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畢業,李飛飛高徒朱玉可加盟UTAustin,曾獲ICRA2019最佳論文

2020-12-04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機器之心編輯部

李飛飛的又一位得意門生走向了教學崗位:昨天,剛剛畢業的斯坦福博士朱玉可(Yuke Zhu)宣布即將在 2020 年秋季加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任助理教授。

作為斯坦福視覺與學習實驗室的成員,朱玉可師從李飛飛與 Silvio Savarese 教授。他因在 SURREAL 機器人框架研究中的貢獻而被人所熟知。此外,朱玉可還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獲得了國際機器人頂會 ICRA 2019 的最佳論文獎。

朱玉可在 Twitter 上發布的信息:本人已於 2019 年 8 月取得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並將於 2020 年秋季加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Austin)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我非常期待與那些對 AI+機器人學充滿熱情和積極性的優秀學生共同進步。如果有興趣加入我的實驗室,請發郵件給我。

根據朱玉可的個人主頁,他的科研興趣是為能夠理解並與現實世界交互的通用機器人構建智能。研究將融合機器人、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等諸多領域,並致力於開發用於通用機器人自治的感知和控制方法和機制。

在史丹福大學,他與李飛飛和 Silvio Savarese 教授(李飛飛的丈夫)一起在斯坦福視覺與學習實驗室工作。同時,他也是斯坦福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研究小組(Stanford People, AI & Robots Group,PAIR)成員。

今年 6 月,朱玉可在史丹福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後,與李飛飛等人合影。

雖然朱玉可還沒有開始任教,但你很可能已經聽過他講課了。在史丹福大學期間,朱玉可還參與了一些課程的教學工作——其中包括著名的 CS 231N:視覺識別中的卷積神經網絡。此外還有 CS 131、CS 193C、CS 431 等。

從浙大到斯坦福

朱玉可的求學履歷可謂豪華。本科階段,他參與了聯合培養項目,取得了浙江大學和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簡稱 SFU)的雙學位,並在所有學生中成績排名第一。

朱玉可曾榮獲浙江省第八屆 ACM 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金牌、浙江大學第十一屆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一等獎以及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第八屆年度冬季程序設計競賽第一名。

他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均就讀於史丹福大學,師從計算機視覺大牛李飛飛,於今年 8 月取得博士學位。

朱玉可漫漫求學路。

一路走來,朱玉可的實習工作履歷也頗為豐富。

自 2011 年起,朱玉可曾先後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視覺與媒體實驗室(Vision and Media Lab)、推特、Snap、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DeepMind 等公司和科研機構擔任研究實習生。此外,自進入史丹福大學攻讀碩博研究生起,朱玉可就擔任了教學助理和助理研究員。

研究經歷

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朱玉可曾有多篇論文被各類人工智慧大會接收,並獲得過一些獎項。目前,朱玉可有 1 篇論文被 ECCV 接收,另外還有 3 篇 ICCV,5 篇 CVPR 和 3 篇 ICRA。

其實早在本科學習期間,他的論文《Graphical Model-based Learning in High Dimensional Feature Spaces》就被 AAAI 2013 接收了。

當然,還有最佳論文獎:

今年 5 月,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機器人頂級會議 ICRA 大會公布了最佳論文獎項,來自史丹福大學李飛飛組的研究《Making Sense of Vision and Touch: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of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 for Contact-Rich Tasks》獲得了最佳論文。

該研究有關在非結構化環境中執行需要大量接觸的操縱任務。通過自監督學習感知輸入的緊湊、多模態表徵,然後使用表徵提升策略學習的樣本效率。研究者在植入任務上評估了新方法,其結果表明該方法對於外部擾動具備穩健性,同時可以泛化至不同的幾何、配置和間隙(clearances)。研究者們還展示了新方法在模擬環境中和真實機器人上的結果。

在斯坦福計算機視覺與學習實驗室扮演重要角色

朱玉可在李飛飛夫婦帶領的史丹福大學計算機視覺與學習實驗室的一個團隊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該團隊開發了兩個機器人學習框架——RoboTurk 和 SURREAL,能夠讓機器人快速學習抓握、分揀等基礎技能。其中,RoboTurk 是一個快速眾包製造大規模機器人控制數據集的平臺,可以讓機器人研究者快速收集數據,打造機器人界的「ImageNet」,以填補這一領域缺乏數據集的空白。有了數據集,還需要魯棒的算法。為此,李飛飛團隊開發了分布式強化學習訓練框架 SURREAL,用來加速學習過程,而朱玉可正是這一項目背後的一作之一。

可復現性一直都是深度強化學習和機器人研究中的一大挑戰,朱玉可等人設計的 SURREAL 作為一個開源框架,可以在嚴格的評估和可復現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SURREAL 是一個可擴展的框架,支持當前最先進的分布式強化學習算法。他們設計了一個原則性的分布式學習平臺,既能適應策略上的學習,也能適應政策外的學習。他們還證明了 SURREAL 算法在智能體性能和學習效率方面都優於原有的開源實現。

SURREAL 是一個開源的框架,旨在促進機器人操縱可復現深度強化學習研究。

SURREAL 相關論文:http://ai.stanford.edu/~yukez/papers/corl2018surreal.pdfSURREAL Github:https://github.com/SurrealAI/surreal

本文為機器之心報導,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獲得授權。

相關焦點

  • ECCV 2020最佳論文講了啥?作者為ImageNet一作、李飛飛高徒鄧嘉
    其中,最佳論文獎被ImageNet一作、李飛飛高徒鄧嘉及其學生摘得。這篇名為《RAFT: Recurrent All-Pairs Field Transforms for Optical Flow》的論文,究竟講了啥?一起來學習一下。視頻中的「光流預測」在解讀這篇論文前,先來大致回顧一下論文涉及的領域,即光流預測。
  • 莊小威、王辰、劉如謙、李飛飛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此次新增院士中,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當選,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祝賀他們!李飛飛博士是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首位「紅杉資本教授」,也是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的聯席院長。
  • 關於李飛飛、李佳重磅加盟 Google,這裡有三個有意思的地方
    女性在 AI 領域的勢力逐漸增強李飛飛和李佳所加入的部門正好由格林領隊,格林是何許人也?格林說到:最令人欣喜的一點是李飛飛和李佳均為女性。在人工智慧領域,各大高校和技術公司的重要研究崗位上一直缺乏女性。她們兩人代表著人工智慧熱門領域的、世界領先的研究科學家、實踐者和領導者。像谷歌、Facebook 和 IBM 等公司都把人工智慧當做戰略研究方向,尤其是讓計算機更迅速地處理海量數據任務的深度學習技術。
  • 李飛飛、鄧中翰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多位華人上榜
    李飛飛教授因提出 ImageNet 以及在機器學習、視覺理解等領域的貢獻而被我們所知。李飛飛在 2018 年當選 ACM Fellow,其 ImageNet 論文在 CVPR 2019 獲經典論文獎。2016 年 11 月,李飛飛加入谷歌雲團隊,成為當時谷歌雲人工智慧團隊領導者。
  • 李飛飛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她用AI改變了醫療
    在慶祝團隊的文章登上Nature,李飛飛在朋友圈感慨道。她曾任谷歌AI負責人職位,如今是Twitter公司公司董事會新獨立董事。在普利斯頓經歷了快樂的求學時光後,時間來到1999年,22歲的李飛飛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 李飛飛、鄧中翰等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多位畢業於中科大
    其中新院士中有 6 位華人,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另有 1 位中國籍學者——鄧中翰當選國際院士。在7 名華人中,其中張捷、鄧中翰兩人曾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 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作為工程師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旨在表彰那些對「工程研究、實踐或教育,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對工程文獻有重大貢獻」和「開拓新的和正處於發展中的技術領域,在傳統工程領域取得重大進步,或開發/實現工程教育的創新方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迄今為止,美國院士共有2309人,國際院士共有 281 人。
  • 劉如謙、莊小威、李飛飛、王辰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此次新增院士中,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當選,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2014年諾貝爾獎頒發給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莊小威未能獲獎,引發廣泛爭議,2019年莊小威獲得科學突破獎。David R.
  • 獲ICRA最佳學生論文,機器人控制雙獎,這個小哥機械手玩球技術嫻熟
    其中華人小哥 Shenli Yuan 等的研究《Design of a Roller-Based Dexterous Hand for Object Grasping and Within-Hand Manipulation》獲得了此次會議的最佳學生論文獎和最佳機器人控制論文獎。
  • 李飛飛等7位華人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兩人畢業於中科大
    並且這七位華人科學家,都畢業於世界頂尖的名校。比如鄧中翰和劉鎮欽畢業於伯克利及亞洲大學,曾亮丶張婕丶俞久平畢業於麻省理工,李飛飛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李飛飛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李飛飛了!作為一名女性科學家,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紅杉講席教授丶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丶AI4ALL聯合創始人主席。
  • 國際著名土壤化學專家馬奇英放棄美國終身教授,全職加盟浙大
    浙江大學求是新聞網23日消息,12月22日,中國工程院張佳寶院士求是講座教授受聘儀式、馬奇英教授入職歡迎儀式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1997年,她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相關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是2019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浙江大學黨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對張佳寶院士、馬奇英教授分別兼職和全職加盟浙大表示歡迎和感謝,並為其發放聘書、佩戴校徽。
  • Google第一女神李飛飛,從洗碗工,蛻變成為首席科學家
    她就是谷歌公司級別最高的華裔主管——李飛飛。李飛飛是誰?她曾經只是一個普通的鄰家妹子。1976年,李飛飛生在北京,成長在美麗的四川。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兒童時代的李飛飛有著一個不錯的出身和家庭環境。滿懷工程師和科學家抱負的父親,帶著他們一家三口移民到了美國。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到了美國後的一家三口,因為語言障礙問題,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 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等在列
    此前我國科學家陳竺、高福、曹雪濤等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本次新增院士中,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名列其中,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她 1987 年畢業於蘇州中學的科大少年班預備班。1991 年,她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士;1997 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她在 1997 年至 2001 年於史丹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她發明了基於單分子螢光檢測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STORM),並創造性地將螢光光譜和顯微分析技術應用於單個分子。
  • AI圈八大女性領袖:李飛飛、NVIDIA工程副總等在列
    最近因反AI偏見論文被谷歌解僱的AI倫理專家Timnit Gebru,就曾與她合著過相關論文。由於喬伊的研究,亞馬遜、微軟和IBM在今年都暫停了各自的人臉識別服務,承認當下的人臉識別技術還不適合公共應用。
  • 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他曾獲2014年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獎、2016年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01  師從勵建書院士,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畢業論文不需要,我畢業也沒有論文,  只要把我提的3個問題解決一個,就可以畢業了」
  • 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
    他曾獲2014年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獎、2016年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01.師從勵建書院士,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畢業論文不需要,我畢業也沒有論文,  只要把我提的3個問題解決一個,就可以畢業了」
  • 「輕鬆閱讀」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他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使浙大數學進入到「第二梯隊」高校。他曾獲2014年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獎、2016年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畢業論文不需要,我畢業也沒有論文,只要把我提的3個問題解決一個,就可以畢業了」
  • 中科大80後教授、潘建偉高徒陸朝陽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曾獲...
    陸朝陽教授也成為了國內首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80 後教授陸朝陽:致力於量子研究、屢獲國際殊榮陸朝陽 1982 年出生於浙江東陽,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自學生時代起,陸朝陽便一直致力於量子方面的研究,並陸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也為自己贏得了諸多榮譽。
  • CVPR2019開幕與頒獎儀式:最佳論文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上萬參會者...
    ,Derek Hoiem 的解讀是 CVPR 2019 的論文相比去年增加了 56%,增速也增加了 26%。CVPR 2019有專門的最佳論文獎評選委員會(Best Paper Award Committee),評獎過程是首先由各領域的領域主席初選出他們認為非常優秀的論文一共 50 篇作為最佳論文候選名單,接著由最佳論文獎評選委員會從其中選出 4 篇獲獎論文(2 篇最佳論文榮譽提名、1 篇最佳學生論文、1 篇最佳論文)最佳論文榮譽提名獎第一篇:
  • 李飛飛莊小威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王辰院士當選國際成員
    李飛飛莊小威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王辰院士當選國際成員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20 18:11 來源:澎湃新聞
  • 2019 ACM Fellow 名單出爐,中科大、中科院、MSRA科學家入選
    雖然李飛飛、羅傑波、何田等華人代表去年入選了 ACM Fellow,但上一年未有國內機構成員入選。今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陳熙霖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向陽教授成為國內機構入選代表。近年來,陶教授在權威雜誌和重要會議上發表了數百篇論文,包括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的多種彙刊、頂級雜誌和會議;並曾多次獲得最佳論文獎項,包括 IEEE ICDM 2007 年度最佳理論/算法論文獎第二名、IEEE ICDM 2013 年度最佳學生論文獎、2014 IEEE ICDM 10 年最大影響力論文獎和 IEEE 信號處理協會 2017 年度最佳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