測。比如,為檢驗跳房子區域是否受歡迎,規劃師們「守株待兔」,在顯眼的地方繪上遊戲格子,然後躲起來對遊戲中的孩子觀察研究……
面積不到一萬平方米的桂花公園,在規劃師的努力下,被設計成3個不同活動區域、7個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主題活動場所。公園外還結合公交站點、軌交站點等布局,完善了公園周邊兒童出行路徑、愛心斑馬線、安全減速帶、景觀文化牆等街區性的兒童友好空間。
「這次設計競賽,讓我們改變了規劃師的傳統思維方式、工作內容與工作機制,尤其是在兒童參與方面我們團隊進行了重點探索,倡導情景遊戲式的兒童參與。」孫思敏說,「長沙市政府及規劃師們站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角度,對兒童參與規劃作出積極響應,尋求一種以兒童權益為中心的規劃路徑。」
此後,孫思敏和來自長沙、武漢、寧波、北京、廣州等地的女規劃師們建立聯繫,以兒童友好為紐帶,媽媽規劃師們常聚在一起分享好的做法和想法。「博士學者和規劃界的管理者,自然資源和建築、園林等領域的女規劃師都參與進來了,大家在接手的每一個項目中,都會首先想到『兒童友好』。」
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走進長沙市婦聯本級「婦女兒童之家」的大廳,長沙市婦女兒童維權服務中心、長沙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兒閱之家、兒童健康驛站等服務平臺的標識十分醒目。
《行動計劃》中的「服務友好」主要包括兒童社會福利保障、公共教育服務保障、兒童友好宣傳推廣三大行動,共15項任務。
長沙市婦聯在兒童權益維護方面進行了機制建設的創新。「比如,對於家暴事件中的兒童,反家暴十個『率先』的『長沙模式』已經成為全國標杆,長沙市婦聯探索構建了『信訪接待、心理疏導、婚姻調適、社工服務、法律援助』一站式維權服務體系,織起了婦女兒童維權保護網。」長沙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文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長沙市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周小春介紹,近年來,長沙市婦聯實施了豐富多樣的兒童友好公益項目:從多種維度開展兒童公益夏令營、冬令營、「五防」課堂,打造流動兒童360安全保護網;為特殊學生專設資源教室,定製個別化教學方案,開展社會適應性活動,讓更多特需適齡兒童融入普校教育;開展兒童性教育公益講師培訓項目,至今已經培訓73名兒童性教育公益講師,開展兒童性教育公益課程110場……
公益項目進家門,建設家門口的婦兒之家、閱讀空間、家長學校,兒童友好資源下沉到基層,努力探索「基層點單、按需配送、服務到家」的工作模式……文方說,「長沙正努力實現讓兒童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