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圈八大女性領袖:李飛飛、NVIDIA工程副總等在列

2021-01-09 智東西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譯 | 李水青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12月14日消息,近日,福布斯網中高原資本的風險投資家Rob Toews撰文盤點了八位人工智慧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領袖,雖然不是來自福布斯的官方評選,但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人工智慧領域長期以來都是男性研究者的天下。根據2018年Wired和Element AI聯合發布的報告,全球僅僅有12%的AI研究者是女性。

人工智慧在不久的將來將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健康、金融、教育、政府等各個領域。因此,有一個擔憂產生了,就是技術無法代表社會全體,對社會的變革並不平衡。

如今,已經有不少女性研究者走到AI技術的最前沿。作為企業家、科研人員、業內高管、風險投資人等等,這些女性正在影響人工智慧的未來。她們也為後續的AI領袖提供了榜樣,探索了更包容的AI事業應有的面貌。

一、喬伊·布奧蘭姆維尼: 算法正義聯盟創始人

喬伊·布奧蘭姆維尼(Joy Buolamwini)被稱為AI革命的業界良心。她在麻省理工大學讀研究生時從事算法偏見方面的志願工作,以此讓全世界開始關注人臉識別系統中的人種和性別偏見問題。

最近因反AI偏見論文被谷歌解僱的AI倫理專家Timnit Gebru,就曾與她合著過相關論文。

由於喬伊的研究,亞馬遜、微軟和IBM在今年都暫停了各自的人臉識別服務,承認當下的人臉識別技術還不適合公共應用。喬伊的的工作在新紀錄片《編碼偏見》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描述。

喬伊站在一場新興運動最先線驗證和強調人工智慧技術的社會影響,這一運動通過她創辦的非盈利組織算法正義聯盟推行。

喬伊對算法偏見致以強烈反對:「當我在2016年開始為此奔走呼籲時,這還是一個非常外圍的領域。如今,我在上網看新聞的時候已經隨處是帶有偏見的AI系統。這個問題現在到了不得不面對的時候,人們的意識已經很好了,而後意識還需要引導行動。這就是我們所處的階段。」

二、克萊爾·德勞內:英偉達的工程副總裁

從斯坦福研究院到谷歌,到優步,再到英偉達,克萊爾·德勞內(Claire Delaunay)在矽谷許多最知名的公司中擔任過高管。她也是Otto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工程師首腦,Otto是一家由安東尼·萊萬多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牽頭的背景顯赫但命運多舛的自動駕駛創企。

在英偉達,德勞內專注於構建工具和平臺,支持大規模的自動化機器進化發展。

德勞內需要平衡在英偉達和創企Otto之間的工作:「一些突破只可能在大公司中實現,而另一些突破只能在創企中誕生。創企非常擅長解構事物,並孕育出不連續的大飛躍。大公司非常擅長鞏固突破,並且構築強大的技術基礎,使能未來創新。」

三、拉娜•埃我•卡柳比:Affectiva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拉娜•埃我•卡柳比(Rana el Kaliouby)是埃及最成功的科學家之一,現居波士頓,2009年創辦公司 Affectiva,曾被商業媒體評為發展最快的創業公司之一。

卡柳比將其事業目標設定為讓AI更有人情味。她也正因為開創情感AI領域被廣為人知。2009年,她參與創立公司Affectiva,成為麻省理工系發力能理解人情感的AI系統的一個「突起」。如今,公司的技術已經被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中25%的企業所用,涵蓋媒介分析、用戶行為報告和自動化應用等場景。

卡柳比具有遠大的事業宏圖:「我畢生的工作是讓技術在把我們變得更不像人之前,把技術變得更加擬人化。」

四、達芙妮·科勒:insitro的創始人兼CEO

達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涉足廣泛,標誌了學術和產業間的共生關係,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大典型的特徵。

科勒1995年成為牛津大學的一名教授,專注於機器學習。2012年,她與同事斯坦福(Standford)教授、AI先驅吳恩達(Andrew Ng)創辦了教育技術創企Coursera。Coursera現在估值達到26億美元。

科勒最近的事業可以說是她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一項。她成為insitro公司的創始人兼CEO,該創企專注於將機器學習用於醫藥研究。insitro公司已從安德森·霍洛維茲等基金募集了大約2.5億美元,近期,該公司還宣布了與財富500強公司百時美施貴寶的合作。

科勒認為醫藥在AI領域才剛剛起步:「選擇一項真正解決問題的AI應用,然後努力研究以真正理解這一領域。僅僅因為我花了20多年時間演習生物學,我才能夠建立insitro公司。現在,我建議年輕人關注的領域還有電力、環境等。」

五、李飛飛: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

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李飛飛這樣在21世紀為人工智慧領域做出如此卓絕的貢獻。

李飛飛於1976年出生於北京,16歲隨父母移居美國新澤西州。2007年,李飛飛作為普林斯頓一位年輕的教授,設想並牽頭做了一個名為ImageNet的項目,這是一個改變了整個AI發展軌道的含有幾百萬圖片的數據集。ImageNet中的先見之明就是海量的數據集,勝過其中的特別的算法,成為釋放AI潛力的鑰匙。當神經網絡系統領域的世界頂尖專家傑夫·辛頓(Geoff Hinton)和他的團隊於2012年在ImageNet數據集上訓練了他們的神經網絡模型,深度學習的現代領域誕生了。

李飛飛後來成為史丹福大學的終身教授,並擔任谷歌雲AI/ML部門的首席科學家,領導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參與創建著名的非盈利組織AI4ALL,創建了斯坦福的人類中心AI機構(HAI)。通過她的眾多領導角色, 李飛飛一直孜孜不倦地倡導以更包容的、公平的、人性化的方式對待AI。

為什麼多樣性對AI來說如此重要,李飛飛認為:「我們的科技不可能獨立於人類價值。這意味著人類價值觀隱藏在科技的設計、發展和應用之下。所以,如果我們擔心機器人殺手,我們應該真正擔心的是技術的創造者。我們希望技術創造者代表我們的價值,並且代表我們共通的人性。」

六、安娜·帕特森:Gradient Ventures的創始人兼合伙人

安娜·帕特森(Anna Patterson)在大公司和創企都領導了卓越的AI產品和項目。

2004年,帕特森加入谷歌,擔任了多年高管。作為公司的工程副總裁,她領導了多年人工智慧項目發展。2017年,帕特森設立了谷歌AI風險投資機構Gradient Ventures,進行早期的AI創企孵化。

帕特森是一大批有前途的AI創企董事會的成員,包括Algorithmia、Labelbox 、test.ai等。她也是公開上市公司Square的董事會主席。

每當帕特森在投資一家AI創企前都會這樣問自己:「我是否發現自己在不斷思考他們的願景和使命?」

七、丹妮拉·魯斯: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主管

丹妮拉·魯斯(Daniela Rus)是世界機器人領導者之一。

她是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名教授,是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第一位女性領袖,CSAIL是世界上最大、最有聲望的AI研究實驗室之一。這使她成為傳奇家族中的一員:過去幾十年裡,CSAIL(及其前身實驗室)的前任董事包括人工智慧傳奇人物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J.C.R.利克利德)J.C.R. Licklider)和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

魯斯開創性的研究已經推進了網絡協作機器人、自我可重構機器人和軟體機器人的技術水平。魯斯談到了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常見誤解:「讓人們明白人工智慧只不過是一個工具,這一點很重要。就像任何其他工具一樣,它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這僅僅是我們選擇用它來做什麼。我相信我們可以用人工智慧做一些非常積極的事情——但這並不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八、希馮•齊裡斯:Open AI的董事會成員、Neuralink的項目主管

希馮•齊裡斯(Shivon Zilis))曾在人工智慧前沿的幾家公司的領導團隊中進行過研究:OpenAI、Neuralink、特斯拉、彭博Beta。

她是OpenAI董事會中最年輕的成員,OpenAI是GPT-3等突破性進展背後的著名實驗室。Neuralink公司是埃隆•馬斯克將人類大腦與數字機器融合的陣地,齊裡斯在Neuralink的CEO辦公室從事高優先級戰略計劃的工作。

齊裡斯談到她對新技術發展的態度:「建造護城河的概念出現的頻率之高令我震驚。如果你認為你正在構建的技術對世界有益,為什麼不集中精力儘快擴展你的技術樹,而不是放慢速度,分割資源,以阻礙其他人的進步?」

文章來源:福布斯網

相關焦點

  • Google第一女神李飛飛,從洗碗工,蛻變成為首席科學家
    她就是谷歌公司級別最高的華裔主管——李飛飛。李飛飛是誰?她曾經只是一個普通的鄰家妹子。可是,從洗衣妹到人工智慧界的泰鬥人物,她用實際行動告訴其他女人:女性的力量就是永遠對世界保持好奇心,並擁有一顆不斷突破自我的決心。
  • 李飛飛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她用AI改變了醫療
    在慶祝團隊的文章登上Nature,李飛飛在朋友圈感慨道。 然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些光輝頭銜下,李飛飛從來都是一個執著而且專注的人。回來後的李飛飛依舊沒有選擇華爾街,而是決定讀取人工智慧與計算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
  • 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等在列
    本次新增院士中,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名列其中,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圖 | 李飛飛(Fei-Fei Li)李飛飛(1976 年 7 月 3 日-),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 這可能是今年最硬核的AI交流會,李飛飛、圖靈獎得主Pearl等共同...
    雖然今年Bengio沒有出席,但是卻集結了李飛飛、圖靈獎得主Judea Pearl、強化學習泰鬥Rich Sutton、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等16位AI行業知名學者。李飛飛援引Richard Held和Alan Hein於1963年所做的一項研究:「運動產生的視覺引導行為的刺激」。研究人員在成對的新生小貓上進行了實驗,其中一隻小貓被允許四處走動來探索周圍環境,而另一隻小貓則被放到載體中移動,使它進行被動而非主動的探索。
  • 莊小威、王辰、劉如謙、李飛飛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李飛飛博士是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首位「紅杉資本教授」,也是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的聯席院長。李飛飛博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以及認知和計算神經科學。李飛飛博士在許多學術或有影響力的會議上擔任主講嘉賓,其中包括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格蕾絲·霍珀會議和TED2015主會議。
  • 關於李飛飛、李佳重磅加盟 Google,這裡有三個有意思的地方
    ,和前 Snapchat 研究主管李佳(音譯),這兩位華裔女科學家將擔任谷歌雲機器學習部門的負責人。格林說到:最令人欣喜的一點是李飛飛和李佳均為女性。在人工智慧領域,各大高校和技術公司的重要研究崗位上一直缺乏女性。她們兩人代表著人工智慧熱門領域的、世界領先的研究科學家、實踐者和領導者。像谷歌、Facebook 和 IBM 等公司都把人工智慧當做戰略研究方向,尤其是讓計算機更迅速地處理海量數據任務的深度學習技術。
  • 李飛飛等7位華人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兩人畢業於中科大
    比如鄧中翰和劉鎮欽畢業於伯克利及亞洲大學,曾亮丶張婕丶俞久平畢業於麻省理工,李飛飛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李飛飛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李飛飛了!作為一名女性科學家,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紅杉講席教授丶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丶AI4ALL聯合創始人主席。
  • 李飛飛、鄧中翰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多位華人上榜
    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以表彰入選者「在工程研究、實踐、教育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在新興領域技術做出的開拓性工作和傳統工程領域中的重大貢獻」以及「在開發/實施工程教育方面的創新貢獻」。
  • 浙大畢業,李飛飛高徒朱玉可加盟UTAustin,曾獲ICRA2019最佳論文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李飛飛的又一位得意門生走向了教學崗位:昨天,剛剛畢業的斯坦福博士朱玉可(Yuke Zhu)宣布即將在 2020 年秋季加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任助理教授。
  • 李飛飛莊小威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王辰院士當選國際成員
    李飛飛莊小威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王辰院士當選國際成員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20 18:11 來源:澎湃新聞
  • 劉如謙、莊小威、李飛飛、王辰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此次新增院士中,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當選,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李飛飛>李飛飛,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國際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學者,幫助建立基於視覺的人工智慧領域,帶來多種重要醫療應用,入選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
  • 李飛飛、鄧中翰等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多位畢業於中科大
    其中新院士中有 6 位華人,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另有 1 位中國籍學者——鄧中翰當選國際院士。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作為工程師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旨在表彰那些對「工程研究、實踐或教育,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對工程文獻有重大貢獻」和「開拓新的和正處於發展中的技術領域,在傳統工程領域取得重大進步,或開發/實現工程教育的創新方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迄今為止,美國院士共有2309人,國際院士共有 281 人。另外,在10月4日於華盛頓舉行的NAE年度會議上,新當選的院士將正式入職。
  • 李飛飛團隊八年心血換篇《自然》重磅:用AI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
    ——文|杜晨 編輯|Vicky Xiao李飛飛團隊又放了個大招。僅李飛飛自己帳下,就有兩代博士生參與此項研究。文章的編寫和發表過程,歷時八年……「AI Sensors(人工智慧傳感器)對病患治療,養老和醫療服務在將來會有深遠影響。我們的研究僅僅是走出的小小一步,」李飛飛在她的朋友圈裡寫道。
  • 人物丨李飛飛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用AI照亮醫療黑暗空間
    李飛飛在名單公布之後在推特上致謝: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給予李飛飛的入選理由是論文被《Nature》收錄後,李飛飛在朋友圈透露,這篇論文是兩代博士生、10幾位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以及近10位斯坦福醫學院醫生和教授,歷經8年心血共同打造而成。
  • NVIDIA出品:AI視頻通話神器,不僅高清,流暢無噪音,還能給你換張臉...
    參考連結: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https://venturebeat.com/2020/10/09/ai-weekly-nvidias-maxine-opens-the-door-to-deepfakes-and-bias-in-video-calls/https://nvidianews.nvidia.com
  • Top 50中美人工智慧高被引學者榜單:孫劍、何愷明、李飛飛進前5
    需要說明的是,當國家選擇「美國」時,作者排名裡會出現一些熟悉的華人學者的名字,例如孫劍、何愷明、李飛飛等。這是因為在09-19年期間,這些華人學者較多高被引的文章是在美國的研究機構完成的,所以歸類在美國的排名裡。
  • 李飛飛對話頂級神經學家:大腦做「微積分」,最高效GPU但很浪費
    【新智元導讀】最近,李飛飛在斯坦福HAI座談會上對話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Wu Tsai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威廉 · 紐瑟姆,探討了計算在神經科學中的作用,是AI促進了神經科學的發展還是神經科學為人工智慧鋪平了道路?人類大腦進化了5億年,人工智慧和自然智能仍然處在兩個平行的世界?
  • 李飛飛等16位頂級科學家在AI Debate 2上的AI之辯
    (來源:Synced)Panel 1: 架構與挑戰小組 (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es)參與成員:Yejin Choi, Luis Lamb, 李飛飛,Robert Ness, Judea Pearl, Ken Stanley 和 Rich Sutton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斯坦福人類中心人工智慧研究所聯席主任、
  • 李飛飛團隊最新研究,真實場景中識別物體具體屬性
    這就是李飛飛團隊新研究。我們知道,卷積神經網絡在識別視覺對象方面很出色,但還不能很好的識別出物體的具體屬性,比如表面形狀、紋理等。而最近,李飛飛團隊的最新研究——Learning Physical Graph Representations from Visual Scenes,就一舉解決了這個問題。
  • 【Top 50】中美人工智慧高被引學者榜單:孫劍、何愷明、李飛飛進前5
    需要說明的是,當國家選擇「美國」時,作者排名裡會出現一些熟悉的華人學者的名字,例如孫劍、何愷明、李飛飛等。Soong(華為)  2474王建民(清華大學)2313李建中(哈爾濱工業大學)  2230卜佳俊(浙江大學)  2215劉成林(中國科學院)  2191吳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176林宙辰(北京大學)  2125高文(北京大學)2091山世光(中國科學院)  2089周昆(浙江大學)2064陳熙霖(中國科學院)2054王恆(中國科學院) 2042馮建華(清華大學)2013劉光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