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靠「詭異」的量子力學誕生出的偉大發現和發明!

2020-11-26 宇宙探索百科

量子力學理論導致了許多偉大的發明,包括雷射、電晶體、集成電路,幾乎整個電子領域都少不了它。如果量子力學理論忽然失靈了,那麼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將無法運作,整個世界將陷入癱瘓。量子力學的方程式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微小的開關,以決定電流的流向,進而控制電腦、數位相機以及電話。現今所有的信息產業設備都以量子力學為基礎,它們為什麼能夠正常運作?因為量子力學是正確的,雖然量子是捉摸不定的。如果沒有量子力學,我們就會回到19世紀,回到蒸汽機和電報的時代。

雷射技術

雷射是「由輻射的受激發射引致的光放大」的縮寫,它是一種民用和軍事應用非常廣泛的技術。但是它的應用卻經歷了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的漫長過程。1906年,愛因斯坦利用波耳氫原子理論預言光子的受激發射,可以導致一種鏈式反應的方式放大光束,但是從理論到應用幾乎經歷了近60年時間。

1954年4月初,第一臺微波激射器誕生了,這是美國物理學家湯斯發明的。微波激射器成功之後,湯斯又決定製作可見光激射器——雷射。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邁曼製作出第一個可以使用的雷射器,這種雷射器直到今天還在廣泛使用。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和法國的克勞德·科昂-唐努日以及美國的威廉·菲利普斯三人利用雷射冷卻和捕陷方法,可以讓原子冷卻不動而被囚。他們三人也因此共享1997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超導和超流

超導在1911年就由荷蘭物理學家昂薩格發現,但是直到1957年才由三位美國物理學家巴丁、庫珀和斯裡弗用量子力學理論做出正確的解釋。這一理論用他們三人姓的第一個字母,稱之為BCS理論。然而在1986年出現高溫超導以後,用BCS理論無法解釋高溫超導體的各種性質,因此物理學家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探索,才能全面解決超導理論。

1940年,蘇聯物理學家卡皮查發現了超流現象。

例如,在超導狀態時的液體可以反抗重力往上流動,因此可以從容器內部沿器壁內部爬到頂端越過器壁到容器外邊,這被稱為「爬壁」現象。與「爬壁」類似的是氦還有「噴泉」效應,即在氦中插入一根細玻璃管,氦在管內液面會比外面高,當玻璃管足夠細時,氦可以由細管裡噴出,像公園的噴泉一樣。1940年,蘇聯物理學家朗道利用量子力學理論,解釋了超流產生的原因。他們兩位也因為這一貢獻,先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隧道效應和種種技術上的利用

量子力學裡有一個被實驗證實的「隧道效應」,即粒子可以穿過經典物理看來不可逾越的勢壘,到達勢壘外面。隧道效應最驚人的技術應用就是掃描隧道顯微鏡,它的發展同其他許多科學技術突破一樣,是天才和勤奮、資本與運氣的共同產物。1982年,瑞士的羅雷爾和德國的賓尼希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能夠掃描小到原子尺度的一些結構,解決了一個困擾了科學界很長時間的難題——矽表面原子排列方式。後來,IBM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STM這種移動原子的能力,把原子排列成了「IBM」的字樣。

1985年,賓尼希與同事們一起研製了一種新的掃描探測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AFM)。AFM現在已經成了一種表面分析的標準儀器,是STM的重要補充。

「普利西娜小姐」

利用雷射冷卻技術可以使得原子或者其他將要研究的粒子在空中飛行的時候「冷凍」住,然後設下雷射陷阱把原子或粒子捕捉住,並使它們固定在空間某個地方「囚禁」起來。1990年2月,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德默爾特成功地捕捉到一個正電子,並將它完好地保存達3個月之久。他把這個囚禁起來的正電子稱為「普利西娜小姐」。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技術成就,因為我們知道正、反粒子相遇,會立即發生湮滅,化為一縷青煙轉變成光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納米技術

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1納米是百萬分之一毫米,即1毫微米,或10-9米。1納米約有45個原子串起來那麼長。形象一點說,把1納米長的物體放在足球上,就好比把一個足球放在地球上一樣。所以我們用肉眼看不見幾納米長的物質。

當物質尺寸小到納米級時,會出現許多人們意料不到的奇異特性,很多在宏觀和微觀的物理規律不再適用。例如,電學裡的歐姆定律就不適用於納米材料;過去常常用來描述原子集體行為的概念也不再適用。這類奇異的特性還很多。到納米級時,物質的光學性質(超微顆粒都呈黑色)、熱學性質(熔點降低)、磁學性質(矯頑力增加)以及力學性質(韌性增加)等等都與宏觀狀態的不同,千奇百怪,讓人眼花繚亂。還有量子力學中的尺寸效應和隧道效應,也都改變著納米材料的性質,為實際技術應用帶來了廣泛的可能性。納米狂飆將橫掃傳統經濟的各個行業,讓它們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研究表明,適宜的納米材料(如碳原子構成的小管子)可以製造出防護性能更好的裝甲、更輕的武器和不被雷達發現的塗料。還有,「智能灰塵」「武裝蒼蠅」的研究,已經不是秘密,這些新型武器能使敵對方防不勝防。一旦把智能灰塵撒到敵方,其傳感器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執行偵察任務。

總之,納米材料的應用範圍沒有限制,會引起各行各業革命性轉變。正因為如此,各國政府都在高度關注和積極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開發。

量子計算機

量子力學中模糊的不確定性還有很多其他的用武之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賽斯·羅伊德(Seth Lloyd)就是眾多想要開發量子力學新用途的科學家之一,他說,「量子力學十分詭異,但它就是這樣。生活給我們的是個怪現象,我們是否可以研究出怪用途呢?」羅伊德所謂的怪用途,是指量子計算機。

科學家正在研製的量子計算機內部是個金銅質裝置,這也許和你家的筆記本電腦不太一樣,但是它們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即「二進位碼」。電腦語言是由0與1所組成的,稱為「位元」(bit),也就是說最小的信息單位是位元。電腦所做的事情就是把信息打碎成最小的位元單位,然後再進行快速計算。量子計算機也是以位元為單位來處理數據的,但是與傳統的位元不同,傳統的位元只能是0或1,量子位元則更有彈性。物體的位置能表示為一個位元,而如果可以做到同時處於不同位置的話,我們就得到了一個量子位元(quantum bit)。

就如電子自旋可以是順時針與逆時針的混合體,量子位元也是一種混合體,能既是0又是1,所以量子位元可以「多功處理」,即同時進行多項處理,這樣就能夠以超乎人類大腦所想像的方式進行計算。理論上,量子位元可以由任何一種以量子形式存在的物質組成,比如電子或原子。量子計算機的核心部分是小型的超導線圈,由納米科技打造,可以同時雙向運作。

既然量子位元十分擅長多工處理,如果可以做到讓量子位元協同計算的話,電腦的運算速度將會有指數級增長。舉個例子說明一下量子計算機的強大之處,想像你被困在了一個籬笆迷宮裡,你想要儘快找到出口。問題是,可以走的路太多了,而你卻只能一次是一條路,這就意味著要走很多死胡同,碰好多次牆,轉錯好多個彎,直到你終於幸運地找到了出口。這就是現今所有電腦解決問題的方式,雖然它們的運算速度的確很快,但一次只能執行一個任務,就像你一次只能走迷宮中的一條路一樣。而如果你可以同時嘗試所有路徑,那麼情況就不同了。簡單來說,量子計算機就是這麼運作的,因為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電腦就可以同時分析處理大量的路線與解法,並在短時間內找到答案。

傳統電腦的運算速度已經夠快,但是想像一下擁有千萬上億種可能性的問題,比如預報天氣、地震、颶風等等的自然災害,目前想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會極大地增加電腦的體積。而一臺量子計算機可以只動用數百個原子就能解決問題,所以量子計算機的核心將會比一粒沙子還要小。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什麼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
  • 量子力學為何如此詭異?
    哥本哈根學派的補刀「嫁接」,造成確定性的薛丁格方程「樹杈上」,開出概率性質的波函數「奇葩」,致使量子力學陷入無法自洽的困境。量子迷霧量子力學是繼相對論之後,20世紀物理學取得的重大的成果,也是被眾多的實驗所證實,描述微觀領域現象最精確的理論。
  • 宇宙中的「態」被發現,未來先於過程誕生,量子力學或將被推翻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那些堅持宇宙中的一切是因果註定的科學家們,由於無法突破量子力學之下的不確定性,從量子力學誕生至今,就不止一次受到質疑,而且來自於官方的質疑次數也不在少數,也許是因為量子力學在某種層面上更加傾向於神學而並非科學。
  • 量子力學誕生的奧秘,從經典到量子,物理學究竟遭遇了什麼?
    科學發展就像生物的進化,在客觀實在的土壤中,科學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衍生出眾多的學科、學派,直到今天呈現出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盛世繁華。那些定理、定律、公式、物理量就像是科學的基因。如果把物理學比喻成生物,那麼量子力學的「基因」是怎樣從經典物理學中誕生的呢?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相對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科學家普遍認為物理學基本上已經發展到了盡頭,由於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方程實在是太準確了。當時沒辦法解決的就只有光速需不需要介質(當然,當時認為是需要一種叫做以太的介質,但實際上實驗發現並不存在)以及黑體輻射問題。而「以太」這一支,誕生了相對論。
  • 詭異的量子力學,組成事物的基礎粒子只是波?
    數百年來,通過一代一代科學家的探索,人們總結出了物質的運動定律、熱力學原理等知識,仿佛一切事物都按照軌跡運動著,讓我們所處的世界變得不再那麼神秘。但是量子力學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在量子領域有很多與宏觀世界相悖、違背正常邏輯的現象,這就是被愛因斯坦和玻爾用「上帝跟宇宙玩擲骰子」來形容的學科, 它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電腦等大部分電子產品都得益於量子力學技術的發展,但是在微觀量子領域的一些現象,還是足以顛覆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
  •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誕生,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誕生,這種精神值得學習物理學革命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前者本質是上關於時空的物理理論,後者是前者的推廣並且還包含一種新的引力理論。
  • 探索量子力學世界的語言,薛丁格方程的誕生——波動力學
    小編雖沒學過量子力學,聽過了太多的量子科學家們的八卦故事,偶然的機會認真的了解了量子力學的發展史,有些故事還是挺有意思的,但不是八卦故事那樣神秘又傳奇,從今天開始,分享一下自己學到的量子力學發展的故事。狄拉克等著圖書館一開門兒,馬上就竄進去。然後再書堆裡就一頓找,終於找到他需要的東西了。這東西叫做泊松括號。是法國數學家泊松在解哈密頓正則方程的時候發明的一種數學符號。
  • 從「概率論」到「量子力學」,嬌豔的數學之花在物理的土壤上怒放
    在此基礎上,大數學家棣莫弗和拉普拉斯又導出了「第二個基本極限定理」(中心極限定理),這才使「概率論」真正地成為了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初,日益成熟的「概率論」與新生的「量子力學」相遇了。在「量子力學」的建立之初,它的遭遇也和「概率論」誕生之初一樣並不受人待見。
  • 量子力學誕生120年了,它究竟說的什麼,五分鐘帶你搞懂
    1888年赫茲經過反覆實驗,發明了一種電波環,發現了人們懷疑和期待已久的電磁波。赫茲的實驗公布後,轟動了全世界的科學界,由法拉第開創、麥克斯韋總結的電磁理論,至此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被科學界所廣泛接受。
  •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水火不容之際,弦理論誕生了
    水火不容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大自然的四種基本力中,相對論統一了引力,量子力學統一了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但物理學家試圖將引力也納入量子力學時,卻得到無窮大的災難性結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什麼會如此的水火不相容呢?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是光滑與彎曲的幾何結構,除了在超微尺度下,時空結構都很平坦,所以廣義相對論也能用的很好。然而,當來到超微觀尺度下時,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和廣義相對論引力的幾何模型變得水火不容。
  • 「量子力學」中詭異的現象,若真的被證實,人生會毫無意義嗎?
    當今世界最受物理學家關注的,就是量子力學和引力波探測,甚至有人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比如疊加態與坍縮,這個就是你不觀察它 它就處於疊加態,一旦你觀察它 它這種疊加狀態就崩潰,而單體的疊加態 量子糾纏等,延伸出了靈魂是真中存在,可以瞬間移動等很多的想法,
  • 量子力學面臨的困境,該如何詮釋微觀世界詭異的現象?
    在科學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理論比量子力學帶來的哲學困惑更基本,也沒有任何一個理論像量子力學那樣,從其誕生之日起一直到有了驚人應用前景的今天,還伴隨著激烈的哲學爭論    量子力學誕生前,科學家有兩個共同的基本信念:一是相信自然現象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有規律可循的。
  • 《量子力學(少年版)》:你讀得懂的量子力學—新聞—科學網
    「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我常常為那些偉大的發現所震撼,忍不住為那些天才的想法擊節叫好。我想對量子力學最好的讚美方式,是讓更多人知道量子力學的美妙。」曹則賢說。 沒想到,序言寫完後,書稿寫作卻一拖再拖。2007年,曹則賢寫下了第二篇作者序,「歡迎親愛的小朋友開始閱讀這本書」。可由於諸多原因,直到2016年春本書的書稿才得以完成。此時,那個快10歲的少年已經長成了大三的學生。
  • 物理學的革命,量子力學的建立,以及波動力學的誕生
    這篇論文是這樣開頭的:「大家都知道,量子論用來計算象氫原子的能量這類可觀察量的成形規則,從那種把電子的位置和運行周期這類原則上顯然是不可觀察的量之間的關係作為基本元素的理論基礎看來,是會受到嚴厲的批判的」,而本文則「試圖為理論量子力學建立一個僅僅以那些在原則上可觀察的量之間的關係為根據的基礎」。海森伯認為他當時是受了愛因斯坦建立狹義相對論時否定牛頓絕對時間概念的啟發的。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可能會被推翻麼?
    新理論和舊理論之間的關係在宏觀低速下的牛頓力學是無可匹敵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確實可以撼動它,但是是在小數點後15位的尺度去撼動牛頓力學,這個差異比大多數的儀器的誤差還要小得多,根本測不出來。因此,我們才會說,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宏觀低速下的近似解。
  • CIS背景提升:真的猛士,敢於擁抱量子力學!
    前不久,網友評選出了2019年度最沙雕新聞——「量子波動速讀」,把「量子」一詞推到風口浪尖,霎時間,「量子」成為了普通群眾口中頻頻提及的熱詞。其實,在「量子波動速讀」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魔幻現實出現之前,「土味量子神棍學」在科幻小說中早已屢見不鮮,一些「科幻作家」在劇情存在bug的時候常常強行大開腦洞,用「量子力學」來矇混過關,企圖靠不明覺厲的神秘力量來忽悠讀者。因此,科幻迷中流行著一句頗具諷刺意味的笑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
    進入20世紀,科學家們發現,牛頓力學只適用於我們的宏觀世界,放到尺度特別小的微觀世界,這套理論就完全行不通了。   所以,量子力學是關於微觀物質世界運動規律的理論體系。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   那麼,量子力學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簡單地說,人類是在研究光的過程中偶然邂逅了量子。
  • 愛因斯坦尚未統一電磁力,量子力學就橫空出世了
    量子力學誕生愛因斯坦最初的統一之夢尚且只局限在統一引力與電磁力,然而這兩種力尚未完成統一,物理史上一場更加翻天覆地的新理論誕生了,它就是量子力學。無論是相對論還是電磁理論,都無法解釋原子裡面各種微觀粒子的運動。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量子力學誕生了。
  • 它和量子力學有什麼關係?
    量子力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梗」?一直以來都有民間都有一種說法:「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其實是讓一般人誤解最深的一個科學理論。關於量子力學其實還有很多「梗」,比如:薛丁格的貓,上帝不擲骰子等等。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關於量子力學會有這麼多的「梗」?比如:薛丁格的貓?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