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生長的骨頭可以改變我們測試新的醫療方法

2020-09-15 上海卡替生物技術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ofSheffield)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用來測試人體器官和骨組織的新療法--同時減少對動物研究的需求。

這項研究由美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Insieneo矽質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以及西班牙拉蒙勒爾大學的合作者共同領導。骨-晶片上裝有微型腳手架的裝置,可用於在實驗室培養人體骨組織。


在這篇《生物工程與生物技術前沿》發表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演示了晶片上的骨頭--一種含有活細胞的微小晶片--如何被用來生長骨組織,然後這些組織可以被用來。以及試驗新的治療疾病或受損骨骼的潛在療法。

測試新藥通常需要廣泛的活體測試,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動物模型。然而,謝菲爾德大學領導的團隊開發的新方法是在體外開發的--完全在實驗室中--並減少了動物在研究中使用的需求。

研發晶片上的器官領域的目標是在實驗室中製造包含骨、肝或肺等器官微型版本的小型設備。通過在小版本的人體器官,希望能有更高的成功率找到那些能在人類身上工作的而不是在動物模型中。

其目的就是有一天,他們開發的設備可以連接到其他晶片上的器官--如肝臟、心臟、肺等--從而創造出一種晶片上的人類,這將完全消除開發新的醫療方法對動物研究的需要。

在體外測試新的治療方法通常是在生長在平面,二維表面上的細胞。然而,研究團隊已經在他們的晶片骨內創造了更像真正骨的三維支架結構。


來源: Unsplash

這種三維結構是使用一種稱為聚合高內相乳液(PolyHIPE)的材料開發的,使用的是一種叫做乳液模板的技術。乳狀液是油和水的混合物。聚HIPE是由一種在紫外光下固化的油製成的,它可以製造出一種塑料材料,其中含有數以百萬計的相互連接的小孔,原來的水就在這裡。這些高度多孔的材料形成了一個支架,幫助細胞在3-D中創造新的骨組織。

在製作了三維支架後,研究小組將其插入到微型生物反應器中,以製造晶片上骨的裝置,並利用體外技術來評估這些來自人類幹細胞的骨組織可重複生長的潛力。

在這篇新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了研究結果,證明晶片上的器官技術有可能通過增加吞吐量來革命性地改變藥物的臨床前測試,同時最小化的動物研究和與之相關的財務及倫理問題。

謝菲爾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生物材料專業讀者Fredrik Claeyssens博士說:「在多孔材料中引入微流控通道,可以讓我們比標準微流控技術更好地模擬細胞的自然三維環境。在我看來,這是一項偉大的技術,可以在晶片上構建複雜的三維組織或器官,作為藥物測試的測試平臺。這些平臺有可能減少用於臨床前藥物測試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並減少動物模型的使用。


更多信息: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2020)

DOI: 10.3389/fbioe.2020.557111

相關焦點

  • 3D列印再出奇蹟 超彈性骨頭新複合材料
    近日,一種被稱為超彈性骨頭的新複合材料將為重建手術帶來一個新的突破。HB可以被植入到皮下作為骨頭生長的支架,或是取代失去的骨頭。雖然這項技術還未在人體上進行試驗,但研究人員已經在動物身上取得了成功。文章指出,HB主要利用一種叫做羥基磷灰石的天然礦物生成。
  • 由實驗室進化而來的細菌轉向消耗二氧化碳來生長
    合成生物學的這一成就凸顯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並可以為未來的碳中和生物生產提供框架。該作品於11月27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方便的科學平臺,以增強對二氧化碳的固定,這可以幫助解決與可持續生產食品和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的挑戰,」該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說。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 美國新發明的這種方法,將改變新冠病毒檢測的「遊戲規則」
    經過數月的測試短缺和延誤後,新的唾液測試可以為美國人提供一種快速而廉價的選擇,以了解他們是否擁有Covid-19。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創建了SalivaDirect測試,該測試已於周六獲得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緊急使用授權。
  • 狗狗並非不能吃骨頭,選對骨頭還是可以安全享用的
    狗狗並非不能吃骨頭,選對骨頭還是可以安全享用的。提到狗狗我們會首先想到骨頭,就像提到貓咪我們會想到老鼠一樣,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狗狗吃骨頭是天經地義,貓咪天生就是老鼠的剋星。但是現在很多家長會發現,寵物醫生會建議說不要給狗狗吃骨頭,也有很多狗狗吃骨頭導致的慘痛事件,那麼狗狗到底能不能吃骨頭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狗狗吃骨頭的利與弊。
  • 福建省醫療器械和醫藥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州大學
    福建省醫療器械和醫藥技術重點實驗室是福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福建省重點學科的建設項目之一。三、醫學傳感技術及新型醫療儀器本方向以醫學傳感器(側重於檢測生化指標)的檢測機理為研究重點,為研製新型醫療儀器提供理論支持。 1、免疫層析測試技術免疫層析法是POCT(Point of Care Test)的發展方向之一。它結合膠體金屬顆粒標記和色譜薄層層析兩項技術,形成了一種新興的快速診斷方法。
  • 當科技碰上傳統醫療,AR/VR會帶來什麼改變?
    此外,Hologic的銷售人員能隨時隨地帶著這款3D增強現實設備臨床應用向用戶展現醫療設備是如何融入現有設置的。當然除了AR之外,最先引起熱潮的VR技術也正在醫療上大放光彩。醫療上新一代的「麻醉劑」在醫療保健過程中,如何減輕手術痛苦,如何解決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都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
  • 取自蛋殼:這種聚合物可幫助植入物跟骨頭活組織融合
    據外媒報導,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複合材料中心(NUST MISIS)的科學家們正在開發一種新的生物活性聚合物-陶瓷複合材料,這種材料是從普通蛋殼中提取出來,可以用於治療顱骨損傷和其他骨科手術。由於骨頭非常普遍所以它很容易被認為是再平常不過的材料,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 想抓住比原有醫療保健更大機會?就來改變人們的行為吧
    而影響過早死亡的40%的行為習慣方面,往往被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創業者忽視,但其實,這裡有著比原有醫療保健市場更多的機會。 學術研究表明,身體健康主要受到遺傳學、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行為模式和醫療保健五個因素的影響。但遺傳基因難以被改變,自然和社會環境短期內也難以變化,既然如此,醫生、企業家和創業者為何不把目光投向行為習慣領域呢?將改變生活方式當作藥物(和治療)來思考呢?
  • 高解析度示波器HDO在醫療電子測試領域的應用
    從事醫療電子器械生產的廠商當然希望醫療設備測量精度越高越好,但是現實情況是精確測量人體的各項指標本身就極富挑戰。  在實驗條件下進行電子器件測試時,工程師往往會對器件輸入已知的測試信號,測試信號本身是模擬的真實信號,然後觀察被測器件的響應輸出。
  • 新的工具可以幫助監測血清素的傳遞,比目前的方法更準確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5 -羥色胺是一種神經化學物質,在大腦控制我們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中起著關鍵作用。例如,許多抗抑鬱藥被設計用來改變神經元之間傳遞的血清素信號。
  • TED演講 | 再生醫學讓骨骼重新生長
    骨頭的修復能力其實相當不錯,它必須得是這樣的。我們可能都有過骨折的經歷吧。而要想修復骨折,一個方法就叫髂骨移植法。外科醫生可能會從你的髂骨那取些骨頭,就在這兒,然後移植到身體的別的部位。這個方法其實很有效,因為它是你自己身上的骨頭,而且有充分的血管浸潤,也就是說供血良好。但問題就是,你能用的就只有那麼多,而且當你在進行這項手術時,你的病人可能會在缺位那裡產生極大的疼痛,哪怕手術兩年後還會感到疼痛。
  • Nature:揭示癌細胞「腐化」鄰近的健康細胞,促進癌症生長
    2019年9月2日訊/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揭示緊鄰腫瘤周圍的健康細胞變得更像幹細胞,從而支持癌症生長。這一發現是利用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IlariaMalanchi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技術取得的。
  • 實驗室迷你肺或揭示新冠病毒為何致死
    人們已經用準確的細胞模型找到了病毒進入人體的路徑和對人體造成最大傷害的地方,細胞模型對尋找治療方法也有所幫助。許多病毒學家使用計算機數據,或者用含有一部分新冠病毒結構的其他病毒,有時也通過感染病毒易於生長的猴子細胞來開展他們的工作。但是,這些替代方法無法展現真正的病毒對特定的人類細胞有著哪些影響。
  • UL班加羅爾實驗室新增EMC、SAR和無線射頻測試服務
    近日,享譽全球的安全科學專家UL在印度班加羅爾實驗室新增了EMC、SAR、無線射頻和互操作性測試服務,用於滿足印度市場日益增長的測試需求。此次擴建增加了12,000平方英尺的實驗室空間,並預留了後續進一步擴展的空間。
  • 天衍實驗室推薦系統糾偏方法論文入選NeurIPS-2020
    在此基礎上將原有的互信息項拆分,並引入一個超參數,可以得到一個新的考慮counterfactual的信息瓶頸:這一新的瓶頸將原有的項拆分成了兩個域的對比項加上factual的信息項。和 Coat公開數據集進行測試,使用MNAR的數據作為訓練數據,使用MAR作為測試數據,從而能有效反映不同方法對於推薦模型的糾偏效果,最終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表格1實驗結果(AUC和MSE指標)表格2實驗結果 (nDCG指標)在模型的魯棒性測試中,該方法表現出較強的穩健性。對超參數變化敏感性不強,非常適用於實際場景的部署。
  • 狗狗吃骨頭暗藏遺傳因素,主人需改變餵食方法,避免三種意外傷害
    這也引起了一個話題,那就是狗狗到底是雜食動物還是肉食動物,不過在大家爭論出一個高低前我們還是需要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狗狗到底是不是更喜歡吃骨頭?對於狗狗吃骨頭,首先我們能夠了解到的,最開始的接觸就是從數千年前與人類搭夥共同生活開始,當時的狗狗主要是輔助人類進行狩獵,當時的食物保存技術並不發達,肉類在一兩天後就會快速變質,同時鹽分在當時極度缺乏,所以古人類在狩獵後會將主要食用部分取走後將剩餘部分留給狗狗。
  • 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身體
    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自然選擇作用於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基因突變就會產生新的特徵。換句話說,一直在變化,我們已經不是當初的我們了。這實際上和生活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從狩獵到農業,人類不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和動物搏鬥,無論是飲食還是身體活動,都發生了變化,導致我們對更重、更持久的骨頭的需求減少了。
  • 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身體
    如今的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和生活在一萬年前的智人不同,和未來的人類也不同。我們吃什麼,怎樣的生活方式,如何使用我們的身體,選擇和誰生孩子,等等等等,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部分,都會導致人體變化。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自然選擇作用於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基因突變就會產生新的特徵。換句話說,一直在變化,我們已經不是當初的我們了。
  • NGTC實驗室見聞——2015盤點珠寶玉石優化處理的新方法
    其優化處理方法如熱處理、染色處理、擴散處理、充填處理等也是市場上以及實驗室檢測中最具迷惑性最常見的「陷阱」。同時作為其替代品,合成紅、藍寶石自20世紀初開始就是合成寶石中合成方法最成熟的品種之一。各種顏色的天然剛玉族寶石(圖片引自Yimiao Liu and Ren Lu《Ruby and Sapphire from Muling, China》)2015年有實驗室報導發現剛玉的一種新型處理方法,即在天然剛玉表面人工生長一層合成紅寶石膜。
  • 晶片上的實驗室,讓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然而,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不足、家用診療設備匱乏是上述措施落地的一大門檻。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微流控晶片技術正是要攻克這一難題。 「微流控晶片又被稱為『晶片上的實驗室』,它的目標是將醫學檢測實驗室完整複製到一塊微小的晶片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傳感中心執行主任楊慧介紹道。