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教育家王補宣在北京病逝,享年98歲。今天,讓我們共同緬懷這位老先生。
王補宣,1922年出生,江蘇無錫市人。1943年,他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
當時,面對動蕩的社會和屈辱的國難,王補宣決定赴美求學,並時刻關注國內動態。
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夕,王補宣毅然放棄了在普渡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決定與祖國共命運。
1949年,王補宣(右一)在普渡大學時的留影
從此,他一直奮戰在中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研與教育的第一線,見證學科發展的同時,也見證著新中國的成長。
1952年,王補宣在清華大學創建了熱工學教研組(現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並擔任教研組主任。同年,他出版了新中國第一本《工程熱力學》教科書。不久,他又翻譯了前蘇聯米海耶夫院士的《傳熱學基礎》,這個譯本因為流暢易懂而被國內高等院校普遍採用。
1957年,他在清華大學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工程熱物理本科專業,並擔任工程熱物理教研組(現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主任。
回憶這段艱辛的歷程時,王補宣說:"當時設置工程熱物理專業的時候,也就是410專業,我當時一個人又是專業課,又是新生課,教了230個小時的傳熱,後來再教傳熱的話就比較熟悉了。都是這樣幹出來的,邊學邊用,學中幹,幹中學。"
20世紀70年代後期,王補宣領導創建了中國太陽能學會,連任兩屆理事長(1979年-1987年)。期間,他出版《太陽能學報》,組織我國新能源的開發應用,提出"在經濟、實惠、牢靠的前提下,把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的利用普及起來"的方針。
1981年,國際太陽能學會(ISES)設立中國分會。1986年,王補宣被世界能源協會授予"能源為人類服務"大獎。2014年,他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2月1日,他又被國家光熱聯盟授予"中國太陽能科學與技術終身成就獎"。
王補宣被國家光熱聯盟授予"中國太陽能科學與技術終身成就獎"
面對無數榮譽,王補宣心中裝還是莘莘學子。2012年,王補宣90壽誕之際,清華大學經其同意發起、設立了"王補宣院士獎學勵學基金",用於獎勵清華大學能源動力及工程熱物理領域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優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資助學習努力、學業合格、家庭經濟困難的本科生,獎勵清華大學和國內其他單位該領域的優秀青年學者,獎勵傳熱學領域優秀研究生,以及支持每四年一次在清華大學召開的北京國際傳熱會議。
執教60餘年,王補宣培養了大量熱工學領域優秀人才。同時,他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治學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
王補宣
王補宣當年的學生、建築學院江億院士還記得恩師細緻的批註:"當時我還是拿筆寫的頭一篇物理性質測量的文章,王先生每一頁都寫滿了批示,從公式的符號,到什麼樣的表示方法,直到文字、標點符號,讓我學會了到底該怎樣做學問,怎樣寫文章,這樣把我一步一步地帶入學術界。"
熱能系李俊明教授回憶王補宣時說:"或許有人會說,王先生是一個'不太合時宜'的人。但他是一個地道的學者,我們都很佩服他。怎麼做學問,怎麼做人,王先生確實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