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問題不是在於消滅貪婪,而是要建立一種使貪婪危害最小的規則。-米爾頓·弗裡德曼
人類為什麼貪婪,貪婪又從何來來,這個人類原始的本能是好事還是壞事?這都是些非常經典的問題。
貪婪是一種無限的欲望,它不僅僅是個人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是為了一己之私利,損害他人甚至整個社會的利益。貪婪可以是因為任何事物,但最常見的包括金錢、財物、權力、名望、地位、關注,讚美以及原始的欲望。
貪婪之源
貪婪通常源於童年時期的負面經歷,例如單親、家庭暴力、貧窮或是被忽視的情感。在成年後的生活中,往往伴隨著焦慮、脆弱與自卑感,會使人努力尋找一種替代品來代替這種極度缺乏的愛與安全感。這種對「替代品」的追求過程轉移了或是掩蓋了這些負面情緒,並提供了一種情感安慰。
要說人類比動物更加貪婪,主要原因是人類更有能力看到自己的未來,貧窮,疾病,看的更遠甚至是死亡。這種悲觀的前景導致了我們對生存的目標、價值和意義而感到焦慮。
為了抑制這種生存焦慮,許多文化或宗教信仰都為人們提供了現成的看穿生死的闡述和慰藉。
貪婪使我們脫離了人生更大的眼界和層次,所以大多數宗教都會強烈譴責貪婪。在佛教中,視貪嗔痴為三毒。道教《老子》云:「知足不辱」。在基督教中,貪婪是七宗罪之一。
每當這種焦慮威脅到我們的意識時,就會自然地向這些文化和宗教信仰來尋求慰藉。而現如今,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我們文化的轉變或者說是缺乏文化和信仰。因為現今的文化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狀態:賦予了唯物主義以崇高的價值。因此將人類的貪婪推高到了不曾企及的高度。
金錢至上的文化使人們更加變得貪得無厭。欲望的目標已不再是滿足,而是欲望本身。
貪婪的進化和社會基礎
貪婪的前世今生: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小的單細胞有機體,一生都在水裡漫無目的地遊蕩,只希望以更小的單細胞為食。終於有一天,這個吃的很胖的單細胞裂開變成了兩個。小細胞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吃的更胖就會生出更多的自己。於是這個單細胞開始努力得到更多的食物,變成胖胖的細胞,細胞裂開又想獲得更多的食物......
很快,整片水域甚至整個海洋都被這些細胞所佔領,吞噬所能找到的每一塊食物。也可以說,這些細胞都是貪婪的。通過吞食食物來確保自己的生存和繁衍,這個單細胞及後代不停繁殖一直維持了20億年,只有貪婪地基因才能保證生存的資源。
最終,這些生命體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找到了一種更快的進化的方法,並清除了阻礙生存的基因突變,那就是兩性生殖。
最後,這些細胞後代的爪子變成了手,貪婪地吞食著水果、堅果、漿果和其他任何食物。他們中的一群開始聯合起來形成了互不侵犯條約。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爭奪資源,傳遞更多的自己的基因。
人類成為了群居動物,加入社會並避免近親繁殖,聚在一起互相保護,互相支持,分擔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並分享成果。
此外,人類所需的資源也發生了變化。不僅僅是為了維持生命和繁殖的食物,有了比如土地、錢財,還有船隻、商隊、貿易和軍隊等更強大的獲取食物的方法。最終,我們的目標從食物變成了達到目的的手段。
當人口開始增加,財富變得有限時,真正的問題出現了。只有這麼多的土地、資金和資源可用,因此,一個人需要積累大量的財富,就必須以減少其他人的財富為代價。這就造成了社會上窮人和富人、精英和平民之間的對立。社會國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這些成員之間的衝突。
社會建立法律、政府,宗教組織,任何能讓人們不必為這種生理需求而衝突的措施,能讓人們儘可能的和睦相處。法律禁止夫妻間的不忠行為,以防止男性互相殘殺和奴役女性,男性可以確定自己的親子關係,減少貪婪可能造成的任何社會矛盾。
人類進化理論認為,貪婪是被編入我們人類基因的天性,因為在進化過程中,貪婪會促進生存和繁殖。如果沒有達到某種程度的貪婪,就會缺乏創新的手段和成就的動力,個人和社會資源就很可能就會被耗盡,這樣就更難以應對變化莫測的自然環境和詭計多端的敵人算計。
貪婪有很強的生物學基礎,但也有著更強大的社會基礎。這使貪婪與我們的生存和繁衍功能還有所不同。
貪婪是如何融入人類社會的?
如前所述,貪婪是對資源的極端或過度的渴望。在這裡就會遇到兩個問題:如何定義過度的財富,特別是從人類心理角度來看。從根本上講,「過度」是指擁有某種東西達到了有害的程度。例如,過度飲酒會對身體造成許多危害,暴飲暴食會導致腸胃問題和肥胖,開車超速會導致交通事故危險,大多數人都理解這些行為都是有害的。
但是,對財富的渴望怎麼會有害呢?每個人都需要足夠的錢財才能生存,我們需要購買食物、還房貸、買衣服、網費、電話費、交通費、理髮費。沒有錢寸步難行,你可能會被餓死或凍死,窮絕對是有害的。此外,你擁有的財富越多,所帶來的東西的數量和質量就越好。有錢怎麼可能是壞事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人類指的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雖然對個人來說貪婪或對財富的強烈渴望是有利的,但對個人所在的社會群體可能就是不利的。
雖然人類的行為有很強的生物學基礎,但人類是地球上最具社會性的生物。社會和文化對我們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緩和和改變我們的這種生物反應。
自我保護不僅僅局限於個人,還包括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這有助於我們的個人生存,幫助他人,他人也會反過來幫助我們。
人擁有其他動物所擁有的所有生理衝動。然而,我們複雜的社會和文化早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殖策略。社會因素,尤其是女性的因素,已經變得更加重要,以至於在擇偶過程中成為一種主導。所以男性的力量和戰鬥技能已經逐漸被權力、金錢和地位所取代,前者是生物界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後者是人類社會成功的必要條件。
人類的貪婪不僅要考慮生物學,還要考慮社會學。社會才是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力。
所以,貪婪在生物學和社會學裡都是合理的,但還有「貪婪是萬惡之源」這種壞名聲,都是基於上面這個事實。
貪婪對個人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特質。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沒問題。然而,由於人類是社會性動物,而貪婪認為自己應該比他人得到更多,因此產生了社會衝突,那些些獲得更少的人就會憎恨那些獲得更多的人,這也是仇富心理的根源。
貪婪對社會的危害
貪婪對社會來說至少還是喜憂參半的。被貪婪所支配的人完全專注於貪的對象上。他們的生活只不過是為了尋求儘可能多地積累他們所渴望的一切,即使已經滿足了所有甚至更多的合理需求,但他們仍然無法將自己的動力和欲望轉移到其他更高層次的事物上。
一段時間後,貪婪開始變得瘋狂,他們把自己的貪婪隱藏在精心打造的完美形象之後。他們可能會欺騙他人,甚至是欺騙自己,說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要幫助國家,為人民服務,同時譴責所有像他們自己一樣渴望權力,為了權利和金錢而不擇手段的人。欺騙、嫉妒和怨恨都是貪婪的普遍結果。
貪婪還伴隨著許多負面的心理狀態,例如壓力、疲憊、焦慮、抑鬱和絕望,以及其他不良行為,例如賭博、拾荒囤積,欺騙和盜竊。貪婪最終壓倒了理性、同情心和愛心,而破壞了家庭和社區的聯繫,破壞了賴以建立社會的紐帶和價值觀。
貪婪雖然會推動經濟發展,但情況已經很明顯了,不受約束的貪婪也會引發一場深遠而持久的經濟衰退。此外,消費主義文化還會繼續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尤其是造成森林砍伐、沙漠化、海洋酸化、物種滅絕以及更頻繁更嚴重的極端自然災害。這種人類的貪婪造成的後果在短期內能否持續下去都是個問題,更不用說長期了。
貪婪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健康的人有一定量的需求,並且這些需求可以按層次排列,有些需求如生理和安全需求比較原始,而社會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則更加高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通常呈現為五層金字塔形,只有在滿足了較低的基本的需求後,才會關注於更高的需求。
馬斯洛稱金字塔最下面四個層次為「缺乏性需求」,因為一個人只要得到滿足就不會有任何感覺。諸如身體的一些需求吃飯、睡覺,安全需求,如友誼和性親密等社會需求,以及如自尊和同伴認同之類的自我需求都是屬於缺乏需求。
馬斯洛金字塔第五層為「成長需求」,因為它可以使一個人能夠「自我實現」,即可以達到作為人類的最高成就或最大的潛力。一旦人們滿足了所有的缺陷需求,他們的目標就會轉移到自我實現上,甚至開始在潛意識上思考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貪婪的問題在於,貪婪的最終目的就是抵禦生存焦慮,它會讓我們一直處於金字塔的最低層,使我們無法成長和達到自我實現的頂峰。
貪婪的平衡
不管你喜歡與否,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貪婪所驅動的,沒有貪婪社會就會陷入貧困和無序狀態。貪婪雖然被稱作萬惡之源,但它卻能帶來優越的經濟和社會成果。與利他主義相反,利他主義是一種可以提高整體適應性的成熟而精煉的能力,而貪婪卻是一種原始的衝動,非常適合現在的大眾消費文化。雖然利他主義吸引著人們的讚譽,但事實上,是貪婪使我們的社會得到了最大的回報,貪婪給我們帶來了賴以生存的物質財富和經濟增長。不僅是現在社會,貪婪是所有成功的歷史和現代社會的根基。完全禁止個人貪婪的社會必然會遭受巨大損失,貪婪的人努力做事,因為他們會得到回報,沒有獎勵,就失去了工作的動力。歷史上旨在限制或消滅這種人性的社會制度最終都以慘敗告終。
然而,不受限制的貪婪會導致冷酷、傲慢、自大。一個被貪婪所支配的人往往會忽視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的傷害。血汗工廠、不安全的工作環境和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都是個人貪婪戰勝社會良知的後果。
所以,不受約束的貪婪和對貪婪的完全否定對社會都是有害的。我們必須要在這個生物需求及社會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對於個人來說,貪婪就像一把刀,要看是用來切菜還是用來殺人。有的人因為貪婪的貪得無厭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人因為貪婪的上進而走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