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不能因為一個人小時候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就有所作為。別看這是出自宋代《世說新語》的典故,如今依然適用。
就拿家長日思夜盼的學霸孩子來說,在普通大眾眼中自然是聰明絕頂,他們在校園裡也一直是風雲人物,但到了社會中卻未必管用。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曾提出過一個觀點:清華校園裡有很多「A型學生」,但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X型學生」。
A型學生,通俗地講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到大學習成績一直拔尖,就這樣按部就班地學習著。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就表示,清華有很多這樣的孩子。看似聰明,長大後未必有出息。
X型學生,通俗地講就是「令人頭疼的孩子」,這種孩子的成績可能不拔尖,但是非常樂於冒險,有創造性,總是另闢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孩子在社會上更被需要、更吃香!
前清華校長陳吉寧就提出,希望能出現更多的「X型」學生。或許這麼說你還不理解X型學生的特徵,可以看下圖,華盛頓課堂上對學生做的一個實驗!
為什麼「X型學生」在社會上更吃香?
這兩種類型的學生,是由Mitchel教授提出的,之所以提出這種觀念,他認為:
現在的孩子,大概有2/3會在將來從事目前尚未發明出來的工作,具有終身創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這樣的觀點,突然讓我想到了馬雲在大數據峰會的觀點,他表示如果再用過去的教學方式去教育孩子,執著於讓孩子去記、算、背,而不是允許孩子去體驗,去玩。
三十年後孩子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與機器和人工智慧相比,這樣的孩子沒有競爭能力。機器不會累、不會有情緒,將來機器會取締一大部分工作,但需要創造思維的工作是機器不能勝任的。
可見,培養「X型學生」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兒,近幾年的教育改革,也能看出其苗頭,只是很多家長沒意識到。試想一下,你是不是經常被小學生的題難住,已經說明了教育的改革。
在《考試命題意見》中,就提出了除了對孩子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考察外,更要注重思維、創新意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
如何培養出「X型學生」?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這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家長該如何培養出擁有創造力的「X型學生」呢?建議從2個方面入手,一個是鍛鍊思維,二是應用STEM教育理念。
思維鍛鍊孩子缺乏創造力的一點原因是缺乏思維韌性,不習慣思考,遇到複雜問題就想逃避。而具有思維韌性的人大多成為了某一領域的專家。
愛因斯坦小時候最大的愛好就是思考;比爾蓋茨小時候的口頭禪也是我在思考。可見思維的韌性是鍛鍊出來的,通過練習編程、玩圍棋、玩思維遊戲完成思維的提升。
如果你不知道給孩子玩哪種思維遊戲,可以試試《兒童全腦思維訓練》這套益智書,一共有4冊,大約三百多個遊戲,讓孩子每天玩一年都不重樣。
裡面的遊戲都是當下孩子超喜歡的遊戲,當然這套如果僅僅是一套思維遊戲書也沒什麼值得我推薦的。最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套科普叢書!
將枯燥的科普知識,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無意中學會。裡面涉及的知識範圍也比較廣,從天文歷史,到數學科學、再到自然實踐,非常全面。如果家裡有8歲前的娃,他一定會非常喜歡!
應用STEM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是美國科學委員會提出理念,他們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培養STEM素養的人才是重中之重。所謂STEM教育理念就是,能夠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的人才,STEM也分別代表不同的學科。
我一直尋找擁有這種理念的教育機構,價格貴不說,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不好判斷。直到我在書店無意間看到《第一次遇見科學》,這不僅僅是一套科普書,也是基於STEM理念下編纂的科普課程。
13冊書搭配96節課程,致力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好奇心、溝通能力、數學素養、科學探索精神,適應未來社會的STEM人才。整合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讓孩子學會用科學的思維解決真實的問題。
這套書的出版方也是強強聯合,一個是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社,一個是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所以這冊STEM課程看起來仿佛是地理雜誌上的大片,非常有觀賞性。
最後提醒家長,家長的眼界與格局,決定了孩子的起點。別再盲目地用老舊思想,認為給孩子報補習班,就能讓孩子贏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