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譯 | 李水青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12月14日消息,近日,福布斯網中高原資本的風險投資家Rob Toews撰文盤點了八位人工智慧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領袖,雖然不是來自福布斯的官方評選,但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人工智慧領域長期以來都是男性研究者的天下。根據2018年Wired和Element AI聯合發布的報告,全球僅僅有12%的AI研究者是女性。
人工智慧在不久的將來將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健康、金融、教育、政府等各個領域。因此,有一個擔憂產生了,就是技術無法代表社會全體,對社會的變革並不平衡。
如今,已經有不少女性研究者走到AI技術的最前沿。作為企業家、科研人員、業內高管、風險投資人等等,這些女性正在影響人工智慧的未來。她們也為後續的AI領袖提供了榜樣,探索了更包容的AI事業應有的面貌。
一、喬伊·布奧蘭姆維尼: 算法正義聯盟創始人喬伊·布奧蘭姆維尼(Joy Buolamwini)被稱為AI革命的業界良心。她在麻省理工大學讀研究生時從事算法偏見方面的志願工作,以此讓全世界開始關注人臉識別系統中的人種和性別偏見問題。
最近因反AI偏見論文被谷歌解僱的AI倫理專家Timnit Gebru,就曾與她合著過相關論文。
由於喬伊的研究,亞馬遜、微軟和IBM在今年都暫停了各自的人臉識別服務,承認當下的人臉識別技術還不適合公共應用。喬伊的的工作在新紀錄片《編碼偏見》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描述。
喬伊站在一場新興運動最先線驗證和強調人工智慧技術的社會影響,這一運動通過她創辦的非盈利組織算法正義聯盟推行。
喬伊對算法偏見致以強烈反對:「當我在2016年開始為此奔走呼籲時,這還是一個非常外圍的領域。如今,我在上網看新聞的時候已經隨處是帶有偏見的AI系統。這個問題現在到了不得不面對的時候,人們的意識已經很好了,而後意識還需要引導行動。這就是我們所處的階段。」
二、克萊爾·德勞內:英偉達的工程副總裁從斯坦福研究院到谷歌,到優步,再到英偉達,克萊爾·德勞內(Claire Delaunay)在矽谷許多最知名的公司中擔任過高管。她也是Otto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工程師首腦,Otto是一家由安東尼·萊萬多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牽頭的背景顯赫但命運多舛的自動駕駛創企。
在英偉達,德勞內專注於構建工具和平臺,支持大規模的自動化機器進化發展。
德勞內需要平衡在英偉達和創企Otto之間的工作:「一些突破只可能在大公司中實現,而另一些突破只能在創企中誕生。創企非常擅長解構事物,並孕育出不連續的大飛躍。大公司非常擅長鞏固突破,並且構築強大的技術基礎,使能未來創新。」
三、拉娜•埃我•卡柳比:Affectiva的聯合創始人兼CEO拉娜•埃我•卡柳比(Rana el Kaliouby)是埃及最成功的科學家之一,現居波士頓,2009年創辦公司 Affectiva,曾被商業媒體評為發展最快的創業公司之一。
卡柳比將其事業目標設定為讓AI更有人情味。她也正因為開創情感AI領域被廣為人知。2009年,她參與創立公司Affectiva,成為麻省理工系發力能理解人情感的AI系統的一個「突起」。如今,公司的技術已經被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中25%的企業所用,涵蓋媒介分析、用戶行為報告和自動化應用等場景。
卡柳比具有遠大的事業宏圖:「我畢生的工作是讓技術在把我們變得更不像人之前,把技術變得更加擬人化。」
四、達芙妮·科勒:insitro的創始人兼CEO達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涉足廣泛,標誌了學術和產業間的共生關係,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大典型的特徵。
科勒1995年成為牛津大學的一名教授,專注於機器學習。2012年,她與同事斯坦福(Standford)教授、AI先驅吳恩達(Andrew Ng)創辦了教育技術創企Coursera。Coursera現在估值達到26億美元。
科勒最近的事業可以說是她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一項。她成為insitro公司的創始人兼CEO,該創企專注於將機器學習用於醫藥研究。insitro公司已從安德森·霍洛維茲等基金募集了大約2.5億美元,近期,該公司還宣布了與財富500強公司百時美施貴寶的合作。
科勒認為醫藥在AI領域才剛剛起步:「選擇一項真正解決問題的AI應用,然後努力研究以真正理解這一領域。僅僅因為我花了20多年時間演習生物學,我才能夠建立insitro公司。現在,我建議年輕人關注的領域還有電力、環境等。」
五、李飛飛: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李飛飛這樣在21世紀為人工智慧領域做出如此卓絕的貢獻。
李飛飛於1976年出生於北京,16歲隨父母移居美國新澤西州。2007年,李飛飛作為普林斯頓一位年輕的教授,設想並牽頭做了一個名為ImageNet的項目,這是一個改變了整個AI發展軌道的含有幾百萬圖片的數據集。ImageNet中的先見之明就是海量的數據集,勝過其中的特別的算法,成為釋放AI潛力的鑰匙。當神經網絡系統領域的世界頂尖專家傑夫·辛頓(Geoff Hinton)和他的團隊於2012年在ImageNet數據集上訓練了他們的神經網絡模型,深度學習的現代領域誕生了。
李飛飛後來成為史丹福大學的終身教授,並擔任谷歌雲AI/ML部門的首席科學家,領導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參與創建著名的非盈利組織AI4ALL,創建了斯坦福的人類中心AI機構(HAI)。通過她的眾多領導角色, 李飛飛一直孜孜不倦地倡導以更包容的、公平的、人性化的方式對待AI。
為什麼多樣性對AI來說如此重要,李飛飛認為:「我們的科技不可能獨立於人類價值。這意味著人類價值觀隱藏在科技的設計、發展和應用之下。所以,如果我們擔心機器人殺手,我們應該真正擔心的是技術的創造者。我們希望技術創造者代表我們的價值,並且代表我們共通的人性。」
六、安娜·帕特森:Gradient Ventures的創始人兼合伙人安娜·帕特森(Anna Patterson)在大公司和創企都領導了卓越的AI產品和項目。
2004年,帕特森加入谷歌,擔任了多年高管。作為公司的工程副總裁,她領導了多年人工智慧項目發展。2017年,帕特森設立了谷歌AI風險投資機構Gradient Ventures,進行早期的AI創企孵化。
帕特森是一大批有前途的AI創企董事會的成員,包括Algorithmia、Labelbox 、test.ai等。她也是公開上市公司Square的董事會主席。
每當帕特森在投資一家AI創企前都會這樣問自己:「我是否發現自己在不斷思考他們的願景和使命?」
七、丹妮拉·魯斯: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主管丹妮拉·魯斯(Daniela Rus)是世界機器人領導者之一。
她是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名教授,是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第一位女性領袖,CSAIL是世界上最大、最有聲望的AI研究實驗室之一。這使她成為傳奇家族中的一員:過去幾十年裡,CSAIL(及其前身實驗室)的前任董事包括人工智慧傳奇人物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J.C.R.利克利德)J.C.R. Licklider)和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
魯斯開創性的研究已經推進了網絡協作機器人、自我可重構機器人和軟體機器人的技術水平。魯斯談到了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常見誤解:「讓人們明白人工智慧只不過是一個工具,這一點很重要。就像任何其他工具一樣,它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這僅僅是我們選擇用它來做什麼。我相信我們可以用人工智慧做一些非常積極的事情——但這並不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八、希馮•齊裡斯:Open AI的董事會成員、Neuralink的項目主管希馮•齊裡斯(Shivon Zilis))曾在人工智慧前沿的幾家公司的領導團隊中進行過研究:OpenAI、Neuralink、特斯拉、彭博Beta。
她是OpenAI董事會中最年輕的成員,OpenAI是GPT-3等突破性進展背後的著名實驗室。Neuralink公司是埃隆•馬斯克將人類大腦與數字機器融合的陣地,齊裡斯在Neuralink的CEO辦公室從事高優先級戰略計劃的工作。
齊裡斯談到她對新技術發展的態度:「建造護城河的概念出現的頻率之高令我震驚。如果你認為你正在構建的技術對世界有益,為什麼不集中精力儘快擴展你的技術樹,而不是放慢速度,分割資源,以阻礙其他人的進步?」
文章來源:福布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