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古宙,地獄還是天堂?

2021-01-15 瘋狂閱讀

每日一言

喜歡一個人,就是沒做錯什麼,也想跟他說句對不起。


本文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

阿什卡國際油氣軟體(ID:ESSCAGROUP)


如果在宇宙裡找一樣最奇怪的東西,那就是人類。

人類信仰、文化、認知千差萬別,卻不約而同地對天空充滿憧憬。相信在那裡,有一個更美好的所在,那就是天堂(中國人叫天宮)。

1968年,阿波羅8號繞月旅行時,博爾曼在10億人面前玩起了直播,他的關鍵詞是「廣袤」、「寂寥」、「望而卻步」。後來,太空人們看見一顆藍色星球冉冉升起,那就是地球。

太空人們被她的美麗所震撼,也被她的溫柔所感動。

真的上了天,人類才發現,所謂天堂,其實一直在我們腳下。

而天上,隨處可見地獄般的存在。

不過,如果穿越到44.5億年前,他們看到的不會是那個天堂般的家園,而是比月球更令人望而生畏的煉獄。

那是一粒灰不溜秋、紅不拉幾的球。你看到的顏色,是外層氣體的顏色。

在翻滾的髒雲中,會閃出一些光,亮白的是閃電,亮黃、亮紅的是巖漿。

是的,那時的地球,巖漿翻滾,汙霾蔽日。

那是因為,剛剛形成的地球熾熱暴烈:放射性元素釋放的熱量是如今的5倍,可以說是一個超大的核反應堆;物質剛被壓縮成地球的熱量尚未散盡;小行星亂飛亂撞,巨大的動能轉化為熱能…

這裡,是地球的冥古宙。整個地球處於熔融狀態,十分活潑不可愛。

元素在火乳交融中,慢慢分層。分層規則很簡單:重的向下,輕的向上。

所以,偏重的鐵和鎳沉向中心,形成一個以鐵為主的地核;輕一些的矽酸鹽圍繞地核,形成了地幔;更輕的矽酸鹽就浮在最上面,後來冷卻,成了地殼。

啥叫矽酸鹽呢?矽、氧這倆壞小子,喜歡亂撩鋁、鐵、鈣、鎂、鉀、鈉等各種姑娘,這些姑娘與矽和氧的化合物,統稱某女郎,哦不,矽酸鹽。

這個分層的過程相當長。有多長呢?18釐米?不,幾十億年。到現在也還在繼續。因為,地球是活的,內部不停地在流變。

如今,地球內部是這樣的:

地核半徑3480公裡,分兩層。

外核厚1742公裡,含80%的鐵,混雜著鎳、矽、硫等。內核基本全是鐵。

內核是固態。為啥最火最熱,反而是固態呢?據分析,可能是身為核心,壓力太大所致。

內外地核之間,有一個過渡帶,大概厚400公裡。

地幔厚2800公裡,主要配料是非常粘稠的矽酸鹽。有多粘稠呢?你用手指一捅,手指就沒了。

這是由於高溫,導致矽酸鹽不能老老實實地保持像石頭那樣的固態,而溫度又沒高到讓它完全熔化成液態。所以,就搞成了這樣一個尷尬的存在。

地幔也分兩層。包著地核的是下地幔,厚1920公裡;外面裹著上地幔,厚950公裡。

上地幔裡,有一部分熔融物質,也就是巖漿。

最外面,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殼了,平均厚17公裡。可以說相當薄了。

目前,人類用的礦物、材料、食物等所有資源,都取自這層薄薄的殼…的外層。

整個地球的溫度,是外冷內熱,逐漸過渡。地核溫度最高,外核4000—6100℃,內核6300—7000℃。

說到溫度,順便提一句:雖然萬物顏色各異,但不管什麼東西,溫度高到可以發光時,它的顏色就由溫度決定。

一些圖片為了表示地核的高溫,把它弄成亮紅或者亮黃色,其實,這個顏色只是巖漿的溫度,也就是700-1200℃的顏色。

所以,真實的地球剖面應該是這樣的:

說到這裡,咱倆情不自禁產生了一個疑問:

人類目前最深的井只鑽到12262米,還不太直,連地殼都沒鑽透,怎麼能知道地幔、地殼的結構和配方呢?

那得從一場災難說起。

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芮氏7.8級,死亡幾千人。

在克羅埃西亞,有個氣象學、地震學家,叫莫霍洛維奇。他聽說這場災難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觀測地震、利國利民。於是他建了一些地震臺,用來測地震波

1909年,盼望已久的,對不起,避之不及的地震果然就在克羅埃西亞發生了。他拿到地震波數據,算來算去,發現:地震波在地下大概54公裡處,速度突然猛增。這說明,地震波遇到一個邊界,從巖石進入另一種物質。

等等,剛才不是說,地殼厚度17公裡嗎?54公裡是什麼鬼?

17公裡是平均厚度。總的來講,海洋比較薄,平均不到萬米;大陸比較厚,平均大概40公裡。高山、高原地區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

莫霍洛維奇測的地方,就是54公裡。地殼和地幔邊界,是老莫代表人類首次發現的,所以這個邊界就叫莫霍面

從此,人類知道了:地殼下面的東西不一樣。但究竟有啥不一樣?不知道。

不知道不要緊。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離知道不遠了。
莫霍面的發現,勾起了更多人的好奇心。裝備控、數據控紛紛登場。

美國人伍德的地震儀風靡全球,地震監測蓬勃發展,後來竟然出現Transform這樣的微地震監測技術,監測數據越來越可靠。

被希特勒搞得受不了,跑到美國的古登堡,沾了這些地震技術的光。他拿到全球的地震數據,發現一個規律:地震波在地球上有陰影帶。不管是橫波,還是縱波,都有自己的陰影帶——也就是到不了的地方。

啥意思呢?如果地球的材質都一樣,那麼,地震波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均勻地擴散、減小,但不會突然消失,或者突然變速、轉向。

這很好理解,光也是一種波,手電筒射出光,會隨距離增加而擴散、減弱;從空氣射入水中,就會轉向(偏折)、減速;遇到水裡的一塊冰,就會被反射、折射、投出一個陰影。

那麼,地震波出現陰影,並且突然變速、轉向,一定是遇到了不同的介質。

橫波、縱波的傳播方式不同,所以陰影出現的位置也不同。這樣縱橫結合,古登堡推算出了地球內部的樣子:有個液態地核。

為啥能算出是液態呢?因為橫波不能在液體裡面傳播,而縱波從地幔遇到液態界面,會被折射。

地球不僅有個蛋殼,還有個蛋黃。簡直太神奇了!

1936年,丹麥地球物理學家萊曼女士拿到更豐富的地震數據,算來算去,進一步證明了古登堡的推算:2900公裡深處,地幔之下,確實是液態的核。所以地幔和地核的界面,就叫古登堡面。

事情還沒完,細心的萊曼接著往下看,發現5000公裡深處,縱波又加速了。

怎麼回事?又遇到固體了唄。於是,人類知道,地球還有個固體的內核。那麼,外面包的那個液態層,就叫外核。內外核的分界面,當然就叫萊曼面
地殼、地幔、外核、內核,簡直不能更完美了。

且慢,事情還在繼續。

1992—2012年間,全球寬頻地震臺陣積累起了一批豐富的數據。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中國南京大學聯手分析這些數據,發現內核裡還有貓膩:地震波在內核中,又發生了突變。

2015年,兩個大學的研究小組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論文:內核裡,還有個小內內。

內內核也是固體。八成還是鐵之類的金屬。只是壓力太大,晶體結構可能不一樣。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晶體,?對不起,不知道。這麼大壓力,人類目前複製不出來。

好吧,地球分層,液體、固體、膠體…可以靠地震波搞定。那麼,各層的成分是啥,又怎麼搞得清呢?

地質學大神威爾遜說,別急,雖然我們連地殼都鑽不進去,但地幔會自己跑出來的。

這麼好的地幔,到哪裡去找呢?

威爾遜說,在地幔中,有些長期固定的活動中心,向地殼外傳遞巖漿、熱量,這些地方,叫熱點(後來摩根解釋,熱點是地幔柱活動的結果)。熱點在地球上並不難找。

比如,在浩瀚的太平洋中,夏威夷海嶺、天皇海嶺,其實是一串串火山鏈。那就是熱點遞變的結果。

想知道地幔的配方,去熱點看看石頭就OK了。大家跑過去一看,主要是橄欖石,還有斜方輝石。由前面說的那些元素合成。

好吧,地幔可以跑出來給我們看,那麼,地核的成分,我們是怎麼知道的?

咳咳,呃…其實是猜的。哎別扔雞蛋呀,也不是瞎猜。

首先,我們可以利用地震數據,結合溫度、壓力等數據,計算地核的密度,推算出,地核的配方是鐵、鎳。

其次,根據隕石的成分,可以推測地球的元素豐度。隕石的綜合含鐵量很高,那麼,地表、地幔沒那麼多鐵,鐵去哪了?根據鑽探取芯、對地幔的分析可知,元素分布,與理論基本相符:重的在下,輕的在上。所以,老鐵去當了核心。

地球的成分,基本變化不會太大了。但它的結構,每天都在變。因為,隨著地球的降溫,地核會越來越大,地殼會越來越厚。總有一天,它會變成一個冰冷的大石球。不過,這個速度是相當緩慢的。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的我們不用擔心。

好像跑題了,我們聊回冥古宙。

冥古宙也不都是那麼暴烈。因為,地球有水。

但是,水只有可以保持液態時,才能讓星球變得溫柔美麗。

而讓水保持液態,溫度和壓強範圍非常狹窄:1個大氣壓下的0—100℃。而在暴虐的宇宙,溫度可以從-273℃到1000000000℃。保持0—100℃,只能是個奇蹟。

地球在形成時,確實吸積了一些水。那些墜落在地球上的彗星、小行星等小天體,也帶來了一些水。

然而,在地球的暴烈期,地表沒有水的立錐之地。因為水怕燙。一燙,它就會變成氣態。

那時,大氣層主要是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碳等等,翻滾著厚重的塵霾。

所以,水只能在天空和髒霾混在一起飄呀飄。要麼,被壓在地下煎熬翻滾,等待機會噴湧而出,和髒霾混在一起飄呀飄。

飄在空中,溫度下降,就會和髒霾一起結成水滴,落回地面,然後又被燙得跳回天空…

這場大雨,在整個地球下了幾百萬年,或許是上千萬年。

這成百上千萬年,天上陰霾密布,空中電閃雷鳴、酸雨滂沱,地面水火蒸騰。

終於,地表溫度降到了100℃以下,水可以流成溪,淌成河,蓄成湖,匯成海。大海溶解了很多二氧化碳。

天空,漸漸變藍。

45.7—40億年前,漫長的冥古宙,在人們印象中,是一個暗黑風的存在。

但是,在44億年前,地球就開始在水精靈的安撫下,慢慢逆襲成太陽系最美的星球。

然而,歲月靜好,註定是一場夢。

-END-

作者簡介:劉繼軍,男,70後,科普作家,已發表各類科普文章100餘篇,專著《鬼臉物理課》即將出版,有一項國家級個人發明專利。對大自然充滿好奇,有真相癖,喜歡獨自胡思亂想,熱愛自然科學類讀物,喜好以有趣的寫法與人共享科學之樂。本文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阿什卡國際油氣軟體(ID:ESSCAGROUP)

新書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直接下單或選購更多好書!

相關焦點

  • 「冥古宙」時期的地球,是怎樣一片場景?科學家:宛如地獄!
    「冥古宙」時期的地球,是怎樣一片場景?科學家:宛如地獄!有很多小夥伴看了標題後,會有一個疑問。明明現在一切和平,十分美好的地球為什麼說在「冥古宙」時期,就像地獄一樣呢?接下來的時間,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冥古宙時期,看看它為什麼能得此稱呼。這還要追溯到38億年前,因為那個時期是地球形成最早的一個階段,可以說是地球的前身了。在冥古宙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火山噴發般的巖漿,熾熱的巖漿就像如今的川河一樣流淌,只不過更加的肆意,因為到處都是,整個地球就是完完全全的紅色!正如中國古文化的地獄一般,這個形容還真的是非常貼切。
  • 冥古宙時期的地球如同地獄
    不同的研究文獻對地球各個時期的劃分不一樣,根據人類對地球歷史階段的劃分,冥古宙是屬於太古宙之前的一個宙,起源於地球形成時期,結束於38億年前。
  • 「冥古宙」時期的地球是什麼樣的?難以想像,專家稱:人間地獄!
    在38億年前,地球第一次形成了穩定的陸地,液態水在當時被證明是沸騰的,這個時期被稱為「冥古宙」時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一些能忍耐極端高溫的古老細菌和甲烷菌都在這個時期誕生。在澳大利亞發現的35億前的微生物,被科學家一致認為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人間地獄」雖然這個時期地球誕生了最早的生命,但是同時也是一個「地獄時期」。
  • 地球在「冥古宙」時期是何樣子?難以想像,專家:猶如「地獄」!
    地球在「冥古宙」時期是何樣子?難以想像,專家:猶如「地獄」!現在人們對於宇宙發展變遷的興趣也越來越大,尤其是美國科幻片等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現的各種宇宙形式。而隨著對宇宙了解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目光也開始轉移到了我們生存的地球,地球到底是怎麼演變的,幾十億年前的地球在「冥古宙」時期是何樣子?難以想像,專家:猶如「地獄」!據科學家介紹,從誕生到現在,地球經歷了數十億年的發展和演變。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非常適合人類居住,但是在地球剛誕生時的冥古宙時期,情況卻與現在完全不同,而且在現在看來,當時的環境堪稱真正的人間地獄。
  • 冥古宙時期的地球長什麼樣子?帶你體驗一回「人間煉獄」的感覺
    對於冥古宙這個名詞大家一定都很陌生,要說到冥古宙,就要從地球起源開始,地球存在至今已經有了幾十億年的時間,它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最開始的地球形成時期,其實就是一個地核,它通過不斷的燃燒運動,吸收所有的物質然後融化它們,之後這些物質慢慢的冷卻下來,然後一層一層的凝固,最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地球
  • 什麼是「冥古宙」?在「冥古宙」時期,有生命的存在嗎?
    那這個時候有的朋友疑問了,「冥古宙」與地球有什麼關係呢?大家別著急,下面小編就跟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冥古宙」?以及在「冥古宙」時期,有生命的存在嗎?甚至都不知道有「冥古宙」的存在。所有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冥古宙」。今天咱們說的「冥古宙」其實大家可以理解為地球,而在地球很早的時候,跟咱們現在見到的地球絕對不是一樣的形態,而「冥古宙」是「太古宙」之前的一個宙,相當於是最初的地球形態,沒有任何生命形態的,大家可以想像成,當時最初的地球就是現在的「月球」。而且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調查發現「冥古宙」大約在38億年前結束,地球便進入了「太古宙」。
  • 地球的地獄時代冥古宙,帶來了生命的原材料,看完漲知識了
    而且專門按照時間演化順序,科學家把46億年的演化史劃分為,冥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下面又劃分為12個紀。冥古宙冥古宙一詞,最初是由普雷斯頓·克羅德,於冥王哈迪斯雖然被清出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隊伍,但依然統治著地球歷史最早的那段冥古宙,哈迪斯是掌握地獄的神,一直不招人喜歡,在《波西傑克遜》和《諸神之戰》中,都是大反派。
  • 「冥古宙」時期的地球,是怎樣一片場景?
    「冥古宙」時期的地球,是怎樣一片場景?科學家:宛如地獄!
  • 「冥古宙」時期是怎樣的一片景象,科學家給出了一個合理的答案
    明顯當初宇宙很寧靜,非常美妙的地球為何說在「冥古宙」時代,把它比喻為地獄般的存在呢?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深刻的了解一下冥古宙時代,看看「冥古宙」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它有什麼特殊的涵義呢?這還要追溯到38億年前,由於在那時期是地球形成的一個階段,能夠說是地球的前身了。
  • 冥古宙失落的大陸:被地球吃掉了
    但是這個時代(46億年到40億年前,被稱為冥古宙)的大陸,實在是太過虛弱,極易被毀滅。現代大陸的抗拉強度相對較高,也說明很難通過拉扯的力量將它們弄碎。但是冥古宙的地殼要比現在更高溫更薄弱,並且浮在一層更加黏軟的表層地幔上。
  • 冥古宙失落的大陸:被地球吃掉了
    藝術家想像圖,展現了冥古宙(46到41億年前)時期地球表面的可能景象Credit:Tim Bertelink一項新研究表明:當地球還是個年輕的小傢伙時但是這個時代(46億年到40億年前,被稱為冥古宙)的大陸,實在是太過虛弱,極易被毀滅。現代大陸的抗拉強度相對較高,也說明很難通過拉扯的力量將它們弄碎。但是冥古宙的地殼要比現在更高溫更薄弱,並且浮在一層更加黏軟的表層地幔上。因此,在這些新生大陸間,生成了巨大的裂縫,巖漿噴出覆在大陸上,使它們最終沉入地幔。
  • 在冥古宙時期,科學家:怎麼可能!
    在冥古宙時期,科學家:怎麼可能!現在人們對於地球的了解可謂一知半解,而關於沒有任何生命跡象地球之前是什麼樣,人們對其了解是少之又少,而且因為億萬年來世間萬物都在不斷變化,如果要推斷之前的地質情況難度非常的大,只能依靠少得可憐資料來進行推測,科學家認為根據地質形成時期,可將其劃分為始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等時期。
  • 地球原始宙,冥古宙,經歷大規模撞擊才可以歷劫成功
    我們這次來說說在太古宙之前的一個宙,就是名字叫做冥古宙,英文名字Hadean。這個冥古宙是開啟於地球形成之初,在38億年之前,不過這個冥古宙的出生和消失時間,也是根據不同文獻記載,有不同的時間,畢竟以前那麼久以前的事情,是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的事情的。
  • 從來沒有確切資料的地球冥古宙時期,是否存在失落的高級文明
    之所以沒有提到冥古宙,是因為科學家並沒有獲取到冥古宙時期的確切資料。所以冥古宙究竟什麼樣只存在於科學家的想像之中。那其他階段的情況科學家又是如何獲取的呢?科學家可以通過地質的探查,得到地球當時的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
  • 地球形成之初,冥古宙時期與地球生命起源的關聯
    隨著冥古宙時代的結束,也標誌著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擊期的時代結束。隨著這樣的一個時期結束,在整個內太陽系中也不會再出現比較大規模的撞擊事件了,當研究者對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最古老的巖石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這些巖石就出現在38億年前,因為那樣一個時期的巖石沒有被保存至今,因此研究者無法對那個時代的巖石進行細分。
  • 細說冥古宙,這個雖然名字聽上去很帥氣的地質時期究竟有多恐怖?
    冥古宙一詞最初由美國地理學家普雷斯頓·克羅德於1972年所提出,最開始是用於指代最早巖石期之前的時期。,始古宙指的是從地核捕獲宇宙高溫熔融物質開始到熔融物質冷卻凝固形成地球原始外殼的這一段地質時期,而冥古宙指的是地球形成到地球巖石形成的這段時期,這還是有些區別的。
  • 古老地球史-冥古宙酒神代
    大家好,我是悟空,今天我們繼續聊聊古老地球史-冥古宙酒神代(酒海紀) 酒神代又稱酒海紀 由於地球上很少甚至不存在對應於月球前酒海紀時期的地質資料,前酒海紀至少被用於一項著名的科學工作-用來作為劃分地球冥古宙的一項標準
  • 冥古宙地球挨過多少撞?
    馬爾希說:「從這項研究中得出的冥古宙地球的新圖景,對於研究地球的宜居性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科學家估計,在那段危險的時期,地球曾經被1-4顆寬度超過600英裡(約960千米)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擊中——這樣的撞擊足以滅絕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他們還認為,有3-7顆寬度超過300英裡(約480千米)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撞上過地球,這樣的撞擊足以蒸發地球上的全部海洋。
  • 冥古宙期間大雨狂下幾百萬年 其間地球經過煉獄般考驗獲得新生
    這個地球的動蕩年代就被稱為冥古宙,冥古宙(Hadean)是太古宙之前的一個宙,開始於地球形成之初,結束於38億年前,最初是由普雷斯頓·克羅德(Preston Cloud)於1972年所提出的,在整個冥古宙,地球從46億年前形成,從一個熾熱的巖漿球逐漸冷卻固化(計算表明僅需1億年),出現原始的海洋、大氣與陸地,但仍然是地質活動劇烈、火山噴發遍布、熔巖四處流淌。
  • 最古老鋯石結晶自安山質熔體——板塊構造起始於冥古宙的證據?
    NC:最古老鋯石結晶自安山質熔體——板塊構造起始於冥古宙的證據?冥古宙是地質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它指的是地球形成初始的5.6億年(45.6-40億年間)。由於地球自形成以後經歷了強烈的隕石撞擊和後期地質構造運動,現今地球上已經很難找到冥古宙時期的巖石記錄(僅加拿大Acasta片麻巖一例,形成於40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