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波 古梁 塗志剛 徐亮
山下鮑,儼然一幅優美的國畫。依山而建的民居,與濃鬱的古樸民風相得益彰。只要到過武義縣南部山區大溪口鄉山下鮑村的人,無不被眼前這座擁有絕妙山村風光的村莊深深吸引。
山下鮑地處偏僻,距縣城65公裡,全村600餘人,常住200餘人。村民以涂姓為主,還有梁、潘、賴等姓。村口的橋頭村原與山下鮑為同一村,同姓塗,解放後單獨成為了一個村。
山下鮑村四面環山,地處東西兩山對峙的山谷中。金溪與崗壇澗分別自北往南流淌而來,在村北部匯合後,向南呈S形從村中流過,在村口與自東向西而來的銀坑溪相會並向南流去,注入宣平溪,屬甌江水系。
清澈的山澗、鱗次櫛比的古民居、憨厚純樸的山民……山下鮑村奇蹟般地保留了幾近消失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村裡巷道結構、建築裝飾、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著原生態人文狀態。淳樸的山下鮑,四周青山環抱,翠色掩目,猶如世外桃源,安謐而靜幽。
1997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著名建築學專家陳志華先生到訪大溪口鄉山下鮑村,被這裡的古村風貌所震撼。他說,山下鮑可以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二年春,陳志華與清華大學教授樓慶西、李秋香帶了一批即將畢業的清華大學建築系學生來到山下鮑,拍攝了大量照片,創作了許多素描作品。回去後,他們在清華大學舉辦了作品展覽,在校內引起了很大震動。2010年,陳志華教授陪同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謝辰生先生再次到山下鮑村,陳志華肯定地說:「山下鮑村完全夠格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謝老則說:「我舉雙手贊成。」
山下鮑源起
山下鮑原有幾戶鮑姓居住,故稱山下鮑。據山下鮑《雙溪塗氏宗譜》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塗氏先祖塗國文從福建長汀來雙溪上遊的水卜弄村,與山下鮑村梁姓女子相識併入贅為婿,先客居水卜弄村,後轉遷居山下鮑村,以種靛青等為業,繁衍成族。清中期時靠種植和經營桐籽、靛青、茶籽油、木材等致富,並買田收租,田產可達宣平、麗水等地。1949年前屬白水鄉,1956年屬溪口鄉,1958年屬三港人民公社,1982年屬大溪口人民公社,1983年屬大溪口鄉。
清代是山下鮑村發展的繁榮時期。村中開有多家店鋪,經營南貨、藥品、肉類等。由於山下鮑地處深山,良田很少,所以有錢家庭都在村外購置田產。方圓二三十裡範圍內的柳城、前灣、祝村、三港以及麗水地區都有山下鮑村人的田產。由於離村遠,自己村人不方便種,所以山下鮑村人就把田租給他人種植。因此過去每逢年末,各地前來交租的佃戶常常排起長隊。村裡南貨、藥材、肉鋪等商鋪生意興隆,人聲鼎沸。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所建,由於地處大山,經濟發展緩慢,山下鮑村傳統風貌基本沒有改變,村中極少有現代建築,村落原有格局及形態保存十分完整。
依山而建的清代建築群
山下鮑村現存各種歷史建築31處,其中清代28處,民國3處。以民居為主,兼有祠堂、橋梁、廟宇、店鋪、讀書樓、墓葬、古井等,並有保存完好的清代至民國時生產靛青染料的靛青塘遺址群,多數民居已近200年歷史。
山下鮑村歷史建築分布於雙溪兩岸的山坡上,朝向以面西和面南的為多,也有面東和面北的,平面布局因受地形影響而多變。建築形式主要為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制有三房兩廂、五房兩廂、五房四廂等,多數建築有後院。建築面向天井的一側一般都設有下簷作為簷廓,並施牛腿託挑簷檁。主體建築均呈對稱布置,不少建築因地勢而設有前庭,門前有多級石階,附屋等則依地形設置,不甚規則,構架也較為簡單。建築體量一般偏小,多為二層結構。建築外觀為硬山兩坡頂,馬頭山牆,院牆為三花式,牆體多採用版築泥牆,紙筋灰粉面。村落總體色調為土色、白色、黑色,在青山綠水映襯下與自然十分協調。
村北約200米處的山坡上,在金溪東岸一側,構築有10口清代至民國時的靛青塘,連綿成片,當年塗氏族人即在此浸泡生產靛青植物並由此而致富,每口靛青塘直徑約有3.50米,現狀深約1米,塘沿駁坎採用卵石疊砌。
山下鮑民居建築以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多,也有前後兩個三合院相連而成的。一些建築前面還帶有前庭。一些主體建築兩側或後側建有附屋,用於傭人居住和家人廚事餐飲等。建築一般為兩層,底層用於居住,上層堆放糧食、生產工具以及雜物,同時起到隔熱隔冷的作用。正屋和廂房的前簷均設有用牛腿承託的下簷作為通廊,或在廊子的簷柱外側加施牛腿託下簷,不僅豐富了建築外簷立面,對減少夏季陽光直射和雨水侵襲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其構建形式和手法具有武義南部地區的典型特點。主體建築兩側的廂房隔扇門往往設置成雙扇,有較好的雕刻,是武義南部地區傳統民居建築的特點之一。
山下鮑村古建築大多數都有前後兩進,前進大門院牆進去就是寬敞的天井,兩邊廂房,正中廳堂。廳堂後壁擺著祭拜祖先的供桌,兩側或一側開側門,進去後又是一個寬敞的天井,兩邊是廂房臥室。前進用於會客或活動,後進主要是自家私人生活區,利用廳堂的後壁隔開,非常的巧妙。
塗氏宗祠:塗氏宗祠位於山下鮑村南端水口,建於清嘉慶六年,坐南朝北,地勢前低後高,系由前廳、後廳、兩側廂房組成的四合院建築,佔地面積386平方米。前廳面寬五間,明、次間前簷起門樓作四柱三間式,重簷歇山頂,上、下簷均施牛腿承垂蓮柱託挑簷檁,上簷柱之間施花窗,窗下施板壁,下簷施天花,前簷施月梁形額枋,枋面浮雕雙獅戲球和方雲紋,梁底雕花草。前廳進深八檁,梢間為兩層結構,梁架明間作前單步後雙步用四柱,次、梢間分心用五柱;明、次間前簷金柱間施額枋,明間和次間分別施排門四扇和兩扇,次間前簷金柱與簷柱間各施邊門兩扇。後廳面寬五間,明間前簷設石階兩級。進深九檁,明、次間前後雙步用四柱,梢間分心用五柱。檁間各施倒卷龍和鴟魚形單步梁固定檁子,曲尺形梁身雕方雲紋。後簷供奉有祖先牌位。兩側廂房各寬三間,兩層結構,進深三檁二柱,前簷施牛腿和疊鬥承挑簷檁。建築木構經油飾彩繪,祠門繪有瀝金門神,柱上刻有楹聯。柱礎呈鼓形,三合土地面,天井卵石鋪裝。硬山兩坡頂,板築泥牆。1998年12月7日被武義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點。
塗氏大廳:塗氏大廳位於山下鮑村山西路16-24號,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6),坐北朝南,三進二井,由門廳、中廳、堂樓用兩側廂房組成,地勢依次抬高。門廳為二層,面寬五間二弄,進深五檁,後簷施牛腿,明、次間底層敞開為廳,施月梁;地面卵石鋪設。中廳面寬五開間帶二弄,進深九檁,明間前後雙步用四柱,次間抬梁穿鬥混合分心用五柱,前簷施牛腿託挑簷檁;檁間施鴟魚形單步梁,檁兩端託以花式重拱,檁子下皮有雕刻,前金柱間施額枋作月梁形,枋底雕瑞獸。堂樓寬亦五間二弄,二層,進深七檁,明間用四柱,其餘分心用五柱,底層前簷廊,明間前簷楸楣呈月梁形。後金柱間設太師壁供奉香火、供桌,兩側板壁上繪製大躍進年代「財務公開」欄目。兩側廂房若干間,均為二層,進深五檁四柱,前院廂房前施牛腿,後院廂房底層前簷設廊。柱礎有鼓形、礩形、鼓形上下雕出入瓣紋三種,中廳明間礎下墊古鏡。前後天井卵石鋪設。
塗氏大廳新屋:塗氏大廳新屋位於山下鮑村山西路25-29號,塗氏大廳東側,建於清代。坐西朝東。由主體建築、前附屋和後附屋組成。主體建築平面呈"H"形,後院建築與塗氏大廳相接。正屋面寬五間二弄,二層結構,進深七檁五柱,底層設廊。明、次間前簷上簷柱置於簷廊月梁上,並施牛腿託下簷。後簷施斜撐託挑臺,有垂柱,前、後簷楸楣均呈月梁形,有雕刻。鼓形柱礎,三合土假磚地面,單線、雙線陰刻斜方格。前院天井石板鋪設,後院天井卵石鋪設。前院院牆簷下有壁畫、壁書,大門上方黑底白字行楷「家政維修」四字。
廂房為二層,前院廂房面寬一間,進深五檁三柱,前簷施牛腿託下簷檁;後院廂房面寬一間,進深與前院廂房相同。底層前簷設廊斜撐託挑臺。南附屋面寬三間,附屋南側底層設過道門,寬深均一間,過道踏跺十一級。附屋平面呈梯形與主體建築相連,大門與主體建築大門之間設通道,前簷金柱間設排門,兩側設為夥房。
塗金水屋: 塗金水屋位於山下鮑村山東路13-14號,坐東朝西,建於清代,平面布局呈"H"形,由正屋、兩側廂房及照壁組成。正屋面寬五間,梢間設樓梯,進深七檁五柱,底層前簷廊施月梁,廊兩側設邊門,明間後金柱間設板太師壁,壁兩側設小門。前院廂房面寬兩間,後院廂房寬一間一弄,進深均為五檁三柱。正屋和廂房面向天井的一側均施倒卷龍牛腿斜撐和疊鬥託下簷。花窗雕刻精美。鼓形柱礎,三合土斜方格地面。天井卵石鋪設。硬山兩坡頂四花山牆。院牆簷下有墨繪雲紋花草及仿木四柱三間式壁畫。大門上方石匾行楷陽刻「長庚永明」四字。大門前設照壁一座。
梁家屋:為山下鮑現存最早的建築。最初為梁姓的居住房,其建造年代早於塗氏先祖來山下鮑定居的時間,至遲應在清代康熙年間。梁家屋位於山下鮑村山西路57-61號,坐西朝東,佔地面積465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合院,兩側各有附屋,建築均為兩層結構。三合院正屋面寬五間,進深七檁五柱,明間後簷設太師壁,壁後為樓梯間。兩側廂房各兩間。正屋和廂房前簷均施牛腿託下簷。南北兩側附屋分別面寬兩間和五間。硬山兩坡頂,鼓形柱礎,天井地面卵石鋪築。
樹德堂:樹德堂位於山下鮑村山東路22-25號,建於清代,坐東朝西,三合院式,北側有附屋。正屋、廂房前簷均施牛腿和疊鬥託下簷。正屋面寬五間,進深七檁五柱;底層前簷設廊施月梁,廊兩側設邊門,明間後金柱間設太師壁,壁兩側設小門,樓柵下浮雕八仙、鳳凰、福、祿、壽、花草等,柵兩端託以替木花拱。廂房面寬三間,進深五檁三柱。三合土地面,鼓形柱礎。天井細卵石鋪築有魚紋、波浪紋和銅錢紋飾。院牆作三花式,簷下施兩層椽頭磚,墨繪雲紋花草、鯉魚、瑞禽、水波及仿木六柱五間式壁畫,大門上方石匾刻「長發其祥」,內側行楷墨書「青峰遠映」。硬山兩坡頂,四花山牆。板築泥牆。北側附屋為兩層,進深五檁三柱。
車內屋:車內屋位於山下鮑村山西路97、98、100、102號,塗德林建於清代。由主體建築、東西附屋及三道大門組成。頭門面東,面寬一間,進深三檁二柱,頂施天花,門牆簷下施二排椽頭磚,墨繪山水壁畫。門楣上方行楷墨書題款,漫漶不可瓣,門前踏跺三級,院內天井卵石鋪地。二門、三門均面南。二門院牆簷下施椽頭磚兩排,門楣上方石匾行楷陽刻「奎璧聯輝」,院內天井卵石鋪地。三門面南,地勢略高,門前設踏跺十一級,院牆脊上置「工」字形磚雕,簷下施兩排椽頭磚,內側墨繪山水壁畫和書法題記,院內天井卵石地面鋪設精美勻稱,天井兩側設單層附屋,建築年代略晚。
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平面布置呈"H"形,前後各有院落。正臺門門楣用條石磨光打制,精細有雕花,正中行楷陽刻「南明拱秀」四字,門前踏跺一級,院牆作三花式,正脊置花磚,簷下施二排椽頭磚,墨繪人物、山水等及仿木四柱三間式壁畫。兩側山牆作五花式,硬山兩坡頂。正屋和前、後院兩側廂房環天井一側均施牛腿託下簷。正屋寬五間二弄,進深七檁五柱,明間底層施天花,柵底雕刻暗八仙等花草及「福、祿、來、朝」字樣,懸掛「貢元」、「永慶堂」匾額兩塊,階沿設踏跺一級。前、後廂房面寬均一間,進深與兩側附屋共檁,二檁二柱,脊檁下二層設防火牆,將廂房與附屋隔斷,底層設通廊。鼓形柱礎,正屋明間前簷礎上下陽刻出入瓣紋,後簷礎上下刻弦紋一道,三合土斜方格地面。前後天井卵石鋪設,花形精美勻稱,後院牆脊上置花磚,簷下施椽頭磚二排,繪有壁畫。東、西兩側附屋均為三合院式,二層結構,環天井一側施斜撐承託下簷。主屋面寬五間,進深三檁三柱,兩側廂房各一間,進深三檁三柱。天井卵石鋪地,五花山牆,硬山兩坡頂。
壽材屋:壽材屋位於塗氏宗祠南側,是山下鮑村為族人停放壽材的專用建築,建於清代,由停棺樓、壽材作坊組成,平面呈「一」字形,外觀為硬山兩坡板築泥牆。停棺樓寬五間,進深五檁三柱,東、北兩側闢大門,西側後簷設樓梯,樓上、下用於停棺。作坊位於停棺樓北側。現仍停放壽材50多具。
山下鮑單體古建築雖然規模不大,但每幢建築之間牆靠牆,門對門,弄連弄,牛腿承託出來的下簷通廊,既是單體建築內的通道,又成了村內的主要通道。穿行其間,整個村又像是一戶人家一樣,雖然各開門戶,門戶卻又互通無阻。各幢建築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左右連結,上下聯通。
這些居住在「大房子」裡的人家,往往共用一個夥房,幾戶人家的灶臺連成一個大的灶臺,大灶臺上十來口鍋擺在一起,很是壯觀。燒飯的時候熱鬧非凡,各家所做的飯菜相互一覽無餘,盡收眼底,不同的飯菜香味也盡入鼻中。
這就是山下鮑村古民居特色的迷人之處,這就是江南山區農民質樸、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誠摯、純真、厚道的鄰裡關係。
深厚的人文積澱
山下鮑是武義山村民居的一座博物館,村裡保存了各個年代的文化印記。
村內古建築斑駁的外牆上隨處可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紅色「毛主席語錄」大幅標語;廂房的窗戶上除了古代琴棋書畫、梅蘭竹菊的精美雕刻外,也寫上了紅色的「毛主席語錄」;塗氏大廳在1958年大躍進時代開辦過集體食堂,廳堂牆上至今保留著「食堂燒得千家飯,公社保暖萬人心」的字跡。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塗氏大廳後進廳堂牆壁上還保留著「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時期的「財務公開」:分門別類畫著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等大類的收入,種子、肥料、蔬菜、菜籽、桐子、白兔、山羊、工具等細化的支出內容,同時標明金額、數量、餘額、基本工資等,購入多少、剩餘多少一目了然。「財務公開」不僅僅用數字說話,還配以圖畫。對於當時缺少文化的山裡人來說,這份財務公開表示直觀,簡明易懂。
這些 「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留下的印記同馬頭牆上的精美壁畫、梁柱間的精緻的木雕、古建築大門口高高矗立的旗杆和八仙桌一般大的旗杆石,如同一頁一頁翻開的歷史畫卷。它們以鮮明的、完整的、原生態的山居圖形式保留下來,告訴人們這座山村的歷史變遷。
山下鮑的古建築非常注重裝飾。在梁、枋、楣等顯眼處雕有人物、花草、瑞禽、祥獸等,門窗雕刻極為精美。院牆簷下普遍繪有壁畫,題材廣泛,表現手法生動活潑。許多民居的門額上往往題著「以思乃身」、「和由甘受」、「耕讀傳家」等壁畫和題字,反映出族人對精神審美的價值取向和教化意識。山民們也有一句俗語:「白天一把鋤頭一雙箸,晚上睏覺想想別人想想自」。這種非常生動形象的民諺多像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思想。
鵝卵石的神韻
山下鮑全村幾乎所有的道路都鋪鵝卵石。村裡大一點的曬穀場空地也都有規則地鋪上鵝卵石,大的有500平方米。房前屋後,穿廊過巷的道路鋪著鵝卵石,房子四周排水的牆腳水溝鋪著鵝卵石,過村的小溪流也像如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裡看到的三面光渠道同樣用鵝卵石鋪底、砌堪。
鵝卵石並不是隨意鋪就的,在天井裡、院落裡,用那種特別光滑的、大小都如大拇指般勻稱的的鵝卵石或鋪成同心圓、或鋪成銅錢、萬年青、大鯉魚等圖案。據村裡的老人講,在鋪鵝卵石前,用不同大小的竹筒將鵝卵石過一遍,使鵝卵石規格大小均勻,這樣鵝卵石圖案鋪起來更美觀。在一幢「積善堂」的房子的天井裡,還用山下鮑村的全景鋪成鵝卵石圖案,有山、有溪流,精美得令人嘆為觀止。
鵝卵石砌成小溪的護堤,鋪成小溪河床的底部,使小溪河床和堤壩堅固異常,從未發生過溪坎坍塌或被水衝毀的情況。溪流河床底部在鵝卵石的間隙裡長出一叢叢石菖蒲等水生植物,石斑魚們在水草間戲水悠遊,既保護了小溪,又維護了溪流的生物多樣性。
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的金溪橋,位於村落中部的金溪之上,為單孔石橋,是連接溪兩岸的重要交通橋,橋長8.19米,寬3.15米,也是村民用大塊鵝卵石單拱壘砌而成,被專家譽為鵝卵石建築技藝的最高境界。它既連接溪澗兩岸,是溪兩邊村民來往的主要通道,橋上兩邊壘著的石條,也為村民休憩佳所。在一天的勞作之餘,村民們三三兩兩聚攏在橋上,乘著晚風習習,叼一根竹編煙筒,嘮嗑些家長裡短、新聞舊事,那份輕鬆愜意、逍遙閒適,俱都醉在晚風聲裡、流水聲裡。
村北有民國時專為族人上山勞作而建的上嶺橋,也為單拱石橋。卵石橋在山區較常見,不用水泥砂漿,沒有任何粘合劑,利用力學中應裡理論築砌而成。這種橋很早以前就得到國外科學家的讚揚,說中國農民善用科學,利用力學原理築砌卵石橋。
民風民俗
山下鮑村塗氏以耕讀為治家興族之本,以勤儉為上,重視教育,族中常年聘請名師來教子孫學文習武,清代出了秀才48名,增廣生、太學生等27名。子孫繁衍興旺,出現了德賢公親見七代五世同堂的盛事,奉旨旌表懸掛「七葉衍祥」匾額。傳統民俗活動有造火亮、跳馬燈等,山歌小調《目蓮救母》等流傳於村中。民間習俗有認樟為母等。
跳馬燈
元宵節「跳馬燈」是山下鮑村傳統文娛活動之一。由九個男少年(一般為12歲-18歲)分別扮演成一二個馬保(即馬夫)和二個「番官」(當時指匈奴官員);一個扮演王昭君(男扮女裝),4個扮演漢宮娥(男扮女),五人均著古漢宮女裝。配有舉高轎2人,樂隊3~5人。通過一系列舞蹈動作和演唱反映《昭君和番》的故事。整個表演過程約需2小時。
「跳馬燈」要在頭一年12月做好扎紙馬、排練節目等準備工作,從正月初(視情況)演至正月十八結束。燈隊不但在本村每家庭院表演,還到鄰近20裡方圓的村莊進行表演,深受民眾歡迎。其表演程序為:
首先安排即日演出的堂屋,由燈隊在白天向輪到表演的庭院送去紅紙條上寫有「馬燈保安」字樣的「馬燈貼」,放至堂屋中央桌子上,住戶在下午5時左右點好香燈,包好紅紙包(禮包),在正堂的八仙桌上擺放好茶水、糖果、糕點等。馬燈隊出發,樂隊領先(邊走邊吹打),接著是踩高蹺2人,依次是馬保和判官4人,宮娥4人,最後是王昭君。隊伍先到村口三元宮內參拜神位,然後到農家庭院,每到一家庭院先參拜本家香火,接著開始表演。演出內容按先後程序有飼馬、打叉、棍和舞劍、豎交椅、彎元寶、倒頭走路等摻和雜技的動作表演,接著在樂隊伴奏下唱演《送茶歌》和進行團體走陣,並有合唱和男女聲分唱,然後由馬保等4人表演趕馬。表演結束後,馬隊上廳堂再次參拜香火,領隊收取紅包離開,到第二家演出。在整個演出過程中,除了演唱《送茶歌》外,還演唱《大划船》三段、《蘇州景》五段、《姑娘看花燈》小調三曲及高調《目蓮救母》、《孟姜女》、《花名寶卷》三曲。
造火亮
山下鮑一世祖國文公自福建長汀縣來到宣平,客居雙溪上遊的水卜弄村。此地深山狹隘,小溪兩岸山巖陡峭,山林蔽日,野豬成群出沒其間,偶爾還會聽到虎吼,人畜因此常受侵嚇。於是就砍取老松樹根帶松脂的部分來取亮,既能在夜晚照亮又能驅趕山獸,保護人畜的平安。後來,把這種點亮用的老松根取名「松明」,將大塊的松根劈成小塊,用一根竹表一頭剖成四塊,另一頭削尖插入地下,把剖開的四塊竹板夾上一片泥瓦,然後將短「松明」堆上點燃,可以逐漸加添,持久不滅,山民們又叫做「造火亮」。國文公遷居山下鮑後,人多家大,分家後,一座大房子住上幾戶人家,又各自在自家房間前的階沿、天井邊搭個架「造火亮」,最後競成定例,家家戶戶除平時用來點亮外,固定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時,家家戶戶「造火亮」直至正月半,因為在這段時間正是人們歡度新春時節,既照亮了整個庭院,又可趁機三五成群在火亮邊閒聊,特別是小孩更是借著火亮嘻笑追逐,一派歡樂景象。
三元宮祈雨
祈龍求雨在古代山下鮑村,是和其他村落一樣一直流傳的習俗。相傳村南水口的廊橋廟的三元宮內三真君能興雲布雨。所以,每逢少雨大旱,村民請道士(上世紀40年代村裡有塗振幫、塗子明二位)在頭人(群眾推舉出來的領頭人)帶領下進行「求雨」活動。
祈雨頭三天要求參與人吃素齋戒淨身,並捐募好活動所需錢糧。祈雨日早晨由頭人召集組成隊伍,樂隊(鑼、鼓、吉子、號角等)和背三眼銃者在先,緊跟著手執臘龍角的道士先生,求雨民眾(全邦紮裹腿、握土槍、拿木棍),儼然一支武裝隊伍,去三元宮祭拜,祈求施雨。祭畢隊伍浩浩蕩蕩開向有名的水源較長地方去取「龍」(本村一般都到三潭、三筍坑、朱坑等處)。路上隊伍過往村莊邊吹打、放炮、打銃,威風凜凜、殺氣騰騰。到水源處取「龍」(一般以魚、泥鰍等代之)放進預先準備好的酒缸裡,然後抬著「龍」返回。回村後立即把「龍」放進豆腐桶或大缸內,然後由道士先生登上預先搭好的祭壇,手持寶劍吹臘龍角念咒語,作法興雨。
三元宮橋廟是山下鮑村南水口的一大特色建築。其橋架木為梁,橋全長11.46米,橋面寬6.02米。橋上木結構橋廟三間,東西向,橋面靠南側塑佛像,北側通行,硬山西坡頂,廟兩側用板壁封護,上方開窗,廟兩端闢有廟門。所供諸神面北(向村)而坐,至今香火興旺。
因此,三元宮不僅是求神祈雨的場所,也是山下鮑村「祭年」和祈求消災降福的地方。橋上身兩邊是朱漆木板壁,橋頂蓋墨瓦,橋內設有神龕、案桌、大香爐、大鼓等;神龕中央擺放著三尊紅、白、黑臉的木雕神像。過去村民凡有疾病或遭受其他天災人禍時,都會來這裡祭拜,祈求神靈降福。每年的大年三十全村每戶都用豬頭、全雞來到廟內參拜,謂之「祭年」,以求來年全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當然,這種「祈龍求雨」的民間活動,在古代有它的「合理性」,在當代來講只不過是一種迷信和愚昧的活動。但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這種民間活動已經徹底消除了。
認樟樹娘
山下鮑村南水口右路邊原有一棵高約15米,直徑約2米,樹冠遮蔭150餘平方米的大樟樹,樹後有一座章大神殿,左邊路側有一塊高約2丈的巨石。多少年來,村民從孩提時代起(有的生下不久或二、三歲由父母抱著),就由爹娘領著去拜認這棵大樟樹為「娘」,拜巨石作「父」,以求一生會得到爹娘的庇護而健康成長,長命富貴。到農曆大年三十那天,三百多戶凡是有小孩的家庭幾乎全部出動,從早到晚一路人流湧動,人們一手抱著小孩或牽著小孩,手提著裝著香燭供品的小竹籃來到「樟母」、「石父」和神廟前祭拜,在巨石和樟樹上分別貼上「拜石為父」、「認樟為母」等字樣的紅紙,以求大吉。「樟大神廟」和「拜石為父」、「認樟為母」的習俗從塗氏國文公始傳至今,其由來源於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宣平雙溪一世祖國文公,十四五歲遊歷江湖期間,因貧病交加,困於他鄉。正在急難之際,有一章姓壯年以中草藥將其救治,並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和幫助。國文公念其恩,遊居雙溪時邀章公一起前來居住。章公其人急公好義,樂於施助,凡村中有建造活計或有人(特別是小孩)生病,常見其幫工和採草藥救治病人。不久,因建造事故,章公不幸身亡,為感其恩,國文公主持和族中民眾在村南水口蓋建了一座章大神殿,以佑雙溪一方風調雨順,村民人畜平安吉慶。建殿後不久,國文公想到古郡豫章的先人們素來熱衷種樟,崇拜大樟樹高大蔥鬱威儀的形象。於是,在廟門邊大路旁種植了一棵樟樹,隨著時間的流逝,樟樹已長成水桶大小,樹冠茂盛。與樟樹相對的路外有一塊二丈餘高的大石自溪邊屹立著,村民於是認這塊堅硬的巨石為父,隨後便出現了每逢大年三十村民帶著小孩成群結隊前來祭拜的熱鬧景象,一直沿習至今。認樟為母,認石為父是中國古代十分悠久的民間信仰,求孩子平安,求子孫發達,也是民間普遍的一種原始寄託,毛澤東小時候在其母陪同下也認石為父,因此這體現的是普通百姓的一種樸實的信仰追求。
山村木偶戲
村民塗立平夫婦傳承的婺劇木偶戲,整個木偶戲劇團稱「山下鮑木偶戲」,有木偶人物造型50餘個,能演60多個節目,深受附近鄉村群眾歡迎。小小的劇團連道具服裝、演奏器樂、前後臺共五六人,一輛小型手扶拖拉機能載全團家當,進得村去,七八十面錦旗用繩子穿掛起來,把整個大禮堂圍成一圈。錦旗都是演出過的村子或單位贈送的,上書「技藝精湛」、「演出精彩」,也有「古色古香婺調新韻,木偶木馬藝苑奇葩」,更有詼諧的「木偶不木,偶像有偶」,對木偶戲極盡溢美之詞,落款有松陽的、麗水的、龍遊的,還有杭州的,可見山下鮑木偶戲受歡迎程度。木偶戲背景很精巧,表演者提著拉線木偶從幔布後轉過來,做著各樣動作,表演者按劇情抑揚頓挫、唱曲念白。樂隊演奏的婺劇曲樂,鑼聲清脆,鼓點密集,粗獷昂揚的婺劇曲調一起,全村人都趕將過來,投入一幕幕的高潮中。
人才輩出
山下鮑塗氏繁衍300年間,人才輩出,不勝枚舉。
塗德賢(1741~1826):山下鮑村人,平生敬老愛幼,教子有方;守法安份,樂善好施,常捐資修橋鋪路,濟困扶貧;自身品行端正,鄉鄰和睦,並經常排解鄉鄰糾紛,息事寧人,深受鄉鄰敬仰。時有子四人,孫十五人,曾孫十五人,元孫一人,子孫承宗共三十五人,上自祖父,七代親見,五世同堂。清道光六年七月二十四日鄉鄰選代表具結上報懇請旌揚,表彰塗德賢。處州府宣平縣按事實具結上報處州府請旌揚表彰。至浙江巡按部、布政司、禮部請旨。於道光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奉旨賜給「五世同堂」、「七葉衍祥」字樣匾額,九品頂戴,並賞給緞疋銀十兩。
塗光芬(1886~?):山下鮑村人,從小聰明好學,少年學醫,窮研「內、難經」、「脈訣」、「瘟病」等經典中醫著作,專攻中醫兒科,對「痧、麻、痘、疹」有精僻見解和醫療經驗。擅長小兒「痘」症治療,可謂手到病除,成為一代名中醫。家中帶開中藥鋪。常年奔波於鄰近二三十公裡的山村間為民治病,為人寬懷仁慈,慷慨大方,凡遇貧窮人家無錢拈藥,便少收或不收藥費;如遇「痘、疹」大發年間,便自家煎熬大量中草藥供無錢購藥的小孩服用,拯救了不少兒童生命,鄉民們交口稱讚,對他十分感激。
建國後,擁護黨的方針政策,響應「公私合營」等號召成立中醫所,並由省政府發給「浙中字《838》號」中醫所證書,連續當選為宣平縣第一、二兩屆人大代表。
塗興榜(1902~1937):山下鮑村人,出身於貧苦家庭,1930年前參加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革命工作,任前灣黨支部山下鮑黨小組長。在艱難的環境下努力開展組織和武裝鬥爭,成立了宣平南營軍事指揮部,任主要指揮人。1930年,帶領紅軍與當地反動勢力鬥爭,在麗水三巖寺戰鬥中失利被捕,關入浙江省陸軍監獄,在獄中堅持鬥爭,英勇犧牲。1985年被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
塗相禹(1930~2002):山下鮑村人,1948年在湘湖師範讀書期間,結識了中共地下黨麗水地區負責人廉剛(建國後曾任麗水地委書記),從此,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畢業後,在曳嶺、俞源等地以小學教員身份作掩護,擔任地下聯絡員。解放初,由組織送華東軍政大學進修,結束後分配到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任理論輔導處、宣傳處處長,長期擔任《共產黨員》副主編。為人正直、敦厚,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結合形勢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先後還擔任過浙江省委宣傳部部委委員、浙江省教委主任、浙江省政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省委宣傳部正廳級巡視員等職務,直至離休。
武義「超市經濟」發源地
「超市經濟」是我縣群眾外出創業形成的一大產業,因其規模大、效益好而名聲在外,尤其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定聲勢,而山下鮑村就是武義「超市經濟」的發源地。
因為地處閉塞,自然資源匱乏,山下鮑村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制約。但是窮則思變,較早從1993年開始,山下鮑人紛紛出山,全村在冊人口610人,常年留守在家的不到200人,其餘都外出務工經商。他們來到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團結協作,艱苦奮鬥,通過開辦超市,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據最新統計,大溪口鄉全鄉在外興辦超市近550家,其中山下鮑一個村就有110多家。山下鮑村民、縣政協委員潘法文,創辦了擁有45家連鎖超市的「萬客隆」品牌,成功的聯合其他超市,成為沃爾瑪尊敬的對手。省內第一家開發有機茶產業化的採雲間茶業公司潘金土,其有機茶產品作為上海世博會的國禮,吸引了立頓、星巴克等世界飲品巨頭的關注併合作。其他山下鮑村民中興辦超市年收入百萬元的也有十幾家,據村民們自己講,年收入十萬以內的,春節都羞於回家,那叫「沒賺到錢」。山下鮑村超市經濟的興起,帶動全鄉兩千多人在外實現創業就業致富,每年可以實現收入5800多萬元。超市開辦者,不僅已經走出了大山,而且「與沃爾瑪談判,與星巴克共舞」,融入了世界商貿舞臺。
如今武義人的「超市經濟」已在全國遍地開花,結出了豐碩成果。初步統計顯示,目前僅崑山、常州等地就有武義人開辦的大小超市3000多家,而且逐步向北京、河北、安徽、山東、雲南、湖南等10多個省、市延伸,總數超過了5300家,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
古村美名揚
2008年,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掛鈎扶貧山下鮑村。為更好地幫助山下鮑實現脫貧,金職院變輸血為造血,派出相關專業教師對山下鮑開展了深入研究,精心編寫了《武義山下鮑古村落保護與旅遊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幫助山下鮑設計了詳盡的鄉村度假遊項目建設方案。他們對古村保護、旅遊開發、項目投資等作了科學分析和規劃。
得到這本報告書後,山下鮑人如獲至寶。村書記塗立榮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央視4套曾報導了山下鮑。節目播出後,一寧波老闆欲前來投資開發。後來因遷移居民費用過高而放棄。現在有了這本大學教授們幫助設計的報告書後,古村保護、開發就有了方向。
據專家介紹,鄉村度假追求的是個性和原生態的體驗,與古村落、溪流、居民、文化等這些因素組合後,形成的體驗將是完整而有深度的。武義目前最有影響的古村落郭洞、俞源均定位為古村落觀光和文化體驗,目前總體停留在觀光旅遊階段。放眼金華乃至全省,山村度假型旅遊產品相對較少。根據山下鮑現有資源和條件,適宜把山下鮑開發成為一個突出「隱」文化,以「山村度假」、「塗氏文化」作為主題,以古村落景觀和宗族文化為特色,以山村度假、古村觀光、民俗文化體驗和宗族尋根為主要功能的鄉村旅遊度假區。
山下鮑的魅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電影《太陽升起的地方》是2011年建黨90周年的獻禮影片,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音像出版社和金華文華影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電影以一個走向國際的年輕運動員為主線,主要反映金華市改革開放初期一直到現在30多年的巨大變化。電影導演楊濤被這裡優美的景色和古樸的氣息以及濃鬱的文化積澱所深深吸引,認為這一切都非常符合電影的基調。正是因為山下鮑的獨特魅力,該影片劇組選擇在這裡取景拍攝。
山下鮑村雖然藏在山中,其美名卻已逐漸傳開。這幾年,隔三岔五總能吸引一撥撥遊客前來採風。更難能可貴的是這裡的村民生性熱情好客,有陌生的客人來訪,總是笑臉相迎,奉茶以待。2009年,中國美院教師蔣偉華帶學生前往觀光寫生。一進入村子,師生們就被山下鮑的古樸以及純樸居民的熱情迷住了。蔣偉華說,到過無數的古村落,最打動他的便是眼前的山下鮑。這裡幢幢依山傍水而建的民居和淳樸的村民,真正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原生態的山村民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